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34
  • Item
    認真對待自由民族主義:與Tamir的一場論辯
    (2009) 許巧靜; Sheu, Chau-jin
    本文以Yuli(Yael) Tamir的自由民族主義為研究對象,研究主題包括︰它是否成功結合了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以及它對當前民族問題的解決又提供了何種貢獻。議題從作為一般政治哲學基礎的「人」、被所有民族主義視為核心的「民族」概念,逐次延伸至Tamir倡議的兩項基本主張:「成員優先的公平分配原則」,以及「民族權利是普遍的個人權利」。透過一連串的結構性論辯,本論文試著揭露,雖然Tamir的自由民族主義對調融兩大主義提出許多深具探討意義的觀點,也有助於和緩民族訴求所引發的現實衝突,但整體而言,理論內部的一些嚴重矛盾,以及對兩大主義部份核心主張的輕忽,使之不但有消解民族主義的可能,更潛藏了自由主義所憎惡的威權主義因子。
  • Item
    理財教育融入國小課程之策略與實施之研究
    (2009) 黃劍華
    本研究旨在探究理財教育融入國小課程的策略與實施,以供未來推動國小理財教育以及進行相關研究的參考。首先是綜合國外國小理財教育課程內涵、理財教育專家以及我國國小教師的意見,建構出適合我國國小階段實施的理財教育課程內涵﹔其次是透過問卷,以立意抽樣的方式,調查我國國小教師對理財教育的認知與需求﹔最後則是透過實驗教學來探討在國小階段實施理財教育的成效。   本研究主要的發現如下: 壹、在國小理財教育課程內涵之建構方面 研究者從理財知識、理財技能與理財態度三個面向,分成低年級、中年級與高年級 三個階段,建構我國國小理財教育課程內涵: 一、低年級:包含金錢的意義、金錢的由來、金錢的功用、儲蓄、消費行為、金錢的使用、金錢的保管、做決策、理財責任、倫理關懷等10項理財教育主題及14項能力指標。 二、中年級:包含金錢的意義、金錢的由來、金錢的功用、所得、儲蓄、消費行為、金錢的使用、金錢的保管、做決策、理財責任、倫理關懷等11項理財教育主題及19項能力指標。 三、高年級:包含金錢的意義、金錢的由來、所得、儲蓄、稅賦、投資、消費行為、金融組織、金錢的使用、金錢的保管、做決策、理財責任、倫理關懷等13項理財教育主題及31項能力指標。 貳、在國小教師對理財教育的認知與需求方面 研究者以自編之「國小教師理財教育之認知與需求調查問卷」,採立意抽樣的方式抽取我國24個縣市共43所國民小學共456位教師進行調查研究,共獲致以下結論: 一、國小教師對理財教育的觀點 (一)在國小階段實施理財教育是有其必要性的,而且國小學生是有能力學習理財教育的相關課程內容。 (二)國小學生學習理財教育的相關內容之後,可以幫助他們做出明智的理財決策﹔也有助於適應日益複雜的生活環境。 (三)教育當局並沒有重視國小理財教育,而現行的教科書也沒有提供充足的理財教育相關教材。 (四)以融入方式來實施國小理財教育較為恰當。 (五)應該將理財教育納入能力指標之中,以作為課程設計時的參考。 (六)國小理財教育的實施有助於其他學科的學習。 二、國小教師對理財教育各能力指標之重要程度的觀點 (一)各項能力指標對學生未來的生活都具有相當程度的重要性。 (二)教師對「理財知識」、「理財技能」及「理財態度」三方面能力指標之重要程度的看法,並無明顯的差異。 三、國小教師對理財教育能力指標之了解程度 (一)教師對各項能力指標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二)教師對「理財知識」、「理財技能」及「理財態度」三方面能力指標之了解程度,並無明顯的差異。 (三)教師對理財教育能力指標的了解程度與重要性看法之間存在著顯著的中度正相關性。 參、國小理財教育實施之成效方面   研究者以任教學校之五、六年級各兩班進行實驗教學,教學前後分別以研究者自編之「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理財觀調查問卷」進行施測,並於全部課程實施完畢後,針對參與實驗教學的四位教師與部分學生進行訪談,研究所獲致的結論如下: 一、學生「理財觀」前後測結果之量化分析 (一)每一項理財教育主題的後測結果都高於前測結果,而且都達到顯著差異的水準,顯示透過理財教育課程的實施,對增進學生的理財觀念是具有相當成效。 (二)透過理財教育的實施,對學生整體的理財觀念的提昇是相當有效的。 (三)理財教育相關課程對五、六年級學生並不會造成學習上的困擾。 (四)在接受理財教育相關課程之後,學生對理財教育課程展現了相當濃厚的學習意願。 二、學生訪談結果分析 (一)能熱烈參與教學活動。 (二)更能妥善規劃零用錢的使用及珍惜物品。 (三)能將理財知識與技能應用在日常生活之中。 (四)能知道承擔理財責任的重要性。 三、教師訪談結果分析 (一)理財教育課程的實施對學生有很大的幫助,且不會造成教學上的困擾。 (二)將理財教育課程融入社會學習領域中實施,是最可行的做法。 (三)透過理財教育課程的實施,對教師本身的理財觀念也有相當大的幫助。   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結論,對教育主管機關、學校行政單位、教育工作者、學生家長及後續研究者參考。 關鍵字:理財素養、理財教育、課程內涵、國小理財教育
  • Item
    國小學生法治概念認知與態度形塑之教學研究─從美國公民教育中心《民主基礎系列》教材的觀點談起
    (2009) 黃國峰; Kuo-Fong Huang
    近幾十年來,台灣雖然歷經了一連串的民主政治改革,但與民主有密切關係的法治理念,仍然未普遍深植於社會之中。在一般人的觀念中,常認為法治教育就是法條宣導。因此,在現今的中小學校園中,法治教育等同犯罪防治教育,法律一再被強調其違法制裁的手段,忽略法律的程序正義與人權保障面向。基於這樣的問題,本研究擬以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中華扶輪教育基金會、台北律師公會等民間團體自美國公民教育中心所引進的《民主基礎系列》教材為核心,從權威、隱私、正義、責任等四個基本概念,重新去思索法治教育的內涵,並藉由參與教學、生活觀察及質性訪談來探討《民主基礎系列》教材在國內實施之教學成效,進而了解師生對教材之觀感與評價。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一、 剖析美國公民教育中心《民主基礎系列》教材之課程、教學及師資訓練的內涵。 二、 了解國內小學生活課程、社會學習領域教材之法治課程與教學的內涵。 三、 探索《民主基礎系列》教材對國小學生法治概念認知與態度之形塑歷程與成效。 四、 探討學生與教師對《民主基礎系列》課程與教學之觀感和評價。 本研究經由參與教學、觀察及訪談,所獲致的結論為:首先,《民主基礎系列》教材教學之實施,的確有助於學生法治概念之認知與法治態度之形塑,這種改變不只侷限於教材知識之獲得,更顯現在學生的行動、實踐層面,但如此轉變易與家長、教師管教態度和價值觀,產生衝突,形成兩難困境。其次,擔任參與教學之教師在教學歷程中,本身的法治概念、態度與輔導管教理念,亦隨著教材的施教而受影響、改變;最後,就《民主基礎系列》教材在國內的可行性與限制而言,基於現今課程結構及校園現況,時間因素是對於這套教材實施之良窳,具有決定性影響;而教材在施教過程中,受訪教師們認為思考工具之簡化、教學品質之提昇、學生作業完成方式及教材施教順序,都必須作進一步之轉化,方能適用於國內的教學環境。
  • Item
    身心障礙大學生支持性服務滿意度與校園整合關係研究
    (2009) 曲智鑛; Chih-Kuang Chue
    本研究旨在探討身心障礙大學生支持性服務滿意度、校園整合之現況,並探討個人背景變項、支持性服務滿意度與校園整合等變項間之關係。本研究以量化研究為主,輔以質性訪談。量化研究調查北區十所大專院校資源教室學生,以七類障礙類別的學生為研究對象,編製「資源教室學生支持性服務滿意度與校園整合問卷」,發出問卷260份,回收之有效問卷共計243份。量化問卷包括個人基本變項、支持性服務滿意度(學業輔導、生活輔導、心理輔導、生涯輔導、資源教師)與校園整合(學術整合、人際整合)。所得資料以SPSS15.0中文版進行描述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皮爾森相關等統計方法分析。質性研究部分則根據量化結果選取支持性服務滿意度(高、中、低)與校園整合(高、中、低)等九類學生共十八名進行個別訪談,以進一步瞭解影響支持性服務滿意度與校園整合的因素及其關係。 一、本量化研究結果發現: (一)身心障礙學生在社團參與上存在一定的困難與不便。 (二)支持性服務滿意度得分最高的向度為資源教師(M= 4.05),得分最低的為生涯輔導(M=3.62)。整體服務的滿意度平均數為3.82。 (三)身心障礙學生在「學術整合量表(M=3.50)」略高於「人際整合量表」(M=3.48)。而其中「教師關心學生的發展與教學」(M=3.67)得分最高,「學術與智力發展」(M=3.38)及「同儕團體互動」(M=3.38)分數最低。 (四)初始承諾越高的身心障礙學生對於支持性服務的滿意度也越高。 (五)女性身心障礙學生的學術整合顯著高於男性。 (六)「指定考科登記分發」入學的身心障礙學生在「人際整合」分量表的平均得分顯著高於「各校單獨招生」的身心障礙學生。 (七)初始承諾「高程度」的身心障礙學生在「校園整合」以及「學術整合」、「人際整合」顯著高於初始承諾「中高程度」和「中程度」的身心障礙學生。 (八)「高度社團參與」的身心障礙學生在「校園整合」以及「學術整合」、「人際整合」顯著高於「中度社團參與」和「低度社團參與」的身心障礙學生。 (九)支持性服務滿意度與校園整合(學術整合、人際整合)呈現中度正相關。 二、質化部分研究發現 (一)影響支持性服務滿意度的要素包含以下五點:自我成長、需求滿足、與服務提供者的互動關係、服務方式及內容與需求有差距、與先前經驗相比較。 (二)學術整合的因素包含責任與自我要求、服務的影響、預先準備、父母及教授的影響,瞭解自己的能力與需求。 (三)人際整合的要素包含人格特質與社交技巧、資源教室為身障生人際整合的場所、身心障礙學生人際整合的來源多為身心障礙學生、本身對於人際關係的期待、缺陷造成的生活型態。 (四)支持性服務滿意度與校園整合關係主要發現以下四點:藉由支持性服務增能學生、服務以外更需努力、滿意度與心態將影響再次尋求服務的意願、資源教室的存在就是一種服務與歸屬感。 本研究根據量化與質化研究結果,作成結論,對於高等教育身心障礙學生輔導工作及未來相關研究,提出建議。 關鍵詞:支持性服務滿意度、身心障礙學生、校園整合
  • Item
    大學生工讀及其與受聘能力關係研究--以台北地區八所公私立大學為例
    (2009) 王淑嬿
    本研究之目的主要在瞭解我國大學生之工讀狀況、受聘能力情形;並比較不同人口統計變項之我國大學生其工讀狀況之差異情形;不同人口統計變項之我國大學生其受聘能力面向之差異情形;接著進一步探討不同工讀狀況之我國大學生其受聘能力面向之差異情形;最後探究我國大學生人口統計變項、工讀狀況對受聘能力之預測力。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其問卷內容主要分為:工讀狀況、受聘能力、個人基本資料三部份。研究樣本是以台北地區八所公私立一般大學及科技大學日間部學生為對象,問卷共發出1,000份,回收957份,有效問卷939份。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大學生工讀狀況:大學期間曾有過校內外工讀經驗的比例高,且大多數從事與本身大學主修領域無關之工讀;不論是學期間或寒暑假都是以校外打工者占多數;以賺取學費生活費、增加社會歷練為主要的工讀動機。 二、大學生自認為本身具備整體的受聘能力,是介於「普通」與「充足」之間的程度;如就受聘能力各面向,依大學生自認為具備之平均得分高低來排序,依次為「軟技能」、「硬技能」、「職涯規劃與信心」。 三、不同性別、學校類型、就讀領域、年級、社團參與程度、家庭社經地位之大學生的工讀狀況有差異。 四、不同學校類型、年級、社團參與程度之大學生在受聘能力「硬技能」、「軟技能」、「職涯規劃與信心」三面向上都有差異。 五、有無工讀經驗、是否與所學相關、不同工讀動機—學習職業技能、不同工讀年資之大學生在受聘能力「硬技能」、「軟技能」、「職涯規劃與信心」三面向上都有差異。 六、以「工讀年資」最能預測整體受聘能力及「硬技能」面向;以「社團參與程度」最能預測受聘能力「軟技能」面向;以「與所學相關」最能預測受聘能力「職涯規劃與信心」面向。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論,對學生、學校、政府相關單位,與後續研究提出建議,以作為大學生參與工讀及提升受聘能力之參考。
  • Item
    重新感受自己的心,從心看見對方的新—研究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之多元文化觀點轉換歷程
    (2009) 林佩縈
    本研究主要探討研究所學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之多元文化觀點轉換歷程與重要影響因素。研究目的包括:一、了解研究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之多元文化觀點轉換歷程;二、探究影響研究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之多元文化觀點轉換的相關因素;三、歸納研究結果,提出服務學習課程擴展多元文化之建議。本研究設計為質性研究取向,研究參與者為台灣某公立大學研究所九十六學年度第二學期,選修服務學習研究課程之研究生,以半結構式訪談、服務日誌、服務卷宗、服務機構督導與任課教師訪談等方式收集資料,並以質性分析整理資料,且運用三角檢證法、研究參與者檢核、同儕檢核以及厚實敘寫增加研究信實度。 研究結果發現研究生於服務學習過程中,透過課程設計與多元族群的互動以及結構化反思,其多元文化觀點轉換歷程由「視而不見」、「侷限觀點」、「質疑現狀」到「跳脫框架」,而賦予適當的挑戰、觀點轉換的支持來源與個人背景與經驗為多元文化觀點轉換的重要影響因素。 最後,本研究建議應於服務學習課程中增加有意義的多元文化接觸經驗並與機構建立長期、持續性的夥伴關係,在進一步研究方面,建議擴大研究對象的範圍,並增加「行動研究」等多元的研究方法。
  • Item
    大學生網路性騷擾知覺、經驗與回應方式 ─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為例
    (2009) 招承維; Cheng-Wei Chao
    校園安全對於學生學習和發展為最基本的要求,其中校園性騷擾對於學生身心皆會造成身心的傷害,但虛擬校園的安全和網路上的性騷擾卻未曾受到重視。隨著科技進入校園,大學生又為高度使用網路之族群,因此本論文以台灣師範大學 (以下簡稱台灣師大) 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網路性騷擾知覺、經驗和回應方式之研究,以分層叢集抽樣,發出1450份問卷,共得有效問卷1216份。以描述統計、變異數分析與多元階層迴歸進行統計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 一、 台灣師大學生對網路性騷擾知覺程度頗高,且在不同背景變項上,不同性別、學生身份和性傾向大學生在網路性騷擾知覺上,呈現顯著差異。 二、 台灣師大學生有三成以上遭遇過至少一種網路性別騷擾、兩成左右遭遇至少一種不受歡迎的性關注、一成五遭遇至少一種網路性脅迫;在不同背景變項上,不同性別、原、僑外學生、LGBTQ大學生、不同校園性騷擾防治政策與不同性騷擾(性別)教育課程經驗大學生至少在一種以上的網路性騷擾行為經驗上,呈現顯著差異。 三、 台灣師大大學生在遭遇網路性騷擾時,最常使用「逃避/拒絕」的回應策略;在不同背景變項上,不同學生身份、不同性騷擾防治政策知覺與不同性騷擾(性別)教育課程經驗大學生在回應方式的選擇上略顯不同。 四、 經由階層迴歸分析發現,組織變項對台灣師大大學生網路性騷擾知覺的解釋力,僅佔0.1-0.3%。 本研究歸納量化研究結果,作成結論,並對高等教育工作者及未來之相關研究,提出建議。
  • Item
    再見家鄉‧再建家鄉—跨文化背景學生自組自籌團隊參與國際服務之學習歷程
    (2009) 李欣樺
    本研究以2008年「再見家鄉服務隊」緬甸服務方案為研究對象,探討學生參與國際服務之動機、歷程、挫折經驗與挑戰、參與服務的學習成長與影響以及建議。 本研究採質性訪談法進行研究,以參與該方案的六位學生志工為訪談對象。根據研究資料分析之發現,歸納結論如下: 一、台灣籍學生參與國際服務的動機以利己主義為主,利他主義為輔。 二、緬甸籍學生參與國際服務的動機以利他主義為主,利己主義為輔。 三、受訪學生參與國際服務的學習歷程可分服務前的準備階段、服務中的體驗學習、服務後的反思收穫三個階段、以及團體形成的歷程。服務前的學習歷程為社課研習與講座、教案設計與演練、經費規畫與籌募、風災評估與聯繫;服務中的學習歷程為文化體驗與學習、田野訪談與學習;服務後的學習歷程為服務撿討與反思、情感交流與互動;團體形成分為團體形成期、衝突摩合期、訂定規範期、服務執行期、曲終人不散。 四、受訪學生參與國際服務的挫折與挑戰為行程受阻的挑戰因應、教學狀況的危機處理 五、受訪學生參與國際服務的挑戰與轉折為服務帶來的蛻變與承諾 六、台灣籍學生參與國際服務的成長與改變為增進生涯探索與選擇、服務中的學習與成長、人生觀與世界觀的改變 七、緬甸籍學生參與國際服務的成長與改變為增進生涯探索與選擇、田野調查觸發反思與了解 八、受訪學生參與國際服務之建議為服務方案的規劃、以及對外來參與國際服務學生的建議。 最後根據文獻分析,研究發現與結論,就大學生參與國際服務、規畫服務方 案及未來研究三方面,提出建議,以供日後推行大學生自組自籌團隊參與國際服務之參考。
  • Item
    大學生社團經驗及其與就業力關係研究-以臺北縣市大學社團學生為例
    (2009) 許雅雯; HSU, YA-WEN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社團經驗及其與就業力之關係。本研究除了瞭解大學生社團經驗、就業力現況外;亦分析比較不同背景變項之大學生社團經驗、就業力面向,與不同社團參與經驗大學生之就業力面向;並再進一步探討大學生社團學習經驗與就業力之間的關係;最後探究不同背景變項、社團經驗對大學生就業力的預測力。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研究工具為參考相關研究、資料編製之問卷,運用項目分析驗證信度,進行專家評定內容效度。問卷內容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個人基本資料」;第二部分為「社團經驗部份」;第三部分為自認具備之「就業力部份」。研究樣本以97學年第一學期臺北縣市八所大學參與社團之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問卷共發出920份,回收775份,有效問卷759份。所得資料以SPSS 12.0中文版進行描述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相關分析、與逐步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分析。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參與社團大學生接近「同意」參與社團有助於提升社團學習經驗。 二、參與「服務性」、「學術性」社團大學生其自認具備就業力顯著高於沒有參與之大學生。 三、參與社團大學生認為自己具備接近「充足」之就業力。 四、不同性別、年級、就讀學院、每週打工時數、實習經驗、住宿狀況、家庭社經地位之大學社團學生其社團經驗有差異。 五、不同性別、年級、就讀興趣、每週打工時數、實習經驗、住宿狀況之大學社團學生其就業力面向有差異。 六、不同社團參與數量、社團參與屬性、社團參與時間、擔任最高職務、每週參與時數、社團投入程度之大學社團學生其就業力面向有差異。 七、社團學習經驗之技能學習、人際關係、領導能力、自我實現與各種就業力間呈現顯著低度正相關。 八、社團學習經驗中之「領導能力」對就業力有最大解釋力。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論,提出對學生、學校相關單位、教育行政單位、與後續研究之建議,以作為參與社團學生提升就業力之參考。
  • Item
    我國中學理財教育課程綱要之建構
    (2009) 饒玉屏; Jao Yu-Ping
    本研究旨在建構中學理財教育的課程綱要,先藉由文獻探討的方式分析整理各國理財教育的主要內涵,初步建構我國中學理財教育課程綱要。接著針對我國公立國高中教師進行抽樣調查,以瞭解中學教師對理財教育融入課程與實施的意見與做法,對我國中學理財教育課程綱要之建構做最後的修正及建議。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壹、在中學理財教育課程內涵之建構方面 研究者從理財知識、理財技能與理財態度三個面向,分成國中及高中兩個階段,建構我國中學理財教育課程內涵: 一、國中:包含所得與稅賦、消費行為、信用與借貸、風險管理與保險、儲蓄與投資、金錢管理與規劃、做決策、理財責任、倫理關懷等9項理財教育主題及42項能力指標。 二、高中:包含所得與稅賦、消費行為、信用與借貸、風險管理與保險、儲蓄與投資、金錢管理與規劃、做決策、理財責任、倫理關懷等9項理財教育主題及62項能力指標。 貳、在中學教師對理財教育的認知與需求方面 研究者以自編之「中學教師理財教育之認知與需求調查問卷」,採立意抽樣的方式抽取我國24個縣市共41所國民中學及40所高級中學共758位教師進行調查研究,共獲致以下結論: 一、中學教師對理財教育的觀點 (一)在中學階段實施理財教育是有其必要性的,而且中學學生是有能力學習理財教育的相關課程內容。 (二)中學學生學習理財教育的相關內容之後,可以幫助他們做出明智的理財決策﹔也有助於適應日益複雜的生活環境。 (三)教育當局並沒有重視中學理財教育,而現行的教科書也沒有提供充足的理財教育相關教材。 (四)以融入方式來實施中學理財教育較為恰當。 (五)應該將理財教育納入現有之課程綱要之中,以作為課程設計時的參考。 (六)中學理財教育的實施有助於其他學科的學習。 二、中學教師對理財教育各能力指標之重要程度的觀點 (一)各項能力指標對學生未來的生活都具有相當程度的重要性。 (二)教師對「理財知識」、「理財技能」及「理財態度」三方面能力指標之重要程度的看法,並無明顯的差異。 三、中學教師對理財教育能力指標之了解程度 (一)教師對各項能力指標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二)教師對「理財知識」、「理財技能」及「理財態度」三方面能力指標之了解程度,並無明顯的差異。 (三)教師對理財教育能力指標的了解程度與重要性看法之間存在著顯著的中度正相關性。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分別針對:一、教育行政機關;二、學校行政單位;三、教育工作者;四、後續研究者等四方面,提出建議。 關鍵字:理財教育、理財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