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數學教育期刊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
Browse
Recent Submissions
Item 學習興趣和自信對中年級學生數學成就成長率的影響(台灣數學教育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共同發行, 2021-10-??) 張凌嘉; Ling-Chia Chang我國學生數學成就好卻沒興趣也沒自信,是從國小中年級就已存在的發展趨勢嗎?本研究追蹤三、四年級672位學生於一個學年期間的學習興趣、學習自信和數學成就,應用階層線性模式(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 HLM)成長模型分析,兩個研究問題的結果顯示:(1)學習興趣、學習自信和數學成就有不同的成長曲線。學習興趣和學習自信呈現下滑趨勢,學習興趣的降幅大於學習自信,三年級的起始水準高於四年級,男生的學習自信起始水準高於女生。數學成就呈現上升趨勢,三年級和男生的增幅大於四年級和女生。(2)學習興趣和學習自信對數學成就成長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以學習興趣為預測變項,三年級和女生的數學成就增幅大於四年級和男生,無論年級或性別,提高學習興趣可增進數學成就。以學習自信為預測變項,三年級和男生的數學成就增幅大於四年級和女生,無論年級或性別,提高學習自信可增進數學成就。以學習興趣和學習自信為預測變項,三年級和女生的數學成就增幅大於四年級和男生,但除三年級女生外數學成就皆呈現下滑趨勢,惟當男生提高學習興趣或學習自信,女生提高學習自信,皆能增進數學成就。最後,說明本研究對相關橫斷和縱貫性研究之貢獻,並提出中年級數學教育宜關注的三個面向與研究建議。Item 建構SOTO分類法並探討其評價高中數學教學之蘊涵(台灣數學教育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共同發行, 2021-10-??) 蔡政樺; 秦爾聰; Cheng-Hua Tsai, Erh-Tsung Chin本研究目的在於建立可觀察教學成果結構(The Structure of Observed Teaching Outcome, SOTO)分類法,以此分類法評價高中數學教師的數學教學知識,探討其所展現的SOTO認知層次及其發展的主要特徵。本研究採用質為主、量為輔的個案研究法,並參照自Learning Mathematics for Teaching(LMT)計畫所發展的教學數學品質指標(Mathematical Quality of Instruction, MQI)之教學觀察系統,整合出四位高中數學教師數學教學知識的課室觀察系統,針對108課綱普高數學第一冊多項式之四個教學單元,分析與評價四位個案教師的數學教學知識在SOTO分類法的認知層次,及其發展途徑之樣貌。研究結果有:(1)四位個案教師之數學教學知識,展現出SOTO分類法之單一(U)、多重(M)、關聯(R)、等價(E)以及結晶(C)等五種不同的認知層次與知識類別;他們的數學教學知識之認知發展的主要特徵為,出現個數不一之U-M-R迴圈或路徑之教學通路。(2)四位個案教師數學教學知識的SOTO認知層次與知識面向之差異性,在教學實作中呈現不同樣貌的教學認知發展漸進圖,進而導致產生不同風格的數學教學知識。同時,也發現四位個案教師數學教學知識在SOTO分類法的認知層次愈高,其所展現的教學知識品質也愈好。從教學評價的蘊涵來看,其意義揭示透過SOTO分類法之質性評價,可以讓高中數學教師的數學教學知識變得更加可見與可覺察。Item 數學系學生對函數極限的錯誤認知與解題困境(台灣數學教育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共同發行, 2021-10-??) 張子貴; Tzu-Kuei Chang本研究的主要目的為探討數學系學生在微積分中對函數極限的錯誤認知與解題困境,以提供微積分教師在教學設計上的參考。本研究採用調查研究法,以自編的「函數極限測驗卷」為研究工具,對兩所國立大學修讀應用數學系微積分(一)的111位學生進行調查,分析學生的解題類型、錯誤認知與解題困境。研究結果發現:一、一半的學生無法正確描述函數極限的直觀意義與精確定義;二、學生未能理解函數極限的運算符號及使用極限計算法則的前提;三、學生無法釐清極限值、函數值與連續之間的關係;四、當函數含有根式、絕對值或有界的週期函數時,學生對計算函數的極限有困難。五、多數學生無法利用極限的精確定義證明線型函數的極限。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對微積分教學與研究提出一些建議。Item 探討臺灣高中生使用邏輯連接詞的錯誤:以解一元二次方程式與不等式為例(台灣數學教育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共同發行, 2022-04-??) 卓益安; 陳世文; 楊文金; 廖斌吟; Yi-An Cho, Shih-Wen Chen, Wen-Jin Yang, Pin-Yin Liao本研究探討高中一年級學生在一元二次方程式與不等式的解題過程中,使用邏輯連結詞的錯誤情形。本研究參與施測學生有146人,施測題目有6題,包含4題二次不等式與2題二次方程式。研究者透過錯誤分析(errors analysis)以及持續比較法,先歸納出四個答題類別:正確解答、正確的代數運算但是過程或解答不完整、代數運算上的錯誤導致錯誤的解答以及未答。接著,依據正確的代數運算但是過程或解答不完整這類別,分別歸納出使用邏輯連接詞(且、或)的錯誤類別。研究結果顯示:(1)「且」有3種誤用類別:忽略邏輯連結詞「且」並且以逗號(,)取代、以「或」取代「且」以及不正確地詮釋邏輯連結詞;(2)「或」有5種誤用類別:忽略邏輯連結詞「或」、忽略邏輯連結詞「或」並且以逗號(,)取代、忽略邏輯連結詞「或」並且以頓號(、)取代、以「且」取代「或」以及不正確地詮釋邏輯連結詞;(3)在忽略邏輯連結詞並且以逗號(,)取代這個類別上,「或」的誤用比例比「且」誤用比例高;(4)邏輯連結詞「或」會被頓號(、)取代這個類別的發生,說明學生的中文語言經驗對邏輯連接詞使用的影響。Item 三歲幼兒基本幾何圖形的辨識發展(台灣數學教育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共同發行, 2022-04-??) 賴孟龍; 張晋瑋; 黃依苓; 簡琬融; 洪愷; Meng-Lung Lai, Chin-Wei Chang, Yi-Ling Huang, Wan-Jung Chien, Kai-Ling Hung本研究探討三歲幼兒在基幾何圖形(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與圓形)的辨識以及發展。具體而言,本研究包含三個目的:(一)探究三歲幼兒在四個基本幾何圖形辨識穩定度;(二) 檢視幼兒在辨識四個基本幾何圖形的發展順序;(三) 系統性檢視影響三歲幼兒幾何形狀辨識的圖形設計因素。本研究以自編「幾何圖形辨識圖卡」檢視42位三歲幼兒(平均三歲十個月)在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與圓形的辨識表現。研究發現如下:(一)雖然三歲幼兒在四個形狀的典型圖形的辨識表現皆良好,但是尚未能穩定辨識基本幾何圖形,尤其是非典型的正方形;(二) 三歲幼兒圖形辨識的發展順序最早為圓形,最晚為正方形;(三) 圖形方向的改變與虛線的圖形明顯影響三歲幼兒在基本幾何圖形的辨識表現。Item 拖曳對國小生理解四邊形包含關係之研究(台灣數學教育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共同發行, 2020-04-??) 蔡淑君; 許慧玉; 鄭英豪; 陳建誠; Shu-Chun Tsai, Hui-Yu Hsu, Ying-Hao Cheng, Jian-Cheng Chen本研究旨在探討動態幾何環境之拖曳行為如何影響學生理解不同四邊形間的包含關係。從三位五年級學生個案資料分析得知:第一,即使學生能在紙筆測驗正確回答四邊形定義,動態幾何環境圖形的呈現方式仍會改變他們對於定義的想法。第二,從分析學生在動態幾何環境拖曳,區別出六種不同認知行為和思維類別:(1)認為拖曳無法窮盡各種圖形;(2)關注圖形外觀;(3)微幅調度;(4)以特定性質為目標;(5)結合表格分析策略;(6)從一般例到特例。不同拖曳行會影響學生後續是否成功建構四邊形的包含關係。第三,研究提出學生不同判定四邊形關係的思維模式,包括分類思維、交集思維和包含思維。依據研究結果,本文進一步提出動態幾何環境拖曳和包含關係的研究和教學相關建議。Item 眼球追蹤技術在幾何教育的應用與限制(台灣數學教育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共同發行, 2019-10-??) 吳昭容; Chao-Jung Wu幾何是高度依賴視覺的學科。了解人們在幾何任務中如何運用視覺資訊,將有助於幾何教育。本文首先簡介了眼球追蹤技術的原理與指標,其次說明15 篇幾何眼動文獻的搜尋方式,接著將期刊論文分成四個主題加以回顧,包括幾何解題與論證、閱讀與學習、口語解碼與媒體設計,以及眼動楷模。每篇文獻回顧了研究法、認知作業與材料、實驗程序,以及研究發現。本文在最後的結論與建議一節,除了從受試者特性、認知作業、幾何材料、眼動儀型態,與眼動指標的選擇來總結這些文獻,也指出眼球追蹤技術目前應用在幾何教育上的限制與突破的方式,同時也展望幾何眼動研究未來值得探究的主題。Item 數學領域雙語教育之教學模式初探(台灣數學教育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共同發行, 2020-04-??) 呂妍慧; 袁媛; Yen-Hui Lu, Yuan Yuan因應2030雙語國家政策,接踵而至的緊迫問題便是雙語教學模式的研發。本文根據「學科內容和語言整合學習」(CLIL)的4Cs 教學框架:內容(content)、溝通(content)、認知(cognition)和文化(culture),建構一套適合臺灣國小學童的數學CLIL教學模式,此教學模式提出六項具體教學設計流程:情境分析、數學主軸、目標語言、認知鷹架、整合學習及課室管理。本文最重要的貢獻,是以數學合十概念為教學主題,結合萬用揭示板虛擬教具,提出數學CLIL教學案例,具體說明教學內容和流程,提供有志於數學雙語教學的教師參考。本教案有別於一般的數學教案和英文教案,有四項重要的特色:(1)數學故事的情境式學習;(2)豐富有趣的圖像式學習;(3)結合虛擬教具的認知鷹架;及(4)數學問題導向的整合學習。未來可應用這套數學CLIL教學模式培訓數學雙語教師及設計國小數學雙語教材,並進一步檢驗此教學模式的可行性及應用成效。Item Holland職業類型對參與補救教學之高職生數學態度與學習滿意度影響之研究(台灣數學教育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共同發行, 2020-04-??) 廖元良; 鄭正豐; 謝廷豪; 陳姿樺; Yuan-Liang Liao, Cheng-Feng Cheng, Ting-Hao Hsieh, Tzu-Hua Chen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參與補救教學高職學生之數學態度與學習滿意度,並進一步藉由Holland職業類型之觀點,探討其對數學態度與學習滿意度的影響。研究樣本以臺中市高職學校並有接受補救教學之學生為對象,從83個班級當中採立意取樣隨機方式發放數學態度、學習滿意度等問卷共計631份,回收有效問卷507份,有效回收率82.57%,進一步透過信效度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逐步迴歸分析等驗證本研究假設。研究發現:參與補救教學高職學生的數學態度與學習滿意度有顯著相關,何倫職業類型對數學態度與學習滿意度有顯著解釋力,不同性別高職學生在數學態度與學習滿意度有顯著差異,不同就讀類群高職學生在數學態度與學習滿意度有顯著差異。Item 辨識可預測學生數學認知和情意的有效E化和一般數學教學法組合(台灣數學教育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共同發行, 2017-10-??) 邱美秀; Mei-Shiu Chiu本研究旨在辨識E化和一般數學教學法的組合類型,並探討所辨識出的教學組合類型在學生數學認知和情意上的差異情形。以潛在剖面分析(LPA)方法分析3,978名臺灣15歲學生在數學教室中的E化數學教學和三項一般性的數學教學法(形成性評量、學生導向和教師指導)。LPA的結果辨識出四種E化與一般數學教學法組合:節約、保守、協調和自由使用E化與一般數學教學法的組合。接著,使用多變量變異數分析(MANOVA)和事後檢驗,來考驗四種教學法組合在學生各數學認知和情意細項內容上的差 異,並且使用結構方程模式(SEM)考驗四種教學法組合在認知和情意二潛在構念上的差異。MANOVA和SEM的分析結果顯示:協調的E化與一般數學教學法組合同時有益於學生認知和情意,節約的E化與一般數學教學組合有利認知但犧牲情意,保守和自由的E化與一般數學教學組合有利於情意。Item 發展十一年級學生臆測及辯證能力-以二進位數字樣式探究活動為例(台灣數學教育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共同發行, 2016-10-??) 劉致演; 秦爾聰; Chih-Yen Liu; Erh-Tsung Chin本研究針對五位十一年級學生參與為期四週的課外數學探究活動進行觀察,藉以了解學生如何在解決數字樣式問題的過程中發展臆測及辯證能力。研究架構以社會學習面向為基礎,主要考量學生的臆測及辯證能力發展於同儕間之互動、對話與論證等學習行為。另本研究以個案研究為主進行資料蒐集及分析,從而瞭解學生數學臆測及辯證學習行為發展過程。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在臆測情境氛圍中能夠有機會揭露並發展內在的數學能力,此外,學生在數學臆測的過程中不僅能彈性運用特殊化及一般化策略,更能提出令人驚豔的說明為其數學想法進行辯證。根據研究發現「關係式理解」對於學生臆測及辯證能力之發展至為關鍵。Item 幾何文本閱讀理解的實作研究(台灣數學教育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共同發行, 2015-10-??) 蘇意雯; 陳政宏; 王淑明; 王美娟; Yi‐Wen Su; Cheng‐Hung Chen; Shu‐Ming Wang; Mei‐Chuan Wang本研究主要是由師資培育者與現場教師一齊探討如何開發出幫助學生閱讀理解之幾何文本。參與教師利用所開發之幾何文本,進行班級教學,並根據學生基礎素養國際研究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所提的擷取與檢索、統整與解釋、省思與評鑑的閱讀理解歷程,設計評量試題,觀察學生學習狀況,作為教師教學反思之參考。本研究開發出主題為「平行與截線性質」之幾何文本,藉由此教學實作,發現閱讀融入數學史素材的幾何文本,能幫助學生對於數學主題之理解,在統整與解釋面向,實驗組學生與控制組學生有顯著差異。另外在幾何閱讀文本的編排上,可以先提綱挈領,讓學生明瞭學習主題梗概。Item 從數學與文化的關係探討數學文化素養之內涵 ─理論與案例分析(台灣數學教育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共同發行, 2016-04-??) 劉柏宏; Po-Hung Liu數學是人類重要的智識遺產,可是卻鮮少人注意它和文化的關係。本文嘗試從數學與文化的關係出發,特別是數學與東西方文化的互動關係,探討數學文化的內涵,並主張數學文化包含「文化中的數學」和「數學中的文化」兩大構面。再者,數學素養一詞雖為大眾所耳熟能詳,然對其真正概念仍認識不清,而目前文獻對其內涵的論述仍然莫衷一是,難以釐清,甚至國際間的用詞也不盡相同。本文整理國際間數學素養相關文獻,分析相關詞彙定義的異同之處,以具體界定數學素養的概念。此外,本研究結合數學文化和數學素養,進一步提出數學文化素養的定義。希望透過培養學生的數學文化素養,能增進他們對數學本質的理解和學習認同。為釐清數學文化素養的概念,本文分別從「文化中的數學」和「數學中的文化」兩大構面中各介紹與分析一個具體案例,以做為數學文化素養之參考教材。我們希望經由定義數學文化素養、論述數學文化素養的內涵、和實際分析數學文化案例等程序,能夠建立一個概念框架,以做為數學文化相關的教學、評量、與實證研究的理論基礎。Item 翻轉教室應用在數學系的微積分課程之研究(台灣數學教育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共同發行, 2018-04-??) 張子貴; zu-Kuei Chang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乃探討如何將翻轉教室的教學模式應用在應用數學系的微積分課程,並探討翻轉教室的教學模式對學生學習微積分有哪些具體的效益。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的方式,在應用數學系的微積分課程中進行一學年的教學行動。用來蒐集研究資料的研究工具包括:學習歷程檔案、學習回饋單、省思札記、訪談紀錄、測驗分數等。研究結果發現:一、本研究所發展的教學策略能發揮翻轉教室的教學模式中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師生互動之核心價值。二、將翻轉教室的教學模式應用在應用數學系的微積分課程,能克服學生個別差異懸殊、課後自行解題困難、缺乏師生互動等困境,能改善學生的微積分學習成效,包括:改善學習態度、增進對教材的理解、提升解題能力與自信心、測驗分數顯著優於接受傳統教學的學生Item 逐步引導注意力之多媒體教學設計對圓切線性質學習之成效研究(台灣數學教育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共同發行, 2016-10-??) 陳明璋; 李俊儀; 李健恆; 楊晨意; Ming-Jang Chen; Chun-Yi Lee; Kin Hang Lei; Chen-Yi Yang本研究旨在探討逐步引導注意力的多媒體教學設計對國中生數學學習的影響,並選取了資訊量較複雜的幾何之圓切線性質概念為教學內容,藉著適當引導學生注意圖形的重要元素,使資訊在工作記憶區能與先備知識進行有效的整合。本研究的參與者是116位新竹縣某國中來自四個班級的八年級學生,採二因子準實驗設計以探究不同的教學設計(高元素互動 vs 低元素互動)與不同的學習成就(高 vs 低)對國中生在圓切線性質學習之影響。研究結果發現使用低元素互動教材學習的學生,後測及延後測均有較好的表現,學習效率及投入都達到較高效能的水平。高學習成就的學生如預期般表現優於低學習成就的學生,說明在擁有穩固先備知識的基礎下,逐步引導注意力的設計讓被接收的資訊作更有效的整合。因此,元素互動量在教學多媒體設計中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其對數學教學設計與學習的遷移及保留效果值得在未來進行更深入的的探討。Item 以實務性數學教學提升職前幼教師專業成長(台灣數學教育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共同發行, 2014-10-??) 陳埩淑; Ching-Shu Chen本研究以實務性數學教學提升職前幼教師數學教學專業成長,並結合質與量的方法探討教學成效。研究對象為54名選修「數學課」的師資生,他們接受十五週的介入教學。教學一開始先引入生活實務,再從操作中加強數學概念,並引導他們將所學習到的內容轉化為幼兒數學教學,以提升幼兒數學教學專業能力。本研究以訪談與文件分析蒐集資料,並在教學前後實施數學知識與態度量表,以瞭解實務性數學教學成效。研究結果發現經實務性數學教學後,職前幼教師的數學教學專業知識及態度均獲得提升,並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實用價值,而研究結果將作為師資培育課程與教學參考。Item 運用幾何軟體Cabri 3D與實體積木教具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學習空間旋轉概念之影響(台灣數學教育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共同發行, 2016-04-??) 王毓婕; 陳光勳; Yu-Jie Wang; Kaung-Hsung Chen本研究旨在探討二年級學生以Cabri 3D幾何軟體與實體積木融入空間旋轉概念教學之後,學生的學習成效以及解題策略和錯誤類型。研究法係採用準實驗不等組前後測研究設計,以六十一位二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實驗組進行Cabri 3D幾何軟體搭配實體積木操作進行教學,而控制組僅以實體積木操作進行教學。研究發現結果如下:一、兩組學童在空間旋轉能力測驗的後測成績均有進步,顯示空間旋轉能力的教學對二年級學童是有效的。二、接受不同教學模式之兩組學童其學習成效並沒有顯著差異。於延後測後以訪談的方式探究二年級學童在空間旋轉能力的解題策略及錯誤類型,進行質性研究的分析。結果發現多數學生先以直觀方式做選項的判斷,先找出整體結構類似的立方塊,接下來欲確認答案的方式則大多會使用心像旋轉的解題策略,並再以整體或是切割立方連塊、進行分析比對來做確認。也有部分學生以直觀方式做形體的判別後,並未做旋轉而是直接選擇答案,此類學生容易出現鏡射形體迷思。最後綜合上述研究結果,分別從教學與未來研究等,提出具體建議。Item 和算關流分式符號表徵的發展、過渡與概念意義(台灣數學教育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共同發行, 2015-04-??) 黃俊瑋; Jyun-Wei Huang本研究考察江戶時期重要關流和算家的著作,分析從傍書法發展、過渡至點竄符號系統的過程中,和算家用以表示分式的表徵與符號,並探討相關特色與概念上的意義。研究中發現,分式表徵的發展過程中,共出現了五種表示分式的方式:1.以文字記錄乘除法操作、2.分開記錄被除式與除式、3.將除法運算記於「|」右邊、4.將除法運算記於「|」左邊、5.籌式符號「|」的左右側皆為式或數,左側作為分母、右側作為分子,此分式形成一個數學物件,並可對其執行運算與操作。和算的分式表徵與符號的發展,主要從具程序與操作特色的文字敘述與除法,過渡至數學物件「分式」,即操作性的程序面向先於結構性的物件面向。特別地,分式表徵與符號的發展歷程並非線性,出現了多元的表徵方式,且和算家在分式表徵的使用上,也反應出數學概念具有「程序-物件」二元性並存的特色。而本文釐清了和算家在分式符號使用上的流變,對於判定文本作者、抄寫者或者成書時期,可以當成一項重要的依據。Item 數學臆測探究教學對商職學生數學學習成就與動機之影響(台灣數學教育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共同發行, 2015-10-??) 秦爾聰; 劉致演; 張克旭; 段曉林; Erh‐Tsung Chin; Chih‐Yen Liu; Ke‐Hsu Chang; Hsiao‐Lin Tuan本研究旨於探討數學臆測探究教學策略對於商職二年級學生數學學習動機及學習成就的影響。研究設計採準實驗研究之不等組前後測設計;資料收集及分析採量為主質為輔的方式進行。兩個案班級各39人,隸屬同一任課教師,為中部某公立家商二年級學生。實驗組採臆測探究教學,控制組則維持傳統講述式教學;研究時程共歷經一整個學年。評量學生數學學習動機工具為數學學習動機問卷,檢驗學生學習成效工具為六次段考成績。研究結果發現,臆測探究教學組學生動機提升與傳統教學組學生間存在顯著差異,學習成就雖未存在顯著差異卻呈現穩定成長的態勢。顯示在臆測探究教學環境脈絡下,學生願意主動參與學習、採用不同策略解決問題、重視數學學習價值,在精熟目標導向引導下期許自己是高自我效能的學習者,進而在學習成就上呈現穩定成長的狀態。Item 數學學障與數學合併閱讀障礙國中生計算能力表現之特徵及其差異分析(台灣數學教育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共同發行, 2017-04-??) 連文宏; 洪儷瑜; Wen-Hung Lien; Li-Yu Hung數感和基本計算一直被認為是數學學障的核心缺陷,國中的數學學障學生在小學接受補救教學之後,其在基本數學技巧上表現是否可以被補救?本研究擬以4位國中數學學障生,探討單純數學學障與數學合併閱讀障礙國中生在個位數、多位數計算及其對應之文字題解題能力的表現特徵,並比較彼此的差異。以單純數學學障和數學合併閱讀障礙各2人為研究對象,實施二套計時性質之標準化數學診斷測驗,據以進行計算正確性與計算速度之量化分析,在施測過程中蒐集個案的計算策略與錯誤類型資料,據以進行個位數、多位數計算與文字題解題能力發展之質性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個位數加法和減法數學事實自動化提取的困難,是數學學障的核心能力缺陷,此特徵反映在個位數計算速度的緩慢,並不影響其正確性,計算策略分析顯示兩組學生的數數策略發展有所差異。多位數計算能力方面,不管是否合併閱讀障礙,數學學障主要的核心缺陷仍為數學事實提取困難,均呈現計算速度緩慢的問題,遇到大數字或更複雜的題型時,數學合併閱讀障礙的學生,其計算速度更為緩慢,也開始出現計算正確性的問題。加法和減法文字題解題能力方面,單純數學學障的解題速度不受影響,偶而出現運算符號錯誤,合併閱讀障礙後,其計算正確性與計算速度則明顯受到影響,據此,文字題解題能力可能不是數學學障的核心能力缺陷。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