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
Browse
Recent Submissions
1 - 5 of 170
-
Item新住民社工對新住民子女服務經驗之研究( 2021)本研究旨在透過新住民社工服務新二代過程中所累積的實務工作經驗,以及其在服務過程所面臨的挑戰與因應策略,以了解新二代服務實務現況並提出相關研究建議和看法。本研究共邀請北、東、離島地區的八位受訪者參與研究。本研究結論如下:一、在新住民社工提供新二代的服務中,現行服務要與多元文化優勢相結合。培力計畫的實施有助於新二代成長發展,其目標在於促進新二代對於多元文化的認知,也是新二代提升自信力及激發潛在優勢能力的重要管道。 二、新住民社工服務新二代需具備的能力與反思,包括察覺新二代具備的優勢(興趣或特長),尤其在服務海歸新二代時,需具備對於多元文化敏感度的接納、同理及自我察覺。 三、新住民社工服務新二代的挑戰,大多來源於家庭和新二代自身面向,處遇時需因應服務需求制定相關計畫。 四、新住民社工在新二代服務上的建議,包括促進跨部門合作與交流,以此縮小社工服務的城鄉差異;持續提升社工專業能力的培育,如:強化社工職前、在職的專業訓練、以及外聘督導的協助,從而增強自身多元文化勝任能力。
-
Item社群媒體在經歷腫瘤治療過程中的角色—以七位青年為例( 2021)社群媒體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一個自由分享與抒發心情的地方,但是當疾病變成生活的一部分時,要如何才能克服內心的屏障和外界明顯區隔的疾病經驗,研究中所指的疾病為惡性腫瘤(以下文中簡稱癌症),當罹患癌症此類型的重症時,我們很難向外人開口,卻有一群人願意將自身的悲傷經驗公開於大眾分享。故本研究以「當疾病變生活」為主題,依據現象學之精神採取探索性研究,以半結構式訪談形式進行資料蒐集,並以質性研究方法做資料分析,探討這些抗癌經驗豐富的社群媒體經營者的經驗與其生活轉變後的適應以了解分享者的動機與心境。本研究問題如下:一、社群媒體對社群媒體經營者在罹癌前的意義?二、何種契機促使其運用社群媒體分享罹癌後的生病經驗?三、分享抗癌經驗的歷程有哪些不同階段?運用社群媒體在不同生命階段的意義如何? 本研究共收案七位,年齡介於20~40歲,屬於青年階段曾經罹患癌症現已康復處於穩定控制期的社群媒體經營者進行深度訪談。受訪者皆有經歷罹癌前後、分享到社群媒體、以及後期心態上的轉變這三階段,並從這三階段中整理出社群媒體的重要性與角色。研究發現病友能透過社群媒體分享找到自我價值,也因為身邊的親友鼓勵更有勇氣去面對社群媒體經營的一切困難,我們也在這其中發現同理心是社會發展的一項關鍵。 期許這份研究能帶給更多人勇氣與信心來面對生命中的負向經驗,更珍惜生命的存在,也能提供社會工作者與醫療工作者在疾病歷程中一項參考。
-
Item以社區網絡觀點檢視偏遠地區課後輔導班的運作—某案例分析( 2022)有鑑於城鄉差距與家庭解組的影響下,導致弱勢家庭兒童成為弱勢中的弱勢,近年在社會安全網的推動下,提倡發展「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基礎」的社區支持系統。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偏遠地區課後輔導服務社區資源網絡的建構與運用。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以個案協會為主要研究對象,訪談七位資源網絡中的重要關係人,並試著從個案協會課後輔導服務的發展脈絡中,勾勒出與不同類型資源單位的網絡互動過程。研究發現,「信任關係」是社區資源網絡建構的基礎;藉由課後輔導服務能有效帶動社區資源的整合;社區安全網絡的建構仰賴公、私部門協力撐起。因此期待未來政府能夠持續扶植民間單位在地經營與服務創生,以及發展教育與社政單位跨專業資源整合服務計畫。
-
Item全球照顧鏈的悲歌:失聯社福女性移工生育安置歷程之初探( 2021)在全球化的脈絡下,女性移工為了經濟因素,成為全球照顧鏈的一環,看似增加了女性就業機會,其實是加劇了性別差異及照顧工作女性化的刻板印象。當全球照顧鏈在探討照顧的剩餘價值或情感轉移時,鮮少有人注意到女性移工在他國的生育困境及被剝奪懷孕權利。台灣社福移工主要來自印尼,現約20萬名印尼籍育齡婦女在台擔任照顧工作。每年查獲在臺懷孕或生產,並接受機構安置的失聯移工婦幼約為200人,尚不包括女性移工自行在家生產未通報的數字,隨著逐年攀升的移工產子人數,失聯移工在臺生育一事已成為需要關注的社福事件。雖然台灣已不再要求女性移工驗孕,並給予她們生育的權利,但大部份女性移工仍面臨生育與工作的困難抉擇。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失聯社福女性移工在面臨生育及工作的決策歷程,及瞭解工作者對於多元文化案主的服務經驗及反思。本研究以深度訪談法訪問8位受安置之失聯社福女性移工及6位官方及民間機構的工作者。研究結果發現:一、社會結構對女性移工的限制:女性移工因社會結構的限制及支持系統的薄弱,使得她們在懷孕後就面臨進退兩難的困境。二、回歸以兒童最佳利益為主體:從兒童最佳利益的角度思考,母嬰共同安置於成人收容場所,是否能讓移工後代享有安全穩定的生存環境。三、跨文化工作者的文化勝任能力:社會工作者在面對多元文化案主時,需要增加自身的多元文化能力,避免因為對跨文化案主的偏見及刻板印象,而產生認知上的偏誤。綜上所述研究結果,本研究建議: 一、應建立雇主、仲介及女性移工,三方權力對等的協議機制。 二、女性移工返國生產後優先進用及免再付仲介費用。 三、保障雇主應享的權益,不會因為移工懷孕而產生損失。 四、協助成立社福女性移工互助團體。 五、移工的求職自由市場,讓移工聘用的機制回歸自由市場。 六、成立針對女性移工的跨部會專責部門。 七、透過實務訓練及多元文化教育來提升工作者的多元文化內涵。 本次研究的8位女性失聯移工,因機構結束安置服務而再度失聯,她們不信任官方的安置機構,寧願再度違法失聯也不願意進入政府的安置場所。失聯女性移工對民間機構的信任感,才是促使她們願意出面自首的關鍵因素,當政府要結束民間非法安置服務時,應考量如何將信任感延續下去,創造一個更友善的安置環境。
-
Item探究新冠肺炎第一波疫情對經濟不利家庭之衝擊—以某協會經濟不利家庭之消費教育團體為例( 2021)2019年年底開始蔓延的新冠肺炎(COVID-19),至今已在世界各地盛行,並造成公共衛生、醫療照護等層面的問題,各國為避免疫情蔓延而採取的封鎖、隔離措施,亦造成其他後續問題,如:經濟放緩與衰退、工時縮減、勞工就業問題等。在我國,新冠肺炎疫情對社會整體及醫療系統帶來了極大的風險,同時也使得許多「家庭」不得不在極短的時間內,選擇與採取應對家庭問題的手段,在措手不及的情形之下,可能因此帶來了許多意料之外的挑戰。本研究旨在探索新冠肺炎疫情對於經濟不利家庭的影響,以及經濟不利家庭為因應疫情所引發的家庭問題、危機之策略等,其中並採深度訪談法、參與觀察法,對於某協會消費教育團體成員中的6名家庭主要照顧者,以及4名12歲以上的兒少進行資料蒐集,經過分析後,本研究結果發現如下:一、對經濟不利家庭而言,新冠肺炎是一種病毒所引起的大型流行疾病,但相對於病毒詳細資訊的取得或瞭解,受訪者更關注的是疫情發展對家庭經濟層面的影響,以及如何避免家庭成員染疫。二、疫情的發展對經濟不利家庭所帶來的,除了最為明顯的家庭經濟、就業與債務等問題外,對疫情發展遲遲沒有終點、對未知疾病的恐懼等也都造成他們心理上不安與焦慮的情緒。然而在社會層面中的親友關係,受訪者反而認為比疫情爆發前更為緊密。三、疫情期間,經濟不利家庭最常透過資源交換的方式,將某一項家庭資源轉換為另一項可以使用、因應家庭問題的資源。而其中,最容易描述與進行轉換的是家庭財務(經濟)資源,然而,其他的家庭資源亦有其重要性。四、家庭決策中,親子互動與決策權力的分配,在決策制訂與協調的過程中至關重要,而隨著家中子女的發展與成長,孩子在家庭決策中的參與程度也會增加,特別是青少年子女、開始成為家庭資源提供者的孩子,更容易成為經濟不利家庭進行決策時諮詢及採納意見等的對象。五、疫情期間,當家庭照顧者願意公開家庭實際狀況與相關資訊給家庭成員,以及更為通透的溝通渠道時,對於家庭成員發展出共同應對家庭問題的措施將有所助益。六、消費教育團體方案能提供追查家庭及個人消費流向及管控支出的技巧,也成為某些受訪者因應疫情所引起的家庭問題時的一項資源,其中兒少參與者更容易將所習得的消費管理知識、技能等延伸並運用於日常生活中。家長則大多認同該團體方案提供的是如:「親子關係變佳」、「手足關係變好」、「更重視家中兒少的意見與觀點」,以及「為學校的數學課程內容找到實踐的機會」等附加的效果。此外,本文文末則說明本研究的限制,並針對未來的研究、新冠肺炎相關政策,以及實務層面提供建議,茲說明如下:一、對實務工作層面的建議: (一)親友關係、親子關係、手足關係,在疫情期間對經濟不利家庭成員而言是一項重要的支持與資源。 (二)疫情期間,穩定且長期的社工服務介入對經濟不利家庭而言有其重要性。 (三)家庭財務教育可能可以增加經濟不利家庭,在疫情期間因應家庭財務問題的能力。 (四)家庭資源管理能力的提升,將能協助經濟不利家庭在疫情期間更好地確認與運用資源,以應對其後續的家庭問題。 二、對新冠肺炎相關政策的建議: (一)紓困補助措施的資訊不夠明確。 (二)三倍振興券對經濟不利家庭的意義「紓困大於振興」,且數位落差也造成處於數位弱勢的經濟不利家庭成員獲取其他振興券(如:藝FUN券等)時遭到排擠。 (三)近貧家庭在疫情期間的困境更需要被關注。 (四)短期性質的紓困急難救助措施對經濟不利家庭的幫助十分有限。 (五)經濟不利家庭難以負擔漲價後的防疫物資。 (六)當延後開學消息發佈後,臨時托育服務支持不足,並造成照顧者們的困擾。 三、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增加更多不同背景的研究對象。 (二)建議未來有縱貫性及長期性的相關研究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