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
Browse
Recent Submissions
1 - 5 of 111
-
Item聽覺障礙者使用同步聽打服務經驗之探究( 2021)隨著我國對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的落實,同步聽打服務自2017年正式施行,成為促進與實踐資訊平權的重要管道。服務推行至今,國內卻少有針對同步聽打服務的文獻,更鮮少以服務使用者──聽覺障礙者之觀點探討同步聽打服務的研究,然使用者的想法應是協助服務體系漸臻完善的最大力量,因此本研究以聽覺障礙者為研究參與者,探討同步聽打服務之整體歷程經驗、主觀感受與期待。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的深度訪談法,透過立意取樣和滾雪球取樣,邀請六位聽覺障礙者接受訪談,分別進行一至二小時的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接著將訪談錄音檔轉錄為逐字稿,進行資料管理、編碼與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一)行政程序中,聽覺障礙者對多元推廣管道、便捷的申請流程、依個別化需求派遣服務、受理單位耐心回應、窗口妥善處理問題與協調資源、提供聽打檔案等面向感到滿意,而負向經驗包含受理單位不友善、服務回饋表流於形式、單位間申請資訊有落差、因戶籍和時數限制無法順利申請、需求項目未納入服務範疇等;(二)服務使用過程中,聽覺障礙者對聽打員忠實完整的訊息轉譯、認真的服務態度、具備臨機應變能力等方面給予肯定,而負向經驗在於聽打員消極回應問題、使用設備產生干擾、轉譯訊息有缺漏、服務品質不符合自身需求等;(三)接觸其他服務型態方面,聽覺障礙者曾使用非政府的服務、私人教會活動中的遠距聽打服務,以及直播活動中所搭配的同步聽打服務。 根據結果發現,同步聽打服務體系中有不同角色和因素相互牽動、影響服務歷程與經驗,故本研究以系統理論為基石,針對聽打服務運作進行綜合討論。最後,彙整研究目的、結果與發現,作出研究結論,接著針對未來研究、聽打服務實務體系提出相關建議。
-
Item就業服務員職務再設計服務核心職能現況調查( 2022)身心障礙者於就業時 ,時常存在職務再設計需求需由專業人員運用職務再設計職能來為其提供 合適的職務再設計措施 以 增進 其 就業穩定 。 本研究目的旨在了解 就業服務員職務再設計服務核心職能現況, 期待作為提供培訓或繼續教育 就業服務 員之課程規劃參考。 研究者參考國內外文獻 自編就業服務員 職務再設計核心職能調查問卷 ,問卷內容包含21題專業知識與14題專業技能,每一題皆包括重要程度與自覺具備程度的兩類量表, 皆以李克氏五點量表 評分, 就重要程度量表而言,一分為很不重要,兩分為不重要,三分為普通,四分為重要,五分為很重要分數越高則表示就業服務員認為其職能越重要就自覺具備程度而言,一分為一點也不具備,兩分為不太具備,三分為普通,四分為具備,五分為完全具備,分數越高則表示就業服務員自覺其職能具備度越高 。調查問卷經八位專家進行審查建立專家效度, 採極端組檢驗法進行項目分析及內部一致性檢驗 ,使用 Chronbach α係數進行信度分析後保留全數題項。問卷採電子問卷發放給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之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專業人員管理應用系統中的就業服務員 。 共計回收89份問卷,有效問卷 83份回收率為 26.9%。 以描述性統計了解就業服務員對職務再設計核心職能的重要性看法與自覺具備程度,以斯皮爾曼等級相關係數了解重要性看法與自覺具備程度的相關性,以及使用獨立樣本 t檢定分析就業服務員現職職稱、現職工作年資、近十年與職業重建服務相關工作職稱及從事職業重建服務總年資的基本資料變項對核心職能重要性看法及自覺具備程度上的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就業服務員在職務再設計核心職能專業知識重要程度平均為 4.06,自覺具備程度平均為 3.55 兩者呈現低度正相關, 專業技能重要程度平均為 4.27,自覺具備程度平均為 3.58 兩者呈現低度正相關 。 在基本資料變項中, 支持性就業服務員在「職務再設計應用」及「資源連結」自覺具備程度高於庇護性就業服務員 從事過支持性就業服務員經驗者在「職務再設計理論礎」、「職務再設計應用」 及 「資源連結」III自覺具備程度高於無從事經驗者,自覺具備程度高於無從事經驗者,從事從事就業服務員就業服務員5年以上者在「分析年以上者在「分析評估」自覺具備程度評估」自覺具備程度高於未滿高於未滿5年者,從事職業重建年者,從事職業重建服務服務總年資總年資5年以年以上者在「職務再設計理論基礎」自覺具備程度高於未滿上者在「職務再設計理論基礎」自覺具備程度高於未滿5年者。年者。九九成成以以上的上的研究參與者研究參與者皆有皆有提供提供職務再設計服務之經驗,職務再設計服務之經驗,但研究顯示但研究顯示就業服務就業服務員員對於職務再設計對於職務再設計核心職能存在需求核心職能存在需求。就業服務員普遍認為,就業服務員普遍認為,相關單位相關單位舉辦職務再設計核心職能繼續教育課程,建立職務再設計服務網路資料舉辦職務再設計核心職能繼續教育課程,建立職務再設計服務網路資料庫,庫,就業服務員就業服務員應藉由個別督導、與資深應藉由個別督導、與資深就業服務員就業服務員工作經驗交流、善工作經驗交流、善用網路資料庫及用網路資料庫及觀摩觀摩職務再設計創意競賽得獎作品等方式提升職務再設職務再設計創意競賽得獎作品等方式提升職務再設計核心職能。計核心職能。
-
Item沉浸式虛擬實境遊戲訓練對思覺失調症患者功能改善之成效( 2021)思覺失調症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疾病,慢性化思覺失調症患者的認知與身體功能缺損越來越明顯,導致患者在日常生活、活動參與、就業遭遇限制進而影生活品質。過去的研究發現,個別進行認知與身體功能訓練確實能提升病患在兩方面的功能,但是沒有研究探討經由訓練而提升的認知與身體功能是否能反映在參與社會與社區活動的功能性表現。虛擬實境的遊戲訓練成功地將認知、身體活動以及娛樂三者結合,讓使用者可以在虛擬的但愉悅的情境中重複的運用認知與身體活動能力,過去研究顯示,在一段時間的訓練後,病患的部分認知能力與體適能有所改善。近年發展出頭戴式虛擬實境技術,提供使用者更真實的感受,研究者認為,這一類沈浸式的遊戲對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影響相較以往桌上型顯示器所呈現的虛擬實境遊戲更加顯著。但目前尚沒有研究探討這種高度沈浸是虛擬實境遊戲訓練對思覺失調症認知、身體功能與功能性表現的影響。本研究使用實驗研究法,將受試者分為實驗組及控制組,控制組接受傳統工作訓練,實驗組則透過頭戴式顯示技術接受沉浸式虛擬實境的音樂及益智遊戲訓練,進行為期十二週,每週兩次,每次30分鐘的訓練,並藉由彩色路徑描繪測驗、積木與盒子測驗、起立走測驗、慢性精神病患者工作行為量表蒐集結果參數,搜集資料的時間點包括:訓練前(前測)、訓練六週後(後測一)、訓練十二週後(後測二)。使用SPSS 23進行以下統計分析:敘述性統計、獨立t 檢定、混合設計重複量數二因子變異數分析、配對t 檢定、單因子共變數分析,回答研究問題。統計顯著性定為p<.05或p<.025。 結果共有二十二位完成整個試驗(實驗組12位、控制組10位),統計分析結果發現,不論沉浸式虛擬實境遊戲訓練或是社區復健中心的傳統工作訓練,同樣對於思覺失調症患者在認知與身體功能上有所助益,沈浸式虛擬實境遊戲訓練對病患的注意力有高於社區工作訓練趨勢。此外,為期十二週、每週兩次、每次三十分鐘的訓練並未對病患的功能性行為表現產生立即的影響。 沈浸式虛擬實境訓練與社區工作訓練對思覺失調症患者的認知與身體功能有所助益,但這些功能的提升,無法反映在功能性行為表現,文中針對結果進行了可能原因分析,並對未來研究與臨床應用提出建議。
-
Item職能治療師對職業災害勞工醫療復健之專業知能( 2021)職能治療師提供之醫療復健是職業災害勞工重建服務中的一部分,因此,職能治療師若能在重建服務前端即時發揮專業,並視職業災害勞工需求與其他專業合作,滿足勞工的多元需求,便能使職業災害勞工接受完整且有效的照護。本研究之目的為探討職能治療師對職業災害勞工提供醫療復健所需專業知能的重要性與具備程度,以及了解專業知能發展需求。研究者以目前或曾經有對職業災害勞工提供醫療復健的職能治療師為研究對象,利用自編之「職能治療師對職業災害勞工醫療復健之專業知能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採用李克特式五點量表形式作答,得分越高表示填答者認為該題目的重要程度及具備程度越高,利用網路問卷調查方式,共收集272份問卷,扣除無效問卷後,共得203份有效問卷。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方法進行分析。分析結果如下: 一、 職能治療師對職業災害勞工醫療復健之專業知能重要程度自評部分,在知識、評估及治療技術三個面向皆達到「重要」程度以上。 二、 在職能治療師對於職業災害勞工醫療復健之專業知能重要程度的自評上,不因最高學歷、總執業年資、生理職能治療執業年資、執業場域類型、教學與否及提供職業災害勞工醫療復健情形等不同背景而在專業知能的重要程度上有所差異。 三、 職能治療師對職業災害勞工醫療復健之專業知能具備程度自評部分,在知識、評估及治療技術三個面向,具備程度皆落在部分具備到大致具備之間,其中平均分數以評估面向為最高,其次為治療技術,知識面向為最低分。 四、 在職能治療師對於職業災害勞工醫療復健之專業知能具備程度的自評上,因總執業年資和執業場域的不同而有差異存在,不因最高學歷、生理職能治療執業年資、教學與否及提供職業災害勞工醫療復健情形等不同背景而有所差異。 根據研究結果加以討論,發現在了解職災相關政策、使用實證職能治療、資源尋求與整合能力、評估職災勞工心理社會功能、提供工作環境改造建議等部分為職能治療師對職業災害勞工醫療復健之專業知能發展需求所在。最後,提出實務上及對未來研究之相關建議,以供參考。
-
Item中途失明者主要照顧家屬心路歷程探討( 2021)本研究採敘事探究(narrative inquiry)法,旨在探究中途失明者主要照顧家屬心路歷程,並了解照顧者對社會支持的覺知。為提供其他中途失明者與其照顧家屬能有可供參考之案例,以協助他們能有效面對並適應新生活模式,本研究以立意取樣,邀請五位重建成功之中途失明者,及六位他們的主要家庭照顧者,同為協同研究參與者,採用半結構訪談大綱,蒐集其照顧歷程的生命故事。針對研究問題,提出以下結論。本研究對於中途失明者照顧家屬心路歷程研究之新發現有:一、主要照顧者對失明家屬就醫態度視情況有異;二、男性承擔照顧意願增高,顛覆過去的刻板印象;三、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雙老家庭,照顧的高難度值得關注;四、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都應建立強大內在能量,並擴展生命視野;五、照顧家屬具正向宗教信仰,有助於接受失明的事實,並規劃妥善照顧方式;六、中途失明者成功的生活重建,有助於家庭盡早重回正常的生活軌道。七、本研究五位中途失明者,是屬於生活重建成功適應的案例,且其照顧家屬的人格特質良好,故照顧者的身心健康狀況未必受影響;八、中途失明者不同時期生活狀態,是影響主要照顧家屬情緒歷程的主因;九、現今社群網絡,有助於主要照顧家屬人際關係不受影響;十、本研究中六個家庭之經濟狀況原本即較為優渥,在發生家人成為中途失明者後,其家庭經濟狀況並未受到影響。故照顧家屬者是否受困於經濟壓力,端視該家庭原有經濟狀況而定;十一、照顧家屬能自我覺察,有助於因應負向歷程;十二、照顧家屬向外尋求支援有助於重建正向生活。 探討中途失明者照顧家屬對社會支持的覺知的結論為:一、具價值性的資訊支持,有助於採取正確且適當決定照顧策略;二、具體的實質支持,有助於消除或減緩照顧者的壓力;三、網絡支持有助於照顧者減少孤單感;四、來自受照顧者的情感支持,有助於主要照顧者感受到愛與鼓勵;五、受照顧者、其他親人或陌生人的肯定,都是主要照顧者自尊支持的來源。 本研究亦針對中途失明、主要照顧家屬、外部支持系統提出不同建議,期望對照顧安排、照顧能量提升、以及照顧服務規劃,能有所助益。此外,根據本研究限制,亦對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