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5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論中文「給」及其對普遍語法的蘊義(2005) 張英朗; Ying-Lang Chang本研究旨在探討中文的與格轉換和漢語中「給」字的語法。我們首先回顧一些關於雙賓句和與格句的重要文獻,然後提出我們對這兩種句型的句法分析。我們反對此兩種句型有句法上的衍生關係,並進一步主張論元層級和論元結構在句法上的對應是普遍原則而非不可違反的定則。此外,我們認為中文的「給」字經歷了語類轉換的過程,而這樣的語類轉換反映在它的句法表現上。「給」字的語法化現象與功能語法的研究和它的歷史演變相符。本研究也涵蓋了其他相關的議題,如「V-給」的構成及來源雙賓句。Item 中文否定詞「沒有」的言談功能(2004) 余瑞瑩; Anne Jui-Ying Yu摘 要 本文探討中文否定詞沒有在口說語料中的言談功能。有別於以往對於否定詞的研究多半侷限於詞語在單句中的語意及句法結構分析,本文透過日常的口說語料分析沒有在言談中所扮演的角色。研究語料分日常對話及電視節目兩大類,長達2.5小時,共收集到266筆語料。文中分析結果與語法化(grammaticalization)、主觀性(subjectivity)及單一性(unidirectionality)等觀念有關。 沒有的言談功能分別以局部(local)及全面(global)的言談層面討論。沒有在這兩個層次中分別擔任的功能主要分為六大類:(1)否定(negation)、(2)緩和(mitigation)、(3)規避(evasion) (局部言談層次)、(4)修正(revision)、(5)話輪轉換(turn-taking)以及(6)話題轉換(topic-shift) (全面言談層次)。否定功能用以否定前一語句的表層或隱含意義,緩和功能用以減輕隱含於前句中的讚揚或詢問者對於答案的期望,或是減緩即將出現的語句(通常帶有要求)的力量強度(force)。規避功能針對上一句的問題給予回答,然而之後連接的回答內容卻與問題無關,顯示說話者對於問題無法給予明確答案。修正功能分為兩類,一類是說者對本身之前的談話內容自我修正,另一類是說者對其他說話者的談話內容加以修飾。話輪轉換功能用以幫助說者保有或贏得發言權;話題轉換功能用以區隔緊接的談話內容與前段內容。文中亦進一步將沒有的言談功能重新歸類為五大類,將規避功能視為修正功能的一種。此五大類功能顯示沒有跳脫原本純粹為結構成分(如名詞、動詞或形容詞)的否定詞用法,而具備言談標記(discourse marker)的功能,表達前後語段的關聯。沒有的言談功能仍存有否定的語意,但此語意為隱含,並表達說話者的主觀態度。此隱含及主觀的否定語意須從文中推測。沒有言談功能的產生可以以Traugott對語意發展所提出的理論架構解釋。Item 漢語「好」的多義性及語法化現象(2005) 王麗雅; Li-ya Wang摘 要 本研究旨在從語法化的角度探討漢語「好」字的多義性及其語法和言談功能.本研究檢視了「好」在當代及歷代漢語中的分佈現象.當代漢語的語料包括書面語及口語.本文指出「好」當代口語中主要的功能為言談標記(discourse marker),在書面語中主要的功能為謂語形容詞(predicative adjective).歷代漢語的語料包含了漢語發展的六個時期的文獻.從文獻的觀察中發現,「好」在上古前期就已具備四種語法功能:及物動詞,名詞,非謂形容詞及謂語形容詞.「好」的其他功能的發展如下:副詞功能出現於中古前期,表同意的言談標記功能出現於中古晚期,作為動詞補語及與感官動詞合併成為複合形容詞的現象則出現在近代漢語. 雖然「好」字在漢語中具有多重意義及諸多語法及言談功能,本文指出這些功能及「好」的多義性均可經由語法化理論獲得解釋.「好」的副詞功能是由非謂形容詞功能經過隱喻(metaphor),換喻(metonymy),結構重新分析(structural reanalysis)及頻率效應(frequency effects)而來.「好」的動語補語功能亦是由非謂形容詞功能透過同樣的機制發展而來.除了發展出動詞補詞功能以外,「好」的非謂形容詞功能亦透過上述機制及說話者的主觀化現象(subjectification)發展出言談標記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