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9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成人參與學校志願服務學習歷程之研究(2006) 彭敏松; Peng Ming-sung本研究旨在瞭解家長志工參與學校志願服務過程中,所經歷的點滴及因服務而觸發個人內在或外在帶來的反思、批判、行動,及其改變等學習歷程。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成人參與學校志願服務的動機與參與態度。 二、探討成人參與學校志願服務與學校效能的關係。 三、分析成人參與學校志願服務學習的障礙及其反思。 四、比較個案志工參與學校服務學習的模式。 五、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推展家長參與學校服務學習的相關建議。 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針對五位家長服務志工,經過深度訪談、逐字稿整理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一、家長志願服務動機單純,無不當期待。志願服務能持續首重安家,家人的支持及人際情誼鼓舞愛心光輝延伸。 二、學校志願服務雖然少專業性工作,但仍屬無償付出,學校應提供互惠的資源,透過學習的機制,提升服務品質,並達成終身學習目標。 三、家長志願服務有助於學校教育效能提升,學校應主動排除困難,提供適當參與服務的管道與學習機會,以提升志工素質與學校教育效能。 四、個案志工共同的特質是反思自省、積極樂觀,在服務中同步成長。鼓舞社區型永遠志工,發展學校為愛心的基地,營造良善社會風氣。 五、借鏡Jarvis的成人經驗學習模式,志願服務轉換服務學習並提升學習成效的關鍵因素為推理、反思、實務實驗與評鑑。 由結論提出以下建議: 一、對社區民眾生涯發展的建議:鼓勵民眾踴躍參與志願服務,並積極轉化服務學習,以增進生涯成長與發展。 二、對服務學習辦理單位的建議:積極宣導服務學習信念,掌握時空契機,轉型發展社區學習中心。 三、對政府機關行政部門的建議:整合資源,建構社區全方位服務學習的支持體系與措施。 四、對後續研究進一步的建議:透過不同取向與實務行動研究,對服務學習的行政管理與家長志工的生涯發展做更深入的探討。Item 婦女參與志願服務經驗之研究~以學校志工為例(2008) 邱朝基論文摘要 本研究鎖定占學校志工約九成左右的婦女志工為對象,試以「婦女參與志願服務經驗之研究」為主題,以質化研究的「深度訪談」作為資料蒐集的主要方法,針對六位服務超過四年以上的學校婦女志工為對象主軸。探討她們在參與志願服務的經驗歷程,以及如何在多重角色轉換中調適,並了解在服務過程中本身所獲得的成長與改變,除了訪談之外,為得到多角度的資料,本研究還輔以參與觀察與文件分析補強本研究所需的資料。 依上述目的分別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 婦女志工的服務參與動機,與個人生活情境因素有密切相關。 二、 婦女志工持續參與的原因來自團體環境及他人正向的回饋。 三、 婦女志工在服務過程中經歷的點滴是豐富且難忘的。 四、 婦女志工自認服務過程的挫折不多,也多能以合理及轉化心境的方式調適。 五、 志工經歷的學習與體會讓女性志工的生命更具主體性。 根據研究結論,提出本論文的五點建議: 一、 對婦女志工的建議 1. 應主動積極參與學校志工服務,促進自我實現。 2. 重視志工個人的進修成長,提升專業服務知能。 二、 對學校機構的建議 1. 學校事前完成需求評估,可有效運作志工人力。 2. 妥善滿足志工參與動機需求,可強化志工持續服務。 3. 學校成員給予志工正向態度,凝聚學校志工向心力。 三、 對社會及志工家庭的建議 1. 社會或志工家庭成員應多給她們一些肯定及鼓勵。 2. 擔任志工可幫助個人成長與改變,進而豐富了整個家庭與工作生命。 四、 對於其他追求生命意義者的建議 1. 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意義。 2. 人生的選擇很多,需要付出的地方更多,多給自己嘗試的機會。 五、 對未來學術研究的建議 1. 就研究議題方面而言,可擴大領域探究其他不同學校或機構的參與情形,或深入探究學校、教師、志工合作的最佳模式,均為合適的研究議題。 2. 以研究方法方面而言,本研究僅採質性研究法,對於所得的研究結論比較無法完整的推論,質性研究有優點,但也有限制。 3. 以研究對象而言,本研究僅以單一學校志工為樣本,同質性較高,可增加不同性別、規模之學校或跨縣市學校志工,甚至同類型不同服務處所的志工。 關鍵詞:婦女志工、志願服務、學習歷程、經驗Item 非營利組織志工服務與學習之研究(2007) 王全清非營利組織志工服務與學習之研究--以佛教慈濟功德會志工為例 趨勢專家認為,二十一世紀將是志願服務的世紀,國內由於實施週休二日及國人退休年齡的提早,志工運動蓬勃發展,但如何有效推動,成為大家關注的議題,擁有四百多萬會員的佛教慈濟功德會,是推展志工志業非常成功的團體,期能解析其推動的情形與現況,進而探索其深層的相關問題。研究主要目的如下: 一、瞭解慈濟功德會特有的組織、文化和精神內涵。 二、探討慈濟功德會志工從事服務工作的情形。 三、探究慈濟功德會志工學習與成長的狀況。 四、根據研究結果,作為非營利組織推動志工服務與學習之參考。 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擬以質性研究取向,希望藉深度訪談的方法,深入瞭解慈濟功德會的組織文化,志工服務與學習的動機、類別、方式、內容、經驗與心得,以提出具體建議,供志願服務者及相關非營利組織參考,並作為未來宣揚志工服務理念,推展志工活動之依據。 本研究得到的結論有以下六項: 一、參與動機是志工服務與學習的原動力。 二、組織文化是志工服務與學習成敗的基石。 三、健全組織是志工服務與學習發展的利器。 四、服務工作是志工實現理想最佳的舞台。 五、學習訓練是志工有效服務最有力的保證。 六、成長改變是志工生涯發展最完美的註解。 最後,研究者結合文獻資料,受訪者的看法與意見,研究分析與討論,研究者的研究結論等內容論述,針對慈濟功德會、其他非營利組織及後續研究者分別提出相關參考建議。 關鍵詞:非營利組織、志願服務、志工、服務學習Item 社教志工實踐品德教育之仁愛思想與利他精神—崇德文教基金會個案研究(2016) 林明慧; LIN, Ming-Hui本研究針對崇德文教基金會進行個案研究,研究目的是探討社教志工從事品德教育的仁愛思想與個人道德實踐歷程,以及志工團隊文化形塑歷程。以了解社教志工參與及長期投入的原因;仁愛思想的學習與運用;從事品德教育的反思與省悟;以及品德修練與利他行為的關聯性。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設計,運用觀察法、訪問法與文件分析法。訪問資深志工幹部八位、接受服務的單位代表兩位、合作者與服務對象各一位;並針對社教組志工服務、社區親子讀經班與4Q教育成長課程方案進行分析。依據研究發現,獲得以下之結論 : 崇德文教基金會品德教育方案符合我國古代德育教學觀點;推展品德教育之作法符合教育政策;志工的品德修練以儒家仁愛思想為核心,呈現學、思、修、達的道德實踐歷程。志工團隊的特色為志工幹部是學習者、教學者,也是實踐者,形成一種互助共學、見賢思齊、終身學習的文化;志工幹部皆是終身素食,以落實愛護萬物生命、保護生態環境、減少天災、拯救地球之理想,並增進個人身心靈之健康與成長。志工推展品德教育是一種仁愛思想的發揮,也是利他精神的展現,志工團隊利他行為之影響,包括自然、他人、生物與社會四大層面。 依據研究結論,研究者提出以下建議 : 一、對學術研究的建議 : (一)探討儒家思想的生命關懷或道德實踐的相關主題。 (一)針對生命教育或靈性學習的主題做後續的研究。 二、對非營利組織的建議 : 品德教育內容豐富化、實施方式多元化,教師以身作則的身教就是典範學習,也是品德教育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