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3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楊易修《月中人》作品分析與詮釋
    (2024) 廖若綾; Liao, Jo-Ling
    國樂二胡與南管二絃同為擦弦樂器,其美學特質大相徑庭,筆者因自身學習經歷而對兩者的演奏法與其改變的可能性產生興趣,故委託臺灣作曲家楊易修先生以二胡與二絃為主要對象創作《月中人》一曲。另,因二絃在南管音樂發展歷程當中長期被視為輔助角色,故筆者希冀透過《月中人》的創作、揣摩與詮釋,完成南管與二胡對話的目的,同時,開展南管二絃的演奏可能性。《月中人》主要以南管元素作為創作素材,作曲家亦融入華語流行音樂、國樂、西洋古典音樂等多種音樂元素,因此,本論文不僅討論南管元素的運用,亦分析多項樂曲元素的混用,同時試圖在樂曲詮釋章節之中呈現筆者對於這兩項擦弦樂器的認知與美學觀念。南管音樂在《月中人》這首跨界作品之中有不少發揮的空間,同時,楊易修將經常被置於輔助角色的南管二絃與南管三絃,列為《月中人》不可或缺的配器之一,此二樂器得以在《月中人》發揮獨特的音樂性。此外,希冀透過《月中人》的創作、詮釋與本論文的分析、闡述,發展二絃和二胡的音樂獨特性和開拓其演奏潛力,進階擴展南管與二胡的合作,豐富二絃的音樂內容。
  • Item
    以趙咏山二胡作品《黑頭與花旦》論京劇唱腔在二胡演奏中之實踐
    (2012) 高淳怡; KAO, CHUN-YI
     在二胡曲中加入京劇風格,無論是運用唱腔或京胡曲牌來創作,如今已是稀鬆平常之事,其中京劇之唱腔更是常被作曲家選擇運用的素材之一,而二胡要如何模仿、演奏京劇唱腔,也開始成為值得演奏家深入探討之課題。   本詮釋報告主要是探討如何以二胡演奏京劇唱腔,並以台北市立國樂團之第四屆器樂大賽指定曲,委託趙咏山所創作的《黑頭與花旦》作為研究與詮釋之對象。筆者首先對京劇之行當、唱腔、板式進行概略上的探討,其後,針對樂曲所運用到之唱腔、行當、流派進行深入的分析及研究。在詮釋方面,演奏者要熟悉京劇唱腔及音樂,弓指法設計上應多參考京胡之演奏法,將兩者結合,方能將京劇唱腔之韻味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   京劇是中國戲曲的一大瑰寶,無論是在其裝扮、身段、唱腔、伴奏上都有著自身的風格與味道,其唱腔旋律不僅優美、動聽,其中更蘊含著中國千年來音樂文化之頂峰,用二胡這項善於模仿人聲之樂器來演奏,不僅可以讓京劇音樂有了新的生命,也可開拓二胡演奏之新視野,將中國之戲曲音樂以新的面貌展現於觀眾眼前。
  • Item
    趙咏山《黑頭與花旦》中京劇角色與京胡演奏法運用之探討
    (2017) 蕭杏芸; Hsiao, Hsin-Yun
    趙咏山所作的《黑頭與花旦》二胡獨奏曲素材來源起於京劇音樂,整首樂曲有著明顯的京劇風格,其中也不乏耳熟能詳的京劇片段《霸王別姬》,這引發了筆者對於此樂曲研究的興趣,希望透過此研究盡可能找到作曲者創作素材的來源,並配合京胡與二胡的比較,使樂曲在詮釋時能夠更具風味,找到京劇元素與二胡演奏法的最佳融合。 本詮釋報告以四個面向進行文獻分析,分別為:《黑頭與花旦》相關研究內容、京胡演奏法之相關文獻、劇目角色之相關文獻、相關訪談紀錄。筆者以高淳怡所撰寫的論文為基礎,加入京劇演員、京胡樂師、二胡演奏家的觀點進行樂曲分析,探討劇中出現的角色性格與京胡演奏技法,並提出個人對於此樂曲的見解與演奏詮釋,以完成研究。 經過深入研究後,筆者找到《黑頭與花旦》作曲者可能引用之劇目唱段,並對其進行人物性格分析與行當演唱方式分析。接著筆者分析了京胡演奏技法,並比較與二胡之異同。最後筆者從「京胡特點之應用、角色形像之掌握、戲劇張力之表現」三方面切入,並以演奏者的角度重新分析與詮釋樂曲,掌握京劇唱段與京胡伴奏,使整首樂曲依附在京劇的大框架下進行演奏,凸顯樂曲中的京劇元素,並使樂曲展現京劇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