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學報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3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從「心之知覺」論朱子之「心」的道德動能——從「知覺是智之事」談起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5-06-??) 黃瑩暖; Huang,Ying-nuan
    關於朱子(名熹,1130-1200)理氣論、心性論與工夫論的詮解,自牟宗三先生(1909-1995)判朱子思想型態為「別子為宗」、「他律道德」之後,迄今仍是學界爭論的議題。此中主要由於朱子以理氣概念來說心性,因此牟先生指出朱子所言之「心」為一形而下的氣心,不能作為道德主體。本文從朱子原典文獻中,舉出朱子批謝上蔡(名良佐,1050~1103)「以覺言仁」的言論、朱子論「人心、道心」言論、論喜怒哀樂未發時之心的狀態,以及其「智藏」思想等相關資料,深入析解,論證朱子「心之知覺(虛靈明覺)」具有道德動能之義,並立基於原典文獻的基礎上,對朱子「心之知覺」的相關言論進行同情的解析與脈絡的連類,期能提出朱子心論的另一種詮解進路。
  • Item
    從「心之知覺」論朱子之「心」的道德動能——從「知覺是智之事」談起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5-06-??) 黃瑩暖; Huang,Ying-nuan
    關於朱子(名熹,1130-1200)理氣論、心性論與工夫論的詮解,自牟宗三先生(1909-1995)判朱子思想型態為「別子為宗」、「他律道德」之後,迄今仍是學界爭論的議題。此中主要由於朱子以理氣概念來說心性,因此牟先生指出朱子所言之「心」為一形而下的氣心,不能作為道德主體。本文從朱子原典文獻中,舉出朱子批謝上蔡(名良佐,1050~1103)「以覺言仁」的言論、朱子論「人心、道心」言論、論喜怒哀樂未發時之心的狀態,以及其「智藏」思想等相關資料,深入析解,論證朱子「心之知覺(虛靈明覺)」具有道德動能之義,並立基於原典文獻的基礎上,對朱子「心之知覺」的相關言論進行同情的解析與脈絡的連類,期能提出朱子心論的另一種詮解進路。
  • Item
    存心之學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3-12-??) 孫淑芳; Sun, Shu-fang
    南宋真德秀編撰、明初程敏政附註的《心經附註》一書,對朱子心學有特別的彰揚。此書揭示堯舜相傳「十六字」心法,以「尊德性」為本,闡揚「天德」的修己觀;並指出「誠」「敬」的體用工夫通貫內外動靜,強調靜存動察、未發已發兼修的「致中和」修養目標。因此,「存心」之學即是《心經附註》的「聖學」宗旨。《心經附註》輸入韓國後,成為韓國儒教的重要經典,影響極為深遠。
  • Item
    唐君毅先生論朱子格物致知工夫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0-12-??) 黃瑩暖
    「格物致知」語出《大學》,南宋朱熹作〈格致補傳〉,對「格物致知」之意涵作出明確的規定後,自此引發許多的論議;剋就朱子之理論而言,見解即已相當紛岐。以現代學界來說,新儒學代表人物唐君毅與牟宗三二位大師對朱子「格物致知」之義的詮解即有不同。本文即對於唐君毅先生論朱子格物致知之義加以析究。唐先生以「求諸外而明諸內」來詮釋朱子的格物致知工夫,他指出由於朱子之工夫必須以向外窮格事理的方式進行,原因在於心不是理;而向外窮格並非認知事物的實然之理,乃是為了顯發心中本有之性理。唐先生強調,朱子格物致知的重點在於從具體特殊的情境中找出因應之善道,此說有其值得闡述之義蘊,同時足以顯出朱子實事求是、漸習漸明的工夫理論之特色。
  • Item
    張爾岐《易》學特色與定位析論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2-06-??) 楊自平; Yang, Tzu-ping
    張爾岐(字稷若,號蒿庵,1612-1677)為明末清初重要經學家。張氏《周易說略》於眾《易》注選擇《周易本義》,並藉由對《本義》作簡要的義理解釋與發揮,承繼朱子重「本義」的精神,主張探求「理之象」,闡發聖人的教誡義。張氏《易》學的另一特色是透過講學推廣《易》教。張氏的《易》學哲學重視元氣,主張理氣不二、理勢合一,與王船山的觀點有同有異。張氏《易》學之重要性實為在元、明釋象、釋義過度發展之後,重新正視並回應朱子的主張,順應《易》學的發展。與同時期的刁包相較,張氏治《易》近於朱子,刁包治《易》近於伊川。張氏《易》學有其特色,值得吾人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