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3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3
  • Item
    王範地、王直《瀾滄春曉》之音樂分析與研究
    (2022) 江宜柔; Chiang, I-Jou
    中國傳統器樂作品,皆有以地方音樂或少數民族音樂作為音樂素材創作之樂曲,以展現其地方韻味與風格特色,而琵琶作為中國代表性樂器之一,有許多具有地方風情特色的作品,而以少數民族音樂為素材創作的樂曲亦有許多。本文以王範地、王直所創作之樂曲《瀾滄春曉》作為研究主題,探討拉祜族音樂概況及在樂曲中之運用。本文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作曲家及樂曲背景之探討,藉由文獻資料的收集與閱讀,透過王範地、王直兩位作曲家的生平與理論、樂曲創作背景及元素等追朔,進而釐清樂曲背後的創作由來及發展;第二部分為拉祜族音樂之探討,在內容方面,以拉祜族源流與發展做出發,介紹族群特有的文化及與音樂相關的生活方式,並進而研究拉祜族音樂體裁、特色及常見樂器;第三部分為《瀾滄春曉》樂曲的分析與詮釋,由上述的章節之研究及王範地琵琶指法的探討,藉此對應筆者對《瀾滄春曉》的分析與詮釋;第四部份則是結論,總結了每一章節中的重點,並闡述筆者在本文中所獲得之意義及研究成果。
  • Item
    羅永暉《人淡如菊》音樂分析與研究
    (2021) 林靖婷; Lin, Ching-Ting
    二十世紀,是一個音樂創作多元且文化融合的時代,新穎的現代作品便於此時問世。香港作曲家羅永暉便是一位專職現代音樂的作曲家,除了擔當無極樂團的藝術總監外,其作品亦在國際舞台上獲獎無數。自稱一人劇場的羅永暉創造的意境音樂劇場中,完成於2016年的《人淡如菊》在首演後大獲好評。其中,同名的琵琶獨奏曲《人淡如菊》旋即為此劇場之代表曲目。在作曲家的執筆下,廣受歡迎,堪稱意境音樂劇場的經典作品之一。本篇論文,針對琵琶獨奏曲《人淡如菊》的音樂元素、劇場語彙、演奏詮釋上進行整理與分析。全文共分為五章。方法上,為探討本篇研究內容的寫作、文獻整理以及寫作方向。結構上,為探究本作品之架構及其動機。技術上,為將筆者演奏之詮釋以及技巧。希冀,透過本論文,留下具參考價值的學術文章,為未來學子盡一份棉薄之力。
  • Item
    劉德海《金色的夢》音樂分析與研究
    (2021) 蔡卓芮; Tsai, Cho-Jui
    劉德海一生致力於琵琶音樂藝術研究,具有獨特的創作理念與自身體會的哲理,包括「正反彈」指法,與「金三角」、「中和」、「剛柔並濟」等音樂觀。秉持對於音樂創作嚴謹的堅持,經歷無數改編、移植國外樂曲、新編古曲的歷練,在自身悟出的音樂觀與教育觀的基礎上大膽改革和創新,相繼創作了《人生篇》、《田園篇》、《宗教篇》及尚未出版等琵琶作品。 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琵琶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劉德海先生作品的創作特色,透過實際演奏釐清詮釋概念。此作品為「田園篇」當中的《金色的夢》,在蒐集資料、分類、歸納、音樂分析、訪談等方法中,整理劉德海先生的個人背景與理念,研究「田園篇」中的音樂藝術價值,分析《金色的夢》結構與詮釋,歸納音樂觀與教育觀的個人哲學如何運用在作品當中。
  • Item
    從琵琶指法探討樂曲中琵琶語法的運用
    (2013) 鄭亦鈞
    琵琶在其兩千年的歷史中,累積出無數作品,這些作品的內涵就像是中國文化的縮影,舉凡戰爭、大自然、宗教等,都是琵琶樂曲中的元素,這些歷史經驗正是琵琶的靈魂所在,能夠扮演這樣一個富涵文化深度的角色,在於琵琶廢撥彈為指彈後,創造了更多指法,製造出更多音響層次與豐富的音色變化,這些多樣的指法,使得琵琶能夠模擬出各式各樣的音色,例如:樂器聲、金屬聲、人聲等,除了聲音的模擬外,也可以比喻某種情緒,或是營造氣氛來象徵某種情境,這三種手法:模擬、比喻、象徵,都是琵琶語法中常見的運用方式。 因此筆者希望透過從這三種琵琶語法的底蘊,來探討琵琶指法在其中的使用方式以及演奏詮釋。文中先根據文獻資料整理出琵琶指法的種類,再從樂曲分析、詮釋探討等方式,觀察琵琶指法如何落實於樂曲演奏中,並探討同樣的意圖,利用不同的指法,會有哪些不同的表現方式;或是同一個指法,如何表達出截然不同的情緒或氛圍。 藉由這樣的比較探討,可以了解語法與指法之間的相互關係,也能觀察到琵琶樂曲內涵的展現,指法只是一種客觀的媒介,樂曲中的精神傳遞,還是透過演奏者詮釋上賦予生命,從千年前的指法經過不同的再創新,到現在還是不斷的推出新的風貌,也讓筆者感受到「傳統」不是永遠的,「創新」也不是絕對的。
  • Item
    探析維吾爾族和彝族音樂素材創編之四首琵琶曲-以《天山之春》、《春蠶》、《彝族舞曲》、《火把節之夜》為例
    (2011) 林玟君; LIN,WEN-CHUN
    中國是一個族群多元的地方,因此,在文化、語言、音樂等,彼此都會互相的影響、融合,在琵琶樂曲上,也可以發現這樣的情形。本篇論文中,所要研究的主要內容是少數民族音樂的素材在琵琶樂曲上的應用。將要探討的內容如下: 緒論: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文獻探討及研究方法和步驟等。並且從中國少數民族的概況切入,緊接著,再介紹音樂體系的劃分,分為中國音樂體系、歐洲音樂體系和波斯-阿拉伯音樂體系,三個音樂體系。藉由杜亞雄先生將中國地域內的民族分為八大組,並且說明這八大組少數民族音樂使用的音樂體系;例如:「北方草原組」主要是使用「中國音樂體系」;「中亞綠洲組」的音樂將上述述的三個音樂體系都採用了。 第一章:主要是介紹「維吾爾族」,其中包括:維吾爾族的概要;維吾爾族的音樂體裁和特色;維吾爾族主要特色樂器和樂器演奏風格。。 第二章: 對於以維吾爾族音樂來改編的《天山之春》之樂曲改編背景、內涵,還有其音樂內容加以分析和詮釋。 第三章:對於劉德海先生以維吾爾族民歌為素材所創作的《春蠶》之創作背景,及樂曲內容加以分析與詮釋。 第四章:主要先概述彝族的「語言」、「生活」和「特別節日」等彝族的音樂背景。接著,介紹彝族的音樂體裁;在這部分,彝族因為受居住地的地形環境影響,因此又可以分為四川、雲南、貴州三地,這三個地區的彝族又有各自音樂特色的豐富現象。 第五章:對於以彝族音樂素材來創作的《火把節之夜》,進行樂曲創作背景探討,及樂曲內容進行分析與詮釋。 第六章:分析以彝族音樂素材來創作的《彝族舞曲》,探討其樂曲創作背景,和其樂曲內容之分析與詮釋。 結論:統整前面六章的內容,對於分析與詮釋的四首樂曲作一個總結性的結論,並比較新疆維吾爾族和彝族在音樂特點上的異同。並且提出在演奏或詮釋方面,對於相關的琵琶樂曲的音樂的詮釋和分析。   彝族和維吾爾族的音樂特點和琵琶樂曲運用上的相關聯,將在本篇論文的內容中作深入的探討和分析。期待本研究可以讓更多的演奏家在演奏運用到少數民族音樂元素創作的琵琶曲時,有另一番的詮釋和音樂感受,帶給聆聽者更深刻的音樂;也期待更多的作曲家,能充分的發揮琵琶的演奏技巧和樂器特色,加以結合各地方少數民族和其它地區的音樂創作,使琵琶音樂更加多元和豐富。
  • Item
    以京劇素材為創作理念之琵琶協奏曲─《怒》、《京劇印象》、《臉譜集》分析與詮釋
    (2009) 陳茗芳; CHEN MING FANG
    琵琶自西域傳入我國,經過了漫長時間的保存、發展及改良,在演奏型式及其樂器型制上都有很大的改變,成為中國音樂的代表樂器之一;隨著中國文化歷史的發展,琵琶這項樂器經歷了宮廷與民間不同音樂的影響,除了為說唱音樂及戲曲音樂伴奏,亦逐漸發展成獨奏樂器,進而大大發揮了琵琶樂器的性能,豐富了琵琶的音樂表現。 在中國民族器樂作品發展迅速的同時,受到西方交響曲形式影響所發展出的琵琶協奏曲,除了在琵琶的音樂創作上有更嚴謹的規範性外,卻也使琵琶呈現出多彩繽紛的面貌,賦與琵琶不同以往的表現模式,進而發揮樂器本身的強性。為符合民族精神與時代性的意義,許多琵琶協奏曲作品採用中國傳統藝術為創作素材,與琵琶音樂發展有密切關係的戲曲音樂也是重要創作素材之一;為呈現此風格樂曲對琵琶演奏技法及安排與發展,都有相當大的影響,進而引發筆著動機,試圖找出如何在西方音樂的作曲手法下,仍能秉持民族音樂風格的理念,並透過琵琶這項樂器的特點呈現出來。 本文主要以盧亮輝先生的《怒》、權吉浩先生的《京劇印象》及陸橒小姐的《臉譜集》三首琵琶協奏曲為研究內容,藉由三首作品的樂曲背景、曲式結構分析及演奏詮釋,探討在演奏詮釋上的音樂內容和想像、創作的理念與音樂思維,及如何掌握此類作品的特性,其風格對於琵琶演奏技法有何影響,提供表演及詮釋上的幫助。
  • Item
    琵琶作品中的詩情—楊潔明《孔雀東南飛》、吳厚元《訴-讀唐詩琵琶行有感》之分析與詮釋
    (2011) 洪珮芬; Hung,Pei Fen
    中國音樂在幾千年的歷史中,形成了自己的音樂創作或作曲方式,其深得於音樂與詩、詞、曲的相互交融,以及音樂與文學間相互推動之關係。中國音樂與文學結合的例子自詩經、楚辭、漢賦、六朝樂府至唐詩、宋詞、元曲… 等,皆是中國文學與音樂結合緊密之證,中國美學的一統性可由這些創作中窺見。現今許多作曲家在創作上,亦以音樂與文學間的審美關聯作為創作題材,呈現不同風貌的作品。 本文以文學詩作為創作靈感的琵琶作品-《孔雀東南飛》及《訴-讀白居易〈琵琶行〉有感》作為探討主題,以實際演練樂曲後,進行分析與詮釋上的探討,並以此理出兩首作品中音樂與文學間的審美關聯,內容分為六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緒論,敘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以及文獻探討,以此框架論文的輪廓。第二部分為「楊潔明《孔雀東南飛》之藝術內涵」,以此探討作者創作特色及引發他創作靈感的詩作〈孔雀東南飛〉的文體特色,並藉由上述分析,理出作者及詩作對作品產生之影響。第三部分為「楊潔明《孔雀東南飛》之分析與詮釋」,此部分進入實際的音樂分析,以譜面上的分析及探討加上作曲家的實際訪談,經由對樂曲的瞭解作出詮釋。第四部分為「吳厚元《訴-讀白居易〈琵琶行〉有感》之藝術內涵」,以此探討作者創作特色及詩作〈琵琶行〉的文體特色,並藉由上述分析,理出作者及詩作對作品產生之影響。第五部分為「吳厚元《訴-讀白居易〈琵琶行〉有感》之分析與詮釋」,此部分進入實際的音樂分析,以譜面上的分析及探討加上作曲家留下之資料、訪談內容及遺孀訪談,經上述資料對樂曲進行瞭解,並作出詮釋。最後一部分為結論,以筆者對兩首作品的分析及詮釋,理出作品中音樂與文學的審美關聯,並給予一個統合後的想法作結。 透過本研究期望使更多作曲家對此領域創作,使這類作品更加豐富,體現音樂與文學間的多樣可能性及交融。對於演奏者,則希望能藉此快速進入作品精神,掌握此類作品的欣賞及詮釋。
  • Item
    琵琶文曲《塞上曲》演奏版本之探討
    (2009) 陳友倫
    琵琶傳統樂曲依照曲情,分為文曲、武曲和大曲。文曲意蘊深遠、情意深切的音樂內涵,為琵琶演奏藝術中的瑰寶;本篇論文探討文曲之音樂內涵,並以《塞上曲》此經典文曲為研究對象,分析與探究流派演奏版本以及近現代演奏家之個人演奏版本,透過版本的個別分析與比較,除了印證文曲訴求之音樂內涵外,於傳統文曲的演奏與詮釋上,能夠有深刻的理解與明確的掌握,同時,在傳統樂曲的承繼與發展方面有所啟發。
  • Item
    吉他技法在琵琶曲的應用-琵琶五曲探究
    (2009) 林恩如
    本文選定與吉他彈奏技法相關之《春雨》、《台灣風情》、《天鵝》、《老童》、《鄉村四景》做為分析與詮釋之曲目。
  • Item
    永暉四首琵琶作品《蠶》、《寒雲路》、《一指禪》、《千章掃》分析與詮釋
    (2007) 方暄懿
    香港作曲家羅永暉先生的音樂作品,他運用西方作曲手法結合中國藝術精神的獨特創作思維,顛覆了以往對於琵琶現代音樂創作慣有的既定印象;然而現代音樂作品經過他的創作巧思後,不再只是艱澀難懂的音符,更美化了現代音樂中艱澀生硬之稜角,成為演奏者、作曲者及聽眾心靈相互交流之橋樑。 此詮釋報告選擇了香港作曲家羅永暉先生的《蠶》、《寒雲路》、《一指禪》、《千章掃》四首由早期→近期之一系列琵琶現代作品來加以分析,筆者認為這四首作品裡富涵了中西技巧兼備之精神,作曲者其獨特的整個音樂創作之心路歷程,並於他的創作當中,進一步了解他對於現代音樂創作的堅持與獨特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