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公共藝術對城市意象塑造之探討──以台北市為例(2012) 彭嘉玲台灣公共藝術歷經二十多年的發展,公共藝術範疇不斷被擴大,其存在於城市空間的意義已不僅僅是當下場域環境的美化,更被賦予著社會議題探討、社區意識認同或擔負形塑城市意象的策略之一。公共藝術與城市意象兩者之間的關聯性為何?公共藝術如何去塑造城市意象?這是本研究試圖探究的核心議題。 台北市擁有龐大的公共藝術資源,在公共藝術計畫概念及操作機制上扮演著引領先驅的角色。本研究以台北市為例,企圖梳理出其公共藝術發展的脈絡,從中擇取近年來發展出的「節慶化」、「社區營造」指標性的公共藝術計畫作為研究個案,進行相互辯證,以瞭解公共藝術對於城市意象塑造所產生的影響及層面,及公共藝術在其藝術本質上對於城市意象塑造被感知的程度與限制。 透過相關個案的相互辨證研究,經由分析後歸納出三點建議:(一)公共藝術介入城市空間,必須回應個體或群體的生活經驗。(二)城市意象的塑造,需要時間持續性的累積。(三)以公共藝術作為城市意象的策略,必須創造群聚效應。Item 大學校園公共藝術對美感教育之影響─以國立中央大學為例(2011) 劉怡彣; Liu Yi-Wen學校是教育與學習的場所,校園環境均有其教育的隱喻,會影響學生的思想、人格、學習、態度和價值觀,所以校園公共藝術不應只是美化校園的藝術品或是閒置空間的裝飾物,更應在互動與教育方面有更深層的意涵;在校園環境中融入公共藝術,期待公共藝術能將藝術帶入學生生活當中,產生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的成效。尤其在沒有藝術專業科系的大學校園內,公共藝術的設置過程及結果,是否能提供學生在接觸或欣賞這些作品時,產生美感體驗,進而產生對其美感教育的影響,是本文主要探討的內容。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校園內所設置之公共藝術對學生美感教育之影響,特別針對未設有藝術專業科系之大學,因此採用個案研究法進行研究,選擇素以理工科系著稱之國立中央大學為調查研究對象,同時運用「文獻分析法」、「問卷調查法」及「深度訪談法」進行校園公共藝術的環境美感及使用者觀感做調查。分析整理出中央大學校園公共藝術給予學生們的印象及所產生的觀感為何,以及參考專家們對本個案之校園公共藝術之評論與想法。 綜合學生及專家之結論,藉以了解國立中央大學之校園公共藝術是否達到美化空間、影響學生美感教育之目的,進而探討如何在未設有藝術專業科系的大學校園內,運用校園公共藝術,使非藝術科系學生也能受其美感教育之影響;並希望藉此提供同樣未設有藝術專業科系之大學未來在設置公共藝術時相關之規劃與建議。Item 臺北捷運公共藝術民眾知覺之研究(2010) 黃祥維; HUANG HSIANG WEI捷運系統在民眾生活中占據了一個重要的位置,而捷運公共藝術呢?每天使用捷運系統的民眾,對於這些無言的藝術作品與裝置有什麼樣的認識?在擦肩而過的時刻是否也曾駐足瞭解、親近這些藝術作品與裝置,期望藉由此研究去發現民眾和捷運公共藝術的關係,進一步地讓民眾對生活裡的公共藝術有更多的關心與行動。 本研究著手於臺北捷運公共藝術民眾知覺之探討,利用問卷調查方式瞭解民眾對捷運公共藝術接觸的程度、民眾對捷運公共藝術認識的程度,並進行相關數據之交叉分析與比對。 本研究發現,搭乘頻率低、工作通勤、短程、轉乘、跨路線、多交通工具、便利性考量是使用捷運的民眾特徵;而民眾對於捷運車站內外的藝術品並不陌生,且肯定其增加環境美觀與心理舒適的功能,但又希望可以增加實用性、互動性;另外,民眾對於公共藝術的瞭解頗深,無論是公共藝術的意義、功能都十分瞭解,也對接觸公共藝術的類型與場所很清楚,並認為目前公共藝術缺乏相關的教育與推廣。 本研究歸納如下:一、民眾對捷運公共藝術有密切的接觸與需求,因此在設置、規劃、改善時需盡可能參酌民眾建議。二、捷運公共藝術除美化環境、提升心理舒適外,更應提高其實用性與互動性,真正做到民眾參與,而非單純僅是視覺的觀賞。三、捷運除交通功能外,更需加強非交通面向的附加價值,例如購物、休閒遊憩、藝術文化等。四、公共藝術的類型與展示場所應更多元與變化,以豐富民眾視野並拓展公共藝術的影響力。五、目前急需加強公共藝術的教育與推廣工作,並使公共藝術能真正落實於民眾日常生活中。Item 臺灣公共藝術經費執行分析(1999~2006年)(2009) 謝憲雄臺灣公共藝術經費執行分析(1999-2006年) 摘要 臺灣的公共藝術政策在政府公共政策主導下,於一九九二年通過「文化藝術獎助條例」,隨後在一九九八年發布「公共藝術設置辦法」,歷年來依此辦法所設置的公共藝術作品正逐年快速增加中。而這些年來公共藝術的設置經費,總金額高達13億元以上,每年平均上億元的經費來源,而特別的是這筆經費不是來自國家文化預算,也不來自補助形式,它是在法令制度的保護之下所產生的經費,是不可小看的一筆穩定財源,對於藝術家的挹注有一定程度的幫助。自從公共藝術設置案執行以來,除每年文建會對當年度的公共藝術進行作品的統計與簡單的分析外,對整個公共藝術經費執行的情形卻沒有完整的討論與分析,本研究希望藉由經費執行分析來探討目前經費執行所產生的問題。 本研究以文建會所出版的公共藝術年鑑為主要研究對象,藉由1999年至2006年的年鑑中所有公共藝術作品予以彙整分析,分別由公共藝術法令政策發展歷程與作業執行現況,來探討公共藝術經費執行所產生的問題,進行歸納與探討。研究內容主要包含三大部分:臺灣公共藝術發展歷程、臺灣公共藝術作業探討、臺灣公共藝術經費執行分析。 本研究經由公共藝術法令政策發展歷程的探討與作業執行現況分析,歸納結論如下:公共藝術作品設置數量城鄉差異過大、落實照顧藝術家、公共藝術政策的延續性。最後,本研究建議部分希望能提供未來公共藝術設置辦法修法時的參考意見。 關鍵字:公共藝術、經費執行Item 社會重建取向在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以關渡社區公共藝術之教學為例(2006) 蔡彥彥中文摘要 本研究重建課程規劃所強調的,將課程融入社區公共藝術或社區問題,讓學生透過社區探究及行動,解決社區問題,營造永續優質的環境,經由批判與實踐為導向之課程設計體現社會重建理論。 本研究目的是以社會重建取向應用關渡社區的公共藝術教學所發展的課程內容、教學活動與研究省思。採行動研究方式,以台北市北投區關渡國小五年級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二班學生共計六十九人,在課程結束後接受社會重建課程-公共藝術篇實施成效調查問卷。 本研究資料分析是透過學生學習單、學生作品、教學日誌、觀察員的紀錄、攝影、問卷,以質性研究為主,量化為輔,來探究以社會重建取向應用關渡社區的公共藝術教學,所發展的課程內容、教學活動與研究省思。茲將本研究結果主要發現,摘述如下: (一) 社會重建取向融入關渡社區公共藝術教學,讓學生透過學習瞭解、探究、行動三階段,能使學生獲得公共藝術知識,並增進學生保留或改進社區、社會藝術品的知覺及行動力。 (二) 社會重建取向融入關渡社區公共藝術教學,讓學生活用知識,實踐生活改造,提升學習意願、成就感及對社區學校的認同感。Item 從台灣公共藝術與社區總體營造探討意識認同(2004) 張靜玉; Chang Ching Yu中 文 摘 要 「公共藝術」及「社區總體營造」推動都已逾十年,且「公共藝術」及「社區總體營造」都極強調民眾參與及意識認同對其政策推展的重要性,故這次的論文研究,將預設此兩政策施行的成敗關鍵點,即在「社區民眾是否積極參與,並凝聚共同意識」,也就是希望透過相關文獻探討與闡釋、案例分析,以找出「意識認同」在「公共藝術」及「社區總體營造」施行過程的重要性;並進一步探討在建立意識認同的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問題,找出可行的建議方案;研究成果可提供參與臺灣大環境改造的官方或民間各領域工作者做參考。 研究中除更肯定意識認同對社區工作推動的影響及重要性外,並針對公共藝術設置過程之民眾參與及意識認同的無法落實,提出可行建議: 一、可嘗試將公共藝術的設置當作社區營造的一個過程,興辦機關可與社區組織取得默契建立合作機制,讓公共藝術執行小組與社區組織、社區營造員,或社區文史工作者合作,俾能建立公共藝術設置計畫與社區總體營造計畫結合的模式,或與社區民眾進行交流的模式。 二、更可結合公共藝術的龐大經費與社區總體營造的強大社區資源,結合為一,透過專業整合、部會整合、經費整合,來共同營造社區最優質的生活環境。 三、建議籌設文化基金會,收繳一定比例公共藝術經費,以使過分龐大的設置經費,統籌做最佳之文化藝術用途。 關鍵字:公共藝術、社區總體營造、民眾參與、社區共同體、意識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