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Browse

Recent Submissions

Now showing 1 - 20 of 189
  • Item
    建構個人債務處理的法律扶助與社工服務之整合模式
    (2023) 練擎; Lian, Ching
    本研究旨在建構A社福組織的服務模式與法律扶助基金會之間的合作,以進一步優化服務流程,透過整理該組織的服務資料與法扶間的債務處理服務經驗,初步構建一個整合性的服務模式。該組織於2017至2021年間共完成269位債務處理。研究問題涵蓋債務人背景及整合服務模式。研究目的為提升理解債務人背景,協助社工提供更有效的服務,並整理社工和法律扶助的經驗,以及實際案例討論服務模式。研究方法採用混合研究,包括量化和質化資料的分析。量化統計分析顯示不同人口特徵的服務使用者在債務處理方面存在差異。質化訪談分析則探討了A社福組織和法律扶助組織之間的合作模式的發展過程、分工和挑戰等。此研究有助於了解債務服務使用者的需求和特徵,並提供其他社福組織、社工和相關單位提供處理債務議題個案的參考。
  • Item
    中國大陸非專業背景社工投入社工工作經驗之初探
    (2023) 張鵠; Zhang, Hu
    本研究以非專業背景的社工為主要研究對象,旨在探究非專業背景社工投入社工工作的原因、對於社工生涯的認同狀況以及在投入社工工作的過程中遇到哪些支持和挑戰,進而瞭解他們對於社工專業近年來的發展之看法以及後續的生涯規劃。本研究採質性研究的研究方法,預計以立意取樣及深度訪談的方式,訪問6位目前仍在社工專業領域工作的非專業背景社工,最後依據主題分析法整理逐字稿,並整理出相應的結論,期望以此可以為社工行業的長期發展以及社工的生涯規劃提供一些實際的建議與參考。本研究根據受訪者對自身生涯的敘述將非專業社工的工作經驗與生涯發展分為了七個主題,分別為:工作環境的適應、迷思與反思、成就感與認同感、服務對象的成長與改變、別樣的工作體驗、疫情的衝擊以及政策導向的影響。雖然每位受訪者在進入社工生涯之初對於社會工作的認知程度不一,但大多都能夠憑藉耐心與堅持去努力適應社工的工作角色。隨著對於社工專業的工作與學習更加深入、工作環境的改變、專業要求的升級、政策變遷與社會認同提升的共同影響下,非專業背景社工仍能夠從日常的工作中獲得成就感與歸屬感,進而逐漸形成專業認同感並認同社工的專業價值,構建出獨特的社工專業形象。此外,非專業背景社工可能會受到來自個人、家庭、社福機構以及政策層面的阻力與困境,例如:專業耗竭、工作壓力和薪酬制度不完善等問題。但在佈滿荊棘的發展道路上,他們同樣也收穫了來自家人的支持、機構督導的指導以及社工相關政策的扶持等。這些經歷都化作非專業背景社工成長與進步的養分,幫助他們找尋到自身生涯發展的目標與方向,也堅定了他們在社工行業繼續奮鬥的決心。最後,研究者依照研究結果對政府有關部門、社福機構以及非專業背景社工群體提出了相關建議,期望未來有更多的非專業背景社工願投身於社會工作生涯之中。
  • Item
    長照2.0之下,居家服務督導員角色與功能轉型之研究
    (2022) 梁若欣; Liang, Jo-Hsin
    長照2.0政策是一個因應高齡化與少子化之政策,推動至今我們看見因為派案窗口與服務流程變動造成居服督導行政負荷加重、讓原本照服員與居服督導人力不足的現象更為雪上加霜;在居家式長照機構倍數成長下,其服務品質又是如何?而推動至今已邁入第六年的長照2.0政策,對於身處第一線的居服督導,其角色功能是如何?過去的角色功能是否適用、有無新增的角色功能?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方法,以半結構式訪談為資料蒐集方式,立意取樣雙北市六間居家服務單位,包括非營利組織、營利組織與勞動合作社;受訪者有六位居服督導、四位居服主管,共計十位,進行個別深度訪談;並以主題分析方式進行資料分析。本研究發現,有三個主題,第一個主題是政策轉變對於居服督導有微視、中介與巨視面之挑戰,以及相對應的因應之道;第二個主題是居服督導在長照2.0之後有角色功能之轉變,有七個新增的角色功能;第三個主題則是對於中央與地方政府部門與組織之建議。研究者之建議則有四個面向,第一是,個案管理這個角色功能上A個管與居服督導有其需要努力之方向;第二是,居服督導這個專業角色上,從中央、地方至組織與居服督導個人需要努力之面向;第三則是,服務使用者選擇權落實在微視、中介與巨視面的做法,以及第四,發揮以人為本的精神之具體相關建議。
  • Item
    醫務社工人員在預立醫療照護諮商認知、執行態度及勝任程度之研究
    (2023) 黃彥蓉; Huang, Yan-Rong
    背景與目的: 全臺現有5萬餘人參與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以下稱ACP),其研究層面多以醫護為主,尚無醫務社工人員之量性論文。本研究旨在探討醫務社工人員在ACP認知、執行態度與勝任程度之差異與相關性,以供醫務社工同行與政策參酌。 研究方法: 以統計軟體SPSS,從描述統計、Pearson積差相關、t檢定、卡方分析與單因子變異數、迴歸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 一、ACP認知:立法目的正確率高,顯示醫務社工人員已將人權視為優先準則,惟啟動程序仍有進步空間。整體而言ACP認知與勝任程度有顯著差異。 二、ACP態度:近一成受訪者對死亡態度接受度較薄弱,總言之ACP執行態度與勝任程度為顯著正相關。 三、ACP程度:近六成受訪者擔憂協助多元群體參與ACP。 四、人口變項與ACP認知、執行態度與勝任程度之相關差異程度:以「服務單位」、「完成ACP訓練」、「教育程度」及「有陪伴經驗」有顯著差異。 結論: 醫務社工人員於ACP認知較高,執行態度與勝任程度呈正相關。另人口變項以「完成ACP訓練」、「教育程度」、「有陪伴經驗」與勝任程度有差異。未來ACP之精進策略:增進醫務社工人員參與生命識能訓練、儲備對多元化群體參與ACP能力、提升AD啟動之社工任務。希冀健保給付包含ACP,不僅支持專業人員願投入該領域,也益於民眾參與預立醫療決定及減少社會成本支出。
  • Item
    成年聽障者的社會支持、充權感受及生活品質關係之探討
    (2023) 翁晨瑄; Weng, Chen-Hsuan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成年聽覺障礙者的社會支持、充權感受及生活品質三者間之關係,並檢驗充權感受對於社會支持與生活品質的中介效果。本研究採用網路問卷調查法進行施測,共蒐集225位本國籍、年齡介於20歲至65歲未滿,並領有聽覺機能障礙之身心障礙手冊(證明)者為研究樣本。問卷內容包含「個人背景資料」、「社會支持量表」、「充權感受量表」及「臺灣簡明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所蒐集的資料透過SPSS軟體,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分析、皮爾森績差相關、多元階層迴歸等統計方式進行資料分析與假設驗證。研究主要發現如下:一、成年聽障者的社會支持為中等偏低程度,其中來自家人的社會支持最佳,其次為朋友的社會支持,專業人員的社會支持則最弱。二、成年聽障者的充權感受為中度權能程度,其中社會政治充權最佳,其次為人際充權,個人充權則最弱。三、成年聽障者的整體生活品質平均分數為3.27(SD=.65),四大範疇的加總分數為51.79分(SD=10.56),分數介於「中等稍高」範圍,其中生理健康的評價最佳,其次分別為環境及心理,而社會關係的評價則最差。然而,比較NHIS常模資料,成年聽障者的生活品質仍低於一般臺灣民眾。四、個人背景在整體生活品質的差異情形方面,成年聽障者在「教育程度」、「收入」、「家庭經濟狀況」及「聽障資源使用」達顯著差異。五、相關情形方面,成年聽障者的社會支持與生活品質呈顯著正相關,社會支持與充權感受呈顯著正相關,充權感受與生活品質呈顯著正相關。六、階層迴歸方面,整體迴歸模型對整體生活品質的解釋力達57.2%,「聽障資源使用」、「收入」、「家庭經濟狀況-清寒家庭」、「個人充權」及「人際充權」皆為整體生活品質重要的預測因子。 七、「個人充權」為整體生活品質及各範疇最重要的預測因子,聽障者在個人充權的分數越高,其對整體生活品質及各範疇的評價越佳。 八、成年聽障者的整體充權感受在整體社會支持及整體生活品質之間,具有完全中介。 研究建議如下: 一、提升專業人員所提供的社會支持。 二、重視聽障者的經濟安全議題,強化家庭增權的服務模式。 三、增加學校及職場對於聽障文化的瞭解,強化聽障族群的人際支持。 四、持續透過個人、人際及社會政治充權之策略,多方面提升聽障者的生活品質。
  • Item
    探究臺北市社會住宅青創計畫輔導團隊對青創戶之培力運作
    (2023) 覃泰瑜; Chin, Tai-Yu
    台北市社會住宅不斷地興建,為了讓社宅裡的居民能夠與居住環境產生不同連結,臺北市於2017年開始在社宅中執行青年創新回饋計畫,透過徵選機制,將一群對社區營造有熱忱青年注入到社會住宅中,為社會住宅帶來蓬勃的生命力。為了讓這群青創戶能夠順利在社宅中執行社區計畫,台北市都發局透過招標,選定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擔任輔導團隊,讓青創戶能順利在社宅中進行社區營造工作。本研究旨在探討原典創思輔導團隊如何針對青創戶進行培力,研究目的為探討原典創思輔導團隊與青創計畫的發展脈絡、輔導團隊的培力理念與運用經驗、培力觀點用在社宅社區工作的意義。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以原典創思輔導團隊進行個案研究,總共訪談六位輔導青創戶的窗口,透過深度訪談進行資料蒐集,整理原典創思輔導團隊的培力過程與理念。研究發現:輔導團隊花了許多心思在培力青創戶,從入住前的培力工作坊,到入住後的定期輔導和成果檢核,每一環節都有輔導團隊努力的身影,只為了讓青創戶能順利執行社區計畫;而培力青創戶對於社宅來說,也帶來許多益處,居民有許多社區參與的機會,而輔導窗口及青創戶之間則是互相教學相長。這項計畫目前一直不斷修正和調整,期許未來能夠有更多人關注此項議題,探討政策與實務現場的變化。
  • Item
    看見無酬照顧者:女性家庭照顧者被就業市場排除的旅程
    (2023) 藍婉瑜; Lan, Wan-Yu
    女性更容易成為無酬的家庭照顧者,然而在女性勞動參與率逐漸提升的台灣社會,卻似乎未對此就業排除情境有所對策,有就業意願女性的就業權益因為家庭照顧而被忽視,也是我國勞動市場的巨大損失。本研究期待瞭解女性照顧者被就業市場排除的過程,從踏入照顧場域的考量因素、在照顧與工作間穿梭的經驗與感受,再探討與照顧角色的拉扯中,工作角色遭遇的挑戰與因應方式,最後是女性照顧者對於政策面的體悟與建議。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共訪談6位女性照顧者,研究結果歸納如下:一、女性擔任家庭照顧者的決策經驗:考量層面分為三類,一為個人,包含個人外顯特徵、內在情感考量以及外部現實情境因素;二為被照顧者,包含需要相對穩定的環境、習慣與照顧者的生活模式、傾向同性別子女照顧。第三類為手足關係與照顧功能,包含手足照顧能力不足、曾經有照顧不佳紀錄、彼此照顧認知的差異以及手足計較照顧的公平性。二、「照顧」與「就業」對女性照顧者的意義:照顧是責任、回報養育之恩與對家庭情感的延續;而就業最重要的是收入,再者是成就感與興趣、學習新知能及回饋社會,照顧未必是女性自願選擇的,而工作對照顧者來說是重要的生活調劑。另女性照顧者在兩者間穿梭的經驗,負向與正向皆有之。三、女性照顧者在就業端面臨的困境:包含被迫辭職/退休、減少工作時間、工作調整的困難、社會的照顧者歧視。現行長照2.0無法幫助女性照顧者兼顧工作,且因為著重於社區、居家照顧,而弱化其他具替代照顧效果的可能方案。最後,本研究綜整巨視、中介及微視層次的研究建議,期使女性照顧者在國家政策中的主體性得以被突顯,其就業需求得以受重視。
  • Item
    保護性社會工作督導參與督導訓練經驗之研究
    (2023) 蔣劭翌; Chiang, Shao-Yi
    督導做為保護性社工的後盾,帶領社工面對各種實務工作的挑戰;組織透過充分、適當的訓練發展督導面對困境和壓力的能力,則是重要且迫切的組織任務。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中的深度訪談法蒐集文本資料,透過訪談九位保護性社工督導,瞭解保護性社工督導參與督導訓練的經驗,包含督導在訓練過程中個人、訓練設計以及組織環境等各種參與投入要素;督導在訓練過程的充權暨消權經驗;以及督導在訓練後的訓練移轉經驗。本研究之研究結論歸納如下:一、不同督導職能的發展脈絡迥然有別:教育、行政及調解功能較能透過督導訓練學習,而支持功能更仰賴過往接受督導的歷程;比起督導個人的內在需求,現行督導訓練更強調督導功能的發展。二、訓練緊扣督導實務擴大訓練移轉成效。三、督導現身/獻聲更能激發訓練潛在效益:包含督導以內在需求作為參訓動機;願意表達對訓練的需求與期待;避免結構因素而抑制課程參與與互動;給予有助益的課程回饋等。四、督導參與訓練的挑戰具有階段性差異:包含訓前缺乏職能盤點不利督導課程選擇;訓練過程的結構性因素降低督導訓練品質;督導訓練的評估具挑戰。本研究根據研究結論,提出下列建議:一、建置與運用督導職能盤點機制二、召開定期的訓練規劃暨評估會議三、安排暨落實督導職務代理人制度四、善用科技工具輔助督導訓練 五、建構完整的四層次評估機制
  • Item
    我們與同婚的距離-基督徒社工學生的角色衝突經驗
    (2022) 曾峻偉; Tseng, Chun-Wei
    在過去幾年以來,婚姻平權運動備受台灣社會高度關注與討論。身為基督徒,由於同性戀行為是不被其信仰規範所認可的,他被期待應該恪遵教義而譴責同性戀、反對同性婚姻。然而,若他同時具有社工學生的角色,根據社工專業的立場,他會被期待要依循尊重人權、實現社會正義等專業價值,而捍衛同志權益、為婚姻平權發聲。為了呈現基督徒社工學生,在同婚議題上因宗教信仰與社工專業的迥異立場而面臨角色衝突的經驗,及延伸到實務現場面臨信仰與專業間價值衝突的經驗,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方法,透過立意抽樣選取十位研究對象,運用深度訪談法蒐集資料,並以主題分析法進行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除了詳實呈現基督徒社工學生在同婚議題因雙重角色的不相容期待,經驗到角色衝突的心路歷程;也剖析基督徒社工學生面對角色衝突的衝擊,透過不同因應方式在困境中尋求突破。並且延伸探索在實務經驗中,助人工作者面對宗教信仰與社工專業價值差異的回應。最後,思考社工專業養成增加同志教育的適切性,協助學生實踐多元、平等、反歧視的社工精神。
  • Item
    「耗竭」重生─社工復元之路
    (2022) 蔡時瑄; Tsai, Shih-Hsuan
    本篇論文透過受訪者的自身經驗探究社會工作者在服務的過程經歷了那些耗竭事件,又是如何展開復元之路。本論文採用質性研究的深度訪談法,共訪問22位不同領域、年齡層與婚姻狀況的社工。受訪者性別以女性為大宗,耗竭年齡約為24歲至45歲,業務內容以保護性業位居多,其次為綜合型業務工作。結果發現受訪者有部分自覺已處於復元狀態,部分正邁向復元,部分則是尚未處理耗竭事件。當社工發現自己身處耗竭狀態時,會透過運動、諮商、書寫、信仰等方式使自身邁向復元;而社工的另一半、家人、督導與同儕的陪伴、支持與相互扶持,使社工能夠對耗竭事件有新的視野與框架,使社工能邁向復元。
  • Item
    同伴動物依附與青少年正向發展及憂鬱情緒相關性之探討
    (2023) 賴暐鋼; Lai, Wei-Kang
    正向青少年發展理論是近年青少年領域的重要研究取向,青少年個體的成長和發展資源是該理論的重要關懷之一。又同伴動物在現代家庭生活中愈發重要,本研究立基於對青少年發展狀況的關懷,並有鑑於憂鬱情緒對青少年個體發展的諸多不利影響,採用問卷調查法,以「關懷」、「品格」、「能力」、「自信」及「連結」作為青少年正向發展的五個指標,探討臺灣處於國民中學階段之青少年之同伴動物依附與憂鬱情緒及正向發展的關係。並根據文獻回顧,作出同伴動物依附與憂鬱情緒呈負相關、同伴動物依附與正向發展呈正相關的假設。本研究以便利抽樣之方式,問卷採用「Lexington寵物依附量表」、「青少年憂鬱情緒自我檢視表」及「5Cs極短版量表」進行施測。搜集到來自臺中市、南投縣、臺北市及新竹市國民中學的1,160名學生為研究樣本。以SPSS 23.0進行描述性統計、變異數分析、T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模型等統計方法加以分析後,研究主要發現如下:一、 女性青少年相對男性青少年,同伴動物依附顯著更強;二、 7年級生相對8年級生及9年級生,同伴動物依附顯著更強;三、 女性青少年較男性青少年更顯著傾向憂鬱;四、 青少年憂鬱情緒與年齡呈顯著正相關;五、 女性較男性在「關懷」上顯著較佳;六、 男性較女性在「能力」、「自信」上顯著較佳;七、 青少年的同伴動物依附與「關懷」、「品格」、「能力」、「自信」及「連結」均呈顯著正相關關係;八、 青少年的同伴動物依附與憂鬱情緒無顯著相關。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建議: 一、 對於社會情緒學習方面成就較低的青少年,可試著媒合與培養動物依附有關的資源; 二、 工作者在青少年社會工作或青少年輔導中或可評估與運用動物做為關係建立的媒介的適切性,並透過培養正向依附關係,或許有助促進少年的正向發展; 三、 青少年工作者應注意性別因素可能給個案帶來的發展差異。
  • Item
    成為輔導教師—社會工作教育背景者的生涯發展選擇
    (2023) 林芝璇; LIN, CHIH-HSUAN
    本研究目的為探究社會工作教育背景者的生涯發展選擇,分析就讀社工專業時同時修習師資培育的原因、投入職場後為何選擇教師而非社工之考量。研究者招募大學時期就讀社工系同時修習教育學程,同時具有教師與社工師證照,且在五年內代理過輔導教師者。本研究一共訪談六位研究參與者,包含三位正式教師、三位代理教師。研究發現,影響三位正式教師修習教育學程決定的原因包含:成長階段的重要他人影響、升學表現不如預期、校園內資源的影響(社團、同儕、學長姐、課堂學習、機構實習、推廣攤位等)、想探索更多興趣。畢業後,評估社工與教師兩個職業的差異,與本身的工作價值觀比對,而選擇投入代理輔導教師一職。在工作中因工作成就感、接受過教師的福利而更認同教師的職業。在生涯選擇過程中受到原生家庭、個人興趣與特質、薪資條件與工作性質等影響。而三位代理教師修習教育學程的原因分別為:校園內資源的影響(同儕、學長姐、課堂學習、機構實習等)、社工系內人際因素。畢業後亦是考量工作價值觀而投入教職,但代理教師在校園內輔導工作上較容易因社工背景與代理身分而產生不自信的狀態。生涯發展的選擇過程中受到原生家庭、社會因素、個人特質、薪資與工作性質等因素影響。三位代理教師皆表示會在未來持續考正式教師之外,但同時也預備其他生涯選項,不過其中一位教師提到因教育培訓的成本過高,因此讓人難以放棄成為正式教師的選擇。
  • Item
    安寧療護中的靈性陪伴─以長照機構社會工作者為例
    (2022) 錢鳳家; Chian, Feng-Jia
    靈性陪伴是安寧療護的核心,然而在實務的執行上,容易不被專業所重視,影響住民與家屬,無法維護整體性的照顧品質。故此論文的研究目的,以住宿型的長照機構社會工作者的視角,探討長照機構執行安寧療護的過程,以及當中靈性陪伴的實務技術與經驗,並提出看法與建議,作為鞏固「以家屬和住民為中心」照顧策略之參考。本研究以大台北地區的六位住宿型長照機構社會工作者,為研究對象,年資皆達兩年以上,以深度訪談進行研究,其研究結果如下:(一)安寧療護在長照機構的實施狀況長照機構可作為安寧療護的實施場域,滿足住民與家屬的臨終照顧需求。安寧療護有四個階段的過程,其依序為宣導期、評估篩選期、決策期、醫療照顧期。(二)社會工作者在安寧療護的角色功能社會工作者在安寧療護的四階段中,有多種角色功能,例如資訊提供者、招集者、協調者、傾聽與陪伴支援者、資源連結者、轉譯者的角色。(三) 安寧療護中靈性陪伴的實務技巧運用同理心的陪伴與傾聽技巧,並透過機構和居家安寧團隊共同協作,輔導住民與家屬,完成疾病末期可行的目標並建立希望,緩解靈性困擾的不適與不安。(四)安寧療護中靈性陪伴的經驗靈性陪伴能產生互惠效應,使長照機構及社會工作者,展現優勢和自我成長的價值,但仍面臨制度、環境、缺乏靈性陪伴專業化的重視和資源不足等困境。依上述研究結論,提出制度面上的建議,需強化長照機構工作人員對安寧療護的共識,並融入本土化的整體性照顧模式,提升靈性陪伴在專業上的重要性等。關鍵字:長期照顧、安寧療護、靈性陪伴
  • Item
    少年服務工作教我的事:碰撞摸索成為社工的真義
    (2023) 林立鈞; Lin, Li-Chun
    本研究以自我敘說作為研究方法,透過探究過往生命故事與少年工作經歷,去認識我的價值信念、生活與工作環境脈絡如何影響社工歷程,並透過重新詮釋與文獻對話的過程找回對社工專業的信心與方向。在敘說過程中,我自少年服務工作中所學的三件事出發,我從瞭解少年主體,到瞭解我自身主體在專業關係中、在機構中,與在政府委託服務方案中所經歷的踉蹌,以及在歷程中如何自我修復。在其中我意識到與少年工作的過程中,需適時放下專業視框,以尊重、平等和開放的態度去理解少年,以更寬廣的角度去審視我與少年間發展雙重/多重關係的倫理議題,並看見少年自主自決的能力,以及意識共同決策的重要性,去留意個人的價值與內在議題對服務的影響。在面對斷裂破碎的服務輸送體制中,確實難以滿足少年所有需求,也難以避免投入自身資源於服務中,但須適時評估自身能力所及之處,減少耗竭的可能。另外,不管是運用正式/非正式/自身資源,都須留意對服務的影響,並透過督導機制檢核自身服務;在面對與督導間權威議題時,可嘗試將「督導的態度」和「督導的內容」分開,避免因為權威的抵抗,造成督導關係中無法尋得有效支持的狀態。
  • Item
    大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對其親密關係態度之影響—以依附風格為中介角色分析
    (2022) 黃郁琇; Huang, Yu-Hsiu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依附風格與親密關係態度之間的關係,以及不同背景變項大學生在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依附風格與親密關係態度的差異,並且驗證依附風格在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與親密關係態度之間是否扮演中介角色。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臺灣北部、中部、南部地區共18 所大專院校之760 名大學生為研究樣本。問卷採用「知覺父母婚姻關係量表」、「人際依附風格量表」與「青少年愛情態度量表」進行施測。 針對研究問題,運用統計軟體SPSS,以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 積差相關、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 大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的親密與和諧程度偏高,僅在「情感表達」與「意見一致性」感受較低,且大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較沒有分離傾向與衝突現象。 二、 大學生的依附風格以焦慮依附佔最多數,排除依附次之,安全依附第三,而逃避依附是最少的,顯示出大學生的依附風格較偏向非安全依附。 三、 在親密關係態度上,大學生在正向愛情態度偏高,而在負向愛情態度則偏低,顯示大學生的親密關係態度較偏正向。 四、 個人背景變項中,「性別」、「是否曾經有過交往經驗」在依附風格有顯著差異;「父母婚姻狀態」在知覺父母婚姻關係有顯著差異;「經歷過幾段交往關係」、「目前親密關係狀態」及「交往時間」在依附風格與親密關係態度均有顯著差異。 五、 大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的共同相處、情感表達及意見一致性越高,則其正向愛情態度越高、負向愛情態度越低。六、 大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與安全依附、焦慮依附及逃避依附均達顯著相關,僅排除依附不顯著。七、 大學生依附風格與親密關係態度達顯著相關。八、 大學生的依附風格在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與親密關係態度之間扮演中介角色。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進行研究討論、歸納結論,並且提出研究建議以作為教育、輔導、社工實務工作以及未來研究之參考依據。本研究建議可透過協助案主自我覺察其依附風格,並學習如何於人際關係中應對,抑或回溯釐清原生家庭經驗所帶來的影響,發展出獨特的依附型態,並建立與學習正向和諧的親密關係,運用婚姻教育、婚姻輔導課程與性別教育,共創青少年及其家庭對於親密關係相關正確概念。
  • Item
    居家服務督導員個人-工作適配、情緒勞務對離職傾向研究
    (2023) 劉孟萱; Liu, Meng-Hsuan
    本研究主要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居家服務督導員,其個人-工作適配與情緒勞務對離職傾向的影響。過去的研究顯示個人-工作適配程度與離職傾向間具有相關性、情緒勞務亦是影響離職傾向的重要因素,然而三者間彼此交互作用後,其相關性是否因此發生變化、預測力是否因此改變皆尚未確知。因此本研究依此假設,居服督導的情緒勞務、個人工作適配對離職傾向具有顯著影響。透過問卷發放,一共回收237份問卷。經分析後,研究結果顯示男性、薪資四萬以下、有離職經驗的居督,離職行動較強;居督情緒勞務與離職傾向不具有顯著關係;個人-工作適配構面中基本需求與自尊隸屬對離職想法具顯著影響、對離職行動則不具顯著影響;而自我實現與具備能力對於離職想法不具顯著影響、對離職行動則具顯著影響。本研究透過對人口背景變項、情緒勞務、個人-工作適配的調查,更為了解影響居督離職想法與離職行動上的差異,供有關單位降低居督的離職傾向參考。
  • Item
    不情願的夥伴關係?照管專員與A個管員在長照2.0照顧管理的合作經驗
    (2022) 黃玲瑤; Huang, Ling-Yao
    本研究旨在探討照顧管理專員與A個管員在長照2.0的照顧管理的合作經驗。以質性研究方法,訪談共十位一年以上實務工作經驗照顧管理專員或A個管員的在職人員作為主要研究對象,了解兩者於現行長照2.0照顧管理工作上的分工與協同合作情形與困境。研究發現,由於政策滾動式修正以及因地制宜考量,使各地方政府甚至同縣市不同區域有不同做法,加上地方政府無法第一時間針對細部流程訂定相關合作機制,導致照顧管理專員與A個管員對於照顧管理流程與分工的理解有限;在實務操作面,政府的政策中雖然強調兩者為夥伴合作關係,但實務上仍存在不對等的關係,進而影響彼此合作,主要原因包括角色立場、觀念差異、分工不明確以及缺乏溝通管道。研究最後,也分別對制度面與實務操作面提出建議,以期研究結果能做為提升服務輸送品質與建構社區整體照顧服務體系之參考。
  • Item
    社會工作者運用表達性藝術治療媒材之處遇經驗探討
    (2022) 陳韻文; Chen, Yun-Wen
    本研究旨在探討社會工作者運用表達性藝術媒材與服務對象工作的經驗,採用質性研究方法,訪談8位曾經使用過表達性藝術媒材且社會工作年資二年以上之現職社會工作者,透過他們的分享,來了解:使用表達性藝術媒材之動機、學習表達性藝術治療的管道及使用表達性藝術媒材工作的過程與困境等。主要研究發現為: 一、個人興趣、職場中的反思與觀察、家人影響是社會工作者運用表達性藝術媒材與服務對象工作的主要動機。 二、社會工作者汲取表達性藝術治療知能的管道有大專院校、職場與其他等多元途徑。 三、表達性藝術媒材之使用,可達到促進肢體功能、減重、提升生活自理能力、探索自我、促進認知與記憶功能、增強權能、發展同理心、穩定情緒、增加服務對象的生活經驗、增加人際互動經驗甚至提升社交能力之處遇目標。 四、表達性藝術治療媒材之使用,對社會工作者而言,有助於工作關係之建立、增進對服務對象之認識、及問題評估之進行,對服務對象來說,則有提升專注力、提升配合度、提供心理支持、協助放鬆或抒發情緒、表達想法之效果。 五、社會工作者在使用表達性藝術媒材的過程中,會面臨表達性藝術媒材本身特性、服務對象、社會工作者本身、勞動環境與機構文化、專業定位等面向之挑戰。 綜合上述研究發現可知,表達性藝術媒材適宜作為社會工作者提供處遇服務之工具。最後期待本研究能為學術及實務界帶來專業工作上之反思與精進,並使社會工作服務的輸送過程更加順暢。
  • Item
    精神障礙者的大學校園生活經驗
    (2022) 張文馨; Chang, Wen-Hsin
    本研究旨在探討精神障礙學生的大學校園生活經驗,研究目的主要為瞭解精神障礙大學生遇到的困難、因應方式與支持資源,並根據研究結果提供建議。本文採質性研究方法,以深度訪談法進行資料蒐集,共訪談11位精神障礙大學生。研究結果: 精神障礙大學生大多是主動升學,並嚮往能在大學唸書過程中自由安排生活,而家人態度也是傾向支持升學。精神障礙大學生進入大學後,會與學校、老師以及同學產生很多的連結,同時精神障礙大學生也會打工、參與社團或是有其他休閒活動等,但精神障礙大學生會因身心狀況不佳影響課堂出席率或是退出打工與社團。精神障礙大學生會面臨疾病診斷就醫、制式課業要求規範、心理諮商服務需求不足與人際議題的困難,當中他們會發展出面對困難的因應方式,以及從中逐步建立起支持系統。 研究建議: 一、對精神障礙大學生的建議: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 二、對非正式單位支持系統的建議:學習如何與精神障礙者正確地相處 三、對學校的建議:提供社交技巧的訓練、提供精神疾病知識的培訓 關鍵字:精神障礙者、大學經驗
  • Item
    社群媒體在經歷腫瘤治療過程中的角色—以七位青年為例
    (2021) 邱瑀庭; CHIU, YU-TING
    社群媒體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一個自由分享與抒發心情的地方,但是當疾病變成生活的一部分時,要如何才能克服內心的屏障和外界明顯區隔的疾病經驗,研究中所指的疾病為惡性腫瘤(以下文中簡稱癌症),當罹患癌症此類型的重症時,我們很難向外人開口,卻有一群人願意將自身的悲傷經驗公開於大眾分享。故本研究以「當疾病變生活」為主題,依據現象學之精神採取探索性研究,以半結構式訪談形式進行資料蒐集,並以質性研究方法做資料分析,探討這些抗癌經驗豐富的社群媒體經營者的經驗與其生活轉變後的適應以了解分享者的動機與心境。本研究問題如下:一、社群媒體對社群媒體經營者在罹癌前的意義?二、何種契機促使其運用社群媒體分享罹癌後的生病經驗?三、分享抗癌經驗的歷程有哪些不同階段?運用社群媒體在不同生命階段的意義如何? 本研究共收案七位,年齡介於20~40歲,屬於青年階段曾經罹患癌症現已康復處於穩定控制期的社群媒體經營者進行深度訪談。受訪者皆有經歷罹癌前後、分享到社群媒體、以及後期心態上的轉變這三階段,並從這三階段中整理出社群媒體的重要性與角色。研究發現病友能透過社群媒體分享找到自我價值,也因為身邊的親友鼓勵更有勇氣去面對社群媒體經營的一切困難,我們也在這其中發現同理心是社會發展的一項關鍵。 期許這份研究能帶給更多人勇氣與信心來面對生命中的負向經驗,更珍惜生命的存在,也能提供社會工作者與醫療工作者在疾病歷程中一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