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台灣史學報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47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清代臺灣科舉制度的實施、弊端與特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20-12-??) 許雪姬; Hsueh-chi Hsu有關清代在臺實施的科舉制度,是影響臺灣社會發展的重要制度,也是清廷治臺期間首要的惠臺措施,因此向來對科舉的研究不少,舉凡科舉制度的變遷,有多少人考上進士、舉人?乃至科舉弊端的冒籍、科舉移民,都是研究的重點。然而由於過去相關材料的使用不足,以及較少由京師、省城的角度來看臺灣,並且僅就制度的變革,未由科舉社群(童生、生員、舉人、進士)、教官、提調官(知府、知縣)、學政(主要由臺灣道兼理)的角度來觀察執行面,因此尚有進一步研究的空間。本文介紹一些臺灣舉人《鄉試硃卷》的史料、2位有童試經驗者的詩稿與略歷,並討論過去相關的研究主題與成果;其次探討生員學額、舉人保障名額、進士的特定名額的變遷,第三討論上述科舉社群、教官、學政,即應考者、教育管理者、決定錄取名單者各自不同的角色,第四討論科舉制度在臺灣的特色。經如上討論得以了解,以臺灣道等人兼理學政的角色不一定稱職,而早期學額多、考生少,造成終清治臺期間無法遏止冒考的現象,形成弊端的主要來源。至於舉人給的保障名額,有些是禮部給的配額3、粵1,有3名是利用捐例,用一名15萬兩「買」來的。臺灣進士的名額到了道光3年(1823)在有10個舉人進京會試下,取得1名進士的名額,這也是朝廷給臺灣特別優惠的處置。至於學額中的粵籍名額,雖皆由在臺官僚代為爭取而得,但閩粵間學額的爭奪,是否也是清中葉前閩、粵械鬥的原因之一,有待進一步研究。Item 楊雲萍、陳逸松、呂赫若這三個文化人與他們的時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16-12-??) 許雪姬; Hsueh-chi Hsu楊雲萍、陳逸松、呂赫若三人,可以說活在同一個世代。而他們所面對的時代,自青壯年皇民化時期,之後日本敗戰投降、國民黨的接收、二二八事件、國府撤退來臺、白色恐怖/冷戰時期,乃至解嚴,是一個最黑暗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光明的時代。生前他們三個人互相認識,惺惺相惜,也都是文化人,但性格有別、結局各有不同。本文利用三人留下的主要史料,參以當代人的旁證,以皇民化時期、戰後初期、二二八前後、白色恐怖這四個人生的階段來加以比較,以瞭解其共相與殊相。臺灣島在1895,1945年兩易其主,這三位臺灣菁英不能免於在中年改朝換代,各有因應方式,有的積極投入政界卻鳥盡弓藏,終究只是白忙一場;楊有機會進入公務系統,進行臺灣研究,卻因館撤而任臺大教職。呂赫若為推翻國民黨,加入共產黨,為了出版宣傳品,賣祖厝開印刷廠,直接投入反政府活動;卻因鍾浩東被捕,不得不進入武裝基地,從事危險的工作,終至意外喪生。1938年吳新榮說陳逸松是正義的使徒,楊雲萍是熱情的詩人,有異於吳新榮1938年的說法,筆者認為楊雲萍是良心的學者,呂赫若是正義的使徒,陳逸松呢?猶待資料更充分再論斷。Item 去奴化、趨祖國化下的書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11-09-??) 許雪姬本文主要利用戰後所修的臺灣人物傳,如《臺灣時人誌》(1947),《中華民國人事錄》(1953)、《臺灣名人集》(1953),《臺灣名人傳》(1953)、《南臺灣人物誌》(1957)等來觀察,發現戰後人物傳有去奴化、趨祖國化的書寫內容。如將日治時期參加皇民奉公會的事蹟削除,易之以日治、戰後熱愛祖國的事蹟。不僅如此,一些有偽政權經歷者,在傳中幾乎不呈現,使戰後臺灣人物傳出現了斷裂,以謝文達、陳錫卿、吳敦禮三人為例,最能說明上述現象。基於上述,如何解讀現成的臺灣人物傳,又如何評價臺灣人物,是當前臺灣史研究必須嚴肅對待的問題。進一步說,臺灣人物的評價,不能依附於日、中,應有自己的立場。而日治時期在所謂偽政權工作的臺灣人,應與在重慶活動的臺灣人同樣被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