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公共藝術對城市意象塑造之探討──以台北市為例
    (2012) 彭嘉玲
    台灣公共藝術歷經二十多年的發展,公共藝術範疇不斷被擴大,其存在於城市空間的意義已不僅僅是當下場域環境的美化,更被賦予著社會議題探討、社區意識認同或擔負形塑城市意象的策略之一。公共藝術與城市意象兩者之間的關聯性為何?公共藝術如何去塑造城市意象?這是本研究試圖探究的核心議題。 台北市擁有龐大的公共藝術資源,在公共藝術計畫概念及操作機制上扮演著引領先驅的角色。本研究以台北市為例,企圖梳理出其公共藝術發展的脈絡,從中擇取近年來發展出的「節慶化」、「社區營造」指標性的公共藝術計畫作為研究個案,進行相互辯證,以瞭解公共藝術對於城市意象塑造所產生的影響及層面,及公共藝術在其藝術本質上對於城市意象塑造被感知的程度與限制。 透過相關個案的相互辨證研究,經由分析後歸納出三點建議:(一)公共藝術介入城市空間,必須回應個體或群體的生活經驗。(二)城市意象的塑造,需要時間持續性的累積。(三)以公共藝術作為城市意象的策略,必須創造群聚效應。
  • Item
    兩岸文化創意產業群聚個案比較研究-以台北中山雙連聚落與上海田子坊為例
    (2010) 何友齡
    自1980年代歐美的城市復興浪潮以來,以文化創意群聚來帶動區域以及產業發展的方向,普遍獲得各國重視。聯合國於2008年發布第一份創意經濟報告,即將打造創意群聚列為創意經濟政策的選項之一。 事實上,文化創意的群聚除了人為刻意形塑,更有不少自發形成的類型,尤其是在大城市裡形成的群聚,若與城市的文化特色結合,往往具有難以複製的魅力。海峽兩岸近年來皆積極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故本研究選擇兩個自發形成的文化創意群聚個案-台北中山雙連聚落與上海田子坊,藉由比較兩個群聚的內涵與形成原因,探究城市環境與政府政策對群聚有何影響,並且提出政策建言。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法進行個案比較,資料蒐集方式以文獻分析、深度訪談十四家業者為主,觀察法為輔。研究結論包括:一、影響城市文化創意群聚自發形成的兩個重要因素為文化地景與租金成本;二、城市環境是文化創意工作者選擇地點時的重要考量;三、自發形成的群聚受政策影響程度低。本研究同時提出三點政策建言:一、政府應重視在地文化創意工作者的意見;二、各部門必須有效合作;三、協助社區維持文化創意聚集地的地方品質。
  • Item
    兒童&遊戲-吳嘉麗繪畫創作研究
    (2015) 吳嘉麗; wu, Chia-Li
    兒童是國家未來主人翁,每個人都經歷過童年,如何照顧好孩童的心靈,即使環境困難,均能堅強成熟達到自我實現。歷經漫長人生道路中有許多抉擇,如同畫家面對自然作畫,下筆當時如何捕捉浮光掠影,筆觸線條留下近似的、鬆散的樣貌,經不斷分類、捕捉、調整、修正,然後逐漸地堆疊出緊密點線面的組合體,展現畫家自覺合適的「自然再現」。筆者從剖析自己出發,朝著興趣、專長發展,對兒童生命的關懷長期的經營,藉此畢業創作「兒童&遊戲」為研究方向。 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孩子們,是如何一起遊戲呢?對關心兒童發展的專家如何說?而畫家是如何畫出他們的時代兒童?筆者以在台灣成長的兒童圍觀察對象,結合說故事的方式呈現一群小孩子,在一起遊戲的豐富性寓意與張力,持續延伸暨梳理創作根源,以探究作品之形與質。 第一章緒論創作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範圍,選擇以「兒童&遊戲」作為創作主軸。第二章創作研究之理論基礎,從方法論談藝術的慰藉,發展心理學之於兒童遊戲與學習,女性畫家的對照,創作研究之素材,人像寫實、美感、象徵符號。第三章創作理念之發展、形成與表現,童玩與遊戲,兒童群像的相關資料,個人成長背景條件,創作表現出一群小孩在玩、陽光色彩、台灣圖像。第四章創作內容、形式、媒材與技法,兒童與遊戲系列、構圖形式上的佈局及空間位置的經營。第五章作品自述,紀錄著從發想、構圖形式分析與說明。第六章結論,綜合創作中的發現、收穫及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