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1
Browse
8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臺北市大學生志願服務參與動機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2023) 林欣薇; Lin, Xin-Wei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大學生志願服務參與動機與自我效能之關係,採用問卷調查法,以瞭解臺北市大學生個人背景變項及志願服務參與動機與自我效能之差異情形。研究對象為110學年度就讀臺北市公立、私立大學中參與服務性社團的大學生,有效問卷共396份。透過IBM SPSS Statistics 23.0 for Windows統計軟體,進行問卷信、效度分析、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方式所得資料。本研究結果歸納如下:一、臺北市參與服務性社團之大學生在志願服務參與動機及各面向呈現正向發展。 二、臺北市參與服務性社團之大學生在自我效能及各面向呈現正向發展。 三、臺北市參與服務性社團之大學生志願服務參與動機會因學校性質、打工狀況、參與社團狀況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臺北市參與服務性社團之大學生自我效能會因打工狀況、參與社團狀況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五、臺北市參與服務性社團之大學生志願服務參與動機與自我效能呈現顯著正相關。 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對學校單位、大學生以及後續的研究者提出具體建議。Item 大學生之校園參與經驗、原創畢業歌曲閱聽經驗與學校認同感之研究(2022) 王建傑; Wang, Chien-Chieh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之校園參與經驗、原創畢業歌曲閱聽經驗與學校認同感,並提出未來在進行原創畢業歌曲創作及宣傳推廣方案的建議,提供學校師生參考。研究方法以質性為主,量化為輔。質性研究運用半結構式訪談法,透過與校園參與經驗、原創畢業歌曲閱聽經驗與學校認同感有關之研究內容設計問題,編制訪談大綱,研究參與者透過立意取樣以及滾雪球抽樣方法,邀請13位來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以及銘傳大學109學年度應屆畢業生(2021年6月畢業)進行訪談。量化研究運用問卷調查法,針對質性訪談發現的共同脈絡,以學生發展理論、閱聽相關理論等為基礎編制問卷。個人背景變項包括生理性別、學校、校區、以及校園參與經驗(包含學校環境、師生互動、同儕關係);原創畢業歌曲閱聽經驗包括閱聽認知與閱聽行為;學校認同感包括認同觀念、認同行為等面向。本研究結果發現: 一、質性訪談中研究參與者的生理性別對閱聽經驗以及學校認同感無差異,惟量化調查發現男性閱聽行為高於女性。 二、不同學校對於原創畢業歌曲閱聽經驗有差異,而在歌詞感受性與校園經驗連結亦有不同想法,此外對於校園認同感亦有差異。 三、由於原創畢業歌曲歌詞涵蓋不同校區校園經驗,故不同校區未必影響閱聽經驗,惟量化調查發現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不同校區的閱聽經驗有差異。學校認同感則因不同校風、學習環境及學習資源挹注讓學生感受不同,導致兩校大學生有不同反應。 四、校園環境形塑學校文化及特色,並且影響學生校園參與經驗。校園環境投入程度高的大學生,其原創畢業歌曲閱聽經驗以及校園認同感,皆顯著高於投入程度低的大學生。 五、師生互動模式影響大學生的校園參與經驗,師生互動投入程度高的大學生,其原創畢業歌曲閱聽經驗以及校園認同感,皆顯著高於投入程度低的大學生。 六、同儕關係互動情況影響大學生的校園參與經驗,師生互動投入程度高的大學生,其原創畢業歌曲閱聽經驗以及校園認同感,皆顯著高於投入程度低的大學生。 七、質性訪談發現一首好的原創畢業歌曲能夠增進大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惟量化調查發現部分變項僅達到低度正相關。 基於上述發現,本研究建議學生事務人員,可透過原創畢業歌曲多元形式促進畢業生的情感連結與校園歸屬感,鼓勵並提供大學生製作原創畢業歌曲的行政支援與經驗協助。此外,重視大學生校園參與經驗,有助於增強對學校的認同感,並改善不同校區大學生的校園參與經驗,增加凝聚力。亦建議大學生創作原創畢業歌曲需結合學校當前的特色與校園文化氛圍,並積極投入校園參與經驗,增進校園環境對學習發展的影響。Item 大學生課外學習經驗與就業力之關係研究-以中部地區私立技專校院為例(2022) 詹雯雅; Chan, Wen-Ya本研究旨在探討中部地區私立技專校院大學生課外學習經驗與就業力間之關係,研究對象為110學年度中部地區私立技專校院的日間部四技在學學生,透過「大學生課外學習經驗與就業力關係調查問卷」以了解大學生課外學習經驗及就業力情形。其中包括個人因素:性別、年級、社團參與經歷、工讀經驗、家庭社經地位、入學方式;課外學習經驗包含:社團參與、學校活動方案、校務參與、師生互動、學生自治;就業力包含:態度責任、開創發展、組織適應、人際領導、情緒穩定。另外統計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及多元迴歸分析法等,研究結果歸納如下:一、不同性別大學生在課外學習經驗中,除了社團參與外,其他學校活動方案、校務參與、師生互動、學生自治以及整體課外學習經驗經統計檢定有達顯著水準。二、不同社團經歷大學生在整體課外學習經驗中,在課外學習經驗及其所有面向皆有顯著差異,且有社團經歷高於沒有社團經歷之大學生。三、不同入學方式大學生在課外學習經驗中,在校務參與、學生自治面向經由統計檢定有達顯著水準,不同入學方式在課外學習經驗中「校務參與」、「學生自治」等面向,經事後比較有顯著差異,在校務參與面向登記分發、推薦甄試平均得分高於其他,另學生自治推薦甄試平均得分則高於其他。四、不同社團經歷大學生在就業力各面向及整體就業力均有顯著差異。五、本研究整體課外學習經驗(社團參與、學校活動方案、校務參與、師生互動、學生自治)與就業力均有顯著中度相關。六、多元迴歸分析結果發現,大學生課外學習經驗對於就業力各因素(態度責任、開創發展、組織適應、人際領導、情緒穩定)解釋力為31.9%至46.1%。大學生課外學習經驗對就業力的整體解釋力為49.1%,其中社團參與、學校活動方案及師生互動三項具有顯著正向關係。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對於學校單位、學務人員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力、課外學習經驗Item 大學生社團經驗學習與生涯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2022) 宋亞杰; Song, Ya-Chieh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社團經驗學習與生涯自我效能之關係,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大學生社團經驗學習與生涯自我效能問卷」作為研究工具,以瞭解大學生個人背景變項及社團經驗學習與生涯自我效能之差異情況。研究對象為110學年度北部私立大學之大學生,有效問卷共412人。透過IBM SPSS Statistics 23.0 for Windows統計軟體,進行問卷信、效度分析、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方式所得資料。 本研究結果歸納如下:一、大學生在社團經驗學習及各面向呈現正向發展。二、大學生在生涯自我效能及各面向呈現正向發展。三、具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之大學生在社團經驗學習的差異情況:(一) 高年級學生社團經驗學習顯著優於低年級學生。(二) 社團參與時間較長、參與平均時數較多、有社團幹部經驗、擔任越高社團職位之學生皆顯著優於社團參與時間較短、參與平均時數較少、沒有社團幹部經驗、未擔任越高社團職位之學生。四、具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之大學生在生涯自我效能的差異情況:(一) 男學生之生涯自我效能信心程度顯著優於女學生。(二) 有社團幹部經驗、擔任越高社團職位之學生生涯自我效能信心程度皆顯著優於沒有社團幹部經驗、未擔任越高社團職位之學生。五、大學生社團經驗學習與生涯自我效能呈現顯著正相關。Item 大學生參與社會責任計畫個人因素、學習投入經驗與永續發展素養之關係研究(2021) 李佳親; Lee, Jia-Chin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個人因素、學習投入經驗及永續發展素養的關係,個人因素包括:生理性別、年級、目前就讀學院、參與志工經驗與選修課程數量;學習投入經驗因素包括:認知投入、情感投入與行為投入;永續發展素養因素包括:系統思考能力、預想未來能力、理解行動的規範與價值、策略能力、協作能力、批判思考能力、自我覺察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研究對象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曾於108學年度至109學年度選修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相關課程的學生,運用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以及多元迴歸分析統計方法,探究大學生參加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相關課程,學習投入經驗與永續發展素養之間的關係與影響。本研究結果歸納分述如下:一、學習投入經驗表現以「行為投入」面向平均得分最高,其次為「情感投入」面向與「認知投入」面向。二、永續發展素養各面向以「理解行動的規範與價值」平均分數最高,其次依序為「系統思考能力」、「協作能力」、「預想未來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策略能力」、「批判思考能力」、「自我覺察能力」。三、不同個人因素中,參與志工經驗、選修課程數量對於學習投入經驗與永續發展素養有顯著差異。四、皮爾森積差分析發現,大學生學習投入經驗與永續發展素養呈正相關。五、多元迴歸分析發現,大學生個人因素、學習投入經驗對永續發展素養解釋力部分,在系統思考能力方面達31.1%解釋力、預想未來能力方面達29.5%解釋力、理解行動的規範與價值方面達16.1%解釋力、策略能力方面達48.5%解力、協作能力方面達37.9%解釋力、批判思考能力方面達17.6%解釋力、自我覺察能力方面達36.2%解釋力,以及解決問題能力方面達28.9%解釋力。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包括: 一、 對大學生提升個人永續發展素養建議:積極參與志工機會,從服務中反思學習經驗、增加選修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相關課程、重視並認真投入課程內容與活動。 二、 對教師培養學生永續發展素養建議:注重並激勵學生各方面學習投入經驗、課程增加實際操作活動內容、未來課程內容設計增加培養學生對「批判思考能力」與「自我覺察能力」的提升。 三、 對未來永續發展素養相關研究,分別提出研究變項、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建議。Item 北區某公立大學之社團幹部參與態度、投入程度及自我效能暨關係研究(2020) 楊媁茹; Yang, Wei-Ru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社團幹部的社團參與態度、投入程度、自我效能,以及三者間的關係。本研究以北區某公立大學之社團幹部為研究對象,並以「北區某公立大學之社團幹部參與態度、投入程度及自我效能暨關係研究」進行問卷調查,共發出問卷570份,回收問卷268份,有效問卷共262份。問卷資料採取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發現如下: 一、北區某公立大學之社團幹部在社團參與態度、投入程度及自我效能皆呈現高度正向。 二、不同社團幹部個人背景變項在社團參與態度、投入程度及自我效能間的差異情形: (一)社團幹部之生理男性在自我效能優於生理女性。 (二)社團幹部之大四生在社團參與態度優於大二生;大四生及大三生在投入程度優於大一生。 (三)社團幹部之無住宿經驗者在自我效能優於有住宿經驗者。 (四)社團幹部之校外工讀經驗者在投入程度優於校內工讀經驗者。 (五)社團幹部之參與聯誼性社團者在投入程度優於參與藝文性、體能性或服務性社團者;參與綜合性(自治性)社團者在投入程度優於參與藝文性、服務性社團者,在自我效能則優於參與藝文性社團者。 (六)社團幹部之社團資歷較長者在社團參與態度及投入程度皆優於社團資歷較短者。 (七)社團幹部之平均每週參與時數22小時以上者在社團參與態度、投入程度及自我效能皆優於未滿7小時者。 (八)社團幹部之曾任社(會)長者在社團參與態度、投入程度及自我效能皆優於曾任股長或其他幹部者。 (九)社團幹部之擔任幹部期間較長者在社團參與態度、投入程度及自我效能皆優於擔任幹部期間較短者。 三、北區某公立大學之社團幹部社團參與態度及社團投入程度呈現高度正相關。 四、北區某公立大學之社團幹部社團參與態度及自我效能呈現中度正相關。 五、北區某公立大學之社團幹部社團投入程度及自我效能呈現中度正相關。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針對大學生、學校及相關學務單位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以作為未來大專院校對於提升社團參與態度、投入程度以及強化自我效能之參考。Item 大學生參與社團之個人因素、社團滿意度與生活適應關係研究-以輔仁大學社團學生為例(2020) 黃紹喻; Huang, Shao-Yu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參與社團之個人因素、社團滿意度與生活適應之關係,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大學生參與社團滿意度與生活適應問卷」作為研究工具;量表分為個人基本資料、社團滿意度量表、大學生生活適應量表等三個部分,其中個人因素包含性別、年級、就讀學院別、社團參與屬性、社團擔任職務、社團每週參與時數;社團滿意度包含社員關係、學校行政、工作挑戰與組織經營;生活適應則是包括目標適應、學習適應、情緒適應、社會適應等四個因素。 研究對象為私立天主教輔仁大學參加社團與學生自治組織之學生共371人。其中男性166人,女性205人。統計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多元迴歸分析。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社團滿意度中,社員關係平均分數最高,工作挑戰與組織經營則最低。 二、生活適應中,目標適應、學習適應平均分數最高,情緒適應則最低。 三、不同年級、就讀學院別、社團每週參與時數對社團滿意度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年級、就讀學院別、社團屬性、社團職務、社團每週參與時數對生活適應有顯著差異。 五、社團滿意度各項因素與生活適應各項因素具有顯著的中度相關。 六、大學生個人因素對於社團滿意度有部分顯著影響關係,所有因素對於生活適應解釋力為13.5%至16.3%。 七、大學生個人因素、社團滿意度對於生活適應有部分顯著影響關係。所有因素對於生活適應解釋力為14.1%至28.8%。 本研究根據以上結果,針對學校單位、社團相關人員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 對學校單位、社團相關人員的建議為(一)促進社團滿意度提升大學生的生活適應,(二)結合學校行政與各系所資源輔導社團,加強學生生活適應。最後,對後續研究提出建議。Item 大學生海外服務經驗與課外學習核心能力之關係研究-以北區大專校院為例(2020) 簡尹庭; Chien, Yi-Ting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海外服務經驗與課外學習核心能力之關係,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大學生海外服務經驗與課外學習核心能力問卷」作為研究工具;量表分為個人背景、海外服務經驗量表、課外學習核心能力量表等三部分,其中個人背景包括包括性別、年級、學院類別、學校性質、社團參與經驗、曾擔任社團最高職務、海外服務時數、海外服務地區、海外服務類型等九項;海外服務經驗包括團隊支持與服務準備、多元互動與服務承諾、協同合作、反思覺察等四面向;課外學習核心能力則包括批判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創新創造與團隊合作能力、國際視野與人際關係能力、溝通表達能力等五面向。 研究對象為就讀北區大專校院且108年度暑假或109年度寒假參與海外服務的大學生,共404人 其中男性151人,女性253人。統計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多元迴歸分析。 研究結果如下: 一、在海外服務經驗,團隊支持與服務準備平均分數最高,協同合作則最低。 二、在課外學習核心能力提升程度,正向態度與終身學習能力平均分數最高,批判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平均分數最低。 三、不同性別、年級、學校性質、海外服務地區及海外服務類型對於海外服務經驗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性別、社團參與經驗、社團曾擔任最高職務、海外服務地區及海外服務類型對於課外學習核心能力提升程度有顯著差異。 五、海外服務經驗與課外學習核心能力提升程度具有顯著的中度相關。 六、大學生個人背景因素、海外服務經驗對課外學習核心能力具有解釋力。 (一)正向態度與終身學習能力面向:人文教育與傳播藝術領域高於資訊科學、 農學、醫藥衛生及服務領域、海外服務天數在31天以上高於20天內,且團隊支持與服務準備、反思覺察亦為顯著預測因素,解釋力達81.1%。 (二)批判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面向:男性高於女性、人文教育與傳播藝術領域及社會科學、商業及法律領域高於資訊科學、農學、醫藥衛生及服務領域、無社團經驗高於有社團經驗、非亞洲地區高於亞洲地區,且多元互動與服務承諾、反思覺察亦為顯著預測因素,解釋力達59.1%。 (三)創新創造與團隊合作能力面向:低年級高於高年級、人文教育與傳播藝術領域高於資訊科學、農學、醫藥衛生及服務領域、無社團經驗高於有社團經驗,且團隊支持與服務準備、多元互動與服務承諾亦為顯著預測因素,解釋力達81.8%。 (四) 國際視野與人際關係能力面向:團隊支持與服務準備、反思覺察為顯著預測因素,解釋力達79.4%。 (五) 溝通表達能力面向:人文教育與傳播藝術領域高於資訊科學、農學、醫藥衛生及服務領域、無社團經驗高於有社團經驗,且團隊支持與服務準備、多元互動與服務承諾、協同合作、反思覺察亦為顯著預測因素,解釋力達73.1%。 (六) 整體課外學習核心能力:低年級高於高年級、無社團經驗高於有社團經驗、非亞洲地區高於亞洲地區,且團隊支持與服務準備、多元互動與服務承諾、反思覺察亦為顯著預測因素,解釋力達39%。 本研究依據以上結果,並針對學校單位、大學生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一)對學校單位之建議:重視學生之海外服務經驗、強化團隊成員間的互動機制與反思引導;(二)對大學生之建議:積極參與服務活動,累積服務經驗、加強對海外服務的認識,瞭解相關議題。最後,對後續研究對象、方法、內容等面向提出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