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7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96
  • Item
    臺灣地區老年人參與休閒活動狀況與影響因素之探討
    (2013) 莊婷婷
    本研究目的旨在瞭解:(一)老年人之休閒活動參與狀況。(二)老年人在休閒參與與否、休閒參與類型以及休閒活動類型數上是否有社會階層化之現象。(三)影響老年人在參與「觀賞類」、「個人嗜好類」、「運動健身類」、以及「社交類」四種休閒參與類型之因素。(四)期待根據相關研究結果提出適切性的服務,做為推動老年人參與休閒活動之參考。 本研究採用次級資料分析,以2007年所進行的「高齡社會的來臨:為2025年的台灣社會規劃之整合研究─不同世代對於老年生活的需求、服務提供以及價值偏好之調查研究」所蒐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以年滿65歲的老年人為研究對象。依據本研究目的,以描述性分析、二元迴歸分析以及階層迴歸檢驗之。 研究結果如下: 壹、研究結果發現有將近九成的老年人有參與休閒活動。 貳、老年人的休閒參與與否會受到個人變項中非正式社會支持程度的影響,而扣除「看電視、聽收/錄音機」後,老年人的休閒參與與否會受到婚姻狀況、宗教信仰、體能狀況、憂鬱程度、非正式社會支持程度、教育程度以及是否會開(騎)車之影響。 參、觀賞類不會受到個人變項、社經地位變項以及社區環境變項的影響,但扣除「看電視、聽收/錄音機」後,觀賞類中的「觀賞音樂劇或歌劇(含歌仔戲、平劇)等」會受到教育程度以及居住地區的影響。 肆、個人嗜好類會受到婚姻狀況、自評健康狀況、體能狀況、非正式社會支持程度、教育程度的影響。 伍、運動健身類會受到居住安排、憂鬱程度以及教育程度的影響。 陸、社交類會受到宗教信仰、體能狀況、憂鬱程度、非正式社會支持程度、教育程度的影響。 柒、在參與類型數上,發現自評健康狀況、體能狀況、憂鬱程度、非正式社會支持程度、教育程度以及是否會開(騎)車會影響老年人在休閒類型數的參與狀況。
  • Item
    我在社會工作教育裡擺盪、現身與尋根
    (2014) 陳柏蓁; Po-Chen,Chen
    「擠壓」、「擺渡」是我進入研究所這幾年所辨識出的生存姿態,在意識啟蒙之初所感受到排山倒海而來地壓抑,使我發現在社會工作教育的場域內要說出自己的話、對社會工作助人的理念,是一件極困難的事情。 我鬼鬼祟祟地在腦海裡進行一場戰鬥,為的是要抵抗社會工作教育所建立在我身上的建構,我曾所相信助人是好的、證照是優越的、以及專家姿態伴隨權力運作帶來社工的優秀,在研究所期間進行一場自己對付自己的行辯之旅。然而面對自我之社會工作教育解構又重新建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經歷「切割」、「洗」,至嚮往 「重生」,原以為答案在遠方,卻在進入生命經驗皺褶敘說時,才瞥見原來生命自己會說話,面對強烈的專業建制破壞人性關懷與互助之本然存在,更看見了社會工作教育是一場暴力與泡毒,使我失去語言與我全人之存在。 在失語許久後,重新練習發聲,散亂地書寫是對於專業格式規訓的抵抗。故事約以三個主軸鋪陳:我的成長故事、助人教育養成的故事,以及真心的我穿梭於狹縫之間,藉心之眼看見助人訓練之脅迫,同時也望見內在慾望的深淵,吞吐出一個多元軸線交雜的我。 面對專業建制的同時,是凝望自己心裡的幽靈,不求超脫、只求每一次看懂一些,從困惑中重新找尋力量。也在飄蕩之時,遇見尋路友伴,重返助人之心是立於個人,發生於人我之間,試圖不再制度裡找答案,而在我和我們的世界裡重新形塑著世界,從制度裡從新解放自己。
  • Item
    中年精神障礙者手足照顧經驗之初探
    (2013) 陳姿廷; Chen, Zih ting
    實務工作中,常看見精神障礙者的照顧者為父母、配偶、子女,隨著個案生命延續與家庭生命週期改變,特別是個案單身、未有子女、父母照顧能量不足時,精神障礙者健康手足扮演重要的角色。然而,在實務工作與學術領域對精神障礙者手足照顧的研究不足,缺乏對此照顧者的了解。 本研究目的:一、了解中年精神障礙者手足照顧如何在家庭中協商出來。二、整理中年精神障礙者手足的照顧經驗。 本研究是質性研究,採深入訪談方式,透過一對一面談,獲取當事人的觀點,詮釋自己的照顧與生命經驗。本研究經過某醫學中心IRB審核與機構同意後開始研究,收案時間為2013年02-04月,受訪者來源來自某醫院中心、社區復健中心、康復之家、自助團體中的精障者健康手足,共12位。會談時間為一到兩個小時,全程錄音,事後分析逐字稿,進行概念化整理。 研究發現,受訪者會擔任受訪者的原因,係家庭系統的改變,九位受訪者是照顧責任的轉移,如父母照顧能量不足、過世,進而呈現「主動」或「被動」進入照顧系統中;有三位受訪者在生病手足生病開始,已經是照顧者的角色,依個人特質、長者手足與多手足進行主題討論。健康手足擔任照顧者的角色,其照顧經驗整理可分出三大類,提供生病手足就醫陪伴、生活照顧、心理感受,特別是配偶態度的影響甚大。最後邀請受訪者比較「父母照顧」與「手足照顧」經驗之差異。 精神障礙者手足照顧經驗有其特殊性,建議實務工作者可重視與傾聽手足的聲音,邀請手足加入照顧計畫或病情討論,尊重手足面對原生家庭與婚姻家庭中的選擇;建議政府單位或社福團體應重視不同族群的照顧者特性與需求,提供不一樣的服務與照顧,減輕手足照顧的壓力。
  • Item
    潛水鐘與蝴蝶:尋找遺失的社會工作拼圖
    (2014) 莊勝堯; Jhuang,Sheng-Yao
    我是一位在助人專業中迷失的學習者,而這是一篇關於找尋的故事。故事起源於我在實習中所面臨到的挫折,面對服務使用者而一無是處的我,從助人的美好想像中重重的往下摔落,我感受到社會工作專業與自身經驗的斷裂,也對社會工作感到困惑。我開始反思自己的社會工作,卻發現自己成為資本主義中的爪牙,這種憤怒漸漸滿溢而找不到出口。我因此試著以自我敘說的研究方法,釐清我社會工作的認同,重新建構屬於自己的社會工作圖像,也希望透過故事的細緻紋理,紀錄非本科系社工學生對於社會工作的體認,留下不同於主流觀點的論述,甚至進而招喚那些對於故事有所感觸的助人學習者們,一同犁出一條舒適的小徑。 我在書寫時,慢慢從生命經驗中耙梳,來回反思我社會工作認同的形塑過程,從中也結合批判社會工作的觀點,將後現代與後結構理論導向實務上的探索。漸漸地,我的情緒找到了出口,也尋覓到我在社會工作中暫時的舒適位置,這樣的一篇論文是作為解放與抵抗的力量。解放之處在於,我在書寫過程不斷試圖剝除黏貼在我身上的各式認同,以發展出更具主體性的自我以及社會工作知識,讓我從桎梏的社工枷鎖中得以適度伸展。而透過自我故事的敘說,我要抵抗的則是權威、實證典範以及主流社會工作的論述。 這是一篇關於我,以及找路的論文,我從故事的書寫中感受到力量的流竄,我是一個沒有實務經驗的社工學習者,但此時此刻的我被記錄下來,代表了社會工作中一種異質的聲音。書寫只是一個開端,我期待未來能夠引起接續的行動,這是一篇未完的論文,但留白的結局,卻也蘊含著更多開創的可能。
  • Item
    社工的幸福劇本~初探台灣社工人員的職場幸福感
    (2014) 莊惠絜
    本研究目的在於以正向積極的觀點,藉由探討社工人員職場幸福感的發展歷程與經驗中,了解社工人員的優勢與長處如何在多元化與全球化的服務環境生態下,協助自身在付出專業知能與生命時,能兼顧服務品質、管理效率與個人身心平衡與健康;以及如何在工作付出中獲得幸福感,進而歸納出提升社工人員職場幸福感的因素並提出相關建議。基於此,本研究以質性深度訪談的方式,共邀請10位資深社工人員與主管受訪。最後,本研究獲致的結論如下: 一、 社工人員對職場幸福感的詮釋 社工人員在投入參與的過程中發揮自己的優勢與長處,學習與開發潛能,進而滿足到個人的需求,獲得成就感與價值感。雖然,和其他專業或機構間工作人員福利的差異而產生些微的失落感,但未對整體幸福感有多大的影響力,且在工作中與他人互動的正向外顯行為與表徵符號皆會引起他們正向的情緒感受,透過有目的性的社會互動,與他人互相了解與溝通,建立品質良好的關係,進而在工作中產生職場幸福感。 二、 社工人員職場幸福感的發展階段 社工人員在實務工作場域中,如何建構其幸福感或者讓自己過更幸福的職場生活,從研究結果發現主要分成四個階段:幸福無感期、初嚐幸福期、幸福波動期、幸福昇華期。 三、 職場幸福感對社工人員的意義 擁有職場幸福感讓社工人員覺得特別重要,而且具有正向的意義。從研究結果發現職場幸福感代表個人在工作上有隸屬的自我肯定,有品質的關係連結,有方向的潛能發展,與讓他們在工作、生活上走更長遠的路。此外,擁有職場幸福感會促進工作效能、增進專業承諾、發展幸福生涯、建立優勢資源、營造正向工作情境。 四、 提升職場幸福感的因素 社工人員在不友善的整體工作環境下仍然有幸福滋味的產生,可從個人優勢長處、完善組織制度、友善工作環境、展現專業良善四個層面了解。 五、 提升職場幸福感的建議 根據以上研究結論,分別針對社工人員、機構組織、政府制度與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 Item
    性別平權在家事調解中的實踐
    (2014) 張馨方; Chang, Sin-Fang
    我國地方法院家事調解制度施行已十餘年,近年來因民間團體和學者的倡導,家事調解委員的性別意識相當受到關注。家事事件涉及夫妻及其家庭的紛爭,身為中立、第三者的家事調解委員,在協助當事人的過程,對當事人所發生的紛爭的解讀和評估、促進溝通的過程,是否會因為性別差異而持有不同的標準和策略,若家事調解委員對當事人持有性別不平權的認知和態度,將有可能使得當事人在家事調解的運作過程受到不公平的對待。 本研究欲探討台灣北區地方法院家事調解委員如何理解、處理與性別議題有關的實務議題,以及如何實踐性別平權。因此,研究者先於台北地區某地方法院觀察一位家事調解委員的實務工作,瞭解家事調解實務運作的過程,為期三個月,共10件。再以深度訪談的方式,訪談三位社會工作、兩位心理輔導及兩位其他專業背景之家事調解委員,共七位家事調解委員,彙整其在家事調解實務常見的性別平權議題,並描繪家事調解委員在不同的性別議題的實務經驗及工作策略。 本研究觀察的結果發現,家事調解委員在處理不同訴由的家事紛爭,雙方當事人衝突程度越高、紛爭越複雜,調解越不易。在調解過程,家事調解委員針對不同家事糾紛都需有足夠的性別平權知能,並同時給予對等的發言機會,適時地運用個別會談,以達到實質中立、公正的平權。而深度訪談的研究結果分成五個主軸:家庭性別角色分工、夫妻性關係、家屬紛爭、子女權益、剩餘財產分配進行討論。研究結果發現家事調解委員在不同家事紛爭議題會彰顯不同程度的性別平權意識。 一、 家庭性別角色分工、夫妻性關係、剩餘財產分配議題:家事調解委員性別解讀較具有性別平權意識,僅有少數幾位家事調解委員在特定議題的性別意識較模糊或難以實踐性別平權。 二、 家屬紛爭、子女權益議題:部份家事調解委員受傳統父權社會、生物論性別觀影響,展現較為不平權的性別意識。 最後,研究結論以家事調解委員的專業背景來討論,社工專業背景家事調解委員較具有性別平權觀,能理解後天社會對性別的影響,同理雙方當事人所處位置的處境,其他專業背景之家事調解委員則有些具有性別彈性化及平權思維,有些則在不同紛爭議題受傳統父權思維的影響,家事調解委員的性別平權意識程度仍受其專業所學影響。本研究建議未來家事調解訓練課程的規劃融入多元的性別議題,並對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其他建議。
  • Item
    臺灣地區老年人參與休閒活動狀況與影響因素之探討
    (2013) 莊婷婷; Ting Ting Chuang
    本研究目的旨在瞭解:(一)老年人之休閒活動參與狀況。(二)老年人在休閒參與與否、休閒參與類型以及休閒活動類型數上是否有社會階層化之現象。(三)影響老年人在參與「觀賞類」、「個人嗜好類」、「運動健身類」、以及「社交類」四種休閒參與類型之因素。(四)期待根據相關研究結果提出適切性的服務,做為推動老年人參與休閒活動之參考。 本研究採用次級資料分析,以2007年所進行的「高齡社會的來臨:為2025年的台灣社會規劃之整合研究─不同世代對於老年生活的需求、服務提供以及價值偏好之調查研究」所蒐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以年滿65歲的老年人為研究對象。依據本研究目的,以描述性分析、二元迴歸分析以及階層迴歸檢驗之。 研究結果如下: 壹、研究結果發現有將近九成的老年人有參與休閒活動。 貳、老年人的休閒參與與否會受到個人變項中非正式社會支持程度的影響,而扣除「看電視、聽收/錄音機」後,老年人的休閒參與與否會受到婚姻狀況、宗教信仰、體能狀況、憂鬱程度、非正式社會支持程度、教育程度以及是否會開(騎)車之影響。 參、觀賞類不會受到個人變項、社經地位變項以及社區環境變項的影響,但扣除「看電視、聽收/錄音機」後,觀賞類中的「觀賞音樂劇或歌劇(含歌仔戲、平劇)等」會受到教育程度以及居住地區的影響。 肆、個人嗜好類會受到婚姻狀況、自評健康狀況、體能狀況、非正式社會支持程度、教育程度的影響。 伍、運動健身類會受到居住安排、憂鬱程度以及教育程度的影響。 陸、社交類會受到宗教信仰、體能狀況、憂鬱程度、非正式社會支持程度、教育程度的影響。 柒、在參與類型數上,發現自評健康狀況、體能狀況、憂鬱程度、非正式社會支持程度、教育程度以及是否會開(騎)車會影響老年人在休閒類型數的參與狀況。
  • Item
    合作式中途班社會工作者面臨倫理兩難經驗之探究
    (2014) 劉明惠; Liou, Ming-Huei
    合作式中途班為中輟服務其中一環,當少年無法適應正規的教育體制時,由社會福利單位提供補充性的服務。因服務對象的變動及高風險的特質,使社會工作者面臨案主和團體權益的權衡、維持家庭功能與跨專業合作的諸多挑戰,社會工作者如何經歷服務過程的兩難及處遇抉擇,是本研究探討的焦點。研究採立意抽樣,選取服務於非住宿型合作式中途班,且年資兩年以上的社會工作者共七位,進行深度訪談,並從少年、家庭和團隊合作三面向進行探討,結果如下: 一、與少年工作:受少年特質、機構環境及服務提供方式影響,引發的兩難包括案主自決及父權主義的兩難、個別利益與團體利益的兩難、專業界線及專業關係的兩難、通報責任的倫理兩難等。 二、與家庭工作:因家庭功能不佳,及家長對於少年、社會工作者的不信任感,故與家庭工作容易出現告知義務與保密的兩難,及對誰忠誠的倫理兩難。 三、與團隊合作:因少年需求多元,跨專業合作是必然的課題,歸納兩難分別為資訊透露及專業合作的兩難,及跨專業評估差異導致的倫理兩難。 進一步討論兩難抉擇的參考依據,包括法律規範、機構政策、倫理理論、倫理原則、社會工作倫理守則、閱讀相關知識與研究、個別督導及諮詢、團體建議、家長對於少年處遇的看法及合作單位之建議等。最後,亦針對受訪者在倫理兩難過程的思考,區分為「行動中的省思」及「對行動的反思」進行討論,以對於社會工作者抉擇過程的思維有更進一步的瞭解。文末,針對研究發現,分別對中輟服務、機構、合作式中途班社會工作者及社會工作倫理教育提出建議。
  • Item
    重返避風港?!受虐兒少歷經機構安置後返家之家庭生活經驗探討
    (2013) 謝佩君; Hsieh Pei Chun
    家庭總被視為最適合孩子成長的環境,是每一個人的根,因而協助接受家外 安置的孩子盡早返家為基本信念。但對於曾接受機構安置的返家個案,其家庭生 活卻鮮少有人知道。是故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深入訪談的方式,瞭解歷經機構安置 的受虐兒少,離院返家後的家庭生活經驗,探討他們返家前與家庭重聚經驗、返 家後家庭系統的運作與面對的家庭壓力和因應,及其對於未來家庭之想像。研究 共訪談六位歷經機構安置,返家生活至少半年以上的受虐兒少,研究結果發現: 1. 離院個案的返家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生活經驗、家庭系統運作和家庭壓力與因應下,可發展成三種不同的家庭生活樣貌:「持續在家型」、「逃避 回家型」以及「離開家庭型」。 2. 返家個案或多或少都會面對不同程度的家庭壓力,進之影響他們繼續留 在家庭的意願。且多數孩子在面對家庭壓力時,會採取「消極且逃避的 方式」因應,而較少嘗試改變或修復與家庭成員的關係。索性家庭系統 與家庭成員關係是不斷變動的過程,儘管當下出現裂痕,不代表未來沒 有修復或重新接觸的可能。 3. 返家個案對於施虐者的看法和對於家庭意義的詮釋,以及再一次的返家 選擇,都會受到返家後不同的家庭生活樣貌及現實環境所影響。但整體 而言,這群歷經機構安置的受虐兒少,由於自己童年未能擁有一個完整 的家庭,而更加渴望未來建立屬於自己的家庭。 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分別針對機構式安置服務、追蹤輔導服務及政府政策 提出建議。在整體建議上,除強調應以家庭韌力觀點關注返家個案的家庭生活經 驗,更應落實受虐兒少與原生家庭之聯繫並規劃離院個案相關活動、營造一個適 合兒少成長的家庭氛圍、降低團體式規範並朝向團體家庭模式發展、增加受虐兒 少對於建立家庭的責任感;落實家庭重聚服務、持續且穩定的正式支持系統投入; 及個別性的返家準備服務與追蹤輔導機制、依據不同的返家歷程思考個別化的返 家模式等,進而提升離院個案返家後的家庭適應,並給予即時性的協助。
  • Item
    使用日間照顧服務之主要照顧者需求滿足初探
    (2013) 姚毅
    本研究旨在探討目前使用老人日間照顧服務之主要照顧者的需求滿足,研究者欲藉由日間照顧服務類型探討對於主要照顧者的需求滿足之影響。 本研究採用自編量表進行蒐集資料,以便利取樣台北市五間日間照顧中心之主要照顧者進行資料蒐集,並且依據研究目的以描述性統計、信度分析、多元迴歸等方式加以檢驗。 壹、老人使用日間照顧中心服務狀況以「工具性服務」、「情緒性服務」最常使用。 貳、老人主要照顧者使用日間照顧中心服務狀況偏向「偶而使用」,其中「工具 性服務」最少使用。 參、使用老人日間照顧中心的主要照顧者的「需求滿足」以「生理層面需求滿足」、 「心理層面需求滿足」最佳。 肆、生理層面需求滿足會受「婚姻狀況」、「領取老人日照服務的收托補助」影響。 伍、心理層面需求滿足會受到「使用日照中心服務多久」、「參與照顧者權益倡活 動」、「對主要照顧者的訊息性服務」、「對主要照顧者的情緒性服務」影響。 陸、經濟層面需求滿足會受到「和老人的關係」「領取老人日照服務的收托補助」、 「對主要照顧者的訊息性服務」、「對主要照顧者的情緒性服務」影響。 柒、社會層面需求滿足會受到「婚姻狀況」、「領取老人日照服務的收托補助」、 「參與照顧者權益倡導活動」、「對主要照顧者的訊息性服務」影響。 捌、照顧資訊層面需求滿足會受到「簡單健康評估(如量血壓等)」「對主要照顧 者的情緒性服務」影響。 玖、需求滿足(五個因子)會受到「和老人的關係」、「使用日照中心服務多久」、「領 取老人日照服務的收托補助」、「參與照顧者權益倡導活動」、「對主要照顧者 的訊息性服務」、「對主要照顧者情緒性服務」影響。 關鍵字:主要照顧者、老人日間照顧服務、需求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