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
Browse
Recent Submissions
Item 「吳人」與「南人」:六朝時期地域意識轉變之考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21-12-??) 呂春盛; Leu, Chuen-sheng春秋時代與西漢初年,江南有吳國,史籍稱當地之人為「吳人」。兩漢時期江南設有吳郡、吳縣,「吳人」即吳郡或吳縣之人。漢末孫吳割據江南之後,「吳人」才穩定的成為南方人之代稱。西晉滅吳之後,仍沿稱「吳人」,又稱「南人」。東晉時期流寓江左之僑人當政,史籍仍常見有「吳人」與「南人」之語,一般認為兩者可相互用,直到南朝。不過瀏覽史文,另有足堪玩味之處。東晉政權成立之後,帶有國族意識的「吳人」用語, 卻形同禁忌而遽減, 代之以一般地域意識的「南人」。南朝之後,「吳人」與「南人」的概念又有新的發展。到南北朝後期,「吳」卻又清楚牢固地成為南方的意象,隋唐之後的詩文仍常見「吳兒」為南方人的代稱。以上這些人群稱呼的變化,背後皆隱含著極其複雜的政治社會情境。然而,已往學界對於這些變動的研究尚多不足。本文全面蒐集史籍之「吳人」、「南人」用語,考察這些用語背後之地域意識,並探討六朝時期這些地域意識的轉變,及其背後隱含的歷史意義。Item 近代中國標準化的推動——英美工程師組織與中國本土的跨國網絡,1901-194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21-12-??) 吳翎君; Wu, Lin-chun「標準化」(Standardization)為歐洲第二波工業革命以後的產物,奠基於標準化零件可相互轉換的便利性,使得近代工廠得以操作大量生產方式,其結果改變了近代生產方式和工業化社會的基本特徵,並影響及於國際經貿活動的內容和全球跨國技術的移轉。本文探討具有現代工程和科學化意義的標準化概念,在二十世紀初期如何通過英、美工程師組織和中國本土的跨國網絡在中國的引介、傳遞和推動,以呈現此一具有全球意義的標準化過程及其效應在中國的發展途徑和圖象。過去的研究鮮少注意到標準化在中國的傳播、跨國工程界的網絡和國家治理的聯繫作用,本文希望填補此一缺漏。 二十世紀初, 由英國工程師所主導的「上海工程會」(Engineering Society of China)最早在上海租界倡議「標準化」。一戰後,由中美兩國工程師組成的「中美工程師協會」(The Association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Engineers)與北京政府交通部的合作,初步施行於鐵路標準化等基礎建設。到了1930年代中國本身的工程師專家逐漸茁壯,知識輿論界也吹動一股標準化的風潮;中國本土工程師被延攬進入南京國民政府體制,一批技術官僚從理論和實務,共同推動工業標準化的進程。從一戰初期到 1930 年代,美國標準化經驗對中國有主導影響;日後隨著中國抗戰情勢的演變,推動標準化所涉及的意識形態傾向和國家方針也產生變化。Item 不同政權下吳新榮醫業的開展、 延續與鞏固——以吳新榮日記為分析對象(1933-1967)(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21-12-??) 林丁國; Lin, Ting-kuo吳新榮,臺南將軍人,1907年出生,是著名的文學家和醫師。1932年畢業於東京醫學專門學校,其後回到北門郡佳里庄接替叔父吳丙丁開設的佳里醫院,終生在此小鎮懸壺濟世。行醫之餘,也熱衷文學創作、事業經營和政治及社會參與。他長期擔任醫師公會的職務,並在1939年以最高票當選佳里街協議會員,1946年當選戰後第一屆臺南縣參議員,1951年臺南縣議員落選後與政治漸行漸遠;1952年擔任臺南縣文獻委員會委員兼編纂組長,歷時八年完成《臺南縣志稿》10卷13冊;1960年與友人合開新生聯合醫院並擔任院長。1967年因心臟病猝逝。日記是一個人生活的真實記錄,也是年華流轉之下的細微縮影。吳新榮一生經歷兩個截然不同的政權型態,長達三十多年的行醫歷程和生活點滴都詳細記錄在日記之中,正好可以觀察1930年至1960年代一位小鎮醫師在時代變遷下的詳實面貌。目前已出版的《吳新榮日記全集》共計11冊,時間從1933至1967年,前後長達33年,其內容豐富、文筆生動、字句感人,不但是臺灣文人最長時間的日記,也為日治後期和戰後初期兩個時代留下諸多面向的真實記錄。本文主要考察吳新榮身為一名小鎮醫師,在不同政權下從事的政治及社會等方面的參與,以及這些參與對其行醫事業和人生遭遇所造成的影響。Item 闊闊真太后與元成宗朝政治——兼論太后位下徽政院的建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21-12-??) 許正弘; Hsu, Cheng-hung元成宗登位後,隨即尊奉闊闊真為皇太后,並將原皇太子官署—詹事院,改稱徽政院,轉隸於太后位下。元朝至此不僅首見繼位的新君與正式尊奉的太后,更且出現為太后特設的官署,允為政治新局的開始。本文首先聚焦於闊闊真太后在成宗朝的政治活動與爭議,認為:闊闊真儘管較少直接左右朝政,但在皇家或皇族事務的關鍵決策時,總能見到她的身影及其靈活的政治手腕。對於政權的穩定,功不可沒。過往由於闊闊真在五臺山建寺所引發的爭議,在祈祝戰事順利與皇家成員健康的脈絡下,容可釋疑。其次考察徽政院的建置淵源和定位,指出:元代徽政院的獨特,不僅是其名前所未見,關鍵更在於其前身機構詹事院建置淵源的多元。儘管徽政院的品秩崇高,轄屬龐大,官員足稽者卻是寥寥可數。院使的角色略嫌模糊,或許是中書省包辦大部分院務,省院權責尚難明確畫分的關係。最後,在闊闊真與不忽木兩股象徵穩定朝政的力量相繼逝去後,政治勢力重新洗牌,進而揭開元中期帝位紛爭的序幕。徽政院即便未曾廢罷,政治動向亦復值得注意,卻仍有待深探。Item 翁心存與晚清世局—以日常生活紀錄為中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20-06-??) 唐屹軒; Tang, Yi-hsuan本文以翁心存為核心,探討道光朝在京為官與致仕返鄉士人的日常生活情況。本文透過翁心存在京時期與同年、同寅的宴遊聚會及士人網絡的編織,解析道光朝朝野士人的合縱連橫與黨派傾軋,並由翁心存返鄉奉養母親的居鄉日常生活樣態,瞭解地方士人對戰爭情報的掌握,以及對地方事務、全國政事的議論。此外,蒐集門生族人科考成績與各式書籍,乃為翁心存日常生活的重心,本文亦有觀察。經由討論,首先可知士人網絡對於官宦前途、人際關係、黨派意識,甚或各式消息的獲取等,影響相當深遠。其次,翁心存在看似對立的兩黨派之間從容應對,亦見道光朝官員往來關係的複雜性。最後,從翁心存與摯友祁寯藻的密切聯絡所見,晚清的地域認同與南北之爭等現象仍有討論空間。是故,翁心存的日常生活雖僅一小片段,卻能反應清代中晚期的時代脈動,並延伸出許多值得深入探究的議題。Item 「退避三舍」考—兼說古代中國北方與內亞間的文化聯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20-06-??) 陳健文; Chen, Chien-wen「退避三舍」是源自於春秋時代晉文公的一個著名典故,此典故其實蘊含了中國古代一種特殊的軍事文化,即在戰場上需對敵人展現某種程度的寬容, 而此種習俗也反映了先秦貴族階級強調「君子之爭」的優雅情操。但這個看似純粹中國式的歷史典故,卻在中亞有著極為相似的軍事文化。中亞古代的游牧民族瑪撒該塔伊人(Massgetaes)在與波斯人作戰的過程中,也曾對居魯士二世(Cyrus Ⅱ)提出類似的要求,此點相當令人玩味。從這種古老的軍事文化分別在中國北方與中亞流行一事來看,「退避三舍」這類軍事習俗可能是一種流傳於古代內陸歐亞東部的古老文化,透露出早自先秦時期開始,中國北方與內陸歐亞之間即存在著密切的族群與文化互動,而中國北方地區很可能也是所謂「內亞性」( Inner-Asia-ness)起源的一個重要區域。Item 日治初期臺灣家畜疫病預防政策之試行—以海港獸類檢疫為中心(1896-191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19-12-??) 末武美佐; Misa Suetake本文旨在以海港獸類檢疫為中心,探討日治初期臺灣家畜疫病預防政策實施之實況,究明當時臺灣家畜疫病預防制度之特色。由「臺灣獸疫預防規則」規定可知,日治初期臺灣家畜疫病預防的基本構想,與當時日本國內相似,特別重視如何防遏外來病毒之入侵。因此,針對清國(中國大陸)進口的生豬帶來豬疫之威脅,臺灣總督府十分重視海港檢疫工作。「臺灣獸疫預防規則」實施之初,總督府雖進行各種家畜疫病預防之宣導,似乎一時並未收到顯著的成效。海港獸類(家畜)檢疫因有臺灣家畜保險株式會社的協助, 而得以順利推動, 有效地阻遏自清國進口生豬帶來的疫病。另一方面,針對自日本進口生豬,最初總督府僅於病毒有入侵之虞時才實施限地區及時期的特別檢疫,隨著日本的進口生豬逐漸變為經常性進口且進口數不斷增加時,也開始比照清國生豬一體實施常態性檢疫,成功地遏堵病毒侵入的威脅。要之,日治初期海港獸類檢疫對預防外來病毒入侵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Item 民初北京法律現代化的衝擊與回應—評介Legal Transplantation in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a:Practicing law in Republican Beijing(1910s-1930s)(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20-06-??) 葉竑晛Item 論朝鮮清心丸的流行與清代遼東社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19-12-??) 吳政緯; Wu, Cheng-wei本文旨在探討朝鮮藥品「清心丸」何以風行清代遼東社會。清心丸內分若干品級,「上品」係由朝鮮官方調製的臘藥,朝鮮的國王、將軍、百姓都曾服用,亦是朝鮮燕行使的隨身物品,廣受清朝官員、百姓的喜愛。本文從社會史的角度,考察清心丸在朝鮮國內的意義、朝鮮使節團的醫療編組、以及清代遼東社會的需求。透過朝鮮人的記述,本文將重建清代遼東社會的部分實況,並從在地需求的角度理解清心丸在遼東社會的流行。本文第一部分首先指出朝鮮王朝的官員、百姓將清心丸視為療效奇佳的藥品,並梳理了不同階層索求清心丸的景況。其次,分析負責製作清心丸的官方單位,以及調劑清心丸的素材來源,呈現其珍貴性。第二部分則聚焦於朝鮮燕行使的醫療資源,分析不同層級的醫療人員在使節團扮演的角色,並檢視他們在「唐藥」貿易中的角色。第三部分則從遼東地方社會的角度,討論清心丸對於貢道沿途居民的意義。Item 美領前期菲律賓華商活動的歷史地理(1900-1930年代)—以砂糖貿易與木材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20-06-??) 葉爾建; Yeh, Er-jian菲律賓華人來自福建和廣東,分別自十六世紀和十九世紀中開始,或操舟從事跨海貿易,或插足蔗糖貿易。本文利用1900-1930 年代的殖民材料和報章雜誌,探究美領前期當地華商活動的歷史發展和地理變化。分析菲律賓和中國閩粵地區交通連結的變化、移民人口移動方向的轉化,以及移民聚落的建立等議題。本文不欲鉅細靡遺地討論菲律賓華人的所有經濟活動變遷,而是企圖探究進入美國統治後,既有產業和新興事業的轉變。首先,美國在1930 年代中葉以後對外地砂糖輸入的限制,造成華人砂糖貿易商難以進入美國市場,僅能固守中國和日本的砂糖市場。其次,受惠於美領政廳所創造的經營環境,華人將觸角伸展至木材產業,並有更多華人移居至盛產林木的地區。最後,本文發現在美國和菲律賓經濟聯繫深化的背景下,華商的活動深受中國沿岸港口的易達性、港灣的工事啟動、限制小型船隻從事外貿,以及關閉南方部分港口等各項措施的影響。華人的經濟活動或受社會、經濟變化的影響, 或與資源分布高度相關, 而呈現獨特的區域分布特性。由於大多從事進出口貿易和米穀、布疋、雜貨等日用品販售的經濟活動,華人居住地域多集中在菲島外貿港口所在的大「埠」或鄰近小「社」。大埠在經濟圈內構成較高等級的節點,連結國際航線;小社則為等級較低的節點或聚落,必須依附於大埠的經濟活動。若干大埠吸納周圍數個小社構成的集合體,既構成了經濟圈,也成為菲律賓華人社群活動的生活圈。Item 自由的條件:晚清時期張君勱思想中的「人民程度」(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20-06-??) 詹景雯; Chan, Ching-wen關於「人民是否需要具備某些條件才能擁有自由」之議題,是中國與世界其他民主國家進入近代政治體制之後,不能迴避的現實難題。觀察晚清時期張君勱對此問題之探索,可以發現他於1907年從原本接受約翰.彌爾認為「人民程度」與自由的獲取(透過議會召開的方式)密切相關的主張, 轉而放棄此二者之關聯, 並改以陽明心學中「心即理」與「天人合一」的思想模式來強調政黨精英「振發、代表」人民反抗專制之心所能產生的作用。藉由闡述張君勱此一思想轉折,並與彌爾思想及其所從出之英國社會文化思想脈絡相較,本文指出,此時張君勱除了不再接受西方文明國家對於人類進化所設定的西方中心標準外,他並援用傳統心學中消減精英/一般人民之間界線的思想特徵,同時回應了彌爾的自由思想無法踐行於中國的情況,及當時中國追求議會政制改革所面臨的困難。此一轉變既有著傳統特徵,又極富現代意義,揭示了晚清中國知識分子在思考西學東漸、國家存亡問題時所展現的主體性與開放性。而陽明心學在張君勱的重釋下,有別於過往學者對其修身工夫之著重、對它可能導致集體主義後果之擔憂,顯示了心學內涵成為中國自由主義發展資源的可能性。Item 廣西反瞞產運動的成因和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19-12-??) 王力堅; Wang, Li-jian伴隨著大躍進如火如荼進行之際,1958 年底至1960 年初,中共當局在大陸鄉村先後進行了兩次反瞞產運動。反瞞產是集體化(合作社/人民公社)的產物,集體化運動發展高潮的1958 年,成為引發全國各地反瞞產運動的重要年分。就廣西而言,1958 年的形勢表現,主要從「浮誇風氣下的糧食大豐收」、「超前成立人民公社」、「糧食供給制與酬勞工資制」三方面引發反瞞產運動。1958 年的形勢給了廣西當局一個誤判的支點, 即起自1958 年大躍進高潮中虛構了農業大豐收的假象,在「大豐收」基礎上進行的高徵購無法落實,自然就質疑糧食被農民瞞產私分。由此發動的反瞞產運動,其實就是一個由誤判到騎虎難下,最終造成巨大悲劇的過程。Item 宋人紀錄中的金太祖諸子—以「集體描述」為中心的觀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19-12-??) 陳昭揚; Chen, Chao-yang本文討論宋人紀錄中金太祖諸子「集體描述」的內容。「集體描述」是一種彙整性質的說明,旨在簡單但全面地介紹金太祖諸子的身分事蹟。其書寫形式相當制式,主要是羅列太祖諸子的基本資料,包括姓名、長幼次序、職務、官爵、事跡、親屬關係等。整體合觀,這些「集體描述」呈現了一種敘述的系統。本文觀察《金虜節要》、《松漠紀聞》、《神麓記》、《金虜圖經》、《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續編兩朝綱目備要》等7 種宋人文獻的「集體描述」,說明其傳承關係,並以《金史》比對其中紀錄。觀察之後有三點認識:第一,目前可見的「集體描述」,存在著以李心傳著作為樞紐的敘事系列。第二, 這些「集體描述」的取捨與內容,具備了由全面到片面,由模糊到確實的變化趨勢。第三,這些「集體描述」中的金太祖諸子描述,宗弼、宗望、宗輔、宗峻、宗幹等5人較為清楚而豐富,宗傑、宗雋、宗強、宗敏等4人的描述較為模糊而簡略,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或與他們曾否參與對宋征戰,以及是否身為皇帝之父有關。Item 評介黃寬重《孫應時的學宦生涯:道學追隨者對南宋中期政局變動的因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19-12-??) 王亭方Item 吉林烏拉地區異常氣候與災後重建 —以乾隆十六年寧古塔將軍 滿文文書為中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18-12-??) 莊聲; Zhuang, Sheng清朝自康熙朝以來為了防災減災,建立了比較完善的雨雪糧價及農業收成奏報制度。通過乾隆十五年(1750)吉林烏拉地區的受災情況,可以知道地方政府為處理災情,有一套非常完善的救災方案:首先遏制物價的攀升,以確保災民的基本生活條件,並根據受災程度,對災戶和田地進行等級劃分,再行相應的救援措施。這些措施為保證災區的社會穩定和災民的正常生活,以及災區的重建和恢復生產發揮重要作用。以緩解危機所建立的糧食儲備制度,更是清朝初期盛世根本的原因所在。Item 兩晉不鑄幣政策與長期通貨緊縮—兼論魯褒〈錢神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2-06-??) 陳彥良; Chen, Yen Liang晚近逐漸出現一種觀點,認為晉代雖以布帛等實物為交易媒介,但錢幣的使用依然頻繁,故仍屬於一個貨幣經濟的金融環境;西晉魯褒〈錢神論〉為該說主要論據之一。本文根據考古資料與文獻證據反駁這個論點。史籍中「晉氏不鑄錢,後經寇戎水火,耗散沈鑠,所失歲多」等記載,以及眾多考古資料的證據,證明兩晉面臨錢幣不足、通貨緊縮的困局,因此不可能出現健全的貨幣經濟。另一方面,西晉自武帝開國,由於帝王之顢頇、朝政之頹廢以及士風之貪鄙,「公卿世族,豪侈相高,政教陵遲」,因此貪墨成風,貨賂公行。正由於貨幣上「錢重物輕」,以及政治上「官以賄成,位以錢獲,囚以貨生,獄以幣解」這兩項因素,遂出現「錢」可以成為「神」的現象。魯褒〈錢神論〉屬典型的諷刺之作,所反映的其實是司馬氏政權底下,朝政士風的腐敗和經濟上的通貨緊縮,而非貨幣經濟的發達。兩晉的不鑄幣政策造成長期通貨緊縮,使得自然經濟模式更為僵固,實物貨幣的時程因之延長,為南北朝社會經濟發展的遲滯埋下了伏筆。Item 族群關係與孫吳政權的成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19-06-??) 呂春盛; Leu, Chuen-sheng孫吳政權由富春豪強孫堅發跡,孫堅子孫策創建,再由孫策弟孫權確立。孫吳為六朝政權之首, 魏晉南北朝南方政權之始, 其特殊的歷史地位,不言可喻。學界關於孫吳政權的研究,主要聚焦於孫吳政權的性格,以及孫吳政權內部各派系的權力關係,鮮少從族群關係演變的角度來探討孫吳政權的成立問題。本文即試圖沿著孫氏勢力在江南的發展歷程,分析孫氏建國的基本武力,考察當時江南各族群勢力的關係演變,由此來探討孫吳政權的成立問題,或許對原本地方根基薄弱的孫氏,如何能夠在江南立國,會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孫吳政權以淮泗集團為核心,其立足江東,難免要與江南各種勢力展開結盟或敵對關係,其中山越土著敵對態勢最為強烈,又常被外部勢力策動,充當內應,因而始終與孫吳政權處在敵對的狀態。江東大族起初也是站在孫吳政權的對立面,但為自身生存與家族發展,不得不由敵對、旁視而妥協,況且在族類歸屬上,相對於帶有濃厚異族色彩的山越,江北淮泗士人與江東大族同受儒學,文化傳統上同聲共氣,而江東大族與山越土著之間,長期在地方上有利害關係之矛盾衝突,在種種因素的加乘之下,以淮泗集團為核心的孫吳政權,乃採取結合江東大族打擊山越土著的策略,孫吳政權依此擴大其基層統治,並補充兵源與戶口,所謂「彊者為兵,羸者補戶」,而江東大族也因討伐山越,更加穩固其地方的實力與利益,遷官封侯,甚至逐漸進入權力核心,這種以淮泗集團結合江東大族打擊山越的族群政治格局,終孫權之世未有重大的變動。Item 錢玄同對章太炎學術思想之取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16-12-??) 王銳; Wang, Rui章太炎與錢玄同清末相識於日本,彼時錢玄同甚為崇拜前者,不但仔細閱讀其著作,還在日記中記下心得,同時極力迴護章氏,非常不滿與其觀點相左者。當章太炎決定設壇講學後,錢玄同奔走聯絡,促成其事。並在此其間常向章氏問學請益,二人學術上的交流甚頻繁。在人生觀方面,章、錢頗有共識,即強調「辨誠偽」,對改善民德三致意焉。錢玄同青年時代接觸到大量晚清國粹派之學說, 並對章太炎藉國粹激動種性心有戚戚焉。因此他主張未來中國應全盤復古,從語言文字,到典章制度,皆應保持中國自身特色。然民國建立後, 錢玄同目睹袁世凱帝制自為, 深受刺激,是故對中國傳統的態度急轉直下,鼓吹應徹底批判。猶有進者,錢玄同認為漢字是阻礙中國發展的主要禍首,於是提倡廢除漢字,而在這表像背後,其實顯示出在思維方式上依然深受章太炎影響,即非常重視語言文字在一國文化中的地位。錢玄同雖然師從章太炎,但對乃師經說吸收之處卻著實有限。他在清末接觸到晚清今文經學後, 便頗認可其中的托古改制、素王變法之論,並對康有為、崔適的辨偽著作青睞有加。在以反傳統為旨歸的古史辨運動中,這些學術積累一觸即發,提供錢氏遍疑群經,推翻古史系統豐厚的思想資源。而在此主旨下,章太炎經學觀中帶有批判色彩的部分遂被錢玄同給予部分肯定,然其「建設」的面向,卻非已立志抨擊舊學的錢玄同所能理解。Item 「小王子」家族與歸化城土默特部的開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17-06-??) 李華彥; Lee, Hua-yen歸化城聚落形成於16世紀的明朝嘉靖中期,城牆等工程則完備於稍後的隆慶、萬曆之交, 此後直到清末, 都是蒙古地區與長城以南往來的重鎮,且是漠南草原的政治、商業和藏傳佛教中心。歸化城的演進歷史,研究者不少,但對於其興起背景、時間,和住牧當地的蒙古土默特部源流,始終不見明確的說法。本文比對17世紀初成書的蒙文譯本《阿勒坦汗傳》與明人寫的《萬曆武功錄.俺答列傳》,發現歸化城土默特部阿勒坦汗,即明朝封的順義王俺答, 為該城建立最重要的推手。阿勒坦出身元順帝後裔,是北元消失後,再度一統蒙古各部的第四位「小王子」達延汗之孫、巴爾蘇博羅特汗之子,從他身上可以充分體會到蒙人重視血緣、家系的傳統,及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名號在蒙古世界的號召力,他經由征戰,帶領宗族部落邁向強盛,中年則嚮往農耕定居生活,屢次嘗試與明通商,最終簽訂隆慶和議,使歸化城土默特部繁榮超越察哈爾的蒙古大汗本支,甚至隱隱領先王族。本文釐清15世紀「小王子」家族和瓦剌部也先家族的關聯,以了解阿勒坦汗與歸化城發展的軌跡,及其初期商貿範圍。Item 唐高宗政治權謀的再認識—兼論高宗朝的武則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2-06-??) 羅永生; Lo, Wing Sang二十世紀初,前輩學者仍以昏庸、庸懦以至傀儡等字眼形容唐高宗。但隨著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掀起對武則天研究所引發的討論,不同的看法亦開始出現。論述武則天在高宗朝沒有完全執政,唐朝軍國大政仍緊握在高宗手中。高宗的聰明才智雖不及太宗,但並非昏庸無能,他讓武后參與政事,亦非出于懦弱,其歷史作用是應該肯定的。並非傳世史書所描繪為“軟弱無能"的君主。這些討論,給研究者帶來新的課題,如果我們不依從傳統的看法,認為高宗不是昏庸的皇帝,則日後武后臨朝稱制的局面,如何解釋?高宗廢王立武後,朝廷上有沒有形成一股屬於則天的政治力量?她與高宗在政見上,是否有分岐以至如部份論者所謂的有矛盾?簡言之,究竟她在高宗朝的二十八個年頭裡,擔任了甚麼角色,起了何種作用?我們甚而可以追問,她在這段日子的經驗,是否影響到日後她掌權的日子中的權術運用?史料的貧乏,使這些問題的探討有不少困難,但為要追求較合理的答案,重新考察和認識高宗朝的歷史,實有其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