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4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政黨體系變遷與地方派系勢力消長關係之研究--宜蘭縣的個案分析(1950~2004)
    (2005) 陳偉杰; Chen Wei-Chieh
    1988年蔣經國去世迄今,台灣被認為歷經民主化過程,現在則面臨民主鞏固的問題。地方派系的變化,在過去15年來,是台灣政治變遷中,極為重要的問題之一,從過去到現在,被報章雜誌,以及在學術論述中,都提到台灣各地至少有一百個地方派系存在過,大致上,在1990年代以前,地方派系在台灣各級選舉中對於選票動員有一定的掌握力。 在1950年代,宜蘭縣的地方派系人物便已開始參與地方事務,他們分別是盧派的盧纘祥、林派的林才添、陳派的陳進東、許派的許文政、礁溪吳派的吳阿土、礁溪林派的林松輝及冬山徐派的徐振祥。但是,宜蘭縣卻是少數很早就由民進黨執政的地方。在民進黨掌握地方行政資源下,宜蘭縣的地方派系變遷情形如何,值得了解。如果地方派系的恩庇侍從主義理論是對的,那麼在長期民進黨執政下,原依侍於國民黨這個「恩主」之下的派系,會產生政黨支持的「位移」現象。 其次,宜蘭縣在民進黨長期執政下,多位民進黨及政治人物入主中央要職,民進黨的中央派系為尋求地方上的權力基礎,是否與宜蘭縣民進黨地方政治人物進行結盟,而形成依侍關係?這都是本文希望加以研究分析的主體。
  • Item
    立法院會議績效管理模式之建構
    (2009) 陳偉杰; Wei-chieh Chen
    一個有效率的會議,必須充分運用人力資源與避免時間浪費,如此始可達成會議之目的。立法院為我國最高立法機關,90年代起地位日漸重要。在精省與國民大會虛級化後,立法院更成為唯一的民意代表機關,其重要性可想而知。由於立法院所進行的會議議程關係全民福祉,因此會議績效之良窳,往往是民眾關心的重點。 本研究採用平衡計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 , BSC)之理論基礎與相關文獻分析,並提出立法院會議績效管理之五大構面、十六項策略主題及四十九項工作項目。藉由相關專家代表之問卷填答,採用層級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 AHP)分析結果,取得各層級項目之相對權重,建構出立法院會議績效管理之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KPI),作為提升立法院會議績效管理之基礎;並推導出立法院會議績效管理策略地圖,歸納出主流程、次流程與關鍵流程等最佳決策,作為提供立法院提升會議績效管理之參考。 審視立法院政治生態改變後之會議運作概況,發現立法委員人數減半對提升會議績效並無顯著成效,且會議績效不彰之原因應可歸納為非制度面與制度面探討。最後將「公民參與」概念與本研究之立法院會議績效管理指標及策略地圖相結合,勾勒出立法院會議績效管理模式雛形,作為提升會議績效管理之參考,以達成提升國會形象及尊嚴之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