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7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1
  • Item
    運用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小學童科技素養與數位學習行為之關係:以Google Classroom為例
    (2021) 童瀞萱; Tung, Ching-Hsuan
    本研究以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為基礎,探討國小學童的科技素養與其在Google Classroom的數位學習行為之關係。首先透過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學童在科技素養的差異情形,再探究科技素養與數位學習的認知有趣性、認知易用性、認知有用性、行為意向及使用行為之間的相互關係。本研究以研究者在職之C國小三校區五年級學生為樣本,共341人,透過各科課程融入Google Classroom數位學習活動後,進行問卷調查,所得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構方程模式及路徑關係之分析與驗證。主要研究結論如下:一、C國小學童科技素養佳,對Google Classroom數位學習的有趣性、易用性、有用性、行為意向及使用行為的感知程度良好;二、C國小五年級男生、有數位學習環境支持、及較多數位學習經驗者,其科技素養較其他同學優;三、C國小學童科技素養愈高,愈認為數位學習平台是有趣、容易使用及有用的,且愈有助於提升使用數位學習平台的意向及行為;四、科技接受模式能有效預測國小學童科技素養與數位學習行為之關係。依據本研究結論,提出幾項建議:一、宜從國小階段加強學童數位學習環境,有助於建立個人的科技素養;二、國小宜於正式課程或非正式課程,規劃資訊科技融入學習機會和時間,增加學童數位學習經驗;三、教師宜於各科課程融入有趣的數位教學,提升國小學童對數位學習平台的使用意願及行為;四、教師宜由淺入深教學,增加國小學童對Google Classroom的認識與熟悉操作方式,提升數位平台的學習效用;五、Google Classroom數位學習平台宜擴充功能,有助提升國小學童對使用數位學習平台感到有趣的程度。最後,未來研究可擴大範圍與研究對象,進而提供教育單位於規劃國小學童資訊科技學習之參考。
  • Item
    建構我國高職生命教育e-learning環境之研究
    (2006) 黃國峰
    摘要 生命教育是教育部目前推動的重點工作之一,在國中、小階段:有縣市教育局生命教育融入式課程之推動,在大專院校階段:有通識課程可供選修,在高中職階段:普通高級中學95課程暫綱中規劃有生命教育相關的課程,但高職並無生命教育相關課程之規劃。在資訊融入各科教學的概念下,輔以目前網路頻寬與e-learning平台技術已日趨穩定,本研究嘗試以e-learning平台來推動高職之生命教育課程。 本研究發展「我國高職生命教育e-learning需求問卷」,以調查研究法進行生命教育e-learning環境需求之調查;以系統發展法發展e-learning平台;以內容分析法發展生命教育課程;以準實驗研究法進行以e-learning平台進行生命教育教學之成效檢驗。目的為了解目前國內高中職學校生命教育實施現況,探討我國高職生命教育e-learning之可行性,分析我國高職以e-learning推動生命教育所應掌握的因素構面,建構我國高職以e-learning推動生命教育之模式,依據實證研究結果提出可供參考之具體建議 抽樣109校共計1090份問卷,回收956份問卷,有效問卷804份,經統計分析發現生命教育e-learning需求有八個構面,其中「e-learning環境」可影響「e-learning 需求性」、「網路虛擬化人格」、「網路行為習慣」、及「網路生命教育」。並召開專家會議建置e-learning平台與發展生命教育教材,再以國立苗栗高商國際貿易科兩班為準實驗研究之實驗組與控制組,施測四週後,以謝曼盈(民92)所發展之「生命態度量表」進行前後測,發現實驗組與控制組在生命態度上有顯著性差異,顯示以e-learning平台進行高職生命教育,有相當程度之可行性。
  • Item
    臺灣高科技產業導入數位學習之研究
    (2008) 謝韻佳; Hsieh Yung-Chia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高科技產業導入數位學習的實際情形,研究目的在於了解個案導入數位學習的實際做法、遭遇之困難及解決模式,並評估高科技產業人員在數位學習所獲得的成效,最後歸納高科技產業導入數位學習的關鍵因素。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並透過文件分析及個案訪談進行探究,本研究之對象為新竹科學園區、土城工業區、台南科學園區及新店遠東工業區共四家科學園區,並對四家個案公司的人力資源部門主管進行訪談,從策略規劃、組織文化、學員特質、課程及教材、資源技術及成效評估等層面歸納發展訪談大綱。 資料的分析步驟根據訪談逐字稿、筆記等資料,來敘述個案公司在導入數位學習的各項實際作法,接著將所蒐集到的資料進行編碼及分類,以分析歸納出本研究之主要發現。 研究發現組織文化、績效升遷及設計的流程平台是導入數位學習的關鍵重要因素。外商公司的組織學習文化較為主動且積極,且數位學習系統評估設計完善。半導體產業數位學習課程偏好自製。高科技產業的數位學習課程,採自由學習方式,無強制性的規定;數位學習的學習時數和績效考核雖然沒有直接關係,但是會做為員工升遷上的考核依據。
  • Item
    資料庫教學課程數位學習系統建置與使用情形之研究
    (2007) 陳子緯; Chen, Tzu-Wei
    在一般大學或研究所的商學院和工學院中,「資料庫」該門課程對工業工程系或資訊管理系的學生而言,是一門相當重要的課程。此門課程在於探討資料庫相關理論,以及相關的資料庫技術,包括資料的正規化、資料庫類別關係等。此門課程最主要的目的是使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即能深入的了解資料庫相關理論與技術。 在比較國內外各大學資料庫課程教學情形之後,本研究採多媒體課程設計軟體進行開發,設計一套資料庫數位學習系統。在資料庫數位學習系統方面,提供使用者八個章節,如建立資料庫文件、認識資料庫視窗與物件、資料表、查詢、表單、資料頁、事件等,提供使用者學習。 本研究探討如何運用數位教材進行輔助「資料庫」的教學活動。以相關的數位學習理論為基礎的架構下,研發一套資料庫數位學習系統,研究者藉由實際觀察、問卷調查、學習歷程、訪談等資料的蒐集,進行量化與質化的分析工作,探討32位來自大學部的修課同學在此門課的數位課程中的學習成效。 研究結果發現,87%修課學生對本數位學習系統的設計及使用大多持肯定態度,茲將研究結論列舉如下: 1. 數位學習系統強化輔助學習機制。 2. 利用網路分組合作,學生能共同完成網路團隊專案。 3. 同儕學習者間或同儕與教學者之間,呈現高度的合作學習互動。 4. 學生學習活躍程度、學習表現,與網路學習成效呈正相關。 5. 藉由網路學習課程,可明顯提升學習成效,並能彌補傳統課堂學習不足 之處。 最後本研究根據相關問題提出討論並建議未來之研究方向。
  • Item
    金門地區國中生數位學習能力之研究
    (2008) 王曉玲
    本研究旨在瞭解金門地區國中學生數位學習能力之表現,分析不同背景的學生其數位學習能力的差異,並探討家庭社經背景、家庭資訊環境與學校資訊教育對學生數位學習能力的影響。 研究方法採文獻探討與問卷調查,依據研究目的,普查金門地區八年級國中學生之意見。問卷共計發放711份問卷,實際回收672,去除填答不全者,有效卷632份(94.0%)。經以統計分析,歸納結論如下: 一、金門地區國中生的數位學習能力表現大多受家庭社經背景影響,而學生的家庭社經背景普遍不高。 (一)金門地區國中學生家庭成員的資訊能力,影響學生的數位學習能力。 (二)金門地區國中學生家中有無電腦與網路設備,影響學生的數位學習能力。 二、金門地區國中生的數位學習能力表現與國內的國中生並無顯著差異發現。 三、金門地區國中學生使用電腦與網路的時數多寡,影響學生的數位學習能力,而學生使用電腦與網路的時數呈現兩極化。 四、金門地區國中學校資訊教育內容大致相同,各校學生數位能力除套裝軟體之使用外,其他並無明顯差異。 五、學生的套裝軟體的應用能力來自於學校資訊教育,與家中有無資訊設備關係不大。 根據上述結論,本研究對金門地區的教育行政機關、學校行政單位及後續學術研究提出具體建議。 關鍵字:金門地區、國中學生、數位學習、數位學習能力
  • Item
    高職冷凍空調科學生對「分離式冷氣機安裝」數位化教材之學習滿意情形研究-以臺北市內湖高工職校學生為例
    (2007) 陳培基
    本研究以網路數位學習方式實施資訊科技融入冷凍空調實習「分離式冷氣機安裝」單元之教學。 目的在探討不同組別學生在網路數位學習與傳統教學環境下,對冷凍空調實習「分離式冷氣機安裝」單元學習成效之影響,並探討學生對網路數位學習活動的滿意程度及提供教學經驗供日後教師實施網路數位學習活動之參考。研究方法採準實驗研究法之不等組前後測設計,進行為期12週課的實驗教學。研究結果如下: 本研究方法採準實驗研究法之不等組前後測設計,進行為期12週課的實驗教學;其中實驗組同學共18人、控制組同學共17人。研究結果如下: 一、不同組別學生在傳統教學與網路數位學習教學環境下,其「分離式冷氣機安裝與實作」單元學科成績實驗組平均成績為81.3333與控制組平均成績為75.4706;整體而言實驗組成績較控制組來的高;因為實驗組可進行線上測驗不斷自我練習反而控制組只有上課紙筆測試練習時間較少相對成績稍差。 二、不同組別學生在傳統教學與網路數位學習教學環境下,其「分離式冷氣機安裝與實作」單元術科成績,控制組17人全部及格;實驗組18人中1位不及格;因此術科單元學習成績兩組無顯著差異。 三、不同組別學生在傳統教學與網路數位學習教學環境下,兩組學生對教師教材學習滿意度無顯著差異。 四、學生對網路數位學習教學持正面肯定態度,認為網路數位學習可以對學習內容產生深入瞭解,且反覆下載吸收知識;更能提昇學習動機。 五、學生認為MS PRODUCER教學平台,網路數位學習平台提供良好的教學環境結構,希望日後仍能繼續將網路數位學習應用於教學中。 六、學生認為單獨操作電腦進行網路數位學習是一件輕鬆容易的事,但在術科實務操作感覺實務純熟度不足;實務練習時間會被排擠減少。 本研究結果顯示,網路數位學習是值得推廣的資訊融入教學方式之一,建議教師在嘗試使用網路數位學習融入於教學時,應適時地參與互動討論。在學生方面,網路數位學習活動滿意度調查結果普遍呈正面態度,在教師方面建議製作出更多『單元化的數位化教材』讓教學活動更能生動活潑及學生居家學習、遠距教學、補救教學之用、更進一步學生經由數位化學習,馬上能有所領晤與線上學習;另一方面製作各種領域的多元化數位教材可以作為日後企業界徵才招考員工之用。 關鍵詞: 數位化教材教學、技能檢定、學習行為、數位學習、學習態度、學習滿意度、學習成效
  • Item
    不同學習風格對高職生數位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
    (2007) 黃學堂; Shyue-Tarng Huang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學習風格對高職生數位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為達成研究目的,首先經由文獻探討之後,採準實驗研究法設計,並輔以訪談得知學生暨教師對數位學習平台的看法。以高職資料處理科一年級兩班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四週的教學實驗,一班為實驗組,進行數位學習教學;另一班為控制組,進行傳統教學。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包含:「Kolb學習風格量表」、「電腦網路原理課程評量工具」。 為驗證假設,採用二因子共變數分析統計方法處理,所獲結論如下: 一、不同學習風格與接受不同教學方法二因子交互作用下,在計算機概論 「電腦網路原理」單元之學習成效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接受相同教學方法,其計算機概論「電腦網路原理」單元之學習成效以「調適型」學生最高、「發散型」學生最低。 三、相同學習風格的學生接受不同教學方法,其計算機概論「電腦網路原理」單元之學習成效對學習風格為「調適型」及「聚斂型」的學生,數位平台教學成效優於一般傳統教學。 四、從個別訪談的資料顯示,大多數學生都表示對於這次利用數位學習平台來上課的感覺是比以前活潑生動,學習更廣泛,尤其數位學習平台隱密特性,為害羞、內向學生開啟另一個討論的平台。教師也發現學生並非不願意回答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而是不敢或害怕同學嘲笑,因此需要依據不同學生的學習特性建置不同的教學環境。 關鍵詞:計算機概論、學習風格、數位學習、學習成效
  • Item
    開發一適用於眼動儀實驗室之學習平台
    (2016) 林宥宇; Lin, Yu-Yu
    近來來資訊科技日新月異,其中眼動儀為一項熱門的新興領域,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及研究生投入眼動儀的開發與研究工作。然而,眼動儀不是一項容易理解的領域,且目前亦無任何眼動儀領域相關的學習平台,因此許多學生若要進行眼動儀的研究,必須研讀許多書籍及論文等相關資料,如此甚為麻煩,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因此本論文即提出一套眼動儀學習平台,提供給有意願從事眼動儀領域的學生學習使用,讓學生瞭解眼動儀的基礎知識,以便於學生後續之研究。 本學習平台包含六個學習模組及一個模擬器模組。學習模組部份介紹眼動儀基礎知識,含簡介、名詞釋義、操作流程、瞳孔偵測、校正及凝視點預估,後三者以互動式面板方式呈現,以取代傳統大量文字說明之方式,讓使用者易於瞭解其意義;模擬器模組部份提供了眼動儀常用的校正方式之模擬,以及本實驗室所發現之更為精確的區域校正方法之模擬。最後,平台還提供兩支模擬小程式,分別為九點校正模擬及頭動補償模擬,此部份是以更生動的方式來呈現,讓使用者更加瞭解其原理。
  • Item
    數位學習知識本體之研究
    (2005) 林聖峰
    隨著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學習內容的傳遞速度已不可同日而語,影響所及,傳統的學校教育方式也興起了重大變革。因此,具有跨越時空學習限制的數位學習儼然已成為新興的學習管道;透過數位學習,不僅學習內容的來源更多元與快速,並能節省教育成本、提升教育品質、增加學習效率,進而達到終身學習的目的。 數位學習確實在學習科技上扮演重要角色,從研究者的角度,認為有必要探討其背後的知識本體,包含數位學習發展演進等,並且從國內數位學習發展計畫、數位學習人才培育及數位學習產業發展等,都引發研究者的研究動機。深思數位學習發展的知識基礎為何?這些知識是否可以構成一個知識本體?對現在與未來的數位學習發展又有何益處?因此,本研究之目的是在建構一個數位學習知識本體。 本研究經過完整的知識建構過程,即溝通分享、塑模、本體化及應用四個階段。建構出數位學習的知識本體,並將此知識本體應用於三家廠商,藉此提升本研究的實用性。 本研究所發展的數位學習知識本體的領域與範圍,在第一層有三個領域知識分別是內容、服務及技術。而第二層的領域知識分別是,內容的部分是:商業管理類(有10 項次層知識)、語言學習類( 5項次層知識)、電腦技能類( 5項次層知識)、生活百科類( 5項次層知識)、學校課程類( 5項次層知識);技術的範圍是:學習平臺( 7項次層知識)、產業標準( 3項次層知識)、協同工具( 7項次層知識)、編輯工具( 8項次層知識);服務的範圍是:學習入口( 8項次層知識)、代管服務( 8項次層知識)、企業顧問( 7項次層知識)、課程代製( 3項次層知識)。 最後本研究邀請三家廠商實際應用此數位學習知識本體工具,所獲得的結果是:數位內容廠商應用於本身已發展的數位教材知識結構分析上及數位學習專業人才培育課程規劃上。數位技術應用於本身已開發軟體工具的歸納與功能分析上。數位服務廠商應用於本身已應用服務領域上。三家廠商確定本研究所發展的工具具有實用性之外更發現該企業未來發展的方向。
  • Item
    機械製造之數位學習成效研究
    (2005) 林家萬; LIN CHIA WAN
    隨著數位化科技的進步,運用各種媒體來呈現數位學習內容已是時勢所趨,以網路為教學工具的數位學習環境已是多元化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透過網路,學習者可以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學習專業知識,教學者可依不同的需求來調整教材內容及課程進度,以達到更有效的教育訓練,此外,教師可利用規劃完善的評量模式來評估學習者的學習成效。 因此本研究以網際網路為架構發展機械製造之數位學習評量模式,研究對象為大學修習數控工具機之學生,分為兩組:實驗組為數位學習網路教學,對照組則使用一般傳統教室教學,所得之資料利用SPSS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分析結果如下: 一、對數位學習網路教學與傳統教室教學兩種不同教學方式而言,高職背景學生學習成效優於高中背景學生。 二、對數位學習網路教學與傳統教室教學兩種不同教學方式而言,不論實驗組或對照組,其學習認知與學習成效未達顯著差異。 三、對數位學習網路教學與傳統教室教學兩種不同教學方式而言,不論實驗組或對照組,其學習認知與學習成效之相關性未達顯著差異。 四、對數位學習網路教學滿意度而言,大部分的學生是滿意這樣的設計,認為學習環境因其互動性較好的關係而提高了學習興趣,且能適切應用所學之相關知識,並認為此數位學習環境有助於專業能力的提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