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14
  • Item
    以資訊視覺化導向看虛擬物件在電視媒體運用之研究
    (2005) 張喬雯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電視製作技術也隨之汰換更新,虛擬物件之製作能力及品質亦隨著技術進步而增強。相較於其他大眾媒體,電視媒體對大眾之影響較其他媒體更為深切,而不論是平面或電子媒體,其發展似乎都朝向視覺化導向走去,在現代社會的虛擬化潮流裡,本研究主要以質化研究之深度訪談法,以及量化研究之內容分析法,針對台灣電視媒體中,虛擬物件的現況做一探討,更進一步地,以資訊視覺化導向來分析虛擬物件之運用情況。   透過沉度訪談法及內容分析法,瞭解到目前台灣電視媒體常運用到的虛擬物件有:跑馬、字卡、CG動畫及虛擬場景,各個虛擬物件之運用時機有不同之處。而共同之功能為吸引閱聽人注意、輔助傳達資訊、增加美觀與影響節目風格。虛擬物件之產生,按節目製作流程可分為兩種:前製時期完成、後製時期完成。最後,研究發現其實所有虛擬物件皆具有將資訊視覺化之能力,而非僅僅是裝飾美化之用。
  • Item
    在網路環境中以問題導向教學法進行輔導之行動研究
    (2005) 施川淵
    透過網際網路無遠弗屆的特性以及全球資訊網豐富連結性的結合,網路教學可以使身處不同時間和空間的教學者及學習者進行同步及非同步的教學活動,透過網路教學,教師可更快速的進行教材流通與資源分享,而學習者也更可快速、便捷地獲取學習材料與最新資訊,而問題導向學習法同樣由學習者為中心出發,透過模擬真實的問題情境,來使學習者藉由資料蒐集、共同討論及分享的過程,得到更良好的自我學習能力及後設認知,兩者的結合一方面可以加強網路教學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補強問題導向教學法在教室情境下實施的缺點。 本研究以結合兩者的優點出發,以網路教學為環境,以問題導向學習為理論核心,進行對於實習教師輔導之研究,透過研究者與教師共同進行之行動研究,來瞭解在網路教學環境下問題導向教學策略對於實習輔導的成效、實習老師之滿意度以及必須要注意的相關細節。在意義上除了加強實習教師的自我學習能力以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之外,並且對於未來的實習生涯將會遭遇到的問題,也能更有能力和信心去解決。 本研究為國內初次嘗試結合問題導向學習、網路學習以及行動研究三種不同領域之理論進行之輔導研究,在經過一個學期的規劃及溝通,以及一個學期的實際實施過後,可從結論中發現成效、滿意度及反應度都呈現正面的趨勢,應可將之肯定為良好的網路教學設計。 一、問題導向教學法適合運用於網路環境下進行對實習教師之輔導教學。 二、問題導向教學法運用於網路環境下進行對實習教師之輔導教學,能夠使實習教師滿到滿意。 三、不論問題導向教學法之實施環境為何,教案仍為決定教學成效以及滿意度性之關鍵因素。 四、引導員之角色與定位都必須重新思考及調整。
  • Item
    台北地區大學生對無線數位電視加值功能之需求研究
    (2005) 游捷鈞
    中文摘要 廿一世紀是一個數位化的年代。數位技術快速的發展,使得各種傳統媒體受到很大的衝擊。在許多嶄新的數位媒體紛紛興起之際,舊有媒體也逐漸走向被取代或更新的命運。 電視廣播作為一個主要的傳播媒體,在這一波數位革命中顯然也受到不小的影響。數位電視的興起,使得電視媒體邁進數位廣播的年代,閱聽人不但可以期待高畫質、多元化的節目,更可以享受其他互動多媒體的加值服務。 不過對於無線電視業者來說,面對這一個全新的改變,首先就必須考慮在投入大量的資金之後的經營問題。因此,如何讓企業從數位化創造利基,而不因為改變服務方式而產生危機,就成為現階段無線電視經營者的重大課題。 本研究旨在探討閱聽人對於數位電視加值功能的需求,試圖從數位電視的眾多新功能中,探討哪些功能是閱聽人希望藉由電視這一個介面獲得的服務,進而引起閱聽人使用數位電視的動機,研究結果顯示隨選視訊、上網以及檔案下載等網際網路類的加值功能是最能引起閱聽人使用數位電視的加值服務項目,同時也發現如果數位電視具備越多項閱聽人感興趣的加值功能,就越能引起閱聽人購買及使用數位電視。然而在訪談無線電視業者的過程也發現,無線電視公司擬推出的數位電視加值功能服務和閱聽人的需求項目差異甚大,電視業者以獲利為考量的出發點,認為販售影音產品的互動廣告是最能為企業創造利潤的加值功能;不過閱聽人的需求是更多的便利服務。在本論文所有納入閱聽人需求研究的加值功能中,互動廣告這個項目恰巧是最後一名,顯示傳播者和閱聽人之間對於需求存在很大的歧異,因此本論文也希望將結果及建議事項,提供無線電視台作為電視數位化之後,企業經營的參考。
  • Item
    網點細微結構產生數字形錯網之研究
    (2005) 林浚鴻
    摘要 印刷品上,當網屏角度搭配不當時就會有錯網情形產生。在本研究中,利用錯網的原理,設計適當的網點結構和遮罩,使兩者重疊在一起時在一定角度下能呈現出數字形狀的網紋。本研究首先以數字“5”的形狀做例子,設計出數字“5”形狀的網點,並分別以不同的網點結構來構成單色影像和彩色影像,比較彼此之間錯網情形。為了能達到更好的資訊隱藏效果,本研究嘗試對網點的結構進行破壞分解,使影像在放大鏡觀察下無法直接得知數字的內容,但與遮罩重疊後仍能出現數字“5”形狀的網花。最後本研究對單色影像進行掃描複製再次輸出,比較原始影像與複製品之間錯網的差異。本研究所得結論如下: 一、不同的網點結構有不同的錯網現象 在單色影像部分,90度和六角形的網點結構與遮罩重疊後可清楚呈現出數字“5”形狀的網花,其間網花大小和位置會隨著重疊的角度而改變,但多重線的網點結構與遮罩重疊後無法呈現出數字的網花;在彩色影像部分,四色網屏不同角度與四色網屏同角度兩種結構的影像與遮罩重疊後,在一般觀測環境境下皆無法清楚看出數字形狀的網花,但四色網屏同角度的影像可在透射光源照射下看出數字形狀的網花。 二、分解後的網點結構有較佳的資訊隱藏效果 網點結構經分解後的影像,在放大鏡觀察無法直接觀察得數字的形狀,但與遮罩重疊在一定的角度下,可以清楚呈現出數字形狀的網花效果。因此,這種網點結構有較佳的隱藏資訊效果。 三、本研究之網點結構可有效防止掃描複製 複製品和原稿影像與遮罩重疊後,複製品上的網花很明顯地均比原稿上的網花模糊,尤其是網點結構經分解後的影像,數字形狀的網花糢糊情形較為嚴重,且能呈現網花角度範圍較小。 最後本研究之結果可做為一種隱藏資訊於影像中的方法,並提供便利的方式做資訊辦別及檢查影像是否遭到偽造。
  • Item
    台灣有價證券印製人員工作滿足感之調查研究
    (2005) 楊正賢
    中 文 摘 要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台灣有價證券印製人員工作滿足感的情形,其主要目的在瞭解有價證券印製人員在工作環境知覺、內外控人格特質與工作滿足之間的差異或關聯性。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方式,針對台灣六大有價證券印製公司的印製人員採普查方式調查。經調查所得資料而予以分析,得到重要的發現如下: 一、 在人口統計變項方面: 1.男性在人際關係及制度公平性這兩層面,其滿足感優於女性。 2.在年齡方面,36歲至45歲間的有價證券印製人員,在人際關係上的滿足感大於26歲至35歲間的人員。 3.已婚及未婚的有價證券印製人員,在工作夥伴及工作本身兩層面的滿足感皆大於另外一組。 4.月收入在新台幣50001元~70000元的有價證券印製人員,其人際關係的滿足感大於月收入在新台幣20001元~30000元的人員。 5.整體的工作環境知覺其滿足感,以印前部門的人員滿足程度最高。 6.至於教育程度及服務年資在各層面,皆未呈顯著的差異。 二、內控型的人格特質其人際關係的滿足感比外控型的人格特質來得高。 三、在「工作環境知覺」與「工作滿足感」各層面之間的關聯性,皆呈顯著的正相關。
  • Item
    台灣電視廣告數位化製作流程之績效評估研究
    (2004) 林桂螢
    產業的電子化風潮,在數位電視時代來臨的同時,也吹進了傳播業界。傳播單位轉換數位化設備,需花費較多的成本,但其後所帶來的便利,是傳統製作方式無法比擬的。數位技術的引進,同時也讓傳播的工作環境產生相當大的改變。建立數位影音內容的產製工作流程,更是目前業者著重的重點之一。而其中除了流程的變化以外,人員的職能轉變、顧客之需求、與財務上的規劃,都連帶受到影響。 所謂的數位影音內容,意指運用數位化拍攝、傳送、播放之內容。本研究將以電視廣告數位化製作,作為主要的研究媒體。首先,經由過去的相關研究之文獻分析,描繪電視廣告數位化製產製流程。再以平衡計分卡所使用的四個構面作為架構,並配合關係互動、組織特徵與組織數位化程度等影響因素,設計績效評估的問卷。針對參與過數位化廣告製作之專業人士,進行問卷的調查。本研究共計發出150份問卷,回收104份有效問卷。 本研究在結論中提出四個構面,11個面向共計42個評估要素。依據分析結果本研究提出電視數位化製作流程之績效矩陣與並探討績效評估構面之間以及關係績效評估構面與影響因素之關係。
  • Item
    IT 產業採用電子化學習關鍵成功因素分析
    (2004) 陳良珏
    由於網際網路的迅速興起與普及,加上多媒體技術的發展,使得e-Learning 成為重要的一種教學方式,藉由科技化的知識管理技術而達到知識傳授的目的, 讓處於不同空間與時間的學習者,可以克服知識傳遞的障礙而達到學習的效果, 進而獲得知識的累積與創新思考的啟發。此外,「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劃」 與「兩兆雙星」顯示出IT產業為國家的重點產業,企業若能妥善運用e-Learning 的方式達到其教育訓練,不但可以節省龐大的成本,又可以節省時間,故本研究 探討國內IT產業採用e-Learning的現況,並尋找出e-Learning關鍵成功因素,同時 針對國內五家大型IT產業進行深度訪談,並配合文獻分析之研究方式,以歸納IT 據本研究發現,目前IT產業導入仍在起步階段,其成效並不如研究者預期, 在訪談五家大型企業後,將結論歸納如下: 1.企業組織文化:老闆的支持與要求、高階主管的配合 2.成本資源:盡可能尋求外部資金協助,並且善用公司內部資源 3.策略規劃:規劃出標準化課程內容以及克服技術方面的問題 4.人員配置:注重各部門溝通協調的方法與技巧,與新進人才把關與同仁觀 5.成效評估:有效掌握員工短期學習進度,並擁有有效的賞罰方式,來督促員工 e-Learning在未來企業員工訓練上將扮演重要角色是必然趨勢,本研究結果 不但有助於未導入e-Learning之IT產業,藉由訪談五家公司在執行e-Learning所面 臨的困難作為借鏡外,同時也可採其優點作為導入e-Learning策略規劃時的參 考,並且對後續研究者對e-Learning的產業執行面上有完整的認識。
  • Item
    台灣男性時尚雜誌內容產製之研究,以《COOL流行酷報》為例
    (2009) 鄭元榮
    近年來,台灣雜誌市場有了極大的變化,其中男性流行時尚雜誌是一個最受到矚目的新興傳播媒介,其種類、銷售量都持續不斷的成長,而傳播媒介是形塑性別印象的重要社會體制,故本研究欲探知男性流行時尚雜誌封面所再現的男性形象為何?另外,由於過去有關的男性雜誌研究,大多以內容訊息或符號學為主,卻少有從雜誌編輯與產製的架構進行分析,因此本研究希望分析台灣男性流行時尚雜誌在產製過程中受到各個階層的影響為何?而編輯人員如何塑造男性形象?以及如何回應組織政策與外在環境的壓力? 本研究運用內容分析法,挑選台灣最具代表性的本土男性流行雜誌《COOL流行酷報》為樣本,另外針對四種台灣男性流行時尚雜誌的編輯、主管人員進行深度訪談,以瞭解台灣男性流行時尚雜誌編輯產製的情形。研究結果發現,男性流行時尚雜誌封面所出現的男性,多為年齡介於18~35歲台港地區當紅的偶像,外貌形象以時髦、俊俏為主要類型,衣著打扮則偏向街頭休閒,而封面的編排特色則意圖以鮮艷繽紛的色彩、醒目的標題,吸引讀者目光、刺激銷量。此外,根據訪談結果,雖然雜誌編輯有獨到的服飾品味,但是雜誌的產製是以團體企劃為主,加上決策權掌握在最高主管手裡,因此編輯必須製作出符合組織觀點與風格的內容,而廣告對於雜誌產製的影響並不亞於組織規範與主管決策,廣告主可藉由資金力量,靠著廣告版面與商品置入,影響雜誌的編排形式以及內容呈現,進而也左右了讀者的喜好與銷售量。綜合這些研究結果,期望可以勾勒出台灣男性時尚雜誌所再現的男性形象面貌,豐富本土的雜誌產製與男性研究資源,並在男性時尚日趨為人們所注重的時代提供給有心人從不同的觀點去深入瞭解男性時尚的本質,這或許是能藉以改變本國男性形象的契機。
  • Item
    中國大陸境外衛星頻道之政策分析--以新聞集團市場進入為例
    (2009) 陳靜雯; Chen Jing Wen
    中國大陸具有潛力的媒體市場,是跨國媒體集團亟欲前往發展之誘因。然而,中國的媒體產業具有政治敏感性,是為黨中央的宣傳工具。中國政府基於西方媒體進入市場會帶來文化上的影響,對境外媒體業者實施嚴格的市場准入制度。中國大陸以政策保護的理念,對境外衛星頻道實行有條件的交換落地。對於境外衛星頻道的落地實行歸口管理與審批制度。在中國嚴格的管制之下,境外衛星頻道欲進入中國市場極為困難。 中國的政策法規存在著不確定性,對於境外衛星頻道之控管也缺乏最高的依循準則。因此,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中國大陸管制境外衛星頻道之政策法規。針對上述目的,透過期刊文獻、媒體報導等次級資料的分析與政策分析之間的相互參照,以瞭解政策法規的歷史演進過程。並透過理論框架以詮釋政策法規背後的國家理念與社會意義。 本研究並以新聞集團的市場進入歷程作為案例說明。首先探討該集團與中國高層關係之建立,在其市場進入過程中的重要性。再進一步針對新聞集團之經營策略做分析。本研究透過次級資料分析與政策分析,探討中國大陸規範境外衛星頻道之政策法規。並採納新聞集團作為案例分析,以歸納出媒體業者在中國政府管制下的因應策略。本研究期望其結論能提供政府機關與其他媒體業者在前往中國協商時之先備知識與參考依據。
  • Item
    台灣紀錄片未來策略之研究-以策略相關理論為框架
    (2009) 陳冠云
    早期電影院在劇情片放映之前可看到官方公營片場所製作的新聞片和紀錄短片,但因為宣教意味濃厚並未引起觀眾特別的迴響。之後戲院不再放映新聞片與紀錄片,使得紀錄片更沒有面對觀眾的場域,生存空間愈顯狹小。但不可否認的,台灣紀錄片扮演著反映社會、經濟、政治真實面貌的角色,具有重要的社會、文化、地理等紀實意義,有其永續發展的重要性。因此,本研究試圖探討台灣紀錄片在產製、發行及映演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以及政府、相關產業等在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藉以了解目前台灣紀錄片的生態環境及未來的發展方向。 在文獻探討部分本研究針對台灣紀錄片發展四個時期的歷史發展脈絡進行整理,並針對包括法國、英國、瑞士等國對於紀錄片的政策或理念、紀錄片發展等進行統整了解。本研究採用次級資料分析法。針對台灣紀錄片在產製、發行及映演三方面的產業相關資料進行蒐集。其次,透過深度訪談法,以電影產製、發行及映演為三大方向擬定訪談大綱。針對紀錄片工作者、政府相關部會主管、學者及相關產業工作者進行深度訪談。最後,再將其資料歸納統整後,以策略分析相關理論中的SWOT分析及麥可‧波特的鑽石模式為框架,進行分析比較,以期能提供台灣紀錄片發展的可能策略。 研究結果發現台灣紀錄片處於國內電影工業的邊陲地帶有許多原因,包含國內紀錄片能展示的場域有限、觀眾的刻板印象以及拍攝的資金來源不足等原因。以SWOT分析及麥可‧波特的鑽石模式對質性資料進行分析比較後發現,雖然紀錄片面臨這些困境,仍有發展的機會點包括網路媒體的影響力、紀錄片題材轉變多元化。研究者針對鑽石模式的四大因素包括生產因素、需求條件、支援與相關產業、企業結構、策略與競爭分析後提出建議。未來紀錄片可朝向政府及民間兩方面努力,在政府方面,包括成立文化事業統籌機構、改善資金環境及影展型態改變三大方向。在民間方面,包括觀眾的再教育化、擴充相關產業的合作。透過政府及民間兩大主軸,讓台灣紀錄片環境改善並能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