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3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小琉球三隆宮壬辰年三朝醮之科儀與音樂研究(2014) 吳芝茵摘 要 原本先於漢人居住於小琉球的平埔族居民,荷據時期從小琉球島上謝幕,小琉球地區居民,今全是漢人為主,漢人的文化,包括道教文化,也在此討海之鄉落地生根,在其人文發展上也多一份海島風情。三年一次、全鄉動員的迎王祭典是小琉球在宗教信仰上的一大特色,恭奉著主神「三府千歲」的「三隆宮」可說是小琉球迎王祭典的指揮執行中心,平安祭典之委員會於整個活動中運籌帷幄,使得傾全島之力的平安祭典得以有條不紊地進行。王醮法會是平安祭典前的重要儀式,不對外公開的法事內容依循其既定的法事節目表的進行,法事在廟側一座有蓬帳遮蔽的棚中進行,宣行期間除主事人員參與隨拜外,禁止閒雜人等觀禮或入內,其法事中宣行的科儀:第一天有《發奏玉壇》、《啟闕玉皇心經》、《午供》、《分燈捲簾》,第二天的法事有《早朝》、《午朝》、《晚朝》、《宿啟》,三天宣行的法事有《重白》、《進表》、《普度》。 本文的研究主旨,在於以平安祭典前的三天王醮法會之儀式與音樂為主,並以小琉球之文史背景為輔,將三天法會的內容,以實地觀察紀錄、攝影、錄音、訪談、採譜分析的方式做一完整的描述與整理;於第一章中對小琉球住民的居住生活環境、住民遞嬗、宗教信仰與平安祭典等始末做一研究整理;第二章對於三天法會中的儀式與音樂,以實地調查所獲得的資料,作客觀的質化的描述與量化的研究統整;第三章則就實地調查所得的道士唱曲錄音資料,作一採譜紀錄,並對其唱曲之音域、音高、調式、樂曲結構、唱詞內容、演唱方式等進行分析。Item 道教靈寶派黃籙齋︰儀式及音樂研究 - 以高雄混真壇為對象(2014) 張淑雲; Shu-Yun,Chang本文以道教靈寶派中三朝齋事為研究,觀察高雄地區道教發展及齋事規模,以洪昆生道長主壇的混真壇為對象,記錄於高雄烏財林張府的三朝黃籙齋,研究分析其儀式與音樂。 道教信仰,衆生有輪廻生死之趣,六道輪迴:天道,神道、人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人有生老病死,肉體最終死去,靈魂將受層層審判,然而藉由拔亡功德,拔度亡靈,引領減少苦難,宣揚道法向善,早日超生前往六道輪迴,不再受地獄之苦。其中拔亡功德最大規模稱為三朝黃籙齋,經由各類科儀宣演達到其不可思議之法力功能。 本文分為五個部分。序論,三朝黃籙齋概說,並概述高雄地區道教發展,進而記錄由混真壇主壇三朝之助法人員。第一章,記錄三朝法會中道壇佈置與結構,分析主要演法道壇、為儀式所搭建的道壇及祭祀亡者空間三部分。第二章,法會中各種文件類,記錄通用及其他類文件、科儀類文件及經懺類文件。第三章,法事的內容與宣行,記錄相關事物,並將科儀分黃籙科儀、經懺類、薦拔類、進表及普度四部份分析之。第四章,科儀中的音樂,將道曲依其「演唱形態」分歌唱式、吟唱式及誦唱式,並分析俗曲之運用情形。Item 屏東慈鳳宮中元普度法會科儀音樂研究(2015) 藍佑亘; Lan,Yu-Hsuan每年的農曆七月是台灣民間信仰中相當重要的節日「中元普度」,又稱作為「鬼月」,在這段時間內孤魂會四處流串於人間,也因此台灣各個地區的廟宇、住宅社區等都會有信眾準備非常豐盛的祭品來供孤魂們享用,藉此希望孤魂們在這段時間裡不要為禍人間,並且能夠保佑家家戶戶平安。 而位在屏東市中心的慈鳳宮作為歷史最為悠久的廟宇之一,同時也是屏東市民信仰的中心,除了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誕辰是慈鳳宮一大盛事之外,農曆七月十三至十五日的中元普度更是慈鳳宮一年之中相當重要的日子,期間透過一連三天法事之進行,進而達到讓孤魂野鬼能夠早日昇天的境界。 筆者自小生長於屏東,從小到大雖參與過多次廟宇所舉辦之活動,卻未曾真正深入了解每一個活動其背後之意涵,不過很幸運的筆者能夠在研究所的階段遇到呂錘寬老師,不僅從平常的課堂得到相當豐富之有關道教等各種傳統文化的知識,更是啟發筆者為何以道教音樂做為此次論文撰寫之題材,因此希望藉由此次機會對其作一深入之了解與記錄。 透過以下幾個方向之進行,來針對屏東慈鳳宮在普度儀式上法事之內容以及施作儀式的道士與後場樂師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記錄。首先是透過錄影的方式,將普度儀式完整的記錄下來,並且對於進行儀式的道士們及後場樂師作一對一的深入訪談,藉此了解其學習過程甚至營務狀況,同時也收集相關的書籍資料做為參考,最後再將實地調查過程中所獲得的各類相關資料以樂譜及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