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9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社會企業推廣永續時尚之研究
    (2021) 黃千容; Huang, Chien-Jung
    快速時尚講求衣服便宜,穿完就可以扔掉的情況下,伴隨著製造過程中的汙染,乃至於產生資源浪費,讓地球承受更多的壓力。然而,快速時尚為主流的情況下,卻有一些社會企業以強調永續時尚為理念,為環境保護盡一份心力,永續時尚下的產品,以環保取向為主,不論是產品製造過程、設計風格、消費形態等,都以降低環境負擔、倡導永續發展為目的。基此,本研究目的揀選四研究案例,了解個案對象推動方式、過程及遇到之問題,研究方法以深度訪談方式,了解個案對象及行銷方式。 研究結果發現永續時尚概念在臺灣目前受到少數人關注,尚在起步階段,未來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在臺灣有各類型永續時尚的社會企業,其產品都各有擁護者,把永續時尚觀念透過各種管道傳達給民眾,但社會企業能夠持續營運下去是非常重要的,由於生產成本較高會反映在售價上面,在銷售產品上面確實會遇到困難,其原因就是人工成本高和手工製成,沒辦法量產,價格無法降低。最後建議以不同的行銷方式、提升自身社會企業知名度或者利用社會企業相互合作的方式推廣永續時尚,若是越來越多社會企業投入,加入社會企業的行列,推動的力量更大,使越來越多人關注這個議題認識。
  • Item
    博物館與文化政策-探討臺灣1990年代以降博物館之相關政策與發展
    (2011) 羅欣怡; Hsin-Yi Lo
    地方主義、新政府運動、新博物館學、文化認同、地域振興、多元文化、全球在地化、民眾參與、後現代主義、產業主義、公民主義…等重要文化、社會、經濟等思潮,在近數十年來逐漸興起,影響了各國文化政策擬定之方向與內涵。隨著政策之變革,博物館之發展與經營也開始產生質變。本研究將探討1990年代前後臺灣及世界主要國家文化政策之發展概況、博物館之發展歷程與現況、文化政策對於博物館發展之影響層面、以及未來新時代文化政策取向應該走向何處、博物館又該如何重新界定自我的角色與使命等課題。 從英國、法國、日本、加拿大以及臺灣等國之文化政策與博物館概況中,我們觀察到一個與以往迥然不同的發展趨勢。雖各國有時間上的先後,但其發展趨勢都指向同一個方向。在文化政策上,逐漸走向以地方為政策主軸之思維模式;在博物館發展上,走向地方博物館大量崛起之年代。這樣的政策與博物館發展現象,是與全球重要文化、社會、經濟等思潮有高度相關,也與各國之國情、歷史文化等背景有關。這讓臺灣與其他國家之博物館不得不面臨角色與心態之重新調整,並且需開始兼顧與回應文化層面、社會層面、經濟層面、環境層面等國家整體發展之各項議題與需求。在未來的新時代思維中,「永續發展」、「社會企業」與「文化企業」等概念必須被適度導入文化政策與博物館領域中,才能因應全球快速之變遷與整體社會之所需。
  • Item
    策略性企業社會責任運作模式之研究-以六個企業型基金會為例
    (2009) 侯怡如; Yi-Ru Hou
    研究目的-近年來企業社會責任早已名列全球公共政策議程之中,且重要性日漸提高。是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備受注目的議題,越來越多國際組織針對企業社會責任訂定標準,並有許多跨國公司將其營運活動(對社會及環境的)影響評估,列入公司所發行的年報中,部分國際組織也會定期發表研究報告。因此可看出企業社會責任在現今社會之重要性。現今的企業型基金會大多都趨向於策略性企業社會責任,因此本研究欲探討企業型基金會在策略性企業社會責任下之運作模式。 研究問題-欲從國內外文獻中分析,了解策略性企業社會責任之意涵與其發展,並藉由六個不同運作模式之企業型基金會個案研究,來檢視策略性的價值與重要性,以作爾後策略性企業社會責任之研究發展,同時給予其他非營利組織參考建議,所以引發本研究以下三個問題:分別為策略性企業社會責任之興起原因?策略性企業社會責任之運作模式?策略性企業社會責任之影響? 研究方法-以文獻分析法及三角檢核法為主,研究對象則是金車教育基金會、技嘉教育基金會、勇源教育發展基金會、感恩社會福利基金會、華科事業群慈善基金會及朝邦文教基金會等六家企業型基金會,且以立意抽樣方式進行半結構式之訪談,訪談大綱以環境、結構、功能三方面來設計訪談問題。訪談過程以錄音為主,紀錄為輔,以避免遺漏口語訊息,進而分析研究目的。 研究發現-本研究之企業型基金會各具有獨特性,也兼顧到社會上之需求,兼具社會功能及促進社區發展,也從相關文獻之探討、相關文件資料的蒐集與訪談結果的分析,獲致以下結論:一、策略性企業社會責任之興起已為現今社會之趨勢二、策略性企業社會責任之運作模式已由回應式趨向於策略式之運作三、策略性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具有舉足輕重之地位,不容小覷。 研究建議-受訪者資料發現給予以下三點建議:一是建構支持策略性企業社會責任發展之環境,二是結合互補式的企業社會責任運作模式-以贊助加操作兩者融合並行,三則是適當調整組織內之成員以利運作。
  • Item
    社會投資形模與其責信之研究
    (2009) 張馨方
    研究目的—社會投資源自於社會企業中,企業社會責任底下的一環,它之所以會興起,主要原因是在解決傳統捐贈效能的問題,然而,由此所衍生出的核心價值之衝突,使得捐贈者/企業與受贈者/非營利組織往往在社會投資的模式中,無法達成雙方平等自主的可能性。故本研究旨在探討社會投資的內涵及其樣態,與其所需的責信機制架構,以開創彼此在社會投資策略中的雙贏局面。 研究問題—為了達成企業與非營利組織在社會投資模式中的雙贏局面,瞭解社會投資之模型與其責信內涵,則為本研究的重點所在。據此,本文擬探討以下三個研究問題:1.何謂社會投資?社會投資的責信內涵為何?2.何謂社會投資之模型?社會投資的整體概念為何?3.各種社會投資的樣態,其所需要的責信機制為何? 研究方法—本研究在資料搜集的部份將透過文獻探討的方式來進行;在資料分析的部份則將透過次級資料分析法中的彙總/後設研究法來進行;在研究對象的部份,因本文關注的焦點主要是在社會投資與其相關的責信議題,故社會投資及其責信內涵即為本文之研究對象;而在分析單位的部份則是著重在企業組織及非營利組織的組織層級。 研究發現—就社會投資的樣態而言,本研究根據社會投資之形模過程,建構出狹義的社會投資、公益創投、許可同意、以業務為基礎的倡導、贊助、聯合議題倡導、社會合作社、微額貸款/微型創業、社區企業、庇護工廠、公益平台等十一種社會投資的類型,其中,並區分為由企業或由非營利組織所主導的兩種樣態。而就社會投資之責信內涵而言,本研究是採用Suchman對於合法性的解釋,即實用性合法性(成文法)、道德性合法性(不成文法),與認知性合法性(內化)的概念,以及責信的控制機制,即強制力、規範及誘因的面向來建構出社會投資之責信架構。 關鍵字:社會投資、社會企業、責信、企業社會責任
  • Item
    長照導向社會企業經營模式之研究:以多扶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為例
    (2015) 蔡淑萍; Tsai,Shu-Ping
    本研究以多扶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為研究個案,欲探討社會企業介入長照的定位、運作模式與策略。共分為:經濟市場性、公益擴張性、市場與公益:永續性,三個面向探討。針對長照產業以社會企業發展提出討論與建議。 研究發現為以其三重底線分析多扶,多扶理念確實符合EMES所定義之社會面、經濟面意涵。環境方面在多扶始於2015年1月在地社區經營,持續與社區里長、安養院機構接洽活動。以實際運作面來說,目前多扶仍在持續努力營收翻正,在市場與公益面做平衡之調整。以社企介入長照之運作模式與策略為下列三點分析: (一) 營運市場之供應需求:多扶民營化力量介入政府的失衡、同時開發多元市場—無障礙旅遊,提供長照喘息空間。再者,多扶跨區接送、醫療成本高,整體服務價格屬中高價位。 (二) 多扶營運擴散化:拓點區位選擇—社企與一般企業差異點比較,有其特殊選擇之考量、其次為雙邊平台、異業結盟、創櫃擴大規模經營。 (三) 多扶營運永續性:多扶豐富的know-how助於服務品質穩定,多扶講求每位每位客戶的需要,給予最人性化服務。在地社區經營,可讓多扶的整體社會形象增加不少分數,推廣接送、輔具銷售、無障礙旅遊的蓬勃發展。 因此,本研究根據研究發現給予相關建議,希望可以讓後續欲往此方向研究者予以意見,以及多扶個案與長照產業轉型社會企業之經營建議。
  • Item
    社會企業行銷策略之研究
    (2015) 陳偉良; Chen, Wei-Liang
    「社會企業」一詞,在臺灣已出現許久,現今也開始出現相關政策,社會大眾也漸漸地認識與瞭解其大致的意涵。而在實際的運作上,為了達成「經濟」的效益,必須提高其提供的商品與服務的銷售,才能有足夠的資源,讓「社會使命」得以達成,以維持良善的營運;目前社會企業所採取的行銷策略與方式,大多是透過社會行銷或非營利組織行銷,來做出相關的規劃。不過,社會企業應需創造自身特有的行銷策略,更可以符合其組織理念使命,且能較適用於社會企業的本身的發展與文化,故引發本研究動機。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社會企業行銷策略的現況與發展,與其行銷策略之特性,以及曾面臨之困難與問題,並進一步提出改善策略和優化建議,可給予正在發展或未來欲從事社會企業之組織作為參考。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且依照鄭勝分(2005)社會企業界定,分為「NPO商業化」與「企業NPO化」,並找尋相關案例,進行深度訪談,於後續分析出社會企業行銷策略之相關發展、特性、問題與困境。 研究結果發現,社會企業可大致區分為兩種類型:「NPO型社會企業」與「公司型社會企業」,不同型態之社會企業對於行銷策略之發展與特性,使其存在著許多共通性與差異性,也會影響其策略之形成,且其面臨之問題與困難亦有些許的不同。而本研究在結論與建議部分,也提供相關可改善之策略與方式,以及可優化之建議,期待能提供社會企業的經營者能有行銷方面之助益,後續研究者也可以此作為方向,創造社會企業更完善之行銷模式與規劃藍圖。
  • Item
    社會企業行動方案建平臺之政策執行研究─以育成輔導平臺為例
    (2017) 陳瑋慈; Chen, Wei-Tzu
    20世紀末以降爆發一連串經濟危機,為因應市場失靈、政府失能、志願失靈等現象,社會企業漸受各國重視,成為歐美社會第三部門與經濟變革下解決社會問題的新興趨勢與途徑之一。目前臺灣社會企業尚屬初步發展階段,刻正由經濟部、勞動部及相關部會共同推動《社會企業行動方案》,其中「建平臺」與「倡育成」策略為推動關鍵,另查目前社會企業之研究多為探討社會企業定義、經營模式等議題,少有社會企業政府政策相關研究,考量政策規劃與執行對於社會企業之發展有一定影響力與重要性,故引發本研究動機,並聚焦於社會企業育成輔導平臺。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了解社會企業育成輔導平臺的作法、政策執行情形及其對於社會企業需求的回應情形,並據此進一步提出相關政策建議,提供我國政府作為未來調整規劃社會企業育成輔導平臺或資源整合相關政策之參考。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法,以深度訪談法的方式進行初級資料蒐集,訪談的對象包含推動社會企業的政府機關(單位)及官方設置之社會企業育成輔導平臺、官方育成輔導平臺使用者,以及民間育成輔導平臺與專家學者,依據研究問題進行訪談大綱設計及文獻蒐集,進行深度訪談,再就文獻與訪談資料分析整理出結論。 研究結果發現,《社會企業行動方案》育成輔導平臺之作法與鄭勝分所提出的社會企業發展途徑相似,分別由輔導新創企業的經濟部和輔導非營利組織的勞動部辦理,育成輔導平臺已展現部分成效,且能回應大部分社會企業之需求,惟仍有部分育成輔導困境尚待解決。本研究依據研究發現與結論,提出短期與中長期之社會企業育成輔導及相關政策建議,期待能夠提供政府作為下階段政策規劃之參考,創造更完善、更有利於臺灣社會企業發展之政策網絡與環境。
  • Item
    社會企業家人格特質之研究-以營利型為例
    (2016) 鄭惠如; Cheng, Hui-Ru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認為社會企業是任何可以產生公共利益的私人活動,具有企業精神策略,以達成特定經濟或社會目標,而非以利潤極大化為主要追求,且有助於解決社會排斥及失業問題的組織。2014年9月行政院核定之「社會企業行動方案」,述明「社會企業」是指解決特定社會問題為核心目標的創新企業組織,透過一般商業營運而非捐贈的模式在市場機制中自給自足。其不僅可以增加就業機會,亦可達到社會公益的目的,以平衡社會發展。其中更將社會企業分為「非營利組織」及「營利組織」,「營利型社會企業」是由傳統企業的企業社會責任,發展轉型為社會企業,正好是J. Gregory Dees 所提出「社會企業光譜」中由右到左的歷程。 人格特質是不同個體面對不同的環境或壓力時,為了適應而產生不同於他人的特殊行為與因應模式。臺灣企業有將近98%屬中小型企業,為整體經濟體系之主力;然而,面臨種種經濟環境的困境影響,許多中小企業仍能繼續實踐企業社會責任,與跨國企業互別苗頭,其原因就在於企業家精神。本研究之目的為探討「營利型社會企業家」之人格特質,以三到五位臺灣以中小企業風貌呈現的「營利型社會企業」的創辦人為研究對象,以深度訪談法為搜集資料的主要來源、MAXQDA質化資料分析軟體編碼歸納、輔以NEtS特質與人際風格評量佐證,將所得資料以質的研究法予以分析、歸納。由研究結果可得知在臺灣何種人格特質的企業主願意將公司的運作成為解決社會問題的一個環節,將社會大眾與社會弱勢族群連結,攜手共創多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