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6
Browse
7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Item 台商遊牧式的國際化(2019) 簡子均; Chien, Tzu-Chun台商為了獲得某種利益,而將國際化作為策略使其達成目標。而根據Uppsala理論認為漸進式成長之企業,涉入國際經營活動乃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隨著累積的經營知識與經驗的增加,致使廠商對國際經營所認知的風險與不確定性逐漸降低,促使廠商欲控制其經營成果而投入更多的資源,導致進一步的國際涉入。此乃企業國際化漸進程序之本質。(Johanson& Vahlne,1990)且認為國際化成長是自發且持續的,這個過程一但開始便擁有持續進行的動力,隱含資源投入不可轉移性。 而實務上觀察中發現到,台商隨著累積的國際化經營知識與經驗的增加雖移動至不同國家,大多維持一國至兩國的國際化,像是遇到什麼瓶頸而無法如漸進式理論中提到會不停的成長。故常以遊牧民族描述台商,逐水草而居。其特色就是透過找尋可以生存的水草而單點式的移動,哪裡有水草就移居到另一處,甚少定居於一地。以前是西進,現在卻轉移至南進。根據Penrose(1959)之主張,企業成長是一連串發掘剩餘資源與利用資源的歷程,由於資源具不可分割性,唯有當企業擁有剩餘資源時,在不願浪費資源的前提下,才會採行擴張策略以利用剩餘資源,使企業達到成長的目的。故企業是否因具缺乏某些資源而無法漸進式國際化成長,使台商逐水草而居之原因到底為何?使學生好奇而投入研究。 藉由個案研究的方式,探討台灣中小企業「遊牧式國際化」其決策背後之因素。發現非所有製造業都有逐水草而居之特徵。逐水草之企業多為勞力密集或土地需求大之產業,而產業特性為影響投資動因之主要影響因素。並且透過遊牧式與漸進式國際化企業資源之比較得出遊牧式國際化之台商較缺乏具有管理經驗、國際化經驗與資金,造就國際化成長之困難。Item 以聯合分析法探討產品屬性最佳化組合:以電動汽車為例(2019) 廖柏丞; Liao, bo-cheng現今的電動汽車已經足以滿足一般消費者的日常代步需求,而許多國家也都紛紛立法規範將較禁止販售燃油汽車。相較於燃油汽車,電動汽車擁有更適合於道路行駛的特性,也因取用的動力來源不同,所以使用電動汽車可以有效的管理廢氣排放和提升能源的轉換效率,電動汽車儼然成為未來趨勢。縱觀國內的電動汽車市場,可以見得電動汽車在台灣並不盛行,不過台灣卻有發展電動汽車的地理條件和潛力技術。所以本研究將針對現今台灣電動汽車的產品屬性進行調查研究,探討消費者對於電動汽車之產品屬性偏好以及其相對重要性,並且以不同的區隔變數探討消費者對於電動汽車之產品屬性的權重重要性與偏好排序。本研究採用聯合分析法,並透過直交排列法(Orthogonal Arrays)建立受測體,再以整體輪廓法呈現問卷。本研究共發出227份問卷,扣除無效問卷10分,總計收回217份有效問卷,有效樣本率為95.59%。經分析後結果如下: 一、 全體受測者屬性偏好依序為: 「品牌形象」、「價格考量」、「車輛安全性」、「電池續航力」、「操控性能」。 二、 針對有無購買汽車經驗者作探討,其偏好排序皆為:「品牌形象」、「價格考量」、「車輛安全性」、「電池續航力」、「操控性能」。 三、 以不同變數區隔,發現除了31~40歲受測者最重視「價格考量」,最不重視「操控性能」,和職業為軍公教之受測者最重視「價格考量」,最不重視「電池續航力」,其餘每個變數區間之受測者皆最重視「品牌形象」,最不重視「操控性能」。 四、 比較中國受測者,中國受測者之偏好排序為 :「電池續航力」、「價格考量」、「車輛安全性」、「品牌形象」、「操控性能」。 本研究根據調查結果進行討論和給予建議,可以作為電動車廠在推行的動汽車的行銷管理參考。Item Item 投資人交易行為與價格發現之探討─ 以台灣市場為例(2014) 劉乙儒; Yi-Ju, Liu本研究探討國內散戶、國內機構法人與外資機構法人三類投資人之交易行為與價格發現貢獻之關係,樣本則取2008年1月2日至2009年3月31日中台灣加權股價指數、台指期貨及台指選擇權之日內每分鐘高頻資料。首先利用ADF單根檢定檢視資料序列是否為定態,再藉由Johansen 共整合檢定進一步探討此兩序列之間的共整合關係,確認三種台股指數商品市場的價格都反映相同的基本資訊即長期下具有均衡的關係,而其中台指選擇權之價格序列則來自於利用PCP關係式(Put-Call-Parity)取代傳統研究的B-S模型及二項式模型所反推出的隱含現貨價格。 最後討論各類投資人交易是否與Hasbrouck (1995)所提出的市場資訊比例模型(information share model)之變動有關,並且分別加入開收盤半小時區間虛擬變數做個別觀察。而投資人行為其中包含投資人積極度、各類投資人占總交易比例、流動性、波動率與價格發現之貢獻率進行分析,檢視資訊份額比例是否會因投資人因素而被影響。 本篇之實證結果在選擇權價格發現功能上,又以外資扮演重要幕後推手之職,無論積極或是不積極的外資皆正向帶動選擇權之資訊比例份額,表示握有資訊的外資投資人於開盤交易之活動為顯著具有資訊性。則也因期貨市場領先現貨市場的原因,散戶先於期貨市場交易,事後牽動著現貨市場的資訊比例,此於Fisher(1966)、Cohan et al.(1986)、Lo and MacKinlay(1988)、Stoll and Whaley(1990)之結論相符。 積極散戶也在開盤半小時內於期貨市場進行的交易活動顯著正向影響現貨之資訊比例份額。而國內法人之交易行為則在此較無具資訊性,並無顯著結果。Item 高階經營團隊異質性與績效: 以權力與組織生命週期為調節效果(2012) 洪妤萱; Yu-Hsuan Hung高階經營團隊(TMT)的異質性如何影響企業績效?在實證上一直沒有定論。此外,也很少有實證去檢驗這樣的影響(正或負)是否取決於像是結構性權力,組織結構中的TMT異質性疆界、組織生命週期等因素。本研究通過檢驗權力、存在於TMT中的一直決策者們和組織發展階段的調節作用加入這場辯論。我們認為,在TMT中的社會融合進程,和TMT的異質性影響了回應外部挑戰決策的速度及品質,進而影響組織績效。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討其機制,以解釋TMT異質性與組織結果之間的關係。特別地,我們建議:(1)高階經營團隊的異質性與公司的績效呈正相關。 (2)擁有高度權力地位的高階經營團隊異質性與公司的績效呈正相關;(3)擁有低度權力地位的高階經營團隊異質性與公司的績效呈正相關;(4)在組織成長階段的的高階經營團隊異質性與公司的績效呈正相關。 本研究將使用在台灣的製造業為樣本調查在哪種組織生命週期階段和決策者高層管理團隊的特點的條件下,將會影響TMT異質性和組織結果之間的關係。 總體而言,我們的模型要求從權變觀點來詳細說明TMT的權力、異質性疆界以及組織生命週期對組織績效的影響。Item 高階經理人的組成與新創事業投資組合多樣性(2012) 林芝樺; Chih-Hua Lin本研究在探討高階管理團隊(Top management team, TMT)的組成對新創事業投資組合多樣性的影響。研究主要探討高階管理團隊的兩個組成特色:(1)高階管理團隊的性別異質性(2)高階管理團隊的外部連結。並依其兩個組成特色去探討與新創事業投資組合多樣性之間的關係。在本研究,我們樣本選擇由臺灣經濟新報(TEJ)資料庫中所提供之2004年以前之上市上櫃的臺灣電子IC設計產業為主,觀察期間為2005年以及2006年。 由於我們研究的樣本是在台灣,而對於台灣的產業環境而言,在高階管理團隊中,高階經理人其持股率會影響公司決策。因此,本研究加入高階管理團隊成員持股率當作調節變數(moderator),探討高階管理團隊成員持股率是否會正向調節高階管理團隊的組成與新創事業投資組合的多樣性。 本研究之研究方法採用Panel Data迴歸分析方法,自變項為高階管理團隊男女性別組成、高階管理團隊外部兼任公司家數;依變項為新創事業投資組合多樣性。分析各自變項對新創事業投資組合多樣性是否造成影響。主要研究結果為,若研究將高階管理團隊分成董監事以及高階管理者時,在高階管理者的部分其外部連結愈多與新創事業投資組合的多樣性會呈現正相關。Item 集團企業管理資源、治理機制及成長績效--以統一集團為例(2013) 曾婕寧; Tseng Chieh Ning本研究試圖從治理機制探討集團成長模式。利用個案研究法,以集團的角度,探討集團對內生成長與收購成長的治理系統如何影響整個集團成長率。在集團治理的機制中,研究者分做管理資源與治理機制兩面向:管理資源部分,主要研究集團整體調整成本、管理資源多寡、團隊知識、團隊在集團經驗四個指標對於集團的影響為主;治理機制部分,主要探討集團對於齊下相關子公司公司的控股方式,研究者根據內生型與收購型公司之控股方式差異,針對成長率為高低的原因作說明。 比較內生型與收購型公司的管理資源:在內生成長型公司高階管理團隊董事成員中,集團偏好運用集團整體調整成本高、管理資源多、團隊知識高、團隊在集團經驗高的董事成員。在內生成長型公司高階管理團隊經理成員中,集團偏好運用集團整體調整成本高、管理資源多、團隊知識高的董事成員,但不特別需要:團隊在集團經驗之能力。收購型公司管理資源中,顯示經理人與董事成員在集團整體調整成本低、管理資源多、團隊知識高、團隊在集團經驗低。對於集團治理的角度來看,收購型公司在治理時控制的模式與內生成長型公司不同,反而需要各種不同經理團隊的外部經驗支撐公司成長。Item 人力資本對企業經營效率之影響與跨產業之比較分析—共同邊界法與階層化Tobit迴歸之應用(2012) 李翊琴; Lee Yi Chin人力資本對於企業經營之經營效率扮演重要的角色,產業企業經營對於人力資本的依賴程度亦有所不同,本研究嘗試引入生產經濟學之經營效率的分析模式,來探討不同產業環境條件對於經營效率、人力資本對於經營效率、以及不同產業之人力資本對於經營效率的影響程度,期待對於人力資本在企業經營的角色提出更豐富的發現。 本研究運用生產函數的概念進行跨產業之比較分析,以兩階段的方式進行研究分析,於第一階段研究選取薪資費用、員工人數、固定資產共三項為投入項,以營業收入淨額和市值共兩項為產出項,運用資料包絡分析法(DEA)規劃出不同產業的生產邊界得到其組別邊界效率,再利用共同邊界分析法,以得到一條包含所有產業的生產邊界之共同邊界效率,並求得其技術缺口。另外,於第二階段研究則運用Tobit迴歸分析來研究人力資本與企業其他環境變數對於效率結果的影響分析,以給予不同產業之企業的改善方向建議,以及探討人力資本之重要性議題。 研究結果為不同人力資本變項對於經營效率值的影響不同,而其中以員工平均年資與員工平均教育年數為較佳的研究變數,產業環境對於經營效率值具有顯著差異,而同時考慮產業類別與人力資本交互作用下,得到各產業人力資本變數之影響程度不一致的結果,最後研究跨產業人力資本對於經營效率之影響,結果得知相對於不同產業類別,人力資本變數之影響不同。Item 能力不對稱下資源分享對子公司績效之影響-台灣子公司之個案研究(2012) 陳怡妡; Yi-Hsin Chen本研究著重於跨國公司(MNCs)的子公司,特別是在台灣和中國大陸之間的資源共享。對跨國公司來說知識和資源的有效分配是非常重要的,以獲得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優勢的原因之一。若沒有有效的資源共享,可能會導致共享子公司的績效不佳,例如:資源分享是有限的,若是此資源為私有財,如高層管理者和人才。中國的子公司,是屬於低的資源能力,所以要透過台灣子公司來傳遞資源,但是也因為子公司之間的不對稱能力會讓這樣的情況更糟。此研究推論,人力資本的分享會造成子公司績效的負向影響,而社會資本與智慧資本為正向影響。此外;這項研究將涉及跨國公司如何成功的分配子公司間的能力,來提升子公司策略角色的性能與績效。當資源分享,使得子公司無法達成他們的目標,他們會不願意共享,而降低跨國公司的整體績效。本研究會使用個案研究的方法來探討這個跨國公司的問題,以及學習去分享台灣子公司的成功經驗到中國子公司。研究結果如下:首先,從台灣到中國之有才華的主管,將重分配這個資源,也會危及台灣子公司當前的營運和績效;因此,台灣的子公司不願意分享人才。其次,子公司之間的能力不對稱,會增強或減弱台灣子公司的績效。最後,台灣的子公司將成為中國的人才培訓中心。當跨國公司的總部採用質化的指標來衡量台灣子公司分享出有才華的員工和特定有經驗的管理人員,以及有效的內部資訊系統,這些將會加增子公司間去分享資源與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