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5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痛苦的存在: 全球化時代下內戰的再現(2007) 賴筱嵐; Hsiao-lan Lai二十世紀是戰爭的世紀。從二十世紀初到二十世紀末,戰爭經歷各式變遷。不論是在戰事規模上與戰爭策略上,戰爭的變化都不曾停歇或消弭,這使得二十世紀被多數軍事學者與專家稱之為戰爭的世紀。本論文著眼於二十世紀末新式內戰的再現,透過閱讀當代描寫內戰的四部作品—包括一部小說與三部電影—來探討今日新式戰爭的崛起以及今日文本對於新內戰的再現。本論文主要以二十世紀末全球化發展為切入點,討論新內戰與全球化之間的政經關係,且得以窺見國家角色的轉變與跨國組織的困境跟挑戰,此外更透過討論全球化來理解新內戰的崛起,以及其戰爭經濟與政治鬥爭如何連結到全球化的發展。透過文本分析,筆者除了探究二十世紀末戰爭與全球化的關係之外,更以此為背景而進一步討論新式內戰中平民的苦難,以及平民如何取代士兵來形塑新的戰爭論述與看法。本論文所分析的四部作品皆以平民的角度為出發點,再現複雜而駭人的戰爭景象。這些文本除了展現平民如何取代士兵成為新式戰爭的主要受害者之外,更展現出戰爭如何在全球化的時空下搖身成為平民日常生活經驗的一部份。透過探討戰爭與平民之間的關係,筆者除了試圖建構出新的戰爭論述與詮釋以外,更期望透過這樣的分析能吸引更多研究者一同討論新式戰爭的本質,以及一同思考戰爭在當代的意涵為何,能夠透過怎樣的再現而建構出更多且更豐富的研究議題與方向。Item 全球流動性與全球(非)正義:人權的再現(2007) 張依瑾; Yi-Chin Chang中文摘要 全球人口流動是全球化最劇烈的現象之一;它對各類移民所往的國家及社會造成嚴重影響。本論文從人權/移動權的角度切入,談全球人口流動與全球流動性的議題;其目的不止在於為了解移動權如何在理論和法律尺度上被理解及再現,同時也企圖分析人是如何在每天的生活中,理解、實行他們的這個權利。 日常行使移動權的方式眾多,本文特別針對兩種移民的文本再現:非法移民與觀光業。第一章先援引一些包括巴利巴爾(Etienne Balibar)、薩森(Saskia Sassen)和哈維(David Harvey)的地理學者的研究,試圖理論化現今人權的困境,尤其是全球人口流動所造成的困難。第二章將分析《在此世界》(In This World)與《美麗壞東西》(Dirty Pretty Things)中,對非法移民的再現;討論因經濟全球化而起的疆界重整,會導致除國家外,還有更多的利益團體有機會操弄多孔的彊界,並藉此從非法移民身上獲利。第三章討論《小地方》(A Small Place)和《債與命》(Life and Debt)如何再現加勒比海小國的觀光業;這章主要透過分析文本中,觀光客的消費能力與高能動性,和幾乎無能動性的當地人之間的強烈對比,研究移動權因受資本主義和全球化的影響,所產生的轉變。 全球人口流動穿越各國疆界,嚴重導致實行人權的困難。沒有穩定的疆界,人權很難繼續以公民權的形式被行使。同時,本來是為了達成人類社會平等而產生的人權觀念,因資本主義和經濟全球化邏輯的影響,而經歷轉變與阻礙。藉由處理這些人權困境,地理學者的研究和文本再現期待能開闢一個空間,使弱者可為自己發聲,並且,他們也期望他們的讀書和觀眾透過理解這些研究與再現,能有所成長,揭穿這個全球化應許經濟平等的謊言假象。Item 大地之聲:戴安葛蘭西<石心>中的再現(2006) 吳燕芬; Yen-fen Wu由於路易斯和克拉克探險二百週年的國家慶祝,黛安•葛蘭西(Diane Glancy)被激勵穿越時空回到過去,進入大西部再訪莎卡嘉薇亞(Sacajawea)—一個陪同了路易斯和克拉克前往太平洋著名的探險「歷史之謎」人物。由於莎卡嘉薇亞神話性的地位十分誘人,她的故事已經被傳述和再述多次。 此篇論文試圖研究葛蘭西對於莎卡嘉薇亞的想像敘事,研究她在作品「石心」中如何運用第二人稱敘事及原民口述傳統相關的形式策略(formal strategies)來再現莎卡嘉薇亞。研究角度是從再現出發,探索葛蘭西所運用的寫作策略,主張作者運用「歷史的想像再評價」將「內容」和「形式」結合。 研究分為三個部分。第一章檢視再現議題,援引過霍爾(Stuart Hall)關於再現的探討,尤其是他者文化再現的部份,試圖勾勒葛蘭西重寫和再現莎卡嘉薇亞的重要性。第二章處理葛蘭西「石心」中的再現方法,包括了第二人稱敘事和並置手法。試圖證明「內容」和「形式」是緊密結合的,並進一步闡明這兩種寫作方法的運用與葛蘭西關心的主題密切相關。第三章企圖將葛蘭西「石心」的寫作策略和原民口述傳統作聯結,探討小說中第二人稱敘事和其他形式的寫作策略,如斜體字和複合字的使用與原民口述傳統的關係。主張葛蘭西的寫作反映出口述傳統,同時也探討小說中多種聲音(many voices)的呈現,企圖證明大地(the land)在此本小說佔有重要性的地位。整體來說,此篇論文強調內容和形式的相互關係,探索小說中的對話性和口述傳統,並呈現小說中投映原民世界觀以大地為基礎的語言。Item 再現愛爾蘭性:弗萊爾的《翻譯》、《溝通線》、《志願兵》(2005) 莊曄年; Yehnien Chuang本文試圖探討弗萊爾如何在他的三部作品《翻譯》、《溝通線》、《志願兵》中再現愛爾蘭性 (Irishness)。愛爾蘭文學史上一直永久不退的主題就是描寫愛爾蘭性,最具代表性者當推葉慈以及喬伊斯。葉慈的愛爾蘭性是在愛爾蘭民俗傳說中尋找國家英雄,而喬伊斯是離開愛爾蘭,從歐洲描寫都柏林的心理黑暗面。弗萊爾採取不同的作法,試圖表現現代愛爾蘭的後殖民時期混合 (hybridity) 狀態。這樣的混合狀態包括了愛爾蘭與英國的文化融合與衝突,兩國之間的殖民關係互動,同時也顯現在北愛爾蘭的政治不安定以及宗教文化衝突。弗萊爾試圖在他的劇本中描寫這樣的愛爾蘭,並且透過重新檢視與定義政治、語言、歷史、國家身份等議題,鼓舞愛爾蘭人民重新思考自己的歷史定位,重新定義新的愛爾蘭性。本文第一章介紹愛爾蘭文化研究的理論背景,包括政治上愛爾蘭如何試圖突破被殖民者的弱勢心理,尋找更平等的對話空間,以及文學上如何透過描寫愛爾蘭性以及定義國家身份來跳脫被殖民者心理。這些嘗試與理論都有其現實上的限制,因此愛爾蘭文化研究逐漸強調認知混合狀態的重要,期望在混合的場域中溝通對話,開發新的可能,呈獻新的愛爾蘭性。第一章同時也介紹愛爾蘭國家劇院,以及弗萊爾的背景與主要作品。第二章討論《翻譯》這部劇本中弗萊爾如何呈獻三個層面的愛爾蘭性:第一,愛爾蘭社會有政治經濟上的不安定,以及語言的逐漸過時,間接造成英國的殖民。第二,十九世紀初的愛爾蘭社會受到英國殖民的文化衝擊,造成個人、政治、語言上的混合狀態,並不單純是愛爾蘭地名遭到英國化,以及英文取代愛爾蘭文。第三,透過劇中人物,弗萊爾表達學習英文的重要性,不僅是為了生存,也是為了重新建構愛爾蘭國家身份。第三章探討《溝通線》,這部劇本修正了《翻譯》劇中一些民族主義情感,從現代愛爾蘭社會來檢視追求愛爾蘭性的迷思。劇中愛爾蘭傳統鄉村的倒塌,正代表了一味從傳統中追求愛爾蘭性是徒勞的,唯有回到現實檢視愛爾蘭的過去的現在,才能重建愛爾蘭性。同時,在語言層面上弗萊爾也檢視了溝通的本質與困難,強調訊息的傳達並無法達到真正的溝通,真正的溝通是情感與經驗的傳達,同時不同的情境也可以創造不同的可能,激發新的意義。第四章探討《志願兵》一劇中弗萊爾對愛爾蘭社會問題的描寫,包括社會階級不平等,政治壓迫,對於文化遺產的難以達成共識,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冷漠。愛爾蘭解放軍的政治犯雖然志願為國家做考古工作,卻無法得到國家的公平對待,更無法見容於牢獄中的伙伴。這些志願兵透過歌唱以及嬉鬧表達了對於政治社會制度的不滿,對於過去與現在在自身文化中的犧牲者命運感到無奈,同時也在歷史、語言等議題上提出了尖銳的問題。透過重新描寫志願兵,弗萊爾重新定義了志願兵,也使得愛爾蘭人民重新檢視舊有的思想制度與價值觀,以及愛爾蘭社會本身的問題。第五章為本文做總結,重新檢視弗萊爾在三部劇中的再現愛爾蘭性策略,並且檢視尋找愛爾蘭性與國家身份的困難與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