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5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新加坡華人社團的轉型與再建構──以新加坡李氏總會為例
    (2020) 黃郁鈞; Huang, Yu-Chun
    海外華人(Overseas Chinese)與跨境∕跨國華人(Translocal / Transnational Chinese)研究中,特別是東南亞華人移民之研究,在學術界備受關注。新加坡長期是華人遷移熱區,華人文化發展久遠,具有當地文化特色。新加坡作為東南亞最為近代化的國家,是中西文化匯集之處,也是西方社會在認識東方文化上的重要窗口。在這樣特殊的地理環境與社會背景下,華人社團在其中具有什麼特色? 早期華人移民大多來自閩粵一帶,因此根據家鄉方言的使用,形成新加坡最初結社分類──方言群。隨著外來人口的增加,新移民的出現,華人社群組成也有所轉變,以「血緣」作為分類依據的血緣(姓氏)社團,在地域流動加快之下在新加坡發展起來。新加坡在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爭取自治與獨立建國的社會動盪後,華人社團逐步喪失在原本社會中扮演的角色。即便如此,華人社團仍舊在高度發展的現代化的國家中,透過社團轉型與在地化經驗存續下來。 目前在新加坡傳統方言群、義山、廟宇的研究已經趨於成熟。然而對於血緣性會館研究仍十分缺乏,因此本研究希望在目前既有研究的概念之下,帶出對於血緣(姓氏)社團的關注。本論文以「新加坡華人社團的轉型與再建構──以新加坡李氏總會為例」為題,探討新加坡華人社團從倡議、發展,到新加坡獨立建國後之轉型與再建構的一系列過程,藉此觀察新加坡華人社團在當代新加坡社會之作用與意義。
  • Item
    華人社會之節慶創造與認同建構:以馬來西亞雪蘭莪州「巴生歌樂節」為例
    (2020) 洪士惠; Horng, Shih-Huei
    馬來(西)亞位居馬六甲海峽,是東西交通運輸的樞紐,成為中國人下南洋經商的聚居地之一。華人從17世紀開始在沿海聚居城市中成立各類型的宗鄉會館,具有社會功能、福利功能及仲裁功能,角色類似原鄉地方的官府,有凝聚華人向心力的作用。華人傳統的文娛生活隨著華人移民來到馬來(西)亞地區,不僅受到華人的重視,並受到良好的發展。但隨著新型的娛樂型態引入、戰後社會風氣變遷,華人的傳統文娛生活逐漸沒落,激起各華人社團文化保存的危機意識。 1974年位於雪蘭莪州巴生市的音樂性社團,聯合創立巴生歌樂節以推廣健康之音樂文娛活動,試圖力挽狂瀾。巴生歌樂節的各社團輪辦制度是歌樂節的創舉,跨越傳統的方言群疆界,加強會館與會館間的連結。巴生歌樂節創立至今45個年頭,它已具備節慶的成熟制度與儀式,截至目前最多曾有29個宗鄉會館、音樂社團、報紙媒體等共同舉辦,這種跨越方言群合作的節慶,對內不僅促進了會館內部的傳承與團結,且重新建構巴生華人對華人文化認同;對外則直接及間接的推動了音樂界的發展,推廣巴生地區的文化形象。 本文集中討論了馬來(西)亞華人社會戰後文娛活動的演變,以及巴生在地的音樂性團體的發展,並介紹巴生歌樂節被創造的過程及發展,探討巴生歌樂節對華人團體及華人社會之內部整合作用,以及對馬來西亞音樂界及巴生市之外部連結的影響。
  • Item
    臺灣媒體中的「印尼」形象及其變遷(1950-2016):以《聯合報》為例
    (2018) 林嘉慧; Lin, Chia-Hui
    本研究認為台灣的社會脈動與印尼有著很大的關係,欲以媒體作為研究途徑,探討台灣媒體中印尼作為他者之形象。本文以《聯合報》為例,分析《聯合報》自1950年代至2016年「印尼」形象之建構,並以十年為一階段,找出各階段分類主題最多的兩者,探討此66年間台灣媒體《聯合報》建構之「印尼」形象,提出其形象之變遷與分析。 「他者」往往沒有詮釋自己的權力,本文以東方主義作為方法,以邱德亮(2010)提出的東方的缺席、本質化的東方、東方與西方的二元區分作為研究框架,探討他者形象建構之機制。   研究發現《聯合報》的印尼形象1950年代由「華僑」與「政治」包裝,1960年代以「國際關係」與「政治」呈現,1970年代以及1980年代分類主題最多的前兩者相同,是為「國際關係」和「經濟」。1990年代印尼形象以「政治」與「國際關係」呈現,2000年至2016年印尼形象則包裝在「新住民」和「移工」話語中。在《聯合報》中我國從積極反共抗匪,轉變為冷靜看待兩岸關係、推動務實外交之形象;接著再從排斥給我國社會製造問題的他者,到漸漸接納他者而繪製出台灣多元文化社會之景象。
  • Item
    台灣與韓國移民及外籍勞工政策比較
    (2015) 李效珍; Lee, Hyo-Jin
    本研究之目的為從多元面向了解韓國與台灣的移民及外籍勞工政策,主要是透過法規及相關措施來關注外來人口的政策與困境,並討論兩國移民發展的現況。本論文的架構包括臺灣與韓國兩地的移民的歷史、政策變遷、現行移民政策及移民現況,兼及於外籍勞工相關移居政策。本研究討論的範圍包含簽證、勞工保險、居住、語言的困境、職業傷害、婚姻暴力等問題,著重在法律相關的規定與具體的作法。論文中也將提到,新移民者目前在兩國所面臨的問題,並且提出如何改進現況的方法。. 韓國與台灣的移民情況有相同的地方也有相異之處,韓國過去認為自己是單一民族,長期移居韓國的外來者主要是韓國華僑,到了近年來的發展就是各地的新移民都有。台灣與韓國社會變遷很相似,但是基本原則有差異,台灣移民政策是多元化政策,而韓國移民政策是同化政策,比較兩國政策,台灣對新住民或外國人的政策、移民法律、福利方面,與韓國比較顯得比較開放。在文化上,韓國強調以韓國固有的文化為本位,新住民所受到的關注比較有限,相對而言,台灣社會對新住民文化的包容力較強,文化上包容新住民、原住民、華人、日本、歐美文化等融合在一起,相對來說對於新住民的文化比較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