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7
Browse
8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中教師行動學習教學之實施-以新北市為例(2024) 黃直美; Huang, Chih-Mei本研究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中教師科技接受程度及行動學習教學實施情形。藉由調查法針對新北市公立國中專任教師,發出343份問卷,有效回收343份。採SPSS 26和AMOS 28軟體進行分析。探究國中教師對於行動學習教學認知有用性與易用性、使用態度與意願,以及使用行為。研究結果得到以下結論:國中教師行動學習教學,分別於認知有用性與易用性、使用態度意願及使用情形,核屬正向。同時,透過路徑分析發現,教師的行動學習教學行為,受使用意願影響。使用意願受使用態度影響。使用態度又分別受認知易用性和認知有用性影響。認知有用性,則是受認知易用性影響。根據上述結論,提出以下建議:建立教師共備社群和公開觀課、提供技術資源、加強數位學習型行動載具環境,以及增加課程設計數位研息等措施,確實能有效促進教師行動學習教學之實施。Item 停課不停學—遠距教學學生自我調整學習與程式設計課程學習成效之關係(2024) 江翊嘉; CHIANG, Yi-Chia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內停課不停學期間,使用遠距教學學習程式設計,學生自我調整與程式設計課程學習成效之關係,並以科技接受模式為基礎建構影響模型。研究對象設定在新北市地區國民中學階段學生,並以110學年度八、九年級學生為主,總樣本數為696人。所得量化資料採描述性統計、結構方程式及迴歸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主要研究結論包括:一、學生使用遠距教學學習程式設計課程時,學生知覺線上系統的有用程度、易用程度尚可;二、國內停課不停學期間,學生使用遠距教學學習程式設計課程,自我調整學習能力正向影響程式設計學習成效;三、科技接受模式能有效預測學生使用遠距教學學習程式設計課程時,自我調整學習能力與程式設計學習成效之關係。依據上述研究結論,本研究對學生、老師及家長提供建議,透過學生、老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提升學生在遠距學習中的自我調整學習能力,以期獲得更卓越的程式設計學習成效。Item 探究國中學生系統互動自我效能及科技接受之程度在你猜我答遊戲中之趣味性及沈浸度與學習表現之相關研究(2022) 徐悅容; Hsu, Yueh-Jung「學習英語」在與外語相關的學習是一個全球性挑戰。為引導學習者進行歸納推理練習語言學習,本研究基於 Charade 機制改編設計了英語教材,讓學習者隱誨地學習英語名詞、形容詞和動詞。並針對國中的學生,將學生常見的學習內容設計成 Charade 機制,例如動物、海洋生物、鳥類等。通過這種設計,學生可以透過使用手機、平板或智慧音箱進行學習。本研究主要使用工具為 Google Assistant 之APP,並以語音或文字輸入方式打開Guessing Fun 你猜我答學習遊戲之介面,讓學生在課程中以遊戲的方式進行學習。本研究之使用感想問卷共計回收179份,並對有效問卷157份進行統計分析,包括驗證性因素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型分析。統計資料之分析結果為:(一)系統互動自我效能與互動擬人化之間具正相關。(二)系統互動自我效能與遊戲易用性之間具正相關。(三)互動擬人化對遊戲有用性之間具正相關。(四)遊戲易用性對遊戲有用性之間具正相關。(五)遊戲有用性對互動趣味性之間具正相關。(六)遊戲有用性對遊戲沈浸度之間具正相關。(七)互動趣味性對學習表現之間具正相關。(八)遊戲沈浸度對學習表現之間具正相關。(九)系統互動自我效能對學習表現之間具正相關。研究結論及建議表示,設計與學習相關之遊戲,將其融入課程可以吸引具有基本英語能力但對傳統教學方法不感興趣的年輕學習者多多地參與其中。未來也希望能夠將這套學習模式融入校園及補教界,讓學習者的學習方式有更多選擇。Item 運用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小學童科技素養與數位學習行為之關係:以Google Classroom為例(2021) 童瀞萱; Tung, Ching-Hsuan本研究以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為基礎,探討國小學童的科技素養與其在Google Classroom的數位學習行為之關係。首先透過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學童在科技素養的差異情形,再探究科技素養與數位學習的認知有趣性、認知易用性、認知有用性、行為意向及使用行為之間的相互關係。本研究以研究者在職之C國小三校區五年級學生為樣本,共341人,透過各科課程融入Google Classroom數位學習活動後,進行問卷調查,所得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構方程模式及路徑關係之分析與驗證。主要研究結論如下:一、C國小學童科技素養佳,對Google Classroom數位學習的有趣性、易用性、有用性、行為意向及使用行為的感知程度良好;二、C國小五年級男生、有數位學習環境支持、及較多數位學習經驗者,其科技素養較其他同學優;三、C國小學童科技素養愈高,愈認為數位學習平台是有趣、容易使用及有用的,且愈有助於提升使用數位學習平台的意向及行為;四、科技接受模式能有效預測國小學童科技素養與數位學習行為之關係。依據本研究結論,提出幾項建議:一、宜從國小階段加強學童數位學習環境,有助於建立個人的科技素養;二、國小宜於正式課程或非正式課程,規劃資訊科技融入學習機會和時間,增加學童數位學習經驗;三、教師宜於各科課程融入有趣的數位教學,提升國小學童對數位學習平台的使用意願及行為;四、教師宜由淺入深教學,增加國小學童對Google Classroom的認識與熟悉操作方式,提升數位平台的學習效用;五、Google Classroom數位學習平台宜擴充功能,有助提升國小學童對使用數位學習平台感到有趣的程度。最後,未來研究可擴大範圍與研究對象,進而提供教育單位於規劃國小學童資訊科技學習之參考。Item 以健康信念模型探討智慧手錶的購買意願(2020) 李彥儀; Lee, Yen-I近年來科技快速的成長,智慧型穿戴式裝置已融入在人們的生活之中 ,自我健康管理是近幾年漸漸受到重視,而大多數人會選擇最方便、智慧性的手錶來配戴。製造商為滿足及符合顧客的期待與需求,不斷升級產品的相關功能,透過了健康因素與一般因素來探討消費者對於購買智慧手錶影響,而這些需求與期待為培養消費者對產品積極態度並增強購買意願之關鍵因素。 因此,本研究將健康意識、健康信念、軟體、硬體、設計美學、價格、品牌、感知有有性與感知價值來探討消費者對於購買智慧手錶之影響。研究對象以國內購買智慧手錶消費者為研究對象,一共回收有效問卷33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2.5%,再以SEM模型來驗證研究假說之內容。本研究結果發現: (l) 健康意識對於感知價值與感知有用性無顯著之影響。 (2) 健康信念對於感知價值與感知有用性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3) 一般因素對於感知價值與感知有用性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4) 感知價值對購買意願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5) 感知有用性對購買意願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面對人口的高齡化、慢性病患不斷的增加以及醫護人力短缺的挑戰,在未來智慧手錶結合醫療已成為趨勢,而如何讓智慧手錶變成對抗慢性疾病最強而有力的工具,都將成為智慧手錶未來努力的目標。Item 以認知負荷、科技接受模式與計畫行為理論取向建構線上學習行為傾向模式之研究(2010) 黃議正本研究旨在依據認知負荷論、科技接受模式與計畫行為等理論,建構線上學習科技接受行為傾向的模型,以能較完整的解釋線上學習者的科技應用行為。因此,所探討的範圍包括線上學習者的心理特徵、知覺、態度與行為傾向之間的關係。並將本研究將所建構的實證模型(C-TAM-TPB)與科技接受模式(TAM)、計畫行為理論(TPB)進行比較。 本研究對象為台灣知識庫數位學堂線上學習系統(TKB e-learning center)的使用者,問卷調查共分兩個階段而以層級隨機抽樣實施。第一階段共抽樣650人,有效樣本為381人,供進行模型信度與效度之驗證;第二階段共抽樣900人,有效樣本為850人,供線上學習科技接受行為傾向模型的再驗,以驗證本研究最終模型的外部性推論效度。研究工具依照理論發展「線上學習科技接受行為傾向問卷」,經過為期八週的問卷調查後,以結構方程(SEM)進行理論模式的驗證,並以單尾單一樣本t檢定、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線上學習的心理特徵與差異分析。研究結果發現重點如下: 一、消費性線上學習的心理特徵感受程度均達同意(滿意)水準之上,並且採用線上學習的實際行為亦達水準之上。 二、不同人口統計變項和使用線上學習動機因素在消費性線上學習的心理特徵有顯著差異。 三、消費性線上學習的資訊品質和使用者的電腦自我效能二個因素對認知負荷無顯著性影響,而消費性線上學習的系統品質經由認知負荷影響線上學習行為傾向。 四、消費性線上學習的易用性知覺和有用性知覺兩個因子均正向顯著性影響使用態度且間接影響線上學習的行為傾向。 五、消費性線上學習的主觀規範和行為控制知覺兩個因子均正向顯著性影響使用態度且間接影響線上學習的行為傾向。 六、影響消費性線上學習行為傾向的主要因素依序為態度、行為控制知覺、主觀規範、易用性知覺和有用性知覺。而系統品質、資訊品質和電腦自我效能並非主要影響因素。 七、本研究C-TAM-TPB模型適配度良好,並且在行為傾向有高度的解釋力。同時本研究C-TAM-TPB提供在消費性線上學習影響因素提供全貌觀點。 八、本研究C-TAM-TPB模型在消費性線上學習的易用性、有用性、使用態度和行為傾向等解釋力高於TAM模型。而在行為傾向解釋力卻略低TPB模式,因TPB模式未涵概科技變項。Item 個人特質影響技專學生使用手機學習英文字彙之行為意圖:以學習自我效能、焦慮與後設認知之驗證性研究(2013) 戴凱欣; Tai, Kai-Hsin本研究藉由Davis (1989)提出的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來了解技專學生使用「學英文@師大」App學習英文字彙的行為意圖。研究採用立意取樣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共回收243份問卷,利用結構方程模式(SEM)檢定本研究的假設。本研究將五個外部變項分成三個模式探討其對於科技接受模式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學習自我效能愈好者對於「學英文@師大」App的易用性認知及有用性認知愈高;英文學習焦慮愈高者對於「學英文@師大」App的易用性認知及有用性認知愈高,而手機學習焦慮愈高者對於「學英文@師大」App的易用性認知也愈高;網路資訊認知能力愈低者對於使用「學英文@師大」App的易用性認知及有用性認知愈高,而後設認知愈高者對於使用「學英文@師大」App的易用性認知及有用性認知也愈高。此外,研究對象對於「學英文@師大」App的易用性及有用性認知也會影響其使用「學英文@師大」系統的態度及使用的行為意圖。依據研究發現,建議未來可以繼續開發相關的學習App,讓學習者可以更方便的使用行動學習。Item 消費者行動購物之體驗價值對滿意程度之影響(2014) 劉家郡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遍以及平板電腦的崛起,我們的社會已經逐漸走向行動商務的時代,不論是使用購物網站、社群網站、遊戲、購票等等,都可以利用行動裝置來隨時隨地進行這些活動。行動購物為行動商務之中的ㄧ環,現在也已經廣泛的成為消費者的消費方式之ㄧ。 因此,本研究將科技準備度、知覺有用性、知覺易用性以及功能性價值、情緒性價值、社會性價值來探討消費者對行動購物使用滿意程度之影響。研究對象為台灣曾經使用過智慧型手機或是行動裝置來進行消費之消費者,回收了180份問卷為預試的樣本,接著再發放正式問卷,總共回收有效問卷366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5.71%。並以結構方程式模型去驗證研究假說之內容。本研究結果發現: (1)使用行動購物之消費者的科技準備度對知覺有用性以及知覺易用性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2)使用行動購物之消費者的知覺有用性對於知覺有用性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3)使用行動購物之消費者的知覺有用性對於功能性價值、情緒性價值以及社會性價值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4)使用行動購物之消費者的功能性價值及情緒性價值對使用滿意度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因此,業者將如何將消費者的體驗價值提升,吸引消費者使用行動購物來進行消費,讓消費者有良好的使用經驗,確實的感受到行動購物的好處,提高消費者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