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00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80
  • Item
    「吳人」與「南人」:六朝時期地域意識轉變之考察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21-12-??) 呂春盛; Leu, Chuen-sheng
    春秋時代與西漢初年,江南有吳國,史籍稱當地之人為「吳人」。兩漢時期江南設有吳郡、吳縣,「吳人」即吳郡或吳縣之人。漢末孫吳割據江南之後,「吳人」才穩定的成為南方人之代稱。西晉滅吳之後,仍沿稱「吳人」,又稱「南人」。東晉時期流寓江左之僑人當政,史籍仍常見有「吳人」與「南人」之語,一般認為兩者可相互用,直到南朝。不過瀏覽史文,另有足堪玩味之處。東晉政權成立之後,帶有國族意識的「吳人」用語, 卻形同禁忌而遽減, 代之以一般地域意識的「南人」。南朝之後,「吳人」與「南人」的概念又有新的發展。到南北朝後期,「吳」卻又清楚牢固地成為南方的意象,隋唐之後的詩文仍常見「吳兒」為南方人的代稱。以上這些人群稱呼的變化,背後皆隱含著極其複雜的政治社會情境。然而,已往學界對於這些變動的研究尚多不足。本文全面蒐集史籍之「吳人」、「南人」用語,考察這些用語背後之地域意識,並探討六朝時期這些地域意識的轉變,及其背後隱含的歷史意義。
  • Item
    近代中國標準化的推動——英美工程師組織與中國本土的跨國網絡,1901-1941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21-12-??) 吳翎君; Wu, Lin-chun
    「標準化」(Standardization)為歐洲第二波工業革命以後的產物,奠基於標準化零件可相互轉換的便利性,使得近代工廠得以操作大量生產方式,其結果改變了近代生產方式和工業化社會的基本特徵,並影響及於國際經貿活動的內容和全球跨國技術的移轉。本文探討具有現代工程和科學化意義的標準化概念,在二十世紀初期如何通過英、美工程師組織和中國本土的跨國網絡在中國的引介、傳遞和推動,以呈現此一具有全球意義的標準化過程及其效應在中國的發展途徑和圖象。過去的研究鮮少注意到標準化在中國的傳播、跨國工程界的網絡和國家治理的聯繫作用,本文希望填補此一缺漏。  二十世紀初, 由英國工程師所主導的「上海工程會」(Engineering Society of China)最早在上海租界倡議「標準化」。一戰後,由中美兩國工程師組成的「中美工程師協會」(The Association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Engineers)與北京政府交通部的合作,初步施行於鐵路標準化等基礎建設。到了1930年代中國本身的工程師專家逐漸茁壯,知識輿論界也吹動一股標準化的風潮;中國本土工程師被延攬進入南京國民政府體制,一批技術官僚從理論和實務,共同推動工業標準化的進程。從一戰初期到 1930 年代,美國標準化經驗對中國有主導影響;日後隨著中國抗戰情勢的演變,推動標準化所涉及的意識形態傾向和國家方針也產生變化。
  • Item
    不同政權下吳新榮醫業的開展、 延續與鞏固——以吳新榮日記為分析對象(1933-1967)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21-12-??) 林丁國; Lin, Ting-kuo
    吳新榮,臺南將軍人,1907年出生,是著名的文學家和醫師。1932年畢業於東京醫學專門學校,其後回到北門郡佳里庄接替叔父吳丙丁開設的佳里醫院,終生在此小鎮懸壺濟世。行醫之餘,也熱衷文學創作、事業經營和政治及社會參與。他長期擔任醫師公會的職務,並在1939年以最高票當選佳里街協議會員,1946年當選戰後第一屆臺南縣參議員,1951年臺南縣議員落選後與政治漸行漸遠;1952年擔任臺南縣文獻委員會委員兼編纂組長,歷時八年完成《臺南縣志稿》10卷13冊;1960年與友人合開新生聯合醫院並擔任院長。1967年因心臟病猝逝。日記是一個人生活的真實記錄,也是年華流轉之下的細微縮影。吳新榮一生經歷兩個截然不同的政權型態,長達三十多年的行醫歷程和生活點滴都詳細記錄在日記之中,正好可以觀察1930年至1960年代一位小鎮醫師在時代變遷下的詳實面貌。目前已出版的《吳新榮日記全集》共計11冊,時間從1933至1967年,前後長達33年,其內容豐富、文筆生動、字句感人,不但是臺灣文人最長時間的日記,也為日治後期和戰後初期兩個時代留下諸多面向的真實記錄。本文主要考察吳新榮身為一名小鎮醫師,在不同政權下從事的政治及社會等方面的參與,以及這些參與對其行醫事業和人生遭遇所造成的影響。
  • Item
    闊闊真太后與元成宗朝政治——兼論太后位下徽政院的建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21-12-??) 許正弘; Hsu, Cheng-hung
    元成宗登位後,隨即尊奉闊闊真為皇太后,並將原皇太子官署—詹事院,改稱徽政院,轉隸於太后位下。元朝至此不僅首見繼位的新君與正式尊奉的太后,更且出現為太后特設的官署,允為政治新局的開始。本文首先聚焦於闊闊真太后在成宗朝的政治活動與爭議,認為:闊闊真儘管較少直接左右朝政,但在皇家或皇族事務的關鍵決策時,總能見到她的身影及其靈活的政治手腕。對於政權的穩定,功不可沒。過往由於闊闊真在五臺山建寺所引發的爭議,在祈祝戰事順利與皇家成員健康的脈絡下,容可釋疑。其次考察徽政院的建置淵源和定位,指出:元代徽政院的獨特,不僅是其名前所未見,關鍵更在於其前身機構詹事院建置淵源的多元。儘管徽政院的品秩崇高,轄屬龐大,官員足稽者卻是寥寥可數。院使的角色略嫌模糊,或許是中書省包辦大部分院務,省院權責尚難明確畫分的關係。最後,在闊闊真與不忽木兩股象徵穩定朝政的力量相繼逝去後,政治勢力重新洗牌,進而揭開元中期帝位紛爭的序幕。徽政院即便未曾廢罷,政治動向亦復值得注意,卻仍有待深探。
  • Item
    翁心存與晚清世局—以日常生活紀錄為中心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20-06-??) 唐屹軒; Tang, Yi-hsuan
    本文以翁心存為核心,探討道光朝在京為官與致仕返鄉士人的日常生活情況。本文透過翁心存在京時期與同年、同寅的宴遊聚會及士人網絡的編織,解析道光朝朝野士人的合縱連橫與黨派傾軋,並由翁心存返鄉奉養母親的居鄉日常生活樣態,瞭解地方士人對戰爭情報的掌握,以及對地方事務、全國政事的議論。此外,蒐集門生族人科考成績與各式書籍,乃為翁心存日常生活的重心,本文亦有觀察。經由討論,首先可知士人網絡對於官宦前途、人際關係、黨派意識,甚或各式消息的獲取等,影響相當深遠。其次,翁心存在看似對立的兩黨派之間從容應對,亦見道光朝官員往來關係的複雜性。最後,從翁心存與摯友祁寯藻的密切聯絡所見,晚清的地域認同與南北之爭等現象仍有討論空間。是故,翁心存的日常生活雖僅一小片段,卻能反應清代中晚期的時代脈動,並延伸出許多值得深入探究的議題。
  • Item
    「退避三舍」考—兼說古代中國北方與內亞間的文化聯繫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20-06-??) 陳健文; Chen, Chien-wen
    「退避三舍」是源自於春秋時代晉文公的一個著名典故,此典故其實蘊含了中國古代一種特殊的軍事文化,即在戰場上需對敵人展現某種程度的寬容, 而此種習俗也反映了先秦貴族階級強調「君子之爭」的優雅情操。但這個看似純粹中國式的歷史典故,卻在中亞有著極為相似的軍事文化。中亞古代的游牧民族瑪撒該塔伊人(Massgetaes)在與波斯人作戰的過程中,也曾對居魯士二世(Cyrus Ⅱ)提出類似的要求,此點相當令人玩味。從這種古老的軍事文化分別在中國北方與中亞流行一事來看,「退避三舍」這類軍事習俗可能是一種流傳於古代內陸歐亞東部的古老文化,透露出早自先秦時期開始,中國北方與內陸歐亞之間即存在著密切的族群與文化互動,而中國北方地區很可能也是所謂「內亞性」( Inner-Asia-ness)起源的一個重要區域。
  • Item
    日治初期臺灣家畜疫病預防政策之試行—以海港獸類檢疫為中心(1896-1911)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19-12-??) 末武美佐; Misa Suetake
    本文旨在以海港獸類檢疫為中心,探討日治初期臺灣家畜疫病預防政策實施之實況,究明當時臺灣家畜疫病預防制度之特色。由「臺灣獸疫預防規則」規定可知,日治初期臺灣家畜疫病預防的基本構想,與當時日本國內相似,特別重視如何防遏外來病毒之入侵。因此,針對清國(中國大陸)進口的生豬帶來豬疫之威脅,臺灣總督府十分重視海港檢疫工作。「臺灣獸疫預防規則」實施之初,總督府雖進行各種家畜疫病預防之宣導,似乎一時並未收到顯著的成效。海港獸類(家畜)檢疫因有臺灣家畜保險株式會社的協助, 而得以順利推動, 有效地阻遏自清國進口生豬帶來的疫病。另一方面,針對自日本進口生豬,最初總督府僅於病毒有入侵之虞時才實施限地區及時期的特別檢疫,隨著日本的進口生豬逐漸變為經常性進口且進口數不斷增加時,也開始比照清國生豬一體實施常態性檢疫,成功地遏堵病毒侵入的威脅。要之,日治初期海港獸類檢疫對預防外來病毒入侵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 Item
    論朝鮮清心丸的流行與清代遼東社會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19-12-??) 吳政緯; Wu, Cheng-wei
    本文旨在探討朝鮮藥品「清心丸」何以風行清代遼東社會。清心丸內分若干品級,「上品」係由朝鮮官方調製的臘藥,朝鮮的國王、將軍、百姓都曾服用,亦是朝鮮燕行使的隨身物品,廣受清朝官員、百姓的喜愛。本文從社會史的角度,考察清心丸在朝鮮國內的意義、朝鮮使節團的醫療編組、以及清代遼東社會的需求。透過朝鮮人的記述,本文將重建清代遼東社會的部分實況,並從在地需求的角度理解清心丸在遼東社會的流行。本文第一部分首先指出朝鮮王朝的官員、百姓將清心丸視為療效奇佳的藥品,並梳理了不同階層索求清心丸的景況。其次,分析負責製作清心丸的官方單位,以及調劑清心丸的素材來源,呈現其珍貴性。第二部分則聚焦於朝鮮燕行使的醫療資源,分析不同層級的醫療人員在使節團扮演的角色,並檢視他們在「唐藥」貿易中的角色。第三部分則從遼東地方社會的角度,討論清心丸對於貢道沿途居民的意義。
  • Item
    美領前期菲律賓華商活動的歷史地理(1900-1930年代)—以砂糖貿易與木材業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20-06-??) 葉爾建; Yeh, Er-jian
    菲律賓華人來自福建和廣東,分別自十六世紀和十九世紀中開始,或操舟從事跨海貿易,或插足蔗糖貿易。本文利用1900-1930 年代的殖民材料和報章雜誌,探究美領前期當地華商活動的歷史發展和地理變化。分析菲律賓和中國閩粵地區交通連結的變化、移民人口移動方向的轉化,以及移民聚落的建立等議題。本文不欲鉅細靡遺地討論菲律賓華人的所有經濟活動變遷,而是企圖探究進入美國統治後,既有產業和新興事業的轉變。首先,美國在1930 年代中葉以後對外地砂糖輸入的限制,造成華人砂糖貿易商難以進入美國市場,僅能固守中國和日本的砂糖市場。其次,受惠於美領政廳所創造的經營環境,華人將觸角伸展至木材產業,並有更多華人移居至盛產林木的地區。最後,本文發現在美國和菲律賓經濟聯繫深化的背景下,華商的活動深受中國沿岸港口的易達性、港灣的工事啟動、限制小型船隻從事外貿,以及關閉南方部分港口等各項措施的影響。華人的經濟活動或受社會、經濟變化的影響, 或與資源分布高度相關, 而呈現獨特的區域分布特性。由於大多從事進出口貿易和米穀、布疋、雜貨等日用品販售的經濟活動,華人居住地域多集中在菲島外貿港口所在的大「埠」或鄰近小「社」。大埠在經濟圈內構成較高等級的節點,連結國際航線;小社則為等級較低的節點或聚落,必須依附於大埠的經濟活動。若干大埠吸納周圍數個小社構成的集合體,既構成了經濟圈,也成為菲律賓華人社群活動的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