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06
Browse
1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街道燈具設計研究-以捷運北投站為例(2004) 蔡卓翰在電燈被發明那一刻起,夜間照明就成為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人類的發展也從此邁向新的紀元,但在享受夜間的光亮同時,曾幾何時以往夜間的寧靜已不復在,人工的光污染了夜間的景觀,但許多人的觀念還是停留在越亮越好的階段,如何去重塑夜間的景觀,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本研究以街道燈具為主題,藉由對現有環境與業界的調查,配合相關資料的搜集與分析,發現空間設計對於燈具產品的設計有密切的關係,也逐漸了解目前夜間光環境的問題與燈具設計上的盲點。藉空間設計之分析、設計相關因素發展公共空間室外燈具設計產品。以期能創造出舒適的夜間光環境與燈具產品。Item 應用預設用途於產品型態設計之創作研究(2014) 江政達; Chiang,cheng-Ta生態心理學家James Gibson於1979年創造了「Affordance」一詞,中文名稱譯「預設用途」。「預設用途」具有能讓生物直覺理解環境的功能意義與觸發生物行為之特性,使得此理論逐漸被設計領域廣泛接受與應用,尤其在產品設計上。然而在預設用途的理論中並無明確說明與產品設計之關係為何,直到認知心理學家Norman提出「感知的預設用途」,因而有機會令設計師與使用者在產品認知上減少隔閡。 為了發揮預設用途在產品設計應用的價值,本研究蒐集預設用途的相關文獻並給予定義上的釐清,從中理解預設用途所包括的形式樣貌與產品設計應用的參考依據為何,並以文獻歸納之重點當做預設用途設計案例的評論依據,分析出預設用途在產品設計上擁有的五項特性。最後本研究以文獻歸納之重點以及案例分析之特性結果,當做創作發想時的參考依據,再經由三項作品的創作結果,整合成設計師可應用的「預設用途之設計模式」。 從研究結果顯示,預設用途不僅是生態學中的學理,在產品設計上也能有效給予思考上的幫助,創造出附有預設用途特性的產品型態樣貌,因此本研究最後得到以下結論: (1)在研究預設用途與產品設計之關係時,必須將「人」與「產品」視為一體探 討,瞭解使用者對於產品的功能需求與預設用途的察覺。 (2)預設用途整體可分為「直覺」與「認知」兩者差異性。 (3)預設用途可應用於在產品設計上,並能透過「預設用途之設計模式」發展出產品 的三種形態樣貌,各形式的表現方式都不相同。Item 隱喻理論運用於產品設計之探討 -以燈飾為例(2011) 鄭智允; Chih-Yun Cheng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產品的技術與機構層面趨於成熟穩定,產品的功能性也幾乎可以滿足我們的基本需求,同質性的商品更是層出不窮,為讓產品能夠從各種商品中脫穎而出,藉由隱喻理論實際運用於產品設計當中,激發設計師藉由隱喻的概念發想萃取出影響心理情感的隱喻造形特徵,使設計師可以依據構想之方向,發展出多款創新的產品造形,不但可以豐富產品的意念,亦能提昇產品的深度與訴求。 本研究在於探討隱喻理論應用在產品設計上,依據隱喻相關論述以及理論之研究,歸納出隱喻類型,並透過市面上隱喻產品的隱喻類型與能指所指的分析,建構出產品設計發想模式,後續藉由設計創作案的實際運用並進行驗證,試圖為產品設計找出最有效的隱喻創作方式。研究流程主要分成三個部分:(1)透過隱喻運用在產品造型上的文獻,進行整理歸納,建立隱喻手法類型之編碼。經歸納後劃分為十種隱喻類型以及三種情感層次。(2)蒐集市面上現有產品,透過專家鑑定,挑選運用隱喻手法的市售產品,根據隱喻類型與能指所指之分析,發現隱喻類型以「外觀」手法為最多;次多應用之隱喻類型為「無機」手法;使用最少的類型為「機能」手法。另外從情感層面來看,外觀、擬人、仿生、無機、符號屬於「本能層次」;機能、行為、情境屬於「行為層次」;象徵與文化屬於「反思層次」。(3)建立隱喻產品發想新模式,運作過程為先針對主體進行載體的聯想,聯想範圍包含三種情感思維層面底下的各種隱喻類型,再來從聯想物中進行組合的動作,並選擇載體,最後藉由載體與主體之間的相關性,運用在產品設計上。 本創作結果運用隱喻發想模式,設計隱喻燈飾,依據創作過程與成果進行發想模式之驗證並綜合研究論述,總結歸納出主要結論:(1)情感思維層次理論與隱喻類型有相互之關係架構;(2)發現隱喻應用在產品設計上,會隨著隱喻類型之不同,對於產品亦產生不同的實質功能與效果;(3)隱喻發想模式針對隱喻的運作,即載體轉移至主體之過程,將之應用在設計創作上。期間強調從主體先進行聯想,並重視載體與主體之間的關聯性,使設計過程中發展出更具體、更深入的設計構想,同時可令發想過程更透明,讓構想有跡可循。Item 文化符號應用於創意商品之創作探討 -以太極符號為例(2012) 楊漢元; Yang, Hann-Yuan政府推行文化創意產業以來,各行各業紛紛尋找其自身定位,以迎接新的消費觀念。在物質豐沛的時代,人們不滿足於物質上單純的需求,逐漸需要高品質的文化充實其生活,故文化產品因應而生,以滿足消費者物質與精神上的渴望。而文化除了提升產品價值、滿足消費者等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從中尋求自身的轉變與發展。 本創作論文以國家政策與時事為研究動機,探討文化、文化產品定義、符號轉換之應用與太極文化,分析歸納太極文化創意產品所須考量的設計要項。搜集相關個案分析整合出太極文化產品造型、功能與文化意象之特徵,以提供該文化設計思考方向。設計創作以太極文化為內在核心之文化意涵與價值,透過產品設計流程,探索適合太極文化的產品表現形式,並在最後設計創作中,以盤、杯造型設計以呈現太極文化理念。 本研究發現文化產品能提供使用者接觸、認識其文化之管道。文化產品創作中,文化要素之選擇則以可給予使用者正向思考之價值為佳。文化產品在承傳其文化精神與內涵同時,亦可賦予其未來發展之可能。本創作以太極文化產品作為案例,整合太極文化的視覺元素與象徵意涵,並導入文化商品設計,開發符合消費者期待之文化創意產品,期在消費者市場中創造新的經濟價值。Item 寵物生前紀念之設計創作與研究(2011) 陳申金本研究旨在探討寵物紀念商品的表現形式,首先先藉由依附理論相關文獻了解一般飼主在失去寵物後會面臨的心理調適,再閱讀整理與療癒系商品有關文獻,了解療癒系的由來及其特性和種類,並進行療癒系商品的分析及探討來發現其特點。文獻的最後部分以探討到了設計與人性,由於本研究屬產品設計類別,因此在人性的考量上絕對不容小覷。研究與分析的部分分別列於下方: 1、 透過初步問卷調查結果得知絕大多數的飼主對於自己與寵物之間回憶的保存多表肯定態度,傷痛期的時間也都蠻長的,說明了現代的飼主與寵物之間的情感已不輸給家人。 2、 再進一步分析可推出飼主們所想要的稍微寫實是對某種寵物的形象上稍微寫實,而不是在自己的寵物形像上稍微寫實,也就是說,今天有位飼主養了一隻黃金獵犬,但他所希望的紀念品形式應該是個看起來稍微像狗這種寵物即可,而不是做成一隻很像他所飼養的那隻黃金獵犬,或許是因為飼主們都怕會因觸景傷情而遲遲無法忘卻自己已失去寵物的心理。而對於一個骨灰罈的造型,多數飼主較為偏好簡單的外表。 3、 藉由療癒系商品的意象分析,將所有商品座落於指標為幽默及可愛的範圍內,進而分出群聚並進行分析,其中最具代表形的療癒系商品為群聚A,此群聚的色彩鮮豔且明亮,大多是以原色為主,其頭部及底座的部分之造型多以圓弧形導向做設計;市面上現有的療癒系商品約可分為三種形態:功能型、擺飾型及攜帶型每種型態各有其特性。 4、 最後針對飼主做的選購寵物用品之偏好調查發現飼主們所選的商品在色相上無法看出有明顯的傾向,因為色彩喜好容易因人而異,但研究者發現在色調上多數商品皆座落於鮮艷及明亮的區域上,說明了有飼養寵物的飼主們在選購寵物用品時,容易偏好色彩較為鮮明的色調。以上分析之結果充分的有助於創作發想及色調的訂定。Item 友善女性之智慧型大眾運輸場域移動輔助系統(2009) 梁又文; Liang, Yo-Wen在傳統工業社會,以男性為主體之社會價值觀或以男性為主的設計氛圍中,女性對於其所在之生活空間往往會感到許多的不便利性。隨著商業與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女性對於各種類空間的參與度明顯與男性不相上下。本研究目的著重於導入友善女性之觀念,針對利用大眾運輸工具的使用者,發展在各個空間場域移動時所需要的輔助系統,以協助使用者能有效率與效用的進行空間移動。 首先透過文獻探討,針對使用者為中心和性別與空間關係的相關議題,以及RFID和GPS等技術之應用來進行分析與歸納。然後透過訪談與觀察的方法實地調查,來瞭解與歸納使用過程中各空間場域的關係,以及其他在移動過程中所需的服務或需求。結果可以歸納出八個主要問題點:1.招呼方式的不便與危險;2.資訊不足;3.來車判讀不易;4.車況難以掌控;5.缺少來車提醒;6.因為不小心過站;7.下車按鈴的不便;8.離開站點到目的地缺少指引等問題。 本研究根據前述過程所歸納的架構與資訊,以及運用相關的技術整合,發展出人在空間場域移動過程所需要的輔助系統。最後運用焦點團體法來進行專家意見的諮詢與討論,並進行系統的最後修正。系統包含了六大功能,分別是1.搭乘(Call);2.資訊(Information);3.顯示(Display);4.提醒(Warning);5.下車(Get off);6.導航(GPS)。本研究之結果能達成協助使用者-特別是女性-在空間場域的移動中,能更有連結化、系統化、效能化的設計目的。Item 登山用品「山洗澡」之創作與研究(2009) 黃俊傑; Juin-Jei Huang本論文的主要目標是設計能解決登山者清潔問題的產品,以文獻考據法將登山相關資料應用在創作作品分析。為了更瞭解登山者在登山過程中所使用的產品,研究者參考登山相關文獻,釐清登山者從登山前的準備工作、開始登山的情況以及到達目的地後折返等各個階段的登山歷程,瞭解到食物、水源以及禦寒衣物為登山者維持體能最重要的部分。文獻探討中研究者發現登山者礙於水源取得不易,常無法徹底清潔身體,因此設計供應登山者使用之清潔用品,對登山者會有很大助益。 一般人通常每天會沐浴以求舒適,登山活動消耗大量體力,汗水及灰塵黏附在身體上,如果不好好清理想必會十分難受。因此研究者想仿照乾洗手的作法,設計一個能夠不使用水也能清洗身體的工具「山洗澡」,如此登山者能夠在不浪費水的情況下,就能保持身體的清潔舒適,並且不會製造污染環境的廢棄物。Item 極簡風格之產品形塑研究 -以生活用品設計創作為例(2015) 馮宇; Feng, Yu極簡風格在產品設計領域裡,為一項具代表性的表現形式,極簡風格隨時代而演進,現今以多元的樣貌共存於設計領域中,其核心思想、表現形式各不相同。本研究旨在探討極簡風格於產品設計的思維理念,與建構產品的形塑方法,並將研究結果應用於本研究之設計創作。 藉由文獻探討釐清極簡風格於產品領域的發展脈絡,解析現代主義與極簡主義的中心思想、表現形式,比較兩主義之間的分別,並從中歸納極簡風格於產品的形塑要點。透過案例研究了解產品建構「極簡」所運用的設計要素,和外在表現形式所營造的內在感受,列舉最常使用的表現手法,並具體歸納出三項極簡風格的設計形式。設計創作選定生活用品做為創作主題,運用研究所掌握的設計要點,以三項創新產品詮釋研究中所歸納之極簡形式。經由實務設計的心路歷程,了解不同極簡風格之產品在創作時的考量重點、思維脈絡,與表達極簡理念所面臨之設計難題。 本研究從現代主義與極簡主義的角度,解釋了「極簡」一詞所代表的內在涵意,由中心思想與表現形式兩個層面來歸納產品的形塑要點,並透過實務設計來檢驗研究之結論,確認其可行性,期研究之成果能提供相關研究或設計人員一項參考依據。 本研究之主要結論如下: (1)現代主義的中心思想為機能至上、理性思考,極簡主義的中心思想為追求極端的簡潔,理性思考中帶有感性成分。 (2)產品設計依循機能性發展,去除對機能無助益之元素,運用極簡設計要素,以凸顯產品最重要的機能。 (3)機能的變化性、多重性,以整合或轉化的設計方法可有效達成;以幾何元素來建構極簡設計之表現,外觀線條筆直俐落,鮮少使用曲面,產品配色多為無彩色、金屬色與材料原色;誠實的呈現材料本身的特性與質感,不假冒材質。 (4)極簡形式於產品設計可分為理性的機能主義、感性的機能主義與形式主義三類。Item 產品塑造情境之樂趣-不合理組合文具用品之創作(2014) 何廷婷在現今社會的快速變遷及日益競爭的環境下,人們心靈上的負擔和壓力已是與日俱增。且因為教育的普及與科學發達使得生活水平提升,人們對於產品的欲望,也從原本的基本需求轉為更高層次的滿足,並追求它的象徵意義與價值,將情感轉向至能帶給他們樂趣的產品之中。本研究目的除了透過文獻了解情境與樂趣在人們生活周遭的重要性與其關係,並據此以網路問卷調查出年輕消費者對於富含樂趣意象商品的設計特徵之偏好;最後綜合樂趣產品圖像的分析與問卷之結果,創作出富有樂趣的辦公室文具用品。本研究分三個部份進行探討,獲得結論如下:(1)從文獻分析結果來看,情境可視為人們內心的情感與外在的事物相互作用的故事,也正因為這種相互作用,才能使物品不再孤立,而是藉由環境營造及激發人們的主觀情感之下提升產品的價值。另外,樂趣可視為使人感到快樂的情緒。隨著日益競爭的社會,人們的心靈越來越需要快樂情緒的提振,若人們能常保持快樂的心情,可以使大腦更加活化,並擴展人們的智慧和行動,建立自己的生理與心理資源。(2)透過樂趣產品圖像的收集與分析,建立出樂趣意象的設計特徵並將產品分為三大類別:A. 造形與操作和象徵符號之關係、B. 象徵符號之外型、C. 不合理組合。經調查結果發現,年輕族群對於不合理組合的產品有著較高的喜好度,並對於產品造形較為注重。(3)本研究針對年輕族群設計創作出一系列相關之「辦公室文具用品」,應用「不合理組合」的設計手法,將「童年回憶之食物」元素反轉成為辦公室文具用品。期望使用者能藉由這系列產品,回憶童年點心的記憶,喚起內心的情感,使產品有更多想像空間與情境上的樂趣,以撫慰人心。Item 產品造型之情緒語意探索與創作(2014) 季成亞工業設計的變革,從1919年德國包浩斯設計學院所提倡的“型隨機能”,意即產品的造型隨著功能的需要而生,到1984年學者Krippendorff與Butter提出產品語意學,提倡“型隨意義”,提出產品應能自我表達的理論。 2004年,學者Norman探討了心理學相關的研究,提出產品使人覺得易使用的原因來自產品造型引發使用者愉快情緒的理論,因此本研究假定,以刺激使用者情緒為目的的造型語意,應在方便性上更具有增加的效果。 首先運用文獻探討了解產品語意學與情緒心理學的相關文獻:語言學、語意學、產品語意學、符號學、情緒心理學與情感設計,發現情緒、事件以及行為可以影響情緒,並提出產品造型之情緒語意模型。再利用內容分析法,分析蒐集到的20件產品案例,分析的項目為(1)產品簡介、(2)設計理念、(3)情緒造型元素分析、(4)情緒語意分析。另根據文獻探討以及案例分析提出情緒語意產品設計的企劃並進行創作。經過綜合討論後,本研究提出之主要結論如下: 1. 情緒語意的成分有以下六類別:(1)映射情緒、(2)吸引注意、(3)增加趣味性、(4)表示善意、(5)調節情緒與(6)表達需求。 2. 造型表達情緒之表現手法有四:(1)平面圖案、(2)外殼造型、(3)特徵相似、(4)功能相似。 3. 尋找情緒表達之主要參考,可以透過123RF付費平面素材網頁尋找具分類之情緒照片。 4. 相較其他造型語意,情緒語意較易改善使用者情緒、行為相關的議題。 5. 負向情緒較能表達明顯的需求引導使用者行為且具有令使用者反思之作用。 6. 案例分析結合內容分析法之顯性編碼與隱性編碼之方法,可作為實務設計創作之分析參考。 7. 提出修正後情緒語意產品設計流程,供情緒於產品設計時之應用與思考方向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