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5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2
  • Item
    多元智能英語教學:國二資源班特殊需求學生的個案研究
    (2003) 許朝勝
    本文主旨在探討如何將多元智能理論應用於國中二年級資源班特殊需求學生的英語課程,以改善其英語學習能力。此外,教學過程中遭遇的困難及可能的解決方式亦是探討重點。 本研究對象為八位國二資源班的學生。第一學期時研究者進行教室觀察以了解該班英語教學情況及學生的特殊需求,第二學期起配合該班英語教學進度,研究者每週五實施一堂多元智能英語教學。研究期間收集教室觀察記錄、師生多元智能分佈調查表、教師訪談、英語學習自我評量及教學回饋問卷、學習動機及班級氣氛問卷、多元智能教學省思日誌,作為資料分析之參考依據。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1. 該班原英語教師八大智能分佈平均,研究者智能偏向音樂智能,而學生智能偏向空間智能、肢體動覺智能及自然觀察者智能。 2. 該班原英語教師教學模式偏向運用語文智能、數學邏輯智能及內省智能。研究者發現第二學期實施多元智能英語教學後,似乎對學生的英語學習有正面影響,可提昇學習動機。 3. 資源班英語教學偏重於特殊需求學生缺陷的補救。研究者受多元智能理論影響,對學生的信念及期望較為積極正面,在教學上則強調發掘學生智能的長處。 4. 因資源班學生的特殊需求及學校行政上的限制,在實施多元智能英語教學時,教師可能在教室常規管理、教學評量方式、教學人力支援等方面遭遇程度不等的困難。 根據本研究結果,茲提供下列六點建議作為資源教師及英語教師教學時之參考: 1. 多元智能英語教學模式與其他英語教學法並無極大的差異,主要在於依據特殊需求學生的多元智能提供多元化的教學活動,教學成功的關鍵在於教師的熱忱、彈性及創意。 2. 英語教師應加強自身運用科技產品及網際網路的能力,善用市面上優良的英語學習套裝軟體及其他電腦輔助英語教學方法,以提供多媒體的教學活動滿足英語低成就學生的特殊需求。 3. 多元智能英語教學活動應以特殊需求學生的強勢智能為切入點,提供學生機會運用其長處。 4. 教師應提供特殊需求學生其他不同的管道學習英語,例如善用教室牆壁及佈告欄,營造充滿英語的學習環境。 5. 為協助特殊需求學生順利回歸主流教育,特殊教育教師與英語教師應建立跨科合作諮詢的機制,結合雙邊的專業知能。 6. 為彌補不同教師多元智能上的盲點,教師應進行科際整合,實施協同教學,亦可延請學有專長的家長或社區人士提供教學上的協助。
  • Item
    翻譯中的女性:穆可杰<茉莉>中之移民身份認同
    (2003) 詹嘉怡
    「茉莉」可視為印度裔作家穆可杰對移民精神給予最正面肯定之文本,主要探討遷移主體顛沛離散之經驗與女性自我成長之命題。本論文以當代翻譯理論和霍爾的文化認同為主軸,切入探討移民遷徙現象以及其對主體身份認同的影響。 本文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包含後殖民作家如何挪用前殖民者之英語來反映本土的歷史和自我之主體性。另外對近代翻譯理論的流變也作一縱覽,探究移民遷徙所帶來文化翻譯之關係,進一步突顯文化因遷徙、翻譯、雜揉而產生新的契機。 第二章著力於穆可杰之文化地理介紹。由於穆可杰多重的離散經驗,使其國/家認同歷經巨變。而她的主張摒棄羈旅者局外的身份,擁護大融爐精神和同化的政治立場往往引來諸多爭議,甚至被第三世界評論家冠以「民族叛徒」之罪名。本論文藉文化翻譯的角度來呈現她個人移民的親身經驗,以及採取同化或堅持羈旅立場之得與失,希冀讀者能夠瞭解她堅信移民者必須同化的政治意識是如何成形,進而認知民族本質主義的謬誤。 第三章主要是根據同化的程度來分析三種不同移民模式。本論文直接挪用翻譯的意符,強調為了生存,移民主體自我改變的重要性,以及面臨文化雜化的必然性。因此,移民者應拋棄過去文化歷史對身份認同的羈絆,根據開放的空間方位來隨之重新調整自我的視野。 第四章著眼於新移民者與美國主流社會之間曖昧難明的互動關係,以及在白人種族主義的凝視下他們如何抗衡。同時揭露白人東方主義的慾望和焦慮,批判西方人道主義,此外本論文意圖檢視穆可杰對於印度父權體制的批評和母系力量的認可,進而劃分她與西方女性主義的立場差異。 第五章總結穆可杰秉持遷徙/翻譯的過程中自我重生的信念,藉由文化融合的激盪,來為僵化的傳統找尋新的生命。她主張移民主體應跳脫文化正宗性的迷思,在自由開放的空間內,不斷地反省魯西迪的問題:「如何在這世界中安身立命?」並能找到自己對應的答案。
  • Item
    朝向表演自我意識:山姆˙薛帕劇中之自我意識
    (2003) 楊雅惠; Ya-hui Yang
    本論文試圖探究山姆˙薛帕早期獨幕劇作中自我意識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哲學、心理學、劇場以及文學上的意義。如許多批評家所指出,山姆˙薛帕的早期作品以強烈的自我意識為特色,然而,此種自我意識似乎與作者本身的個人歷史以及藝術創作有著切的關係,亦即,其身分的危機與重建。 第一章追溯山姆˙薛帕孩童時期的漂泊生涯,討論其一直存有的錯置與無歸屬感,進而由此作為其身份再造之動機。從哲學角度而言,自我意識的作用在於使得身分建構的重要元素,即「自我定位」以及「再定位」發生,從而重塑個體身分。此外,藉著與布雷希特的劇場作比較,本章亦嘗試為薛帕的劇場屬性作定位。作為一個後現代劇作家,薛帕的劇場與布雷希特有許多相似之處,然而,自我意識在山姆˙薛帕的劇場中灌注一種即刻的當下經驗,使得他的劇場獨樹一格。 第二章嘗試從私密的自我意識的角度界定感知自我的領域。從「雙重刺激」、「身體界線」以及「鏡像認知」三個角度討論私密我的範圍。文中引用《芝加哥》及《紅色十字》二劇為例,並討論劇場意像的實體性。 第三章以公開的自我意識為主軸,勾勒出認知自我的版圖,從「自我評價」、「隱匿」以及「相異觀點」三種基礎說明公眾我的範疇。由於自我與他人的身分在相互建構中生成,因此個我的意義須在社群以及文化對話的文本之中完成。文中援引《伊克魯思之母》說明人際互動之微妙。 第四章論及「焦慮」以及「慾望」二個主題,因為自我意識會導致情感宣洩的極化反應,「焦慮」成為為自我意識運作之下的自然現象。藉由《石頭花園》以及《可怕的鬼魂》二劇探討父子間的對抗與鬥爭。此外也應用佛洛伊德的心理運作機制,探索薛帕早期劇作中的伊底帕斯情結以及僭越慾望。 結論部份從後現代表演理論與實驗的觀點討論自我意識,視其從表演與文本二者相互激盪與辯證之中所生成。我嘗試將美國後現代前衛劇場分為二個時期,將薛柏對於感知我的探索歸類於前一時期的影響,而對於認知我的探討歸於後一時期的影響。最後,結論以「表演自我意識」作為薛帕的劇場之依歸,因為其「缺空性」與「流動性」在在使得個我成為經驗感知的立即接受者,使情感姿勢得以產生,也使得表演自我不斷地創造與戲玩。
  • Item
    廣泛英語閱讀對台灣國中學生實施成效之研究:語言能力、閱讀態度及對其之回應
    (2005) 陳麗雯; Li-Wen Chen
    本研究旨在探討廣泛英語閱讀對於台灣國中生英語能力和閱讀態度上的影響及學生們對其之回饋。研究時間為一學期的四個月。參與本研究的學生為七十三位就讀新竹市某市立國中二年級的兩班學生。兩班各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每週利用一堂英文課及二天的早自修時間進行廣泛英語閱讀活動,而對照組則維持原來的上課方式,在相同時間進行單元課程統整活動及書面練習。兩組學生於實驗前後分別接受語言測驗並填寫一份探討英語閱讀態度的問卷以作為前後測的成績。在實驗結束時,實驗組全部學生再填寫一份回饋問卷,之後並隨機挑選十位同學進行深度訪談。 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和對照組在英語能力的進步方面並無顯著差異,然而在整體態度的改變上,二組呈現顯著差異。具體地說,本實驗結果指出實驗組和對照組在五方面的態度上有明顯的差異。第一,普遍而言,實驗組在英語閱讀書籍中汲取樂趣的表現上比控制組進步的多;第二, 實驗組相信閱讀課外英語書籍能激發學習動機的信念進步更大;第三,實驗組對於學校實施廣泛英語閱讀的可行性信念更增強許多;第四,實驗組對廣泛英語閱讀的重要性有更高的評價;第五, 實驗組的自主性閱讀課外英語書籍也提高更多。未來即使沒有師長的督促,學生仍會嚐試去閱讀課外英語書籍。又,回饋問卷顯示有百分之八十六的學生表達喜歡本實驗課程。雖然,在廣泛英語閱讀過程中會遭遇到字彙量缺乏、專有名詞及文化背景差異等困難,但學生們在獨立閱讀的時候,並不會依賴字典,反而學會由封面、標題、插圖及上下文來推測文句及故事內容,甚至主動請教同儕、老師或暫時忽略, 並持續閱讀以期在後文發現解答。概括而言,本研究顯示國中學生對廣泛英語閱讀活動表示喜歡,而且期望能將其納入學校正式課程的學習。
  • Item
    符號、知識、與時空:艾可四本小說中的迷宮
    (2005) 張玉燕
    艾可的四本小說分別嘲謹不同時代的一些迷思與謬誤的觀點,但綜觀四本小說,卻見艾可百科全書般的視角與層層疊疊敘述技巧,引出反省知識與概念形成、演進與蛻變的過程。艾可將認識世界與知識抭索的過程約略分做三種迷宮模式,依此迷宮的比喻,本文嘗試檢視這三種思維模式的差異,並側重以第三種開放式迷宮觀看與分析時空概念的轉化與演進。 第二章析縷小說中不定的烏托邦、無名的玫瑰、咫央天涯的小島、與深邃難測的單擺,因為這些主軸皆潛藏不可攻破的元素,小說中主人翁似乎注定無功而返;有趣的是,正因不可解,假設的完整象徵意義反而破碎,恰似迷宮的中心瓦解或是出口分岔歧路,產生多重思考維度的第三類迷宮。異於符號意義的無窮擴張,零碎與邊緣的意象彰顯內蘊的無限性與繁複演變中的一致性。 職是之故,第三章強調重新檢視過去,跳脫既定模式,再次悠遊知識迷宮,尋覓變化中的和諧,並且指出四本小說開啟的視角。<<波多里諾>>描繪前進烏托邦中的頻頻挫敗,但巧妙地拓展夾於未知之地與知識最前緣的可塑空間。<<玫瑰的名字>>在偵探威廉與見習僧艾森的對話、不同立場的抗衡角力之際,點出中古世紀圖書世界似明未明的形式。<<昨日之島>>主題在於尋找時間的刻度與宇宙的鐘錶所,但在十七世紀鐘錶等儀器弊作未臻完善之前,經度的迷思儼然成為自然神學論述與機械論頡頏的領域,然而初步的全球時鐘觀念在此議論紛紛中孕育誕生。<<傅科擺>>反謹懷疑論者的盲點,嘲弄極度荒繆的相對主義者。從解碼的遊戲觀之,捨棄文字的基本意義,不斷追逐所謂的神祕意義,終究陷入無意義的字面連接病態之中與一串串惡性循環。然而傅科擺雖有無窮可能的延伸意義,其本力即是說明時間與周期、地方引力、地球自轉等基本觀念的最佳佐證,這些知識自故代至今逐漸累積而成,宇宙運行的祕密原來公開地藏在傅科擺運動中。 第四章以繪圖觀念細微的演變談詹識迷宮的變異與創新。表面上中古世亡的世界地圖僅依循基督教神學的理念,但仔細分析及療別相同的T-O概念,卻醞釀不同製圖風格與觀點的變化,例如地圖中心點慢慢從耶路撒冷轉至羅馬或其他城市,對日出那端美好之地的描繪也在轉變之中;更有趣的是,依照聖經字面解釋所畫出的世界如一會幕,其實已透露非平面地球的思維原型。中古世紀的地理知識有限,但地圖具體呈現當時的宇宙觀與空間觀念,<<波多里諾>>嘗試定出更東方的聖地,<<玫瑰的名字>>中的圖書館結構在於模仿並超越世界地圖模式,都企圖在有限的藩籬中,尋覓新的路徑認識世界。十七世紀已有一些粗略的地球儀,由於投影幾何學與解析幾何學相關知識的發展,三度空間與地球形狀等觀念也比較完備。然而<<昨日之島>>的主角因船難漂泊到太平泮國際換日線附近,重新審視關於對蹠點觀念的誤解,並從消失的昨日謎團,漸悟今日、昨日與明日共存的時空,瞥見空間與時間已慢慢成為互相轉換的概念。<<傅科擺>>的解碼遊戲中,嚴肅的課題在於追求知識的聖杯,雖然艾可冷眼笑看修士、讀書人、或知識份子棧戀知識的貪噌癡百態,卻細膩地反省感官知覺建立的知識架構之不可靠性,並點醒即使在後現代的今日,許多謬誤知識的建立與思維的模式仍有待檢驗。
  • Item
    黃哲倫劇作之發展與轉變
    (2005) 張金櫻; Chin-ying Chang
    本文旨在探討華裔劇作家黃哲倫劇作內容及風格之發展與轉變。全文分三部份。第一部份探討其早期三本以美籍華人為題材的作品 --《剛下船的》, 《舞與鐵路》, 《家庭崇拜》。在第一章指出黃哲倫對美籍華人圈內的衝突作了細緻描寫與反省。第二章探討此三劇中描述的華人屬性(Chineseness) -- 中國傳奇人物、飲食、及京劇元素。 第三章針對美籍華人的特殊語言形式作一分析。從這三部作品可看出作者強調美籍華人文化之族群特色,與擴展美國文學範疇之企圖心。第二部份討論作者受多元文化主義影響下寫出的三本劇本:《睡美人之家》、《聲音之聲》、《有錢的親戚》。在此時期,黃哲倫認為美國劇場應該製作以各個不同族群文化為題材的作品,作家的寫作題材也不必局限於自己的族群文化。第四章及第五章分別討論了以日本文化及白人家庭為主的作品。作者除了深刻描述日本及白人的文化觀,也點出了一些跨文化的主題供人深思。本文第三部份討論較後期包含不同種族的角色的作品。在此階段,黃哲倫宣稱自己已轉變為平跨文化主義的思想模式,他認為發掘出不同族群間的相似點更是迫切之需。第六章討論的作品中點出不同文化、性別、及階級的人之間共有的生活體驗。第七章針對兩齣在美國百老匯曾上演的作品:《蝴蝶君》及《金寶貝》做深入的分析,藉由檢視劇中呈現的中國文化,了解作者在多種族及多文化並存的美國社會裏,對自己身為“美國作家”之定位。
  • Item
    語音辨識軟體回饋對發音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
    (2005) 陳國泰; Kuotai Chen
    本研究旨在了解語音辨識軟體之回饋對大學生學習發音的效用。研究中邀請了二十三位來自台灣師範大學大一英文課的學生參與本研究中的實驗組,另有二十位來自同樣大一英文課的學生作為控制組。兩組學生皆需接受有二十句包含易混淆母音句子的前測,並將學生朗讀的內容錄音。接著實驗組的學生必須接受為期五週的發音練習,期間使用軟體MyET。控制組的學生在這五週期間則不需參與任何發音訓練。本研究並採用了回饋單、問卷和訪談。此外,學生使用軟體作發音練習的過程亦由螢幕擷取軟體Camtasia Studio所記錄,學生練習的語音部分亦會同時被錄製,以作為觀察用。整個發音訓練結束後,實驗組和控制組學生皆需參加後測和全新的歸納測驗(Generalization test)。最後所有的錄音檔案交由三名評分老師評分,以了解兩組學生在測驗中的表現是否有差異。 研究的結果顯示實驗組的學生經過五週的發音練習後,在後測和歸納測驗中,在單音的表現和音調的部分有顯著的進步。在評估不同類型的回饋中則發現隨著練習時間的增加,學生對各種回饋的信心也有變化。在研究結束前,學生認為發音回饋、發音診斷、分數、語調回饋和語調波紋圖對發音學習最為有效,而聲譜圖、節拍回饋和音量回饋則被評鑑為無效的回饋。因此,從研究結果中得知學生確能從一些特定的回饋中改善他們的發音或語調。更重要的是,學習者在練習的過程中察覺到自己的發音問題,並發展出一些策略來改進。 最後對於未來的相關研究提出一些建議。首先,發音練習開始前應教導學習者如何解讀不同的回饋類型。此外,發音練習所使用的句子應該要儘可能地簡單,才不致使學習者產生閱讀障礙。至於往後相關研究則建議採用更多的受試者,較長的訓練時間和在各個測驗中使用一樣數量的句子。另外,也可增加後續測驗來檢測訓練成果持續的時間。而若是能再研究中使用另一個有類似回饋的語音軟體來做比對,那麼各種不同類型的回饋效用則能有更肯定的佐證。
  • Item
    論中文「給」及其對普遍語法的蘊義
    (2005) 張英朗; Ying-Lang Ch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文的與格轉換和漢語中「給」字的語法。我們首先回顧一些關於雙賓句和與格句的重要文獻,然後提出我們對這兩種句型的句法分析。我們反對此兩種句型有句法上的衍生關係,並進一步主張論元層級和論元結構在句法上的對應是普遍原則而非不可違反的定則。此外,我們認為中文的「給」字經歷了語類轉換的過程,而這樣的語類轉換反映在它的句法表現上。「給」字的語法化現象與功能語法的研究和它的歷史演變相符。本研究也涵蓋了其他相關的議題,如「V-給」的構成及來源雙賓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