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1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戶外冒險教育課程自我覺察歷程與內涵之研究──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野外獨處課程為例(2019) 張雅筑; Chang, Ya-Chu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戶外冒險教育課程參與者的自我覺察歷程、面向與內容,以及所帶來的後續影響。採用質性研究取向,以立意取樣邀請六名參與過開設於碩博班之「獨處與反思研究」課程的同學作為訪談對象,經文本分析與討論得到結論如下: 一、野外獨處課程自我覺察的歷程可以建構在Kolb經驗學習圈與Greenaway動態回顧循環的架構下;當中引發覺察的因素有:自由情境、時間完整、無事可做、自然景物的隱喻、大自然的包容、壓力情境、天氣狀態與其變化、靈性經驗、自我對話與書寫、指導員或同儕的引導與回饋,以及作業要求,共十一項。 二、野外獨處課程中的自我覺察可分為:獨處課程當下的自我覺察、連結著當下與自己平時狀態的覺察、對個人樣貌的覺察、死亡恐懼與對其他終極關懷的思考、視角與焦距的變化,共五個面向。各面向下自我覺察的內容,則包括:我的害怕與不自在(對夜晚、對單獨一個人、對野外環境、對團體分享的負向感知)、對於掌控的需要、容忍度擴張;閒不下來、說出來就好了、自己好像不是那麼真實;那個小孩怎麼了、我對自己有點陌生、我跟我的家人好像、我也不喜歡的我,以及我不是自己以為的那個我,共十一項。 三、野外獨處課程中自我覺察之後的影響為:讓參與者對野外獨處有新的想像,並更有意識地認識自己、接納自己、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與需要、與朋友情感面的連結、肯定自己在工作上的表達、展現自己風格)、照顧自己、為自己做決定,課程經驗本身也成為記號去提醒參與者這段時間的覺察,甚至造成工作信念的轉變。Item 野外獨處課程自我覺察經驗之敘說探究(2019) 阮璟雅; Juan, Jing-Ya本研究目的在探討野外獨處課程中參與者的自我覺察經驗、脈絡,以及此經驗所帶來的意義與影響。研究方法採敘說探究,以立意取樣選取兩名參加台師大公領所「獨處與反思研究」之野外獨處課程的參與者,利用半結構式訪談大綱進行深度訪談,輔以參與者獨處紀錄與研究者觀察紀錄表,蒐集其四天三夜的野外獨處之自我覺察經驗、當下情境和相關生命故事,以及課程結束半年期間對個人的意義與影響。以「整體–內容」的方式進行文本分析,撰寫出研究參與者的野外獨處自我覺察經驗故事,並進行主題詮釋和整體詮釋,最後整合兩位研究參與者的經驗與過去研究做綜合討論。 經驗部分,得出的自我覺察內涵有與重要他人的關係、被排斥或疏離的某些真實自我、自我貶抑的信念、對自我價值的態度、與上帝的關係五項;自我覺察的發展進程則分成途徑與風格、層次、時間特徵三個層面做討論。脈絡部分,生命脈絡有相關生命經驗、個人接受性、事前的預期、過往的學習內容四項;情境脈絡有金句、隱喻、靈性經驗、大自然的包容性與「是」的存在情態、與世隔絕、隱密性、無聊、無助處境、自由書寫等九項。意義與影響的部分,共有對自己更忠實、客觀平衡的自我評價、更肯定自信地表達自己、採取行動改善問題現況、信仰上的成長五項,並進一步討論野外獨處經驗的潛在療癒性。最後提出實務工作與未來研究層面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