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
Browse
Recent Submissions
Item 桌上遊戲應用於高職智能障礙學生職業知識教學之探究(2022) 陳靖宜; Chen, Ching-Yi近年興起的遊戲式學習,不少研究指出遊戲式學習有助於提升研究參與者的學習成效、動機等效益,其中桌上遊戲在遊戲規則、時間、參與人數等亦有著高度彈性之優點,非常適合運用於教學現場。但目前較少針對職業教育相關課程進行遊戲式學習之教學,及為智能障礙學生設計一套職業教育桌上遊戲。因此,本研究以市面上現有的桌上遊戲118人力銀行,進行牌卡的修改與遊戲機制的調整,以符合智能障礙學生遊玩的桌上遊戲來作為教學媒材,並探究其學習成效、心流經驗、學習動機、遊戲接受度,及學習行為模式之表現。本研究採用準實驗設計,研究對象為32名臺灣北部兩所就讀於高職的智能障礙學生並分為實驗組和控制組各16名。實驗組採遊戲式學習,控制組則接受一般講授方式,以進行各兩節職業知識教學。從統計分析之研究結果,可歸納以下四點:一、針對智能障礙學生之學習特質所設計的教學活動,亦有助於提升其學習成效並產生正向情意表現。二、遊戲式學習有助於促進職智能障礙學生的學習動機、心流經驗並可降低其分心行為之比率。三、智能障礙學生對於本研究所使用的「職業教育桌上遊戲」具有極高之接受度,亦顯示該桌上遊戲具備有用性、易用性及遊戲元素之三大向度之機制。四、在依變項學習成效-後測、學習成效-延宕後測、心流經驗、學習動機、遊戲接受度中,除學習成效-延宕後測和心流經驗無顯著相關,其他變項彼此皆為顯著正相關。從序列分析結果探討實驗組的學習行為模式,可歸納以下三點:一、遊戲式學習提供智能障礙學生主動嘗試多元學習方法(如:牌卡文字線索、牌卡圖案線索、影片線索、知識討論、策略討論等學習方式)之機會。二、高學習成效組會出現反思討論的行為表現,而低學習成效組的學習效益較為不佳。三、高心流經驗組相較於低心流經驗組,更傾向嘗試多種策略答題,如:持續知識討論、知識討論轉換至策略討論、策略討論轉換牌卡操作,且高心流經驗組在分心後,仍可回到活動知識上繼續討論。針對相關障礙特質所設計的教學活動是有助於提升智能障礙學生的學習成效,加上遊戲式學習與同儕協作機制的優點,可引發智能障礙者的學習動機、與同儕互動交流、正向情意產生、多元策略嘗試與反思等較為積極的學習行為與表現。此外,本研究也提出教學實務、未來研究之相關建議。Item 留任意願影響因素之探討─以雙北市就業服務員為例(2023) 陳雅雯; Chen, Ya-Wen我國發展職業重建就業服務已有二十多年的時間,而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服務體系以就業服務人員所占人數最多,但因就業服務員的流動率甚大,各服務機構仍為徵求不到適合之人員備感困擾,過去文獻多探討就業服務員之離職傾向與職業倦怠之議題,較少文獻以正向方式探討如何讓就業服務員能夠留任之議題,為解決此一人才不足與專業傳承問題,本研究目的即在探討就業服務員留任因素,以期能提供目前現有職業重建專業人員培育制度及各用人組織在進行選用育留人才之參考依據。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自編「就業服務員留任影響因素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調查。研究對象以雙北市就業服務員為主要對象,共發放245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06份。以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雙因子獨立樣本ANOVA及多元迴歸方式了解就業服務員在雙因子理論中(包含:激勵因子、保健因子)對於留任意願之影響性。研究結果顯示,庇護性就業服務員與支持性就業服務員在留任意願上沒有顯著差異,而從多元迴歸統計方式了解到不論對於留任因素同意程度為何,支持性就業服務員願意持續留任的意願稍低於庇護性就服務員;在雙因子理論中的保健因子對於就業服務員留任意願有較高預測力,顯示若能提供完善與適切之保健因子(包含:薪酬、人際關係、工作環境及組織制度),則有助於提高就業服務員之留任意願。此研究結果可提供與就業服務單位及政府部門在制定相關法規或制度時可參考使用。Item 投擲沙包活動訓練對中風患者動作與認知表現效益(2022) 陳漪柔; Chen, Yi-Rou中風是全球發生率高的疾病,常伴隨動作與認知失能,進而影響日常生活功能表現。隨著醫療進步,發展出多元保守治療手法來提升病患的能力,降低疾病所帶來的功能性影響。為了有效將病患習得能力類化至日常生活,中風患者在臨床治療手法上強調任務導向功能性訓練。多項研究證實,任務導向模式訓練有助於提升病患的動作表現。其中投擲沙包活動訓練是臨床上常使用的任務導向訓練活動,屬於全身性動態活動,藉由任務的引導,誘發病患全身性感覺、動作協調;而有研究顯示動作訓練過程中,腦部的血流量會跟隨著運動的強度增加,有助於改善、維持及提升認知功能。然而相關效益研究較少,其臨床效益假設需要實證研究的證實。本研究採取短期效果追蹤前-後測實驗設計(Pretest-posttest short-term follow-up study),於臺北地區醫院、復健科診所徵求符合研究條件,且自願參與的中風患者共計21位,分別為實驗組11位;對照組10位。納入條件包括(1)腦中風診斷、病程超過6個月(含6個月)(2)布朗斯壯動作恢復層級(Brunnstrom Stage of Motor Recovery,BSMR)上、下肢動作層級達3以上、(3)改良式艾許沃斯氏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層級上下肢爲2以下、(4)簡易智能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得分達24分以上、(5)可獨立行走(6)年齡為30~80歲及。符合條件且同意參與研究者會記錄個人基本資料、醫療相關紀錄,並以動作及認知方面能力做為結果參數。 動作能力使用的工具包含傅格梅爾動作評估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上肢與下肢動作分數)、積木與盒子測驗(Box and Block Test,BBT)(一分鐘內健側與患側手移動的積木數量)、伯格氏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總分56分)、計時起身-行走測驗(Timed-up and Go Test,TUG)(由座椅起立往前走三公尺轉身回到座椅坐下所需秒數)、功能性伸臂測驗(Functional Reach Test,FRT)(健側手臂最大前伸距離公分)、靜態站姿下壓力中心(Center of Pressure,COP)晃動量;認知能力使用工具為褚氏注意力測驗(Chu’s Attention Test,CAT)(10分鐘完成的題數及錯誤數)、刪除測驗(Cancellation Test,CT)(包含形狀刪除測驗CST與數字刪除測驗CNT完成的時間及錯誤數)及彩色路徑描繪測驗(Color Trails Test,CTT)版本1和2(測驗所需時間與干擾值)。 所有的參與者前測完成,讓研究抽籤分為實驗組或對照組。實驗組接受投擲沙包活動訓練30分鐘、患側下肢訓練10分鐘及患側上肢訓練20分鐘;對照組接受站立桌訓練30分鐘、患側下肢訓練10分鐘及患側上肢訓練20分鐘,兩組在患側上下肢訓練皆以肌肉張力正常化、動作協調性與神經肌肉功能整合為主。每位接受每週2次、每次介入60分鐘並持續12週的治療訓練。於研究開始前1週、研究介入第6週及第12週進行成效評量與追蹤。資料分析以 SPSS 23.0套裝統計軟體進行統計分析,以描述性統計呈現兩組個案之特性。以卡方(Chi-square)檢定兩組之性別、教育程度、修正版艾許沃斯氏量表、布朗斯壯動作恢復上下肢層級在兩組是否配對;以t-test檢定兩組之平均年齡、身高、體重、中風時間與簡易智能量表是否配對。兩組訓練之成效差異,以雙因子變異數分析(Two way ANOVA)進行檢定,組間因子是組別、組內因子是測驗時間,同時計算效果值。結果顯示,兩組在人口學特性方面兩組相當,在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顯示p值結果皆> 0.05無顯著差異。在訓練成效上,兩組與時間交互檢驗結果得知,兩組在TUG(p = 0.022)、FRT(p = 0.01)及Berg(p = 0.034)達顯著差異(p < 0.05),而在其他變項皆無顯著差異。 效果量顯示FMA-U(ηp2 = 0.066)、BBTNH(ηp2 = 0.09)、TUG(ηp2 = 0.182)、FRT(ηp2 = 0.252)、BBS(ηp2 = 0.206)、CNM(ηp2 = 0.128)、CSM(ηp2 = 0.088)、BFSC(ηp2 = 0.096)、BFTC(ηp2 = 0.109)、HTC(ηp2 = 0.069)、RC(ηp2 = 0.078)皆達到中度以上的效果量。從組內效應檢定結果得知,實驗組(EG)在FMA-L(p = 0.008)、BBTH(p = 0.009)、BBTNH(p = < 0.001)、TUG(p = .007)、FRT(p = < .001)、BBS(p = < .001)、BFTC(p = .04)、CAT(p = 0.007)及CTT1(p = 0.044)皆 < 0.05有顯著差異;對照組(CG)在FMA-L(p = 0.002)、BBTH(p = 0.17)、BBTNH(p = 0.001)、BBS(p = 0.004)及BFTO(p = 0.03)皆< 0.05有顯著差異。兩組於動作能力表現於6週與12週的訓練下,動作能力表現有進步;認知能力結果顯示,為期12週兩組訓練對於認知能力表現有提升的潛能。整體而言,兩組完成12週的訓練效果比參與6週有更多的進步幅度,而實驗組所參與的訓練相較於對照組在動作及認知能力上也有更顯著的提升。 結論為參與投擲沙包活動及站立推拉箱訓練,在為期12週的訓練下,對中風患者在動作與認知能力有所助益,投擲沙包訓練對改善中風患者行走與姿勢控制能力的改善效果優於站立推拉箱訓練。Item 大專身心障礙畢業生就業服務認知、使用經驗及生涯認知之現況(2023) 鍾佩芝; Chung, Pei-Chih身心障礙者就業一直是各國所重視的問題,我國亦積極推展各項促進身心障礙就業服務措施,而實際大專身心障礙畢業生對於促進就業相關服務的認知程度與使用經驗及其對就業的初步影響,是本次研究所欲探討的,因社會認知生涯理論強調生涯認知對於職涯發展的重要性,且生涯認知對就業有正向影響,故加入生涯認知變項一同與就業做討論。研究採調查研究法,以領有特教鑑定證明及或身心障礙證明之大專畢業生為對象,使用自編問卷「大專身心障礙畢業生對就業服務認知及使用經驗問卷」及「成人生涯認知量表」,自編問卷建立初步信度與表面效度後,共計發放16 所學校125 份問卷,回收108 份,回收後之信賴水準為90%,誤差範圍6.5%。資料經過編碼與處理後以適當的統計分析,包括次數分配、交叉表、獨立樣本t 檢定、卡方分析、皮爾森績差相關、點二系列相關,以回答研究問題。所有的統計分析以SPSS 23 進行。本研究結果顯示部分大專身心障礙畢業生對於就業服務認知程度偏低,且使用率不高;而服務的認知與服務使用之間呈現低~中度正相關。就業與未就業組在科技輔具、職務調整及工作竟改善的認知程度上有顯著差異(p< .05),但使用比例低可能因研究參與者以心智類為主,相關需求未被障礙者或雇主發現有關。大專身心障礙畢業生對於支持性就業服務仍有需求的存在,並於使用後對其就業有所幫助。參與就業博覽會對於取得職業資訊可能對部分大專畢業生的就業有所助益。生涯認知中自我效能的難度知覺與就業具顯著低相關,其他變項與就業不具顯著相關,可能與本研究之參與者的自我覺察能力、工作表現滿意度有關。 根據本研究之結果建議提升大專身心障礙學生對就業的認知及自我生涯認知程度,以瞭解自身需求,並提升輔導人員對學生就業服務需求之評估能力。積極推廣就業服務與合理調整的概念,加強單位間之緊密連結,以促進大專畢業身心障礙學生的就業轉銜。Item 年輕型失智症重返職場之歷程(2022) 高彥婷; Kao, Yen-Ting本研究使用質性研究,探討年輕型失智症重返職場之歷程,研究中採訪了三位罹患年輕型失智症、接受職務再設計、目前仍在原職場或新職場就業的個案以及三位個案之家屬。三位個案分別為兩位男性,一位女性,個案家屬除為日常照顧者外,其中兩位也是個案在職場的同事。本研究採用個別訪談法,先以敘事訪談的方向與研究參與者進行訪談,再加以個案的職業輔導評量報告、職務再設計等報告資料,加以分析研究結果並進行討論。研究結果顯示,年輕型失智症個案在罹病後其能力與特質會產生變化,包含認知能力改變、溝通社交表達困難、情緒起伏變動等,進而影響其工作能力與效率。研究參與者透過職業重建服務,對個案進行工作內容調整及職務再設計,並在家人支持與陪伴下重返職場。另就研究結果,本研究對於研究過程中的限制,亦分別提出相關的建議。關鍵字:年輕型失智症、重返職場、職業重建Item 聽覺障礙者職場支持之現況與需求(2023) 鍾依婷; Chung, Yi-Ting本研究旨從社會支持的三層面:情緒性支持、訊息性支持、工具性支持,來瞭解臺灣聽覺障礙者之職場支持的現況與需求。並探討不同背景之聽覺障礙者在職場支持現況和需求的差異情形。研究者以自編之「聽覺障礙者職場支持之現況與需求」問卷為研究工具,以全臺灣聽覺障礙者為調查對象,問卷有手語線上連結問卷及書面問卷方式,回收兩類有效問卷:線上問卷66份,書面問卷84,共150份。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及重要度-表現分析法(IPA)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之重要發現如下:一、 整體而言,聽覺障礙者仍是對「訊息性支持」向度需求最高,而對「工具性支持」向度需求最低;而在職場支持現況的提供上,也是「訊息性支持」向度最高,而對「工具性支持」向度最低。二、 根據IPA的「集中關注區」結果,仍有職場支持項目未被滿足,需要立即改善:「公司會將我的工作場域減少噪音,使我更能清楚接收溝通訊息。」、「公司設有視覺提示系統,例如:即時跑馬燈廣播系統,火災警示燈,協助我逃生。」三、 聽覺障礙者之職場支持現況在「職種」、「教育程度」有顯著差異,「職種」顯示出「工具性支持」:「技藝有關人員」獲得的支持比「專業人員」多、「機械設備操作及組裝人員」獲得的支持比「專業人員」多、「機械設備操作及組裝人員」獲得的支持比「事務支援人員」多;「教育程度」顯示出「工具性支持」:「高中職以下」的聽覺障礙者獲得的支持比「大學以上」的聽覺障礙者多。而職場支持需求在「教育程度」有顯著差異:「高中職以下」的聽覺障礙者的工具性需求比「大學以上」的聽覺障礙者高。四、 研究結果,對政府單位、企業單位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職場安全環境設施的必備性,例如火災警示燈;編入有關家庭支持與支持性就服員之題目;問卷內容的設計上,建議需要在情緒性支持的部分,再加入”歧視”或”接納”的議題等。Item 庇護工場員工之生活品質研究(2022) 吳美霖; Wu, Mei-Lin本研究探討第一類身心障礙者接受庇護性就業服務後,其生活品質的現況及影響因素。運用問卷調查方式,以北部某地區庇護工場之員工為研究對象,共抽取85名身心障礙者參與研究,並以符合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簡稱ICF)鑑定為第一類身心障礙者,其中智能障礙者73人,慢性精神病者12人;障礙類別為輕度36人、中度42人及重度及極重度8人;年齡介於20至30歲51人、介於31至40歲25人及介於41至64歲9人。本研究採用荷蘭 Arduin 基金會和比利時根特大學所發展的個人成果量表(Personal Outcomes Scale)中文版為評估工具,其分為8大層面(個人發展、自我決策、人際關係、社會融合、權利、情緒福祉、身體福祉及物質福祉),每個層面皆有6個特定指標,總共48題。另使用描述性統計、相關係數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雪費法、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經過統計資料分析後,其研究結果是依據本研究三大研究問題,其為身心障礙庇護員工生活品質現況、生活品質相關因素及差異性分析、生活品質八大層面之差異性分別討論如下:一、 就身心障礙庇護員工生活品質現況中,其生活品質於八大層面的滿意度面呈現為中等以上滿意度,以下為滿意度最高前三項(情緒福祉、個人發展及物質福祉)及最低前兩項(社會融合及權利)之顯著差異層面。(一) 生活品質現況滿意度最高前三項如下:1. 身心障礙庇護員工在生活品質的情緒福祉層面向有最高滿意度。2. 身心礙者庇護員工在生活品質之個人發展層面,有基本獨立生活能力。3. 身心障礙庇護員工在生活品質之物質福祉層面,擁有固定薪資收入。(二) 生活品質現況滿意度最低前兩項中,以社會融合滿意度最低,次低為權利層面之生活品質滿意度。二、 就身心障礙庇護員工生活品質相關因素及差異性分析中,其個人因素(障礙程度、年齡)、就業狀況(工作年資、工時)與生活品質各層面(個人發展、自我決策、基本權利、社會融合及物質福祉)間存在相關因素,而且彼此間有顯著差異性。(一) 身心障礙庇護員工之障礙程度愈輕微,在個人發展及自我決策之生活品質滿意度愈高。(二) 隨著年齡增加,身心障礙庇護員工愈能夠反應其在生活品質獲得更多的基本權利。(三) 隨著工作年資增加,身心障礙庇護員工能夠反應其有較多的社會融合機會,對物質福祉的生活品質滿意度也愈高。(四) 工時愈長,降低身心障礙庇護員工參與社會融合機會,但其對物質福祉有較高的滿意度。三、 就身心障礙庇護員工在生活品質八大層面之差異性中,其對於年齡、工作年資及工時皆有預測效果。綜合言之,身心障礙庇護員工在生活品質現況中,以情緒福祉滿意度最高,其表示身心障礙庇護員工對於目前庇護職場能獲得安全感、成就感及滿意目前的狀況。第二高為個人發展滿意度,表示他們認為自己具備獨立生理能力、有能力照顧自己、追求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第三則是物質福祉層面,其表示他們有穩定收入,可以讓他們擁有薪資支配權及個人重要物品;然而,在身心障礙庇護員工之生活品質現況中,以最不滿意的層面為社會融合,其表示個人與社區之間的互動較差,是為低度社會參與,第二不滿意層面為權利,其表示在執行身心障礙庇護員工在執行個人權利的機會也較少。在生活品質相關因素及差異性分析中,個人因素(障礙程度、年齡)及就業狀況(工作年資、工時)與生活品質各方面(個人發展、自我決策、基本權利、社會融合及物質福祉)之間存在相關性及顯著差異性,其為身心障礙者之障礙程度愈輕微,其在個別學習發展及自主選擇權之生活品質有較好的表現。年齡愈長之身心障礙者,他們在個人及法定權利的基本認知表現較佳;身心障礙庇護員工的工作年資愈多,他們在社會融合參與的機會則愈多。又因工作年資增長,獲得薪資收入隨之增加,掌控自己財務規劃的機會愈大,對於物質福祉之生活品質較好。身心障礙庇護員工在庇護工場的工時愈長,他們可參與社會融合的機會則愈少,但工時愈長,他們獲得收入則愈多,其物質福祉的生活品質愈高。最後,在身心障礙庇護員工生活品質八大層面之差異性分析中,其生活品質八大層面對於年齡、工作年資及工時皆有預測效果,分別表示年齡對於權利層面之生活品質有顯著影響力,年齡愈大的身心障礙庇護員工,愈能夠回應其個人權利維護的認知表現愈好;工作年資愈長的身心障礙庇護員工,愈能夠回應其社會融合機會愈高,獲得薪資收入愈多及物質福祉之生活品質表現愈好;他們每週工時愈長,愈能回應其參與社會互動的時間愈少,但會讓他們獲得愈高的薪資收入,其愈高的薪資收入會讓他們在生活品質之物質福祉層面有愈好滿意度。Item 沉浸式虛擬實境遊戲訓練對思覺失調症患者功能改善之成效(2021) 毛裕智; Mao, Yu-Chih思覺失調症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疾病,慢性化思覺失調症患者的認知與身體功能缺損越來越明顯,導致患者在日常生活、活動參與、就業遭遇限制進而影生活品質。過去的研究發現,個別進行認知與身體功能訓練確實能提升病患在兩方面的功能,但是沒有研究探討經由訓練而提升的認知與身體功能是否能反映在參與社會與社區活動的功能性表現。虛擬實境的遊戲訓練成功地將認知、身體活動以及娛樂三者結合,讓使用者可以在虛擬的但愉悅的情境中重複的運用認知與身體活動能力,過去研究顯示,在一段時間的訓練後,病患的部分認知能力與體適能有所改善。近年發展出頭戴式虛擬實境技術,提供使用者更真實的感受,研究者認為,這一類沈浸式的遊戲對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影響相較以往桌上型顯示器所呈現的虛擬實境遊戲更加顯著。但目前尚沒有研究探討這種高度沈浸是虛擬實境遊戲訓練對思覺失調症認知、身體功能與功能性表現的影響。本研究使用實驗研究法,將受試者分為實驗組及控制組,控制組接受傳統工作訓練,實驗組則透過頭戴式顯示技術接受沉浸式虛擬實境的音樂及益智遊戲訓練,進行為期十二週,每週兩次,每次30分鐘的訓練,並藉由彩色路徑描繪測驗、積木與盒子測驗、起立走測驗、慢性精神病患者工作行為量表蒐集結果參數,搜集資料的時間點包括:訓練前(前測)、訓練六週後(後測一)、訓練十二週後(後測二)。使用SPSS 23進行以下統計分析:敘述性統計、獨立t 檢定、混合設計重複量數二因子變異數分析、配對t 檢定、單因子共變數分析,回答研究問題。統計顯著性定為p<.05或p<.025。 結果共有二十二位完成整個試驗(實驗組12位、控制組10位),統計分析結果發現,不論沉浸式虛擬實境遊戲訓練或是社區復健中心的傳統工作訓練,同樣對於思覺失調症患者在認知與身體功能上有所助益,沈浸式虛擬實境遊戲訓練對病患的注意力有高於社區工作訓練趨勢。此外,為期十二週、每週兩次、每次三十分鐘的訓練並未對病患的功能性行為表現產生立即的影響。 沈浸式虛擬實境訓練與社區工作訓練對思覺失調症患者的認知與身體功能有所助益,但這些功能的提升,無法反映在功能性行為表現,文中針對結果進行了可能原因分析,並對未來研究與臨床應用提出建議。Item 就業服務員職務再設計服務核心職能現況調查(2022) 曹萱萱; Tsao, Hsuan-Hsuan身心障礙者於就業時 ,時常存在職務再設計需求需由專業人員運用職務再設計職能來為其提供 合適的職務再設計措施 以 增進 其 就業穩定 。 本研究目的旨在了解 就業服務員職務再設計服務核心職能現況, 期待作為提供培訓或繼續教育 就業服務 員之課程規劃參考。 研究者參考國內外文獻 自編就業服務員 職務再設計核心職能調查問卷 ,問卷內容包含21題專業知識與14題專業技能,每一題皆包括重要程度與自覺具備程度的兩類量表, 皆以李克氏五點量表 評分, 就重要程度量表而言,一分為很不重要,兩分為不重要,三分為普通,四分為重要,五分為很重要分數越高則表示就業服務員認為其職能越重要就自覺具備程度而言,一分為一點也不具備,兩分為不太具備,三分為普通,四分為具備,五分為完全具備,分數越高則表示就業服務員自覺其職能具備度越高 。調查問卷經八位專家進行審查建立專家效度, 採極端組檢驗法進行項目分析及內部一致性檢驗 ,使用 Chronbach α係數進行信度分析後保留全數題項。問卷採電子問卷發放給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之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專業人員管理應用系統中的就業服務員 。 共計回收89份問卷,有效問卷 83份回收率為 26.9%。 以描述性統計了解就業服務員對職務再設計核心職能的重要性看法與自覺具備程度,以斯皮爾曼等級相關係數了解重要性看法與自覺具備程度的相關性,以及使用獨立樣本 t檢定分析就業服務員現職職稱、現職工作年資、近十年與職業重建服務相關工作職稱及從事職業重建服務總年資的基本資料變項對核心職能重要性看法及自覺具備程度上的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就業服務員在職務再設計核心職能專業知識重要程度平均為 4.06,自覺具備程度平均為 3.55 兩者呈現低度正相關, 專業技能重要程度平均為 4.27,自覺具備程度平均為 3.58 兩者呈現低度正相關 。 在基本資料變項中, 支持性就業服務員在「職務再設計應用」及「資源連結」自覺具備程度高於庇護性就業服務員 從事過支持性就業服務員經驗者在「職務再設計理論礎」、「職務再設計應用」 及 「資源連結」III自覺具備程度高於無從事經驗者,自覺具備程度高於無從事經驗者,從事從事就業服務員就業服務員5年以上者在「分析年以上者在「分析評估」自覺具備程度評估」自覺具備程度高於未滿高於未滿5年者,從事職業重建年者,從事職業重建服務服務總年資總年資5年以年以上者在「職務再設計理論基礎」自覺具備程度高於未滿上者在「職務再設計理論基礎」自覺具備程度高於未滿5年者。年者。九九成成以以上的上的研究參與者研究參與者皆有皆有提供提供職務再設計服務之經驗,職務再設計服務之經驗,但研究顯示但研究顯示就業服務就業服務員員對於職務再設計對於職務再設計核心職能存在需求核心職能存在需求。就業服務員普遍認為,就業服務員普遍認為,相關單位相關單位舉辦職務再設計核心職能繼續教育課程,建立職務再設計服務網路資料舉辦職務再設計核心職能繼續教育課程,建立職務再設計服務網路資料庫,庫,就業服務員就業服務員應藉由個別督導、與資深應藉由個別督導、與資深就業服務員就業服務員工作經驗交流、善工作經驗交流、善用網路資料庫及用網路資料庫及觀摩觀摩職務再設計創意競賽得獎作品等方式提升職務再設職務再設計創意競賽得獎作品等方式提升職務再設計核心職能。計核心職能。Item 聽覺障礙者使用同步聽打服務經驗之探究(2021) 陳妤甄; Chen, Yu-Chen隨著我國對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的落實,同步聽打服務自2017年正式施行,成為促進與實踐資訊平權的重要管道。服務推行至今,國內卻少有針對同步聽打服務的文獻,更鮮少以服務使用者──聽覺障礙者之觀點探討同步聽打服務的研究,然使用者的想法應是協助服務體系漸臻完善的最大力量,因此本研究以聽覺障礙者為研究參與者,探討同步聽打服務之整體歷程經驗、主觀感受與期待。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的深度訪談法,透過立意取樣和滾雪球取樣,邀請六位聽覺障礙者接受訪談,分別進行一至二小時的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接著將訪談錄音檔轉錄為逐字稿,進行資料管理、編碼與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一)行政程序中,聽覺障礙者對多元推廣管道、便捷的申請流程、依個別化需求派遣服務、受理單位耐心回應、窗口妥善處理問題與協調資源、提供聽打檔案等面向感到滿意,而負向經驗包含受理單位不友善、服務回饋表流於形式、單位間申請資訊有落差、因戶籍和時數限制無法順利申請、需求項目未納入服務範疇等;(二)服務使用過程中,聽覺障礙者對聽打員忠實完整的訊息轉譯、認真的服務態度、具備臨機應變能力等方面給予肯定,而負向經驗在於聽打員消極回應問題、使用設備產生干擾、轉譯訊息有缺漏、服務品質不符合自身需求等;(三)接觸其他服務型態方面,聽覺障礙者曾使用非政府的服務、私人教會活動中的遠距聽打服務,以及直播活動中所搭配的同步聽打服務。 根據結果發現,同步聽打服務體系中有不同角色和因素相互牽動、影響服務歷程與經驗,故本研究以系統理論為基石,針對聽打服務運作進行綜合討論。最後,彙整研究目的、結果與發現,作出研究結論,接著針對未來研究、聽打服務實務體系提出相關建議。Item 多元職前準備方案對第一類身心障礙者助益之探討~以單一社福單位為例(2021) 黃雅杏; Huang, Ya-Hsing職前準備方案是改善身心障礙者就業相關能力的重要策略,過去研究認為,具備多元特質的方案效果將更顯著,但缺乏實證的研究證據。本研究目的係探討多元職前準備方案對促進第一類身心障礙者就業並降低其所需支持程度之助益,以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問題有4項:(1)參加多元職前準備方案之第一類身心障礙者之人口學特性、接受服務情形、就業結果,以及訓前與訓後所需支持程度變化情形為何;(2)身心障礙者訓前與訓後所需就業相關支持程度是否有顯著變化?(3)參加多元職前準備方案後四種不同就業結果(未就業、庇護性就業、支持性就業和自行就業)之身心障礙者之人口學特質、接受服務情形、訓前與訓後所需支持程度之變化是否有顯著差異。(4)參與多元職前準備方案後不同就業結果(未就業、庇護性就業、支持性就業和自行就業)之第一類身心障礙者之年齡、服務情形(服務期程、服務項目數量)與所需支持程度之關係為何?本研究採回溯性次級資料分析之研究設計,由單一社福單位提供 2015年至2019年參與多元職前準備方案之第一類身心障礙者的文本資料,符合以下條件之文本資料才納入本研究分析以回答研究問題:(1)參訓時處於就業年齡15歲以上的身心障礙者之資料,(2)具備有就業意願和基本工作技能,(3)屬於第一類身心障礙者,(4)有簽署同意其資料被使用於研究分析之同意書者。就業所需支持程度以「障礙者職前準備暨就業能力強化開案需求評估表」做為研究工具,該評估工具具有專家效度,Chronbach’s alpha>.7,具備可接受的內部一致性。以敘述性統計分析、相依樣本t檢定、卡方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單因子共變數分析和線性迴歸分析以回答四個研究問題。所有統計以套裝統計軟體 SPSS 23 進行,統計顯著差異訂為 p < .05。 研究結果有四項,(1)2015年至2019年參訓者共127名,以男性、智能障礙、輕度障礙、高職學歷、未有3個月以上之就業經驗、個別輔導時數91小時以上,及以支持性就業為主,平均年齡為24.69歲、服務期程平均為7.58個月,以及服務項目數量平均為5.79項。整體的成功就業率為63%,穩定就業3個月以上為52%,且專業服務對第一類身心障礙者獲得或維持就業具有重要性。(2)多元職前準備方案有助於降低第一類身心障礙者所需支持程度,且在成功就業部分,未就業組的身心障礙者訓後所需的支持程度皆高於支持性就業者、庇護性就業和自行就業三組的身心障礙者。而在穩定就業3個月以上部分,支持性就業、庇護性就業與自行就業三組間訓後所需的支持程度差異不大。這可能代表身心障礙者進入職場後,雖仍需一定程度的支持,但能否成功就業或穩定就業3個月以上,可能有其他重要的影響因素。然並未有相關研究分析不同就業模式間異同之比較 ,故無法進一步瞭解可能的因素。(3)教育程度、個別輔導時數、服務期程等因素對不同的成功就業和穩定就業3個月以上之就業結果上皆達顯著差異,而障礙程度和服務項目數量則會影響不同的成功就業結果。透過Scheffe事後比較和Tamhane’s T2檢定分別發現庇護性就業組的身心障礙者所需要的服務期程明顯較自行就業組的身心障礙者要長,以及支持性就業組的身心障礙者所接受的服務項目數量多於未就業組之身心障礙者。(4)年齡和服務項目數量對第一類身心障礙者訓後所需的支持程度有顯著關係,能共同解釋39%的變異量。最後,多元且長期的職前準備方案有助於改善第一類身心障礙者所需的支持程度及就業狀況,也是協助第一類身心障礙者就業的踏腳石。同時建議職重服務系統應建立長期且多元的職前準備資源;擴大與企業合作的機會,並增加實習職場種類和實習時間;建立長期就業追蹤系統,以瞭解對身心障者長期穩定就業的效益,以及建立同步提供多元職前準備方案和支持性就業服務的模式。Item 中途失明者主要照顧家屬心路歷程探討(2021) 吳秋南; Wu, Chiu-Nan本研究採敘事探究(narrative inquiry)法,旨在探究中途失明者主要照顧家屬心路歷程,並了解照顧者對社會支持的覺知。為提供其他中途失明者與其照顧家屬能有可供參考之案例,以協助他們能有效面對並適應新生活模式,本研究以立意取樣,邀請五位重建成功之中途失明者,及六位他們的主要家庭照顧者,同為協同研究參與者,採用半結構訪談大綱,蒐集其照顧歷程的生命故事。針對研究問題,提出以下結論。本研究對於中途失明者照顧家屬心路歷程研究之新發現有:一、主要照顧者對失明家屬就醫態度視情況有異;二、男性承擔照顧意願增高,顛覆過去的刻板印象;三、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雙老家庭,照顧的高難度值得關注;四、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都應建立強大內在能量,並擴展生命視野;五、照顧家屬具正向宗教信仰,有助於接受失明的事實,並規劃妥善照顧方式;六、中途失明者成功的生活重建,有助於家庭盡早重回正常的生活軌道。七、本研究五位中途失明者,是屬於生活重建成功適應的案例,且其照顧家屬的人格特質良好,故照顧者的身心健康狀況未必受影響;八、中途失明者不同時期生活狀態,是影響主要照顧家屬情緒歷程的主因;九、現今社群網絡,有助於主要照顧家屬人際關係不受影響;十、本研究中六個家庭之經濟狀況原本即較為優渥,在發生家人成為中途失明者後,其家庭經濟狀況並未受到影響。故照顧家屬者是否受困於經濟壓力,端視該家庭原有經濟狀況而定;十一、照顧家屬能自我覺察,有助於因應負向歷程;十二、照顧家屬向外尋求支援有助於重建正向生活。 探討中途失明者照顧家屬對社會支持的覺知的結論為:一、具價值性的資訊支持,有助於採取正確且適當決定照顧策略;二、具體的實質支持,有助於消除或減緩照顧者的壓力;三、網絡支持有助於照顧者減少孤單感;四、來自受照顧者的情感支持,有助於主要照顧者感受到愛與鼓勵;五、受照顧者、其他親人或陌生人的肯定,都是主要照顧者自尊支持的來源。 本研究亦針對中途失明、主要照顧家屬、外部支持系統提出不同建議,期望對照顧安排、照顧能量提升、以及照顧服務規劃,能有所助益。此外,根據本研究限制,亦對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Item 思覺失調個案穩定就業之歷程探究(2021) 徐珮芳; Hsu, Pei-Fang本研究主要在於探討思覺失調症患者完成職業訓練後可以穩定就業的歷程與因素,並且了解從進入職場到穩定就業時所面臨到的挑戰為何。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透過半結構題綱與深入訪談方式收集資料,共訪談五位個案與三位職訓老師。並運用NVivo 11進行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思覺失調症患者參加完職業訓練至穩定就業之歷程包含:1. 於青春期與成年期發病,因狀況不穩定而接受數個月的治療。2. 症狀穩定後重返職場,但因壓力與症狀影響導致工作中斷,無法穩定就業。3. 受到污名化影響求職困難,另尋找就業方向與資源。4. 參加職業訓練學習專業技能,透過職訓班輔導員協助順利找到工作。5. 個案面對到工作挑戰時,願意積極面對並尋求家人、同儕與職訓班輔導員協助,解決就業時的挑戰,並穩定就業。 思覺失調症患者參加完職業訓練後可穩定就業之因素包含:一、職訓中心提供的協助:1. 具備良好的工作態度,學習改善問題,避免問題行為的發生。2. 每日固定的訓練時間,有助於個案回歸到規律的生活。3. 人際互動技巧的提升。4. 透過面試模擬增加面試技巧與信心。5. 提供就業獎勵,有助於個案持續就業的動力。6. 職訓中心持續提供支持與輔導。二、個人明確的就業動機:1. 學習專業技能與做出成品提高自信心與成就感。2. 明確的就業動機,以及珍惜目前的工作機會。3. 課程所學的技能與知識,應用於工作中。三、社會支持:1. 家人提供就業支持。2. 同儕提供就業支持。 思覺失調症患者參加職業訓練至穩定就業期間所面臨到的工作困境,包含:1. 個案病識感的不足,未能穩定服藥與回診,導致精神狀況不穩定。2. 工作時間長,體力無法負荷全職的工作。3. 無法得到主管與同事的支援,與職場態度不友善。4. 受媒體汙名化影響,雇主對個案症狀不熟悉或有所誤解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依序給思覺失調症患者、職業訓練單位、職場主管與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並且說明研究限制,以供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職能治療師對職業災害勞工醫療復健之專業知能(2021) 吳宜臻; Wu, Yi-Chen職能治療師提供之醫療復健是職業災害勞工重建服務中的一部分,因此,職能治療師若能在重建服務前端即時發揮專業,並視職業災害勞工需求與其他專業合作,滿足勞工的多元需求,便能使職業災害勞工接受完整且有效的照護。本研究之目的為探討職能治療師對職業災害勞工提供醫療復健所需專業知能的重要性與具備程度,以及了解專業知能發展需求。研究者以目前或曾經有對職業災害勞工提供醫療復健的職能治療師為研究對象,利用自編之「職能治療師對職業災害勞工醫療復健之專業知能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採用李克特式五點量表形式作答,得分越高表示填答者認為該題目的重要程度及具備程度越高,利用網路問卷調查方式,共收集272份問卷,扣除無效問卷後,共得203份有效問卷。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方法進行分析。分析結果如下: 一、 職能治療師對職業災害勞工醫療復健之專業知能重要程度自評部分,在知識、評估及治療技術三個面向皆達到「重要」程度以上。 二、 在職能治療師對於職業災害勞工醫療復健之專業知能重要程度的自評上,不因最高學歷、總執業年資、生理職能治療執業年資、執業場域類型、教學與否及提供職業災害勞工醫療復健情形等不同背景而在專業知能的重要程度上有所差異。 三、 職能治療師對職業災害勞工醫療復健之專業知能具備程度自評部分,在知識、評估及治療技術三個面向,具備程度皆落在部分具備到大致具備之間,其中平均分數以評估面向為最高,其次為治療技術,知識面向為最低分。 四、 在職能治療師對於職業災害勞工醫療復健之專業知能具備程度的自評上,因總執業年資和執業場域的不同而有差異存在,不因最高學歷、生理職能治療執業年資、教學與否及提供職業災害勞工醫療復健情形等不同背景而有所差異。 根據研究結果加以討論,發現在了解職災相關政策、使用實證職能治療、資源尋求與整合能力、評估職災勞工心理社會功能、提供工作環境改造建議等部分為職能治療師對職業災害勞工醫療復健之專業知能發展需求所在。最後,提出實務上及對未來研究之相關建議,以供參考。Item 視覺障礙者自我蛻變之敘說探究(2021) 蔡富傑; Tsai, Fu-Chieh本研究旨在從視覺障礙者的自我敘說,理解其生命歷程中的經驗,通過他個人主觀所敘述的事件、人物、社會環境、文化脈絡等背景對其自我生命轉化產生的意義與影響,以探究其個人自我生成與社會支持。研究者以訪談的方式,蒐集五位視覺障礙者的自我敘說,來回應研究問題,並將文本資料以敘事研究法的整體內容,整理出人物敘事寫真,再與類別內容,做跨研究參與者的經驗,疏理出個中主題連結,兩種結果方式呈現。研究結果以人物敘事寫真呈現,這五位視覺障礙者的個人生命故事,有他/她個人的自我蛻變,以及社會支持環境,我們可以透過閱讀他/她的自我敘事,深刻地認識他/她這一個人,以及他/她生命歷程所揭示的自我經驗,以及個己意義。集結在「先天視覺障礙」的生命敘事,進行跨研究參與者的文本故事之歸納彙整,以類別內容整理視覺障礙者自我蛻變的障礙經驗之意義主題,有四點:一、「學齡前:身體發展與情感依附」;二、「兒童期:認知學業與人際支持」;三、「青年期:障礙接納與自我認同」;四「成年期:職業發展與社會支持」。視覺障礙者的障礙經驗與障礙接納的自我蛻變歷程,有五點描述:一、沒有感知到自己的視覺障礙;二、感知自己的視覺障礙;三、企圖正常化或隱藏自己視障的心理狀態;四、障礙經驗的挫折感與人際退縮;五、障礙接納到自我接納。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三方面的建議供參考,一、視覺障礙者早期經驗;二、視覺障礙者,適應、障礙接納、自我接納;三、本研究的限制與未來研究的建議。關鍵字:先天視覺障礙、敘說、自我蛻變、社會支持Item 虛擬實境於技術型高中自閉症學生職業技能可用性之研究(2020) 張怡華; Chang, Yi-Hua特殊教育以多元化教育方法,應用各式輔助科技,協助身心障礙學生學習職業技能,以期順利就業達到自立生活目標。有鑑於特殊教育應用輔助科技仍以低科技為主,虛擬實境這項高科技應用於特殊教育高中職階段教學輔助仍然少見,本研究探討虛擬實境於技術型高中自閉症學生職業技能可用性,以科技接受模式、認知負荷與認知焦慮理論為基礎,以知覺有用性、知覺易用性、認知負荷、認知焦慮與系統提示作為問卷構面,由自閉症學生分別體驗VR語音版、VR字幕版切小黃瓜任務後填寫問卷,共計回收40份有效問卷,以Spearman等級相關係數檢驗自變項知覺有用性、知覺易用性、認知負荷、認知焦慮與提示模式對依變項行為意圖之關係。 研究結果,自閉症學生知覺有用性與職業技能行為意圖達正向關係,知覺有用性越高,使用VR學習職業技能的行為意圖越高;知覺易用性與職業技能行為意圖達正向關係,表示知覺易用性越高,使用VR學習職業技能的行為意圖越高;不同智力水準認知負荷達到顯著差異,合併智能障礙自閉症學生認知負荷與行為意圖無相關,未合併智能障礙自閉症學生認知負荷與行為意圖為負向關係,表示未合併智能障礙的自閉症學生認知負荷越高,應用VR學習職業技能行為意圖便越低;不同智力水準認知焦慮達到顯著差異,合併智能障礙自閉症學生認知焦慮與行為意圖無相關,未合併智能障礙自閉症學生認知焦慮與行為意圖為負向關係,意即未合併智能障礙的自閉症學生,認知焦慮越高應用VR學習職業技能行為意圖越低;自閉症學生系統提示模式與行為意圖為正向關係,但不同智力水準偏好的系統提示模式亦不相同,合併智能障礙的自閉症學生偏好語音旁白與字幕描述之提示模式,未合併智能障礙的自閉症學生偏好藍色閃爍與字幕描述的提示模式。 建議未來可設計更為簡化文字的問卷、縮減量表等級,以利合併智能障礙的自閉症學生填寫問卷,也建議可拓展研究範圍,了解不同認知程度、學習階段的自閉症學生應用VR學習之可用性。Item 發展腦性麻痺成人懸吊訓練方案並檢視其對平衡的成效(2020) 賴沛瑜; Lai, Pei-Yu肢體障礙佔各障別中人數最多者,特別是腦性麻痺者因損傷或病變引起運動機能障礙,導致肌力較差、姿勢穩定困難、動作控制差,進而影響自理能力、生活品質甚至降低社會參與度,所以適度的運動訓練能增加腦性麻痺者生活中的獨立性及參與度。本研究主要發展適合腦性麻痺者的懸吊訓練方案,並探討介入方案對其平衡能力的影響,以某大專院校腦性麻痺學生做為研究對象,採用單一受試之跨受試多基線設計,研究參與者將進行每週2次,共計9週的評量測驗,介入以懸吊訓練方案,挑選適合腦性麻痺者的9組動作,有飛翔式、仰臥橋式、伏臥橋式、抬髖平衡式、捲腹毛蟲式、仰臥捲腹式、仰臥單槓式;研究工具:自編懸吊訓練方案、足底壓力量測系統、柏格氏平衡量表,所得資料數據以視覺分析及C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能發展適合腦性麻痺成人的懸吊訓練方案。 二、腦性麻痺者經過懸吊訓練方案介入後,能提升其靜態平衡能力,具 有立即效果及維持效果 三、腦性麻痺者經過懸吊訓練方案介入後,柏格氏平衡量表未出現顯著 變化。 研究除了對數字資料分析外,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供未來相關研究執行及專業人員建議。Item 以新進人員觀點探討支持性就業服務員之工作適應(2019) 劉晏安; Liu, Yen-An本研究試圖以新進人員之觀點,探討進入支持性就業服務員的工作後,在職場如何面對的壓力與挑戰,或是如何因應專業工作的方式,以及其工作適應的歷程。具體目的聚焦在:(一)以新進人員觀點,探討支持性就業服務員工作適應過程中的工作壓力與挑戰;(二)以新進人員觀點,探討支持性就業服務員進入工作後,如何因應其遇到的困難;以及(三)以新進人員觀點,探討支持性就業服務員工作適應的歷程。 本研究使用立意取樣與滾雪球之方式,招募10名新進支持性就業服務員為研究參與者,使用半結構的訪談大綱進行深度訪談,並以質性研究取向的紮根分析方式,進行研究的整理與分析。研究結果以三個部分做呈現: 新進支持性就業服務員的工作壓力與挑戰,可以分為新人的角色適應、職務內容的挫折、職場支持不足;新人的角色適應包含:無法勝任角色的焦慮、角色期待落差、工作過度負荷;職務內容的挫折包含:行政業務繁瑣、職場開發困難、個案服務狀況多、家長溝通困境、工作特性限制;職場支持不足中,包含了:新人訓練不完善、督導風格不合、同儕關係不佳。 在新進支持性就業服務員進入工作後,因應其遇到的困難方式分為外在層面、內在層面;外在層面包含了工作調整、尋求支持、壓力紓解;內在層面則是情緒處理。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在新進支持性就業服務員的工作適應的歷程中,可以分為菜鳥帶菜鳥的角色摸索期、多重角色的自我覺察期、內在與外在漸進調整期、在進入工作後的菜鳥帶菜鳥的角色摸索期後,多重角色的認知覺察和內在與外在漸進調整期,會相互影響相互互動,漸進調整的過程中,可能又影響著菜鳥帶菜鳥的角色摸索期。文末依照研究結果提出適當的建議,以供支持性就業服務員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Item 智能障礙者在三種服務模式之工作能力比較分析(2020) 李珮瑜; Li, Pei-Yu智能障礙者離開學校後會依工作能力及生活自立能力接受適合的服務模式,台灣的輕度及中度智能障礙者以安置於社區日間作業設施(簡稱小作所)或進入庇護工場、支持性就業服務為大宗,其中小作所屬於部分負擔型的社會福利服務,而庇護工場與支持性就業屬於賺取薪資的就業權益維護服務,這三者形成一個連續性與階段性的服務體系,無論身心障礙者離校後進入哪一種服務類型,最終目標是身心障礙者能向上轉銜,最終進入競爭性職場穩定就業。然目前各階段的轉入與轉出之轉銜除了對「工作技能」有較明確的標準外,在「生活技能」與「工作行為」方面並未有明確的標準,過往研究中也鮮少關注到三種服務模式智能障礙者工作能力中生活技能與工作行為的差異性,可能造成目前各服務模式間的轉銜情況不佳。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討三種服務模式的智能障礙者在「生活技能」和「工作行為」兩項能力表現的差異。徵求宜蘭縣、基隆市在小作所、庇護性就業、支持性就業的智能障礙者各20、17、17位,研究工具分別為智能障礙者自陳量表「身心障礙學生獨立成人生活轉銜技能量表」及專業服務人員客觀填寫的「工作行為衡量表」以蒐集資料,也收集了人口學基本資料。以多變量共變數分析探討三個服務模式的智能障礙者在替排除年齡及障礙程度後,三組服務模式個案在生活技能及工作行為表現差異情形。本研究也透過訪談專業人員以深入了解影響三種服務模式安置的關鍵指標,以及現階段智能障礙者未適性安置的原因。 研究結果發現三種服務模式的智能障礙者生活技能表現確實有差異;工作行為表現上除了一般行為外則無顯著差異。安置模式同時受到個人及環境因素的影響,關鍵影響因素包括:個人工作態度、工作動機及動力、接受服務意願、認知判斷與工作認知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獨立作業能力、交通自理能力、個人溝通與應對、工作技能及產能、家庭支持度及家庭狀況。 智能障礙者未適性安置原因則包括個人對自我瞭解程度不足、缺乏就業準備度、人際互動問題、提前老化問題及各項環境因素:專業人員問題、家屬問題、資源不足問題、各種服務模式功能未清楚劃分。 因此,就業準備除了關注個人的工作能力外,提升職業重建單位的服務品質、提升家人的支持度、落實就業轉銜機制、輔導成立庇護工場以及提升個案健康管理能力皆是政府單位未來對身心障礙者各階段轉銜服務應規劃的政策方向。Item 虛擬實境於技術型高中自閉症學生食物製備職業課程之訓練成效(2020) 林恩慈; Lin, En-Tzu食物製備是學校職業訓練核心課程之一,食物製備技能提升不僅利於自閉症學生強化就業技能,同時提高獨立生活能力、促進休閒活動及社會融合。相關食物製備訓練研究探討以智能障礙為大宗,多數透過圖卡或影像式來進行教學,少有研究以虛擬實境為介入方式。然而,虛擬實境中立體動畫的擬真性及互動性,符合自閉症視覺化學習特性,並透過與自然情境的融合互動有利於技能類化到實際情境。因此,本研究以自閉症學生為研究對象,嘗試以沉浸式虛擬實境設備進行食物製備訓練。 本研究旨在探討虛擬實境應用於技術型高中自閉症學生食物製備職業課程之訓練成效。採單一受試法之跨受試多探測設計,以三位技術型高中一年級自閉症學生為受試對象。透過虛擬實境於食物製備職業訓練課程方案,進行為期兩週,每週五次,每次六十分鐘的課程介入,並藉由食物製備技能評量表,蒐集三位受試對象各實驗階段之食物製備步驟完成平均正確率及平均完成時間資料,輔以視覺分析及C統計分析結果,以瞭解訓練課程介入後對食物製備訓練之成效。 研究結果顯示,虛擬實境訓練課程介入後有提升食物製備步驟完成平均正確率,在撤除介入後仍具保留成效。在食物製備步驟平均完成時間雖有進步趨勢,但C統計未達統計顯著,立即成效不佳,而在撤除介入後亦有保留成效。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供教學單元及時間規劃、教學對象適用條件及自閉症學生在虛擬實境學習的教學策略等相關建議,作為未來研究與教學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