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9
Browse
30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青春期育兒者轉大人~年輕母親的身分認同發展(2022) 曹宜蓁; Tsao, Yi-chen在現今婚育年齡普遍延遲的晚熟世代中,「轉大人」成為探索與預備的漫長過程。然晚熟世代中存在著一群「青春期育兒者」,她們的經歷具有特殊性,卻鮮少被關注其邁入成年期的發展經驗,故此本研究以質性研究為取向尋求對其經驗之理解。本研究界定之研究參與者為曾於青春期階段生育子女並養育子女經歷達五年以上,且現已成年之未滿30 歲之年輕母親。研究目的一:探討年輕母親邁向成人期的發展經驗與軌跡、目的二:探討年輕母親承擔身分的界定與身分認同發展經驗。本研究以詮釋現象學方法論為主、以深度訪談法蒐集資料,透過半結構式的訪談綱要理解研究參與者對日常生活世界經驗的敘述。以主題分析法逐步分析及理解年輕母親的生活世界與觀點。本研究發現: 一、 年輕母親邁向成人期的發展路徑係從生育為起點,由生養育抉擇、親密關 係/婚姻抉擇、生涯抉擇三股線交織成生命軌跡,並針對其發展路徑大致分為:1.以家庭為中心的個人生涯停滯型、2.家庭與個人生涯發展兼顧型、3.個人為中心之生涯持續發展型。 二、 從母職身分而延伸的多重角色建構出成人的樣式,母職身分雖非成人界定的單一指標,卻是成人身分的重要指認基礎。 三、 親密關係中的壓迫與終止喚起身分認同覺醒,當年輕母親從一段被壓迫的關係中作為抉擇的客體轉變為做擁有抉擇的自主性時,身分認同感也在轉換之中有著覺醒與發展的機會。 四、 年輕母親認同型塑的來源分成內在世界的後形式思維發展、.年輕母親對於特定記憶的挑選、智慧與成熟度的增長、宗教信仰及性別平等意識。外在世界包含原生家庭與成長之社區、族群文化、校園教育、伴侶及夫家、親子關係、經濟收入與財務自主性、職場環境、孩子的同儕家長與教育環境及社會支持度等。 五、 提早的母職不盡然是完全不利的影響,從脆弱轉換為堅實的「轉大人」路徑之關鍵為自我認同,擁有「選擇的自主性」經驗是重要關鍵,而成人的自我認同具有延展性的特質對曾經歷創傷或逆境者是彌補與療癒的可能機會。本研究之建議如下:從生命歷程觀點設計適合身分友善轉銜的制度、從成人教育觀點提供友善的學習平台、性別平等教育推廣有助母職實踐與身分認同。Item 學生運動員知覺教練領導行為、教練-選手關係及其與心理資本關係之研究(2022) 張文怡; Chang, Wen-Yi隨著心理資本之概念興起,運動心理學界也開始探討其對選手之重要性。過去研 究發現運動員擁有較高的心理資本有助於減少運動倦怠,並且對運動表現也會有正向 的影響,然而,教練作為選手生涯中的重要他人,其想法與行為會直接影響到選手的 認知、情緒甚至是行為與心理狀態,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學生運動員知覺教練領導 行為、教練-選手關係與心理資本之相關情形,並進一部探討教練選手關係於教練領導 行為與心理資本間的中介效果。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叢級取樣選取北部大專院校校級代表隊之 191 位學生運 動員為研究象,在徵得同意後,使用「教練領導行為量表」、「教練-選手關係量 表」及「運動心理資本量表」為研究工具。所得資料將以 SPSS 23.0 進行描述性統 計、獨立樣本 t 檢定、皮爾遜積差相關及階層迴歸分析來探討其中的中介效果。研究結果發現教練選手關係與心理資本達顯著正相關,教練領導行為之「民主行為」、「訓練與指導行為」、「關懷行為」、「獎勵行為」與心理資本及教練選手關係達顯著正相關,「專制行為」與教練選手關係達顯著負相關,但和心理資本之相關結果未達顯著。研究同時也發現教練選手關係於教練領導行為與運動心理資本間存在部分中介效果,亦即教練領導行為會透過教練選手關係的中介效果,而對心理資本產生正向影響。透過上述研究結果,給予教練在教學模式上的反思與調整策略之應用。Item 情緒勒索與親子關係品質的相關研究:同理心與感恩心的影響(2022) 黃子格; Huang, Zi-Ge情緒勒索是指關係中的勒索者,透過情緒操弄,威脅或給予被勒索者壓力,要求被勒索者完成勒索者提出的要求。被勒索者雖然不情願,但為了不破壞雙方的良好關係,委屈且反覆的遵從勒索者的要求,形成一個無限地的惡性循環。過去研究發現情緒勒索會對親密、人際、職場等關係品質產生負面影響。親子關係乃是人際關係中相當重要的一種類別,因此本研究旨在延伸過去研究的發現,釐清情緒勒索對親子關係品質的影響。本研究目的有三:一、了解由主要照顧者而來的情緒勒索的現況;二、情緒勒索和親子關係品質之間的關聯性;三、同理與感恩對此二者關係的影響。本研究共回收318份有效問卷。主要發現在情緒勒索的現況上知覺到來自主要照顧者的情緒勒索平均值顯著低於中間值,其中以恐懼感最高。而進一步的分析發現知覺到親子關係中的情緒勒索沒有性別差異,目前同住與否在親子關係中的情緒勒索間亦沒有顯著差異。而情緒勒索與親子關係品質間有顯著的負相關,知覺到情緒勒索越多,會減損親子關係品質。此外,本研究進一步發現情緒勒索與親子關係品質間受到感恩心的中介,低情緒勒索會提升感恩心,進而增進親子關係品質。Item 中高齡者行動支付接受與拒斥因子模式之發展與驗證(2022) 陳彥如; Chen, Yen-Ju現今科技進步蓬勃發展,我國網際網路及智慧型手機普及化。支付型態也隨之改變,行動支付為人們帶來便利及個人化。因此,行動支付也成為目前支付方式的焦點。中高齡者使用資訊科技的目的不盡相同,若能掌握中高齡者使用資訊科技的意圖,將可提高中高齡者對科技的接納度及使用率,進而提高其生活品質。本研究旨在了解促進及抗性中高齡者使用行動支付之預測因子,本研究理論以使用態度與使用行為為基礎,以探究中高齡者使用行動支付之預測因子進行探討與驗證。本研究方法為混合設計,本研究共有兩個研究分別採用深度訪談法與問卷調查法,兩個研究之研究對象皆為45歲以上之中高齡者。研究一為深度訪談法,訪談20位受試者(50-77歲),探究中高齡者使用行動支付的接受與拒斥之因子,以建立後續量表及模式基礎。研究二為進行問卷調查法,研究二之研究工具有研究者自編的行動支付接受量表、行動支付拒斥量表以及Yang等人(2015)、Yeh(2020)與Oliveira等人(2016)的量表改編之行動支付行為量表,設計本研究之問卷後,將各量表透過以預試確立信效度後,正式施測以立意抽樣,包含紙本與網路問卷,共計回收386份有效問卷,再以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來驗證本研究所提出的行動支付接受與拒斥模型,以深入了解增進或阻礙中高齡者採用行動支付的因素。研究結果為不論是接受模式或是拒斥模式,在行動支付有用性與不有用性的部分,皆對使用態度有正向顯著之預測效果;在社會影響與缺乏社會影響皆對有用性與不有用性有正向顯著之預測效果;使用態度對使用行為皆有正向顯著之預測效果。(1)行動支付接受模式:僅行動支付易用性對使用態度有顯著正向之預測效果,而社會影響對行動支付易用性不具顯著之預測效果,且行動支付易用性對使用態度不具顯著之預測效果。(2)行動支付拒斥模式:缺乏社會影響、缺乏隱私保護、不易用性、不有用性皆對使用態度有顯著之預測效果,但不易用性對不有用性不具有顯著之預測效果。Item 青銀世代之數位遊戲概念:代間數位遊戲設計之共學效果(2022) 黃盈琇; Huang, Ying-Hsiou數位遊戲概念包含數位遊戲中的「遊戲經驗」、「遊戲認知」與「遊戲態度」三個層面之概念,藉由訪談能了解高齡者之數位遊戲概念,但大多高齡者的數位遊戲概念較為薄弱(Glass& Li, 2010);而在Rice等人(2012)的研究提及,遊戲概念可以在多世代之間被理解,隨著遊戲時間拉長,可能改變兩世代的對遊戲的認知理解。因此研究者亦希望藉由代間互動的遊戲經驗,以另一個視角觀察年輕人與高齡者在代間數位遊戲互動後,兩代人數位遊戲概念之變化。本研究希望達到以下研究目的:1.透過半結構訪談,了解高齡者的「數位遊戲概念」。2. 了解在進行代間數位遊戲前,青銀世代的「數位遊戲概念」為何。3. 了解在進行代間數位遊戲後,青銀世代對「數位遊戲概念」之差異。本研究包含兩個研究,研究一為訪談研究,運用半結構式深度訪談,訪談對象選取銀髮世代19名,訪談目的為了解銀髮世代在「數位遊戲經驗」、「數位遊戲認知」以及「數位遊戲態度」上之了解情形,並將此三項度進行編碼,各類答案主要分為一至三種類別,再依照每個類別進行分類,例如,數位遊戲經驗可分為:「接觸原因」、「不接觸原因」與「感興趣遊戲類型」;研究二為數位遊戲概念聯想研究,運用認知詞類分析,於課程開始的前後進行測量,測量對象為參加數位遊戲營對之青銀世代課程成員,施測對象共有16位,測量的問卷內容以了解成員們的數位遊戲概念為目的,數位遊戲概念包含「數位遊戲認知」與「數位遊戲態度」,此兩項度亦進行編碼,例如,數位遊戲認知可分為:「遊戲功能」、「遊戲知覺」與「遊戲機制」。本研究之分析方法為內容分析法,首先將受試者填寫的答案中,內容相近者編為一類,形成自然的類別,之後再進一步將各類別再次進行比較與歸納,將屬性相近的資料加以整理分析,藉此呈現出研究成果。研究一結果發現(1)高齡者較偏好遊玩虛擬遊戲(2)曾接觸遊戲的高齡者將遊戲視為娛樂工具(3)不曾接觸遊戲的高齡者將遊戲視為實用工具;研究二結果發現(1)年輕人與高齡者皆偏好遊玩虛擬遊戲(2)年輕人與高齡者皆將遊戲視為娛樂工具(3)年輕人與高齡者在經由代間數位遊戲課程後,遊戲態度皆有正面提升。最後,闡述研究限制並對未來相關研究提出建議。Item 臺北市公幼教師運用社區資源於教學之困境調查研究(2022) 呂祐慎; Lu, Yu-Shen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公幼教師對於運用社區資源於教學現場的教學信念、教師們個人背景與外在環境變項對運用社區資源方式的差異影響,以及教學信念與個人背景、外在環境變項與教學困境之關聯性。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臺北市公立幼兒園教師為研究對象,採紙本與電子問卷並行,總計回收有效問卷318份。研究工具為研究者自編問卷「臺北市公幼教師運用社區資源於教學之困境調查研究」,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本研究之結論如下:一、 在「運用社區資源的教學信念」方面,教師對於運用社區資源於教學有高度的教學信念,對運用社區資源於教學的態度為正向且支持。二、 在「運用社區資源的方式」方面,不同教師背景變項對於運用社區資源於教學的方式會受教師年齡與任教年資而有所差異。多數教師皆有運用社區資源帶入教室的相關經驗,且比起「將幼兒園延伸至社區」,更傾向運用「將社區資源帶入幼兒園」的方式。運用社區資源的教學方式上,會因班級規模數不同而有所差異。在「將社區資源帶入幼兒園」的教學方式上,則不會因教師背景變項而有所差異。三、 在「運用社區資源的困境」方面,教師使用社區資源時所遭遇到的困境,多數教師同意運用社區資源上會受家長影響,且因不同任教園所區域、不同班級規模數而有差異。至於來自於教師與學校的困境,會因教師任教園所區域、班級規模數而有差異;來自於社區的困境會因教師的年齡而有差異。此外,整體教學困境與來自家長、課程規劃、教師與學校的困境之間具顯著相關。最後則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具體建議,俾供幼教行政決策、師資培育、 教學輔導及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童年創傷療癒歷程之探究—以「藍色瓶子」成員為例(2023) 王惠菁; Wang, Hui-Ching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局(CDC)的研究報告中,所指出童年創傷者的情緒反應,致使我們常常有著沒來由的憤怒、悲傷、難過、害怕等負面情緒,童年創傷對未來的影響甚遠,童年創傷事件會影響青春期和成年人的身體健康、心理問題,導致教育、工作機會和經濟收入都有重大負面影響。本研究主要探討生命歷程中童年創傷對成年人的影響,增加對創傷行為的理解,認知原生家庭對兒童發展的重大影響,以及探討如何從童年創傷中療癒自己的過程,透過成長團體的陪伴,當事人進而敘說生命故事的過程,看見自己生命新(心)的方向。本研究方法採質性敘說探究,透過深度訪談與家族排列現象學的觀察以及及受訪者的書寫進行研究。邀約三位受訪者利用生命歷程圖為起點的生命歷程敘說,再透過深度對話形成故事文本以及觀察紀錄,由三位受訪者敘說生命經驗,透過家族系統排列方式,重回童年創傷,再次建構對童年創傷經驗的理解與發現,使童年創傷者看見創傷是可以和解,並且改變自己不再複製童年創傷,成為有能力掌握自己的命運的人。在不斷地透過對話、看見真相,面對、接受的過程,回到愛的本質,在接納、臣服中回到自己的位置,迎向自己新的人生。研究結果發現,面對自己的的童年創傷才能解開心中的傷痕,回歸自己的序位就能找到心的歸屬。透過學習走出生命幽谷,幽谷即是生命的轉折處,在生活中將所學實踐並反思。研究最後並提出建議,不但建議每個人都需要有機會參加成長學習支持性團體之外,也希望每個人都能勇敢面對內在糾纏,同時也對教育相關工作人員提出建議。Item 高齡植栽學習帶領人之個案研究(2023) 彭秀棻; Peng, Hsiu-Fen回顧現今國內文獻,多數研究探討領導人相關的議題,是以公司、組織或是學校機構等為對象,針對領導行為的部份也是以此對象的個人特質、領導意識等為詮釋主題,較少探討高齡植栽學習帶領這一塊領域。在高齡者及退休人口日益增加的同時,要照顧高齡者身心健康,成為一個主要的議題。在缺乏健康糧食來源的都會地區,高齡植栽活動的倡導,更顯現出其意義及重要性。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法中之個案研究,輔以深度訪談及參與觀察,透過立意取樣的方式,選取四例以55歲之高齡植栽學習團體帶領人兼創辦人,並以所屬的團體核心帶領人為輔,作為代表個案之補充。透過個案研究探討其成為植栽帶領人的背景、參與動機、帶領風格及歷程,期待能提供相關單位參考,以協助及重視高齡植栽學習團體的經營與發展,提供機會讓高齡者有發揮的空間,共同創造社會的價值。經過文本分析與深度訪談分析結果,歸納本研究重要之結論如下:一、兒時植栽經歷有助高齡者走上植栽之路,可妥善培養成為生力軍二、參與動機分為職涯、興趣、食安,而利他動機對成員有正向影響三、植栽背景與利他動機,對帶領堅持與韌性有正向影響四、初階團體活動以內部為主,進階團體活動則以對外宣導為目標,並且以團隊方式帶領大家共同成長五、各團體領導風格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應用,願景、合作是關鍵六、退休、無經濟壓力、家庭支持是高齡植栽帶領人利他自我實現的條件Item 世界和平婦女會幸福人生培力方案帶領人的學習歷程與社會資本之研究(2023) 林淑慧; Lin, Shu-Huei本研究以世界和平婦女會幸福人生培力方案七位帶領人為研究對象,以質性研究深度訪談法,從社會資本理論探討帶領人參與培力的學習動機及學習歷程,經由探尋自我,提升自信與人際關係,拓展其社會資本。 結論如下:一、帶領人的參與學習動機以改善人際關係、拓展社交網絡為主,與其原初之社會資本要素相關。二、帶領人參與培力都經歷發現問題、反省問題、解決問題與付出行動之轉化學習歷程。帶領人參與培力都經歷人際相處問題,發現舊觀點的限制,通過反思性的 深刻學習,去除限制觀點的因素,找到有效資源,以新觀點詮釋其經驗,在生活中付諸行動,進而帶來轉化學習與成長。 此學習歷程並非線性,而是帶領人在不同培力階段及實踐場域中彼此交錯影響,特別從工作坊的備課演練中,因需將所學落實在生活運用的經驗,經消化統整後,在社區讀書會中帶領學員,使帶領人更深層地反思覺察其學習歷程的轉化。 三、幸福人生培力方案之課程、教學與師資都重視人的價值,信任尊重及關係互動連結,能提升帶領人的社會資本。 培力課程內容兼具知識、技能、價值態度面向,結合學習與服務的模式。師資專業諮商心理師,教學以學員需求為主,上述特色有助於帶領人發揮所能與建立良好人際關係,提升社會資本。 四、帶領人通過培力方案之學習歷程有助於人際關係改善,提升社會資本。 帶領人通過培力之學習歷程帶來轉化學習與成長,與家人及團體成員的互動中,體認到基於信任及相互理解的網絡互動,與建立在互惠互助的共同規範與價值,進而產生的承諾和歸屬感,連結到獲取資源的多元性資訊管道。 最後,依據研究之分析與結論提出建議,包括:1.建議非營利組織持續提供帶領人志工專業學習,以深化其服務技能;2.建議女性多參與政府及社團舉辦之學習課程,或大學或研究所進修,拓展社會資源及連結網絡。3.建議政府提供更多資源與經費支持婦女學習。Item M. de Condorcet公共教育論述與法國第五共和職業繼續教育立法理念(1958-2018)的對話(2022) 王秋琪; Wang, Chiou-Chi法國「永續教育」(l'éducation permanente)理念的確立可追溯至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啟蒙運動,其中M. de Condorcet(1743-1794,以下簡稱Condorcet)於1792年4月20、21日提出的《公共教育組織法規提案暨報告書》(Rapport et projet de décret sur l'organisation générale de l'instruction publique,以下簡稱《公共教育報告書》)明確闡述「永續教育」的基本概念,不僅為法國公民教育、職業教育及民眾教育的發展樹立參考典範,亦透過國際組織重要人士的宣傳將「永續教育」相關理念傳播至世界各地。尤其,法國第五共和政府於1971年7月16日制定以「永續教育」為架構的職業繼續教育制度,此制度是否呼應Condorcet的教育理念?法國政府後續所提出的職業繼續教育立法理念與Condorcet的公共教育論述是否具有異同之處?值得深入研究。 職是之故,本研究採取「文獻分析法」、「歷史研究法」及「比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Condorcet公共教育論述」與「法國第五共和職業繼續教育重要法案立法理念」作為對話的主題,透過法國當地第一手原文資料的蒐集與分析,一方面闡述Condorcet公共教育論述的內涵;另一方面分析法國第五共和職業繼續教育制度之立法理念、政策內涵及整體特色;最後,探討兩者之間的相似性及差異性。本研究結論如下:(1) Condorcet的公共教育論述主要立基於啟蒙哲學思想,強調公共教育的建立,旨在培養理性判斷能力及傳授知識,並以「個人發展」作為基礎,開展出「理性」、「科學」、「自由」、「平等」四項公共教育核心理念,試圖協助全民擺脫依賴他人的奴役狀態,促使個體在個人生活、職業生涯及公共事務上都能成為獨立自主的理性公民;Condorcet的公共教育實施原則計十項,包括「全民原則」、「平等原則」、「區別原則」、「完整原則」、「世俗化原則」、「分級教學原則」、「免費教育原則」、「獨立性原則」、「自由競爭原則」、「國家責任原則」;四項教學原則為「學習者需求導向」、「多元學習方法」、「理論與實務的兼顧」、「學者協會的協助」;公共教育應發揮培養理性公民的「政治功能」、促進職業技藝與科學發展的「經濟功能」、協助全民適應社會變遷並促進社會正義的「社會功能」、協助知識進化與促進人類文明發展的「文化功能」;職業教育方面,Condorcet提出四項教育理念:職業教育是理論與實務的結合、人力資本與研究創新的重視、知識的共享與集體性建構、強調學者協會的重要性;(2) 法國第五共和職業繼續教育的立法理念如下:以「個人」為基礎的機會平等原則、歷經「社會晉升」及「永續職業教育」至「終身職業教育」理念的演變、以「國家義務」及「責任共享」作為主要立法精神、導入「自由競爭」的教育市場理念等;(3) Condorcet公共教育論述與法國第五共和職業繼續教育立法理念具有九項相似觀點,包括:以「永續」或「終身」的生命全程概念規劃教育制度、強調國家辦理職業教育的義務、以「個人」為基礎的學習方式、重視機會平等理念、主張公私立教育機構的自由競爭、提供多元化學習方法、兼顧理論知識與實務經驗、重視教育與就業的關係、採用知能分級的模式;兩者理念具有五項差異性,包括:職業團體的介入與否、雇主的參與責任、「市場供需法則」是否能成為制度的管理準則、以「學科」或「能力模組」作為學習內容的分類標準、對研發創新能力的重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