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認真休閒志願服務參與者之體驗與歷程自我敘說
    (2021) 李明峯; Lee, Ming-Feng
    本研究旨在探究認真休閒志願服務參與者之體驗與歷程,以研究者自身作為研究參與者,透過自我敘說的研究方法,梳理研究者持續投入19年志願服務之生命經驗脈絡,加以探討形塑發展出認真休閒發展之特質,以及對其生命所帶來的意義與影響。自我敘說架構分為「啟程」、「啟蒙」、「回歸」三大階段,對各階段發展出認真休閒特質進行探究。本研究結論在「情境脈絡」方面三階段歷程分別為「啟程」:因加入童軍開始投入志願服務探索多元的可能;「啟蒙」:創立團隊服務發展為認真休閒者獲得正面成長;「回歸」:從掌聲中覺醒學著去接納真實自己重新再出發。在「認真休閒」方面回顧歷程三大階段皆符合Stebbins提出之認真休閒者六大特質,尤其在堅持不懈的毅力、投入個人的努力、持續的個人受益、畢生的職志規劃方面程度較高;而「生命的轉捩點」、「角色轉換」、「社群組織」、「表揚與激勵」皆對參與者持續投入服務並發展出認真休閒特質有重要影響。在「生命影響」方面包含感謝過去每段經驗的累積都將化為生命的養分、接納照顧好自己才能讓服務更具生命力的領悟。最後針對認真休閒志願服務參與者、投入志願服務新進參與者提出關於志願服務參與推動實務以及未來研究之建議。
  • Item
    深度休閒者知識獲取行為模式之研究
    (2012) 蕭佳賓; Hsiao, Jiabin
    休閒知識和技能的有無深深影響休閒品質和滿意度,為此休閒教育者和實務工作者須要一套系統化的理論架構,以深入瞭解休閒者的知識行為,並給予適切地休閒教育和休閒服務。本研究依據行為學派學習理論,建構一套深度休閒者知識獲取行為模式,並以問卷調查收集資料加以實徵。 首先,經本研究驗證,深度休閒者確實如Stebbins(2001)的主張,具有持續獲取休閒知識和技能這樣的特質,並以性別、年齡、居住地區和教育程度等再深入分析,發現深度休閒者為獲取知識所做的投入,在年齡和教育程度這些因素的不同而異。 其次,本研究以自我追求、求知驅力和社會影響三個潛在變項為因,知識獲取投入潛在變項為果,建構成深度休閒者知識獲取行為模式。經驗證性因素分析,此四個測量模式無論個別項目信度和組合信度,及區別效度均達可接受水準。復經結構方程模式分析,發現此一初始模式無論基本適配度、絕對適配度或簡約適配度均達可接受水準,但修正指數顯示尚有修正餘地。經修正後發現,三類適配度確實更佳。研究顯示求知驅力是激發深度休閒者獲取投入直接和正向因素,而求知驅力則受到社會影響和自我追求兩項因素的正向影響,而且社會影響的影響力大於自我追求。再經競爭模式分析,本研究發現以求知驅力為中介因子的模式適配度較以社會影響或自我追求直接影響因素的模式為佳。表示休閒教育者或實務工作者可善用社會影響和自我追求的交互作用,激勵和支援休閒者的求知驅力,並由而激發其產生持續獲取休閒知識和技能的行為。 另本研究以性別、登山社團資歷和登山資歷下等三個變項,對修正後的理論模式進行群組分析,經驗證結果顯示,即使加入這三個干擾變項,該模式依然維持可接受的適配度,同時本研究也發現,不同群組在此四個潛在變項的平均數也無顯著差異,顯示深度休閒者在自我追求、社會影響、求知驅力和獲取投入等四個潛在變項的狀況相似,而且知識獲取行為模式也相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