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1
Browse
1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高雄市國中師生對服務學習看法之調查研究(2014) 王鈴君本研究目的在於了解高雄市國中師生對服務學習之看法,將針對推動服務學習之行政人員、執行服務學習課程之教師及參與服務學習之學生進行問卷調查。透過問卷調查了解高雄市國中服務學習執行現況、高雄市國中師生對於服務學習的執行步驟、特質與成效的看法的差異,並瞭解服務學習反思活動之經驗對於服務學習的執行步驟、特質與成效的差異,以及瞭解服務學習執行步驟與服務學習特質的看法對於服務學習特質與成效看法的預測因素。 綜合上述文獻探討問卷調查所得之結果,採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逐步多元迴歸等統計方式進行資料分析,提出以下結論與建議。 就高雄市國中師生對服務學習看法之現況而言:一、高雄市國中師生參與服務學習時數增加,但教師及行政人員服務知能略顯不足,推行的服務學習類型以「間接服務」為主;二、「以學習為基礎」特質不是學校推動服務學習時的考量因素;三、在「準備階段」、「服務階段」、「慶賀階段」各執行步驟中,高雄市國中師生對「慶賀階段」認同度最低,其中各執行步驟的反思活動皆不被重視;四、學生因為十二年國教的推行而參與服務學習,造成對服務學習「重要性價值」之認同度較低。 在不同身分別對服務學習看法之差異情況而言:一、高雄市國中學生、老師對服務學習「準備階段」、「服務階段」執行步驟的看法無顯著差異,但在「慶賀階段」執行步驟的看法有顯著差異;二、高雄市國中學生、老師對服務學習「合作與互惠」、「多元差異與社會正義」特質的看法無顯著差異,但在「以學習為基礎」特質的看法有顯著差異;三、高雄市國中學生、老師對服務學習成效的看法無顯著差異。在不同服務學習反思經驗者對服務學習看法之差異情況而言:一、有服務學習反思經驗者對服務學習執行步驟之看法高於無服務學習反思經驗者;二、有服務學習反思經驗者對服務學習特質之看法高於無服務學習反思經驗者;三、有服務學習反思經驗者對服務學習成效之看法高於無服務學習反思經驗者。 在高雄市國中師生對服務學習看法之預測情況而言:一、高雄市國中師生對「服務階段」執行步驟的看法最能有效預測對「合作與互惠」、「以學習為基礎」特質的看法;二、高雄市國中師生對「服務階段」執行步驟的看法最能有效預測對「人際互動」、「個人與社會發展」成效的看法;三、高雄市國中師生對「合作與互惠」、「以學習為基礎」、「以多元差異與社會正義」特質的看法依序最能有效預測「人際互動」、「個人與社會發展」、「重要性價值」成效的看法。 在研究建議方面,針對教育行政主管機關的建議:一、修正服務學習相關法令;二、加強服務學習資訊推廣;三、規劃完善的服務專業知能培訓課程;四、提供充足的經費及資源。對學校行政單位的建議:一、將服務學習納入學校固定活動及正式課程中實施;二、成立學校推動小組,並建立評鑑機制。對教師及行政人員的建議:一、服務地點宜由校內服務移至校外服務;二、服務類型宜由間接服務推廣至直接服務;三、依不同服務類型掌握服務學習執行步驟要點;四、加強服務學習設計與各階段反思活動,協助學生由外在參與動機轉化為內在參與動機。Item 高雄市國民中學教師服務學習實施現況之研究(2014) 林憲聰本研究主旨在以國民中學教師觀點瞭解高雄市國民中學推動服務學習實施現況之「意涵認知」、「實施情況」、「成效認知」三層面,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之高雄市國中教師在服務學習實施現況各層面之差異。 本研究以高雄市國民中學之教師為研究母群體,以分層叢集抽樣選取研究對象,共計發出600份問卷,經回收並篩選後共有 567 份有效問卷。 本研究依據文獻探討與問卷調查結果,歸納出以下之結論: 一、高雄市國中教師服務學習相關經驗描述性統計結果:求學時期有參與服務學 習過的教師人數比例較少,比例為35.6%,沒有參加過服務學習相關研習時 數的教師的人數比例最高佔73.3%,無志工經驗的人數比例較多佔56.0%, 66.1%的多數老師已經有實際的服務學習帶領經驗。 二、高雄市國民中學服務學習實施現況屬平均值以上,其中以「成效認知」層面 為最高。 三、不同職務之高雄市國中教師在服務學習實施現況之「意涵認知」、「實施情 況」、「成效認知」三層面有所不同。整體而言,專任教師較好,導師較差。 四、不同年資之高雄市國中教師在服務學習實施現況之「意涵認知」、「實施情 況」、「成效認知」三層面有所不同 。整體而言,年資「5年以下」表現較好, 「6-10年」較差。 五、不同服務學習相關經驗之高雄市國中教師在服務學習實施現況之「意涵認 知」、「實施情況」、「成效認知」三層面部分有所不同。整體而言,求學時期 有服務學習經驗者,有參與研習,有志工經驗,有帶領過服務學習皆較無經 驗者表現較佳。 六、不同學校規模的高雄市國民中學教師其在服務學習之「意涵認知」、「實 施情況」、「成效認知」三層面有所不同。整體而言,學校規模大之教師其表 現較佳。 七、不同學校區域的高雄市國民中學教師其在服務學習之「意涵認知」、 「成效認知」二層面有所不同。整體而言,原高雄市教師表現較原高雄縣教 師佳。Item 高中職學生參與暑期服務學習方案之學習經驗與成長研究(2014) 鄭俊傑; Chun-Chieh Cheng本研究目的為探討高中職學生參與暑期服務學習方案之學習經驗與成效,研究對象包括三所高中職共同參與品德議題營隊的學生,共74名,其中9名透過質性訪談瞭解其參與暑期服務學習方案之學習經驗,並整合其他服務學生的活動學習單、團體反思記錄及網路社群心得相互對話,分析學習經驗與成效,歸納研究結果獲得三項主題,包括「背景差異是困境亦是成長與學習的關鍵」、「從陌生到熟悉,萌發了關懷與責任」、「反思多元互動與凝聚團隊共識啟動觀點轉換」,並提出結論如「多元互動為啟動改變的關鍵力量」與「從「我」到「我們」,團體意識與公民素養的提升」。 基於上述結果,本研究對於服務學習帶領者提出建議,包括多元的校際合作模式有利服務學習方案成效、深化發展方案內涵、拓展方案實踐的持續性與持續發展多元的反思方式,並應當與社區建立更密切結合的關係;對於學校與政府提出建議,包括加強服務學習方案帶領人員之專業素養、重視服務學習方案互惠成效,而非統計數據、強化協同合作與互惠的特質;對進一步研究提出建議,包括增加多元的研究方法與對象以及長期追蹤研究參與者的未來發展。Item 大學生人格類型、服務學習課程參與效能及生涯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以靜宜大學為例(2006) 陳靜怡; Ching-Yi Chen服務學習對學生發展的正向影響在國內外已有諸多研究證實。然而,學生是獨特的個體,不同情境下學習狀況迥異,如進一步了解不同背景與類型的學生,參與服務學習在學習效能上的差異情形,以及與生涯自我效能之關係,將有利服務安排、課程設計與評鑑,並發揮服務學習課程的功能。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旨在:1.瞭解不同背景變項大學生之人格類型、服務學習課程參與效能及生涯自我效能的情形。2.探討大學生的人格類型、服務學習課程參與效能及生涯自我效能之間的關係。3.根據研究發現提出建議,以供國內大專院校實施服務學習課程之參考。 本研究以「MBTI人格類型量表」、「生涯自我效能量表」,以及研究者參考國內外文獻自編之「服務學習課程參與效能量表」為研究工具。以靜宜大學九十四學年度第一學期,修讀「服務-學習」必修課程學生為研究對象,施測於五個學院13班,人數共498人。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卡方檢定、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逐步迴歸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茲將研究結果簡述如下: 一、大學生的「人格類型」在「性別」、「學院別」、「服務類別」、「服務學習課程興趣」、與「服務經驗」之分佈情形有所不同。 二、不同「人格類型」的大學生在「服務學習課程參與效能」及「生涯自我效能」上皆達顯著差異。 三、大學生之「服務學習課程參與效能」大致良好,以「人際溝通」效能最佳,其次依序是「社會關懷」、「問題解決」、「課程認同」及「自我效能」。 四、在「服務學習課程參與效能」方面,大學生的「性別」、「學院別」、「服務機構類別」、「服務與主修關連性」、「打工經驗」及「課業興趣」的不同會造成顯著差異。 五、「課業興趣」是預測大學生服務學習課程參與效能最主要的因素。 六、在「生涯自我效能」方面,大學生的「服務與主修關連性」及「課業興趣」的不同會造成顯著差異;而「性別」、「學院別」、「服務機構類別」、「打工經驗」的不同沒有顯著差異。 七、「服務學習課程參與效能」中的「問題解決」、「課程認同」向度能預測大學生的「生涯自我效能」。 八、「服務學習課程參與效能」與「生涯自我效能」之間有正向關係。 本研究最後依據研究發現與結論,提出對大學生、學校服務學習專責單位、學生事務相關單位、教育主管機關,以及後續研究數點建議以供參考。Item 應用服務學習方案提升國中學生社區意識之行動研究(2013) 劉雨家本研究起因於研究者在教育現場感受到學生每天被孤立在校園中,缺乏與真實世界的互動,導致關懷社會、參與社會的意願低落,因此企圖運用服務學習方案擴大學生的學習場域,帶動學生投入社區,從中提升學生的社區意識,包含社區認知、社區關懷、社區參與三部分。 研究者考量社區需求後,與合作的機構夥伴及校內同僚共同規劃了以老人服務為主軸的《從我到我們》服務學習方案,並在實踐的過程中採取行動研究,分析服務學習在研究者校內能有效推展的因素,同時探討服務學習方案對學生社區意識養成的影響及對研究者本身教學專業的影響。 九場次的服務學習活動後,研究者從學生問卷及多元的質性資料中歸納出下列結論: 一、學生普遍肯定本研究之服務學習方案 二、本研究之服務學習方案具備六大關鍵使之能有效推展 (一)發展統整課程以增加服務學習著力點 (二)在平等互惠的基礎上行動 (三)教師以身教引導促進學生投入 (四)隨時確認學生皆在情境中 (五)陪伴學生反思以深化學生學習 (六)強調家長參與的意義 三、本研究之服務學習方案有助於開展學生的社區意識 (一)在社區認知方面能知覺社區內的老人問題 (二)在社區關懷方面建立起公民責任感及服務價值觀 (三)在社區參與方面培養出服務及規畫服務的能力 四、本研究之服務學習方案有助於學生對服務學習的瞭解 (一)對服務學習有新的詮釋 (二)參與的動機從外在動機提升為內在動機 (三)具有服務學習的敏感度 (四)將服務學習價值遷移至日常生活 五、推動本方案促使研究者審視個人專業,並從中獲得學習成長。 本研究的最後也針對欲推行服務學習的教師及後續研究者提出建議,盼望後人能在本研究的基礎上落實服務學習的價值,協助學生融入社區及社會生活,活出年輕人的影響力。Item 北區某科技大學課程結合服務學習之實施及學習成效研究(2013) 邱碧蓮; CHIU, PI LIEN本研究以教師開設之服務學習課程為研究主體,探討北區某科技大學推動課程結合服務學習之實施情形及學生學習成效。首先,瞭解實施學校行政協助情形;其次,探究教師進行課程遭遇之問題;最後,則分析學生參與課程之學習成效。 本研究選擇質性研究方法,採立意取樣方式,選定開設服務學習課程2學期以上經驗之教師,研究其所開設結合服務學習之課程情形。邀請開設課程5位教師、承辦服務學習課程之業務行政人員2位,以及每門課程各選取服務日誌心得內容較佳之同學1位,共有5位同學,以上共計12位研究參與者進行正式訪談。另外,蒐集服務日誌瞭解課程運作與學習情形,並參考5門課程之學生服務日誌,研究資料運用三角檢正增加本研究信實度。 本研究提出結論如下:1.行政協助有助於課程結合服務學習實施;2.課程結合服務學習有助提升專業學習及社區關懷;3.課程結合服務學習增進師生關係;4.課程結合服務學習提昇學生發展能力、情緒管理、發展獨立性及自我認同等學習成效。 最後,對技專校院推動服務學習課程做出建議如下:1.建議增加服務學習課程教師評鑑項目;2.簡化課程相關行政程序並提供協助;3.增進教師帶領學生反思之機制;4.訓練TA協助課程;5.公開表揚學生給予獎勵;6.將課程結合服務學習列入敬業態度畢業門檻之ㄧ。Item 北部某技術學院服務課程學生參與態度與滿意度研究(2009) 李月娟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北部某技術學院服務課程學生參與態度與滿意度現況。本研究兼採調查研究法及質性訪談方式進行研究,針對案例學校97學年度第2學期四技與二技日間部學生為研究對象,以分層叢集隨機抽取628人施測,回收有效問卷519份(佔83%)。 研究工具在調查方面為「服務課程學生參與態度量表」及「服務課程學生滿意度量表」,問卷內容經預試,並利用因素分析建立建構效度。服務課程學生參與態度構面包含認知、情感、行為意向等三因素;服務課程學生滿意度構面包含實施模式、學習與成長、成就與表現等三因素,各因素之Cronbach α 係數介於.82至.98間。質性訪談方面,則分學生、服務課程承辦人及被服務機構三部分進行半結構式訪談。 量化資料分別以描述統計、t檢定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質性資料則是將訪談內容整理成逐字稿,抽取核心要素,再進行分析、歸納。結果發現:(1)案例學校服務課程學生在參與態度上屬同意程度,其中「情感」與「認知」層面,表現出接納與認同,然而「行為意向」層面,則呈現排斥;(2)不同性別、學制及志工服務經驗學生在服務課程參與態度上有顯著差異;(3)案例學校服務課程學生的滿意度為中等程度,但其中「學習與成長」和「成就與表現」層面是傾向不滿意;(4)不同性別、科系及學制學生在服務課程滿意度上有顯著差異;(5)被服務機構一致肯定案例學校學生的服務態度與表現,但建議案例學校能提供長期而穩定的志工來源;(6)案例學校服務課程的主要問題在缺乏反思活動、沒有完善的評量與考核方式,未規劃校內服務內容,以及人力不足。 根據以上發現,提出下列建議: 一、對現行服務課程的改善建議:(1)具體規劃學生在校內的服務內容;(2)將反思活動納入服務課程之中;(3)以多元方式加強宣導服務課程;(4)更易服務課程的考評與獎勵方式;(5)改善服務課程的資訊與登錄系統。 二、對未來服務課程變革之建議:(1)結合現行課程,納入正式學分;(2)增加人力配置,提升服務課程教育功能;(3)鼓勵系所教師結合專業,開設服務課程;(4)與社區建立夥伴關係,創造雙贏局面。 三、對學生之建議:(1)依個人專長選擇服務機構,並承擔責任;(2)進行服務反思,將服務經驗轉化為學習歷程。 四、對被服務機構之建議:(1)瞭解服務學習理念,協助推動服務學習;(2)賦予學生責任,適時提供督導與支持。Item 服務學習融入課程對學生社團行為影響之研究--以明道大學創新發明社為例(2014) 徐潔方; Hsu, Chien-Fang本研究主要以明道大學創新發明社為探討對象,探討其在學校推動服務學習融入課程執行時,對學生社團行為之影響。本研究兼採實務操作方法及成果問卷方式進行研究,將依高中、國中、國小為實施對象,從實際操作之學生、被服務機構及被服務學生問卷回饋,延伸未來種子教師實施價質與訓練研習之必要性。 依據研究結果與討論,服務課程學生參與態度現況表現整體滿意度都在非常好至好之間;學生滿意度大部份也是非常滿意至滿意之間;在被服務機構的回應中,大部份對明道大學社團表現非常的贊同,並希望明道大學能夠再次協助,因此更加肯定本研究執行流程方式,根據以上發現,提出下列建議: 一、對現行服務課程的改善建議包括:讓學生社團服務的價值提高,並延伸總子教師營隊、將反思活動納入服務課程之中、以多元方式加強宣導服務課程、更易服務課程的考評與獎勵方式。 二、對未來服務課程變革之建議:結合現行課程,納入正式學分、增加人力配置,提升服務課程教育功能、鼓勵系所教師結合專業,開設服務課程、與社區建立夥伴關係,創造雙贏局面。 三、對學生之建議:依個人專長選擇服務方式,並承擔責任、將服務經驗轉化為學習歷程。 四、對被服務機構之建議:建議被服務機構依學生專長交付責任、給予略具難度之工作,使其在服務的過程中亦能增進個人的能力,促進成長與發展。 五、對未來研究者之建議:未來研究可進入探討社團服務課程學生的參與態度與滿意度(實施模式、學習與成長、成就與表現)。Item e世代青年帶領服務學習之敘說研究------以中原大學四位大學生為例(2014) 袁明城; YUAN MING CHENG本研究主題在探究一群e世代青年學子如何經由課程實作機會,接觸社會服務,在服務中應用所學,投入社區服務與關懷,進而激發出後續自主服務學習方案。本研究針對下列五個問題進行研究:一、e世代青年參與服務學習的動機與價值改變為何?二、e世代青年如何籌組團隊及運作?三、e世代青年在服務學習過程中領導風格為何?四、e世代青年在團隊運作過程中,如何面對事件的衝突與因應?五、e世代青年參與服務學習對他們就業有哪些幫助? 研究採質性敘說故事的方法,以立意取樣四位參與者,進行深度訪談,由杜威關於經驗理論中所衍生出來的觀點,以三度敘說探究空間,包括時間向度、人和社會向度及空間向度進行分析,對四位參與者進行內外探索,探索他們的內在情感認知與外在社會環境觀感;透過時間向度,探索他們在領導團體持續追求價值認同歷程中,認知朝向高層次的發展。 研究後所得出的結論:這群青年在服務個案中歷經艱困與挑戰,逐步萃練出堅定的勇氣與抱負,憑藉著熱忱與理想,由鄰近社區的中小學數位教學服務、社區產業行銷數位服務,更走入泰緬邊境難民營協助數位教學服務。青年們已離開校園進入社會,他們仍憑藉理想與信念,持續帶領自己為追求社會公平與正義,深耕公益服務,善盡地球公民責任。 他們的服務學習經驗是一個良好的典範,透過服務學習的體驗,演變對社會自主的貢獻,此一經驗歷程是青年學子學習的標竿,更是我們服務學習工作者努力邁進的方向。Item 服務學習融入帶動中小學社團發展方案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德明財經科技大學為例(2008) 黃明雪; Ming-Hsueh Huang本研究旨在探討服務學習融入帶動中小學社團發展方案實施成效之研究,研究問題包括:一、探討服務學習融入帶動中小學社團發展方案,對受服務小學生之環境知識、環境態度、環境行為的改變;二、研究服務學習融入帶動中小學社團發展方案,對參與服務大學生學習歷程;三、探討受服務小學師長與服務學習方案之合作歷程、回饋與建議;四、提出服務學習融入帶動中小學社團發展方案成功要素。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焦點團體與質性資料分析並行,量化研究工具乃依據相關文獻設計有效之服務學習融入帶動中小學社團發展方案,以研究者改編之「綠色生活地圖學習成效量表」作為測驗工具,以參與本方案活動之內湖區麗山及文湖國小,總計120名國小三年級學生,做為實驗組問卷施測對象。而以麗山國小未參與本方案活動,計120名三年級學生,做為對照組問卷施測對象,參與對象於活動前與活動後各施行一次問卷調查。質化資料則以德明財經科技大學綠色生活地圖社14名成員、受服務小學4名師長為質性研究對象,並以參與服務大學生之服務日誌、綜合反思回饋表、焦點團體、受服務小學師長回饋表及訪談、和研究者自身之反思作為質性分析資料。 本研究結果與發現如下: 一、量化部份: 在融入方案實驗活動後,實驗組成員在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的後測分數顯著高於對照組成組,且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增進分數達.05統計上之顯著水準。 二、質化部份: 1、參與服務大學生學習歷程:學習是由服務開始,而有學習與成長,並會產生允諾再投入服務的動態歷程,且顯現出多面向之學習與成長,包含自我審查、主動負責、包容尊重、批判思考、溝通協調、與他人互動、反應等能力的提昇,另外也培養感恩、承諾、公民參與等自我效能,可見融入帶動中小學社團發展之學習對參與服務大學生具多方面之影響。 2、受服務小學師長與服務學習方案之合作歷程、回饋與建議:受服務小學師長對於本方案活動,認為方案設計與安排適當,符合國小所需課程,對服務大學生表現持正面肯定態度;本方案活動對受服務小學生、受服務小學師長,及參與服務的大學生具有不同層面的學習與收穫,同時肯定此為帶動中小學社團發展活動之良好模式,認定為有意義之活動。並建議於服務活動前,能先與受服務小學師長更多意見交流機會,並認為以四年級小朋友較適宜推動本方案活動,以期更深入的學習效果。 3、服務學習成功要素:除推動者本身應具之相關知能外,受服務小學、受服務小學生,甚至是家長等相關人士,皆為方案運作的影響人物;而為了讓服務學習方案推動更具效能,除建立長期合作夥伴關係,也應從學校行政支援、課程培訓著手,甚至是政令配合、媒體宣導等皆為不可輕忽的推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