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學報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38
Browse
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乾隆時期刪本經書禁燬之始末及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9-06-??) 侯美珍; Ho, Mei-chen科舉用書乃幫助考生備考、以期捷得之出版品,屢為朝野所抨擊。乾隆時期編纂《四庫全書》,展開空前的全面徵書,暗含「寓禁於徵」的用意,有不少科舉用書,也遭到禁燬。學界對科舉用書的研究有限,對乾隆時期禁燬刪本經書講章等用書,尚未深入探討。本文透過朝廷諭令、禁燬書目、傳世科舉用書等文獻,探討乾隆時期刪本經書、小本講章盛行背景,及朝廷禁燬刪本經書等之始末、成效及影響,有助於深化對清代經學及科舉用書出版、流傳、禁燬的認識。Item 明代鄉會試詔誥表公文考試析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7-12-??) 侯美珍; Ho, Mei-chen本論文使用歷史文獻分析法、統計法,探討明代公文考試。詔、誥為上對下之公文,表為下對上公文,詔、誥、表之公文考試,主要施用在鄉、會試第二場中。本論文首先交代了公文考試之遞變,概介詔、誥、表三種文體,以作為論述基礎。續則闡明考試公文在科舉制度設計上之立意,並呈現科場偏重首場經義,公文非取中的關鍵,但仍需加關注、備考。科場雖規定得於「詔、誥、表內科一道」,但自明初始,考生即偏愛選表題,僅少數選詔、誥作答。明中葉後,益加獨重表文,不但試錄程文僅選表文為式,科舉用書亦多為表文選集。本論文亦從文體特色和科場競爭,分析偏重表文之故。Item 科舉視角下的明清《禮記》學——《禮記》義考試之流弊、批評與回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5-06-??) 侯美珍; Ho, Mei-chen明、清科舉《五經》義中,不考《周禮》、《儀禮》,僅考《禮記》一經,原尊用古註疏,自永樂以後,改尊陳澔《禮記集說》。對《禮記》考試之功令規定及實施流弊,前人迭有批評。歸納前人所批評的三大流弊為:《禮記》喪禮凶諱等考官不出的內容,刪去不讀;僅考《禮記》,以致《周禮》、《儀禮》乏人問津;功令所尊陳澔《禮記集說》簡陋不足,導致禮學空疏。本論文說明前人不滿的焦點何在,探討前人所提出的救弊之道,以及朝廷的回應,並分析流弊未能改善之故。Item 元代科舉三場考試偏重之探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8-06-??) 侯美珍; Ho, Mei-chen元代科舉實施三場考試,首場考經疑、經義,自《四書》、《五經》出題;二場考古賦及詔、誥、表;三場考策問。學界對元代科場偏重古賦、《四書》或偏重《五經》,有不同見解。本論文立足於學者研究成果,考索劉貞、周旉所編科場文選,參酌元仁宗設「德行明經科」立制本意,佐以程端禮《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關於讀經、學文等備考記載,辨析元代科場顯然偏重首場經書考試,而於《四書》、《五經》中,則偏重《五經》。並從考官衡文判別優劣的心態,及經疑、經義文體之不同,解釋偏重《五經》之故。Item 科舉視角下的明清《禮記》學——《禮記》義考試之流弊、批評與回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5-06-??) 侯美珍; Ho, Mei-chen明、清科舉《五經》義中,不考《周禮》、《儀禮》,僅考《禮記》一經,原尊用古註疏,自永樂以後,改尊陳澔《禮記集說》。對《禮記》考試之功令規定及實施流弊,前人迭有批評。歸納前人所批評的三大流弊為:《禮記》喪禮凶諱等考官不出的內容,刪去不讀;僅考《禮記》,以致《周禮》、《儀禮》乏人問津;功令所尊陳澔《禮記集說》簡陋不足,導致禮學空疏。本論文說明前人不滿的焦點何在,探討前人所提出的救弊之道,以及朝廷的回應,並分析流弊未能改善之故。Item 明代鄉會試《詩經》義出題的考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4-06-??) 侯美珍; Ho, Mei-chen本論文以明代鄉、會試《詩經》義試題的整理為基礎,藉由明代會試61 科、237 道試題,以及337 種鄉試錄、1340 道試題進行研究。運用歷史文獻分析法、統計法,探究不同時期《詩經》試題的長短、試題在各類中的分布。立足於統計數據,結合歷史文獻加以考察,以掌握考官出題的傾向、偏重,並說明偏重的原因,及其對士人選經、《詩經》科舉用書編纂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