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4
  • Item
    異景.心戲-張亞蓁創作論述與實踐
    (2024) 張亞蓁; Chang, Ya-Chen
    本篇創作論文異景.心戲,紀錄著2020─2024年的創作研究,筆者的個性比較容易沉浸在自我幻想的世界裡玩耍,覺得所處的生活環境都像是一個充滿寓意的場景,藉此筆者在繪畫創作上,從景觀的觀察塑造出心理的寄寓空間,與個人內心小劇場的投射。本篇論文共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緒論。講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內容,並對於在本篇論文中所使用的關鍵字進行相關概念的釋義。第二章學理脈絡的研究,探討寓意的表現,異質性空間的景觀觀察,從現實景觀銜接筆者在繪畫創作上的空間想像,到第三小節逐步探討一些古典水墨畫景物空間的再現手法,運用到筆者作品的表現形式當中。進入第三章創作理念與表現,發展出的系列作品有「宅山水系列」與「人造樂園系列」,談論創作理念與創作方法、形式的梳理,並紀錄創作的過程。第四章作品分析,分別從兩個系列的創作成果敘述個別作品的綜合分析。第五章結論,分成兩個小節,統整這個階段的研究結論,個展的展覽記錄,和未來創作的後續發展,進行整體的回顧與省思。
  • Item
    「動.流變」 — 劉憶青水墨創作論述
    (2024) 劉憶青; Liu, Yi-Ching
    筆者藉由過往生命的經驗積累,從中體悟到「動與流變」所帶來的思考而發展出系列創作。探討的內容主要是回顧自身生命的過程中,經過無數的動盪與流變的洗練後,從中獲得關於人生觀和哲學性的思考,藉著過去生命歷練中得到的啟發做為筆者創作上的題材與內容。在這些創作題材之中的共通點,就是流變的時空概念,時間與空間是連動的關係,筆者認為前者是「動」的引發原因,而後者則是衍生出「流變」的結果,我們總是隨著時間的變動,穿過一個個不同的空間,映照著每一個當下的自己,時間的流動直接牽動著空間所延伸的變化,時空的「動」與「流變」形成了連動的、不可分割的結合形式。時空概念下人、事與物的流變是階段性的暫存現象,歷經各種發展變化後存檔在記憶中,而這種記憶也只是個虛幻的印象,這些印象都有著記憶自動賦予的索引標籤。這種存在的模式會讓我們在回顧生命時,對過往的種種事件或特定標籤的印象會因時空而轉變,像是時過境遷的不同感受與觀點的改變,它本身就是一種非永恆性的存在。而筆者透過繪畫來創作的過程就是融合了生命中過去種種的經驗與感受,經過當下的構思運作自然揉合而成的,通過手與工具輔助呈現在畫紙上的具體展現。它包含了個人過往的種種所形成的圖像畫面,在當下融合了對過去的解構轉移到當下的重新組成,而賦予了創作作品新的語境與不同詮釋。
  • Item
    有教無類. 微觀心行-林銀星水墨創作論述
    (2024) 林銀星; Lin, Yin-Xing
    筆者長期任職於國小,從自身成長學習經驗與擔任教職期間,長期對學童行為觀察與輔導。將60年代至今,國小學童受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環境的交互影響,學童從原性產生質變,從筆者所見所聞以及內在感受,轉化為創作,期盼讓觀者一同參與將自己內在感受,投射於筆者作品中,共同完成專屬於自己作品。論文架構如後;第一章緒論、第二章良善霸權下質變的主人翁、第三章創作理念與形式表現、第四章創作面向與作品解析、第五章結論。全篇主要是表達個人於職場中所覺察國小學童受到多方壓力影響後質變態樣。期盼藉此系列作品,呼籲大眾關注學童課業之餘,莫忽視兒童身心理的健康。其中《童顏童言系列》就是一個創作實驗例子,刻意於作品中表情留給觀者內心去對應,在觀賞同時觀者與作品一起成就該創作。此次創作有四個系列,分別為《原性系列》、《有教無類系列》、《吾家有女系列》、《童顏童言系列》,以墨覷觀點於創作過程中特別探究,借重水墨媒材進行,從而以「覷」為眼,以畫為心,覺察學童內在狀態,為主人翁發聲。
  • Item
    微物抒寫—馮雯琳彩墨創作論述
    (2023) 馮雯琳; Feng, Wen-Lin
    本文為馮雯琳彩墨作品論述及相關學理研究,透過創作回溯自身生命經驗,探討物件作為創作素材的緣由,從中推敲出背後的心理、哲學、美感等特殊審美經驗。以自然、微物作為心靈抒寫之意象創作,延續這些時間遺留物永恆的存在價值,從奔放地瞬息潑灑,到沉著良久的記憶、思緒梳理,在碎片式的殘影中追尋生命的完形訴說人、物、我的關係與連結。本文分六大部分,第一章為緒論,敘述筆者研究動機、目的、內容方法,與本文提及之重要名詞解釋。第二章從心理學與哲學角度探討物我之間的關係,以及微物造境的時空向度。第三章論述心靈符號的意象構成與重整,提及意識流及記述式繪畫表現手法,並列舉相關藝術作品甫以說明。第四章為個人創作理念與表現形式,探討「抒寫式繪畫創作、「潑墨融合工筆技法」、「幽微空間經營」、「水墨複合媒材創作及應用」。第五章進行個別作品分述。第六章結論。
  • Item
    緒夢者-洪筱淇彩墨創作論述
    (2023) 洪筱淇; Houng, Hsiao-Chi
    在藝術風格的創作下也有部分象徵因素隱藏其中,有母性的原型以及不同情感氛圍色彩以及線性象徵符碼,以正在幻想放空的女孩為主景,並以透明的線條融入背景,而這些隱藏的藝術符號創作出來的作品和作者表現依附親近關係的情感有關聯,描摹一種意識和無意識間透明朦朧的界線,而透明與朦朧也象徵著自覺和真實擁有變化萬千的風貌,有時朦朧有時清透。而此文亦在探究兩者之間隱晦的情緒象徵以及圖像中創作分析其對於作者未解的自身議題以及重要性,和東方集體主義文化下的情緒抑制以及保護的自我防衛機制有關,需要反覆覺察生活與創作中的感性秘密並在創作的歷程中梳理與內在的對話與剖析受東西方精神與心理學家啟發關於創作的部分。撰寫內文主要分五個章節,分別是:第一章-緒論、第二章-創作象徵與精神學裡探析、第三章-心像空間與詩性流淌、第四章-創作實踐、第五章-結論。筆者從創作裡面的精神世界由進行淺至深層剖析,接著從象徵以及精神學裡做對照,將意識和潛意識中的抽象空間具象化,接著介紹自己的一系列作品,最後做一個自己對創作的想法以及整體的結論。
  • Item
    厭世代的協奏曲—賴冠宇繪畫創作論述
    (2021) 賴冠宇; Lai, Kuan-Yu
    隨著時代的與時俱進,現在年輕人面臨科技、資訊媒體爆炸的時代下,所產生的焦慮與不安感由之而來,筆者轉譯透過自身所處的時代空間環境與生活的感知體悟,描繪出這個時代所產生對於社會環境與生活的厭世感。厭世的世代,筆者將之與自身的生活年代做連結,描繪90年代台灣出生的小孩,年輕世代對於人際關係議題的批判與實踐以及大學畢業後面對社會、職場、創作、家庭、人際關係之間的複雜情感所產生對於生活的厭世情節。撰寫內文主要分為五個章節,分別是:第一章–緒論、第二章–厭世代的形塑與建構、第三章–厭世代的藝術語彙、第四章–創作理念與實踐、第五章–結論。筆者透過幽默諷刺的創作手法轉化到繪畫創作當中,探討這世代所面臨的困境與心境。作品的媒材上有版畫、水墨、膠彩、麥克筆等多元的創作媒材與手法,共同交織出一首屬於厭世代的協奏曲,透過紀錄自我生命的歷程的多樣面貌,並重新省思自我的價值與意義認同。
  • Item
    幻想淨境-陳金秀彩墨創作探討
    (2011) 陳金秀; Chen-Chin Hsiu
    文明的進步,社會的緊湊步調牽引著現代人,在都市生活,喧囂的現代將人置於閉塞的狀態,克制情感、冷漠、進行千篇一律的工作,個人如同構成都市的齒輪,日復一日重覆同樣的工作。同時存在複雜而繽紛的生活刺激著個體,免不了被物質吞噬,生活中存在混亂無序、精神崩潰、自殺、行為不良、犯罪、腐敗墮落和混亂的現象,無形中成為一種壓力。超脫俗事,對隱秘的眷戀,成了一種潛藏的渴望。 於是,當心靈的願望受到了壓抑,外在的社會觀感壓制心靈潛意識願望的宣洩,人們尋求一種可以昇華痛苦的管道,即藝術活動。藉由藝術活動達到忘我的境界,莊子用「心齋」及「坐忘」的功夫,來達到心中虛靜的境地,不被形骸之外的外物影響,心中寧靜了,痛苦就不會入於心,藉由藝術活動,對文明現實異化進行短暫的逃避,超越現實,平衡心中的焦慮,展現自己對社會秩序及寧靜的渴求,自尋一處避世的桃花源。 作品表現對心中自有的烏托邦世界,是自己對於現實壓力逃避的居所,探索自己心靈的潛意識,營造出一個不與現實相同,能安放心靈,具有秩序、澄明寧靜,能使心靈得到自由,回到原初的純淨境界,不只是畫面上的,更是行為上的超脫境界,進行藝術活動視為一種修持,在重複、單一的點畫當中,將思慮淨空,使內心虛靜,成就心靈中的一方淨土。
  • Item
    天童真人—謝惠敏的諧擬彩墨創作
    (2010) 謝惠敏; Hsieh Hui-Min
      當今最新的各種高科技手段讓大眾傳播媒體如電子、電視、印刷品所提供的訊息帶有極高的不確定性,媒體模擬現實並轉化為「仿真」,然而實際上仿真的對象已經與真實沒有關係,現代的生活完全淹沒在大量的擬像之中,使得我們對擬像的接受度異常的高。   於是,當觀看以未來世界為題材的電影、動畫或小說時,對於虛實真假的界線不會刻意劃分也無從釐清,筆者便利用此現代社會現象,透過彩墨創作將個人對人類生存環境的擔憂呈現在未來世界的擬像裡,在跳脫現實與常理的虛擬文本中反映現實生存環境將面臨不可抗拒的浩劫,而這樣的結果肇始於現代人心腐化與道德淪喪,所以在作品中擬造了小布娃兒,又因社會人性敗劣的衝擊所致,反倒以小布娃兒的天真諧擬填補現實生活失落的本真,一廂情願的把對童年的美好記憶和天真純稚的性情灌注在小布娃兒身上,將感觸與喟嘆退縮至個人想像空間中,再造嬰戲的意義與形式,營造歡騰的玩樂景像,與未來世界環境的不堪對比,除了製造視覺效果上的衝突感更在觀者的心理感受層面不斷產生質疑和討論,激發更深層的對話和理解。   作品雖然是表現對社會的不滿,但並非以批判、指控的表達方式,而是透過諧擬的輕鬆態度來回應脫序的真實世界,且將深層的關懷融入,以詼諧有趣的圖像內容讓觀者在無壓力的情況下逐漸發現畫面中佈置的衝突與歧異,進而思考作品所欲傳達的信息,表現無厘頭顛覆的態度發揮無聲控訴的力量。
  • Item
    穿透記憶傷痕─曾詩涵彩墨創作論述
    (2017) 曾詩涵; Tseng, Shih-Han
    生命充滿著未知的變化,每一天我們會經過許多地方,並從中獲得不同的訊息與體驗,這些存在的記憶經常伴隨著所接觸到的能見世界,而產生情緒反應,在筆者的童年中有很長一段時間,所處的環境經常發生與家人之間的爭執和互相傷害行為,這些目睹的事件,在心中形成一種懼怕的記憶。在本研究中,針對回視的記憶片段,去探討記憶的特徵,記憶的感受性,藉由相關的心理學來敘述,並回顧自身經驗所帶來的恐懼與創傷,以諒解的心態,抽離記憶的角度來觀照內心。再以重新回觀傷痛記憶與當下的體察,運用在藝術創作上,並介紹幾種創作模式的實踐,以及創作的面向,對作品內容作深入的分析,藉由藝術創作的方式,去呈現回視過往記憶傷痕的體察與內心的感悟。在結論中,發現了在創作中因為心境的改變而有色彩上階段性的變化,以及創傷記憶會跳躍性地在不同時期出現,新技法的發現也讓創作的題材與心態有新的發展,透過此次的研究,在作品中呈現了內在心境的質變過程。
  • Item
    生態•囚—馮雯琳彩墨創作論述
    (2016) 馮雯琳; Feng, Wen-Lin
    人在演化的過程,日漸脫離自然母體,創建屬於人類的世界,然而隨著人的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盛行,理性運作與利益至上的目標取向讓整個世界宛如一架巨大機器,階級分類下的人們宛如機械般運轉、受牽制著,思想活動亦被約束在既定的價值體系,無力地被侷限在特定遊戲規則中,許多現代人開始矛盾地與自我疏離,在內心深處產生空虛感與身心病變,只能藉由短暫娛樂獲得表象上的慰藉,無法擁有真正的快樂與存在價值。社會、世界,這個人類共創的饗宴天堂,看似和諧,實而隱藏巨大衝突與詭譎之處,在一個柔和的表象下,眾人繼續汲汲營營、追求表象歡愉,巧妙遮掩了內心深處的不自由與束縛,逐漸迷失自身存在意義。 筆者藉自然動植物組合而成的微型世界,作為個人對生存環境與個體變異的記錄,在特殊的虛幻情境設定中,探討人與自然、群體及自我的共生關係,透過對自然界各種生命體成長、蛻變、互動的微觀,以再現、象徵或異質嫁接、擬人等手法,模擬當今社會異化的奇幻歷程,於系列荒謬風景影射現代人對物質及精神層面的追尋,帶領觀者一同窺探藏匿於夢幻表象下的種種衝突與詭譎,思索人與外界及自我的共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