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11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自然·心象—王錦鴻彩墨創作論述(2024) 王錦鴻; Wang, Ching-Hung本文之寫作宗旨在於自然、心象彩墨創作之研究,主要探討宇宙萬物的大自然與心象意念做結合,從抽象至具象的自動性技法做作品的呈現。首先以創作理念與學理分析及文獻資料的探討,做為此創作過程與技法探究之依據,然後依個人生活經驗的感悟,以及主觀思想情感與自然的物象進行對話,以期完成心靈合一的彩墨創作作品。大自然的涵意是多元而豐富的,它代表了生命的起源、多樣性和互聯性,是我們賴以生存和繁榮的基礎。我們應該珍惜大自然,保護和尊重它,以確保我們自身和後代能夠繼續享受其恩賜。大自然的美麗和奇妙之處為人們也帶來了無盡的觀賞和享受,同時也激發了人類對大自然的保護與尊重。心象則涉及筆者內心世界的表達和體驗,常與主觀、個人的經驗和情感相關聯,它可以是筆者對某種情緒、概念、記憶或夢境的表達,是筆者獨特的感受和內在經驗的表現。本論文分五章節,第一章緒論: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方法、研究步驟與範圍限制、名詞釋義。第二章:創作思想與學理依據的探討,包括儒、道學之觀念影響,中國美術自然審美之展現,近代彩墨畫之自然觀與藝術家研究。第三章:形式內容與實踐。第四章作品解析。第五章結論:回顧省思、未來展望。Item 自然·蔓延—鐘素慧水墨創作論述 以海洋與人文的藝術對話(2024) 鐘素慧; Chung, Su-Huei本創作論述筆者在二O二一年至二O二四年間所研究創作,《自然‧蔓延》,在研究過程中不斷探尋生態脈絡、互動關係、自然變異,並研究剖析描繪自然生態中珊瑚同步產卵自然循環現象,梳理後發想「原貌、共生、繁衍、變遷系列」,以現象、符號、色彩象徵所隱喻的自然或心理現象。 筆者以「珊瑚」獨特多樣性來形塑圖像並連結個人生活經歷或現代社會環境的生活樣貌,來詮釋出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並思索現實生活與心靈世界中存在的各種矛盾與感知,而從創作過程來自我省思與療癒。在理論探索研究中,從海洋的角度進行,探索珊瑚的形態和重要性,並逐漸擴展到人文、生態科學等領域。以此起點延伸出文化、心理、美學等藝術層面的對話,意識到自然環境與人類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隨著研究的深入,也將哲學、心理學以及美學等層面納入探討,藉此提升自己的藝術素養。同時,透過海洋與人文相關的文化藝術活動,投射到社會議題的討論中,用藝術創作表達對現代社會的關切和生活的想像。自然環境中的各種景象和生物都有其獨特的習慣和意義,這促使我反思個人與環境的關係。在自然環境中,我感受到最深刻的物象,並將這些體驗轉化為對生命本質(悲歡離合)的思考,認識到生命中的起伏不過是自然規律的一部分,把握當下,積極地面對生活。將創作主題分四個系列,內容從「原貌」系列的創作來表述個人對現代社會生活寫照與療癒;延伸個人或社會互動關係「共生」系列,來傳遞人與人之間中群組的互相依賴或競爭關係;再來「繁衍」與「凋零」系列來表述生態環境中生與死的自然蔓延與突發環境異常現象,喜樂悲傷編織内心的記憶與烙痕!藉由創作的過程來淨化或緩和心靈中的創傷與流露自然樣貌就如生命經歷的記錄片。筆者在創作形式上不斷分析、解構與重新組合媒材與技法,並融合東西方藝術的思維與美學,在創作的過程中獲得不同的經驗與感受,以彩墨與多元流動技法創作在畫面上,形成特殊肌理紋路,期望達到互補互融和諧的情境,形塑新的個人視覺語彙。Item 境.太魯閣三部曲 — 黃英添彩墨創作論述(2023) 黃英添; Huang, Ying-Tien臺灣當代的繪畫,是由日治時期的早期西畫家、膠彩畫家、及國民政府治理臺灣後的水墨畫家,三股支流匯聚而成現代架上繪畫的洪流。當代水墨畫家,承繼先賢的腳步,在以「臺灣思考」為優先的理念下,無論形式、題材、媒材與技法,在本土化的驅力下試圖找出自己的辨識度,並以「彩墨」一詞為創作的指標,試圖在國際激流下,圖繪臺灣的人文、風土、地貌…等,建立屬於臺灣的繪畫風格。筆者秉持著上述理念,並思考以「意象」、「想像」的思維,透過技法、媒材、形式的操作,呈現臺灣特殊的地貌風格及個人作品的辨識度。 本文分為五大部分:第一章緒論,包含創作及研究動機,創作及研究目的,創作論述方法與步驟,創作論述範圍與限制等。第二章「境.太魯閣三部曲」相關學 理探悉。第三章個人創作理念與技法分析,包括思維、媒材、技法、表現形式,及個人「彩墨」辨識度的形成。第四章個人創作實踐與解析,包含個別作品的解析,及展覽作品的展示。第五章結論,包含個人作品辨識度的形成、省思、與前瞻。Item 速食消費.卡漫風 — 洪雅倫彩墨創作探討(2010) 洪雅倫; Ya-Lun Hung本研究大致分為兩條脈絡,先從繪畫的內涵層面談起,闡述速食消費的題材立意,其次,分析繪畫的表現風格,梳理水墨畫類中卡漫風格的多樣面貌,最後歸結到筆者個人的作品。 就消費社會的時代背景敘述起,了解消費社會成形的經濟和心理因素,以及台灣消費社會的發展。切入速食消費的議題,探究象徵西方美式文化的速食如何席捲全球,如何進軍以米食為主的台灣,其伴隨而來的全球化與在地化衝擊、資本主義盛行、以及人類肥胖化危機。探究速食消費如何打動消費者的心,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以索緒爾符號學的觀點、羅蘭巴特的符號論,以及鮑德里亞爾消費符號理論切入速食消費背後所承載的符號意涵。最後,轉至消費文化與藝術的結合,大眾消費如何與卡漫圖像相結合,帶到下一章卡漫風格的探討。 卡漫如何根殖於現代人生活當中,是大眾流行文化的風靡,是東西方思潮的介入,從歷史脈流裡晚明變形觀念對人物造形的拓展,普普藝術與後現代思潮的影響,以及日本超扁平的引入,於是創作者們反覆多方地大膽嘗試,使現代水墨也介入了卡漫風格,造就水墨卡漫風格的成型。 從中國漫畫談起,了解中國傳統漫畫諷刺幽默的特徵,尋找歷史的根源,接著談到對台灣影響很大的日本漫畫,它是如何將觸角深入台灣,改變台灣漫畫系統。更縱向切入歷史的脈絡,探索傳統藝術作品中所具有的卡漫風格雛型。就卡漫風格衍生出的多個面向,分述卡漫風格的共同性與分歧點,列舉多位藝術家加以闡明,再以橫向的時代背景去做卡漫風的價值澄清,最後,回歸筆者自身,述說個人的創作理念與形式,以及個人作品中因借麥當勞叔叔和肯德基爺爺造型的卡漫風格。藝術,是時代的鏡子,在當下發生,產生意義,藝術家表現之。 關鍵字: 彩墨、水墨、卡漫風、超扁平、速食消費、符號消費。Item 圖像.嫁接 — 紀冠地彩墨創作論述(2010) 紀冠地; Chi Guan–Ti本研究從圖像嫁接涵出發,探討在後現代時空背景之下,試圖先將水墨回到「繪畫性繪畫」思維,當當代圖像不斷的推演出新的視覺圖像,尋求水墨圖像能與當代西方圖像,不管是平面藝術還是影像應用藝術,相互抗衡,不致使水墨式微,被淘汰。 利用「神思」、「藝術的間離本質」、「潛意識與夢的理論」來輔助說明「圖像嫁接」的概念。 南朝梁劉勰所提出「神思」來探討藝術想像,「神與物遊」的概念,及其作為神思的發生機制「感興」,來了解是如何成為「神思」裡的主體和客體之間相互作用以形成新的審美意象。 阿多諾提出「藝術的間離本質」來說明藝術的本質–藝術是在追求非現實之物,藝術是在追求現實不存在或是尚未為出現的東西,以此為中心,進而闡述說明藝術離不開對現實的模仿,及在者和非在者共時並存的辯證的構造,簡單的說就是藝術是對現實有距離的模仿。 佛洛依德的「潛意識與夢的理論」認為人的慾望尚未滿足,則會轉由其他的方式扭曲出現,就是作夢,他也把夢的理論應用在文藝創作理論上,指出文學藝術和夢都是一樣,在實質上都是一種替代物,是一種具有充份價值的精神現象,藝術家潛意識的欲望,亦即是他的「潛在思想」,經過這種扭曲的形式表現出來。在藝術家的創作過程中,他們找到一種類似可以解放心靈壓抑的滿足感。 最後再藉由創作脈絡來檢視和釐清自己的創作方法論及美學思想是否能相互銜接,而這樣的創作方式是否能夠走出自己的一條道路。Item 回歸原點—台灣原住民口述文化匯入東方彩墨視覺語彙之創新表現(2007) 謝亞傑; HSIEH,YA-CHIEHAtayal在泰雅族語中「人」的意思,而雅衛‧尤巴斯這個名字是從前連結我與這個族群的依據,為何作出這樣形容?這與成長的背景息息相關,在都市與主流文化教育下成長的我,眼前所見的事物,樓房取代了高山;書籍與媒體取代了長輩的口述教育;世俗的禮範取代了泰雅社會中的ga ga。 「原住民」對我來說既陌生又熟悉。在十二年的主流學院美術教育與美感訓練後,開始重新歸回我的族群─「泰雅」的文化洗禮,在文化溯源的過程中,有太多無法言喩的感動,而這樣對自我族群強烈的歸屬感,激勵著在研究所期間以原住民文化為研究主題最大的動力。鑒於原住民無文字,而生命的感念與族群的信仰以代代口述相傳,拉進了部落各體系的情感聯繫。其中,傳說與神話傳遞著古老族群的神秘感與生命觀,而彩墨中深沉且內斂的視覺意像,紙與布造就出未可預期的墨韻流動,這樣的東方美感與原住民對自然體認共生共榮的民族性更相呼應。秉持此信念將台灣原住民口述文學的內涵匯入東方彩墨視覺語彙作創作試探,試圖跳脫既定的原住民意象符號式之重組、編排,並以一種特有民族之宇宙觀、生命觀、祖靈信念及價值思維的方向呈現多元且繽紛的當代台灣「原樣」。 創作態度趨向於一種以繪畫來「生活」或是「紀錄」的概念,也如同回歸原點般,去探究創作的初衷,真誠的展現自我的生命歷程。以繪畫的方式去體驗生活;以繪畫的方式去紀錄生命,因為生活所以去學習、去吸收、去認識自我,再以繪畫的方式將其中的感動與體驗紀錄下來。在此,藉由繪畫的能量找到重拾母體文化的回家之路。Item 網路生活─彩墨創作論述(2007) 萬家湖歷史上科技文明的進步,往往帶來生活型態的轉變。而今日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時空限制被打破,種族與文化疆界消失,網路地球村逐漸成形,「資訊無國界,溝通零距離。」將不再是口號。網路越來越深入現代人的生活,影響的層面也非常廣泛,網路現象可說是當代的顯學。 藝術反映現實,本研究主要從網路使用者的立場作出發,分三個層面探討網路族群的人際互動。第一是上網時的心理,第二是網路世界中的互動情況,第三是真實世界受到網路互動所影響產生的現象和變化。然後再以宣紙彩墨,超現實的構圖方式表現作品,在藝術創作中實踐。以下將各章節的內容作一簡述: 第一章 包括研究動機和目的、內容與範圍、研究方法與架構。 第二章 首先介紹網路中現有的互動方式,再探討個人在網路與現實生活之間的不同,並進而研究線上交流互動的關係,以及對真實世界的影響。 第三章 談論筆者所認識的台灣網路文化與社會文化,並敘述筆者創作的中西美術思想背景,與表現方式之申論。 第四章 敘述每件作品的創作理念、技法分析和歷程。 第五章 敘述筆者對現代水墨的發展和看法,自身對繪畫創作的態度、感想與自我的期許。Item 氛圍・意象.關懷 — 張嘉伻彩墨市集閱讀創作(2011) 張嘉伻; Chang, Chia-Peng運用彩墨技法呈現傳統市集的氛圍意象與人文關懷的在地性販賣活動開始概括市場上買賣雙方的議價互動神情與肢體動作,並由市集的早市、午市、黃昏市場、夜市等類型而隨著時空場域背景的轉換(化)來表現市集的氛圍意象並藉由藝術的本質功能(思想、感情、技法)也引入東西方寫實印象主義論述與哲學藝術創作思維概括畫面經營虛實布白聚散等新舊對比中西媒材運用來傳達自我觀看市集活動中的多面向視角的心裡感懷,亦嘗試親臨訪談在市集討生活販賣者背景心聲,並描繪市場角落邊緣的弱勢販賣者,並籍由畫面的創作而使觀者有所省思、整體畫面的經營構思要以詩書畫結合的閱讀性文本呈現、先由、序文引入早市午市黃昏市場、夜市的活動情境詩句,加以對聯(行楷體)與寫實性畫面主題搭配運用連續性的圖案式設計畫面呈現觀看泛黃舊照片般的回憶貼身感懷。Item 潛藏的滑稽意象─葉柏昱彩墨創作論述(2016) 葉柏昱; Yeh,Po-Yu從小至今的成長經驗告訴我們,中年階段所背負的責任與成就是需要不斷去學習的,人往往到了中年之後更要承擔多面向的壓力與各界檢視眼光,這在許多報章媒體與社會新聞事件中時有所聞,而社會心理學對於中年危機意識也早有研究與著墨。中國文化的儒家思想或許壓抑了心理狀態發展的可能,卻也連帶限制成年人角色定位的範圍,如果文明不能造就時代的進步,卻相對創造更多的心理問題,那麼我們所界定的規範是否值得一再沿用呢?潛藏於意識下的光怪陸離想法,是我們創意的發想原動力,藉著探究社會與藝術之間的關聯,釐清「滑稽」意象的產生動機與創作形式。 在水墨創作上勢必會因為時代上的改變而有所調整,後現代藝術的「不確定性」、「模糊」特點帶動創作者於觀察日常時,能夠深刻去思考影像與符號再造過程意義。新世代創作手法常會面對到藝術純種的問題,跨越媒材、媒介、物質的複合形態藝術,打破單一媒材的侷限,卻也容易陷在一種何去何從的狀態。我們如何活用水墨深厚的思想觀念與開創新的實驗媒材技法,來表達出作品獨特趣味與滑稽觀點?是筆者在此階段所期望去探討與研究的方向。Item 山水皴法的變奏(2005) 盧錫炯; Lu Shyi-Jeong所有的藝術表現都跟時代的思想、社會的行為有密切的關係。隨著山水畫的思想,材料和技法的發展,皴法的形式因而轉變,從東漢的磚刻畫開始到現代的作品,其間所改變的形式可以說是相當的大,這可由畫蹟上去細細分析。 歷代流傳下來的畫史、畫論極多,有許多學者從山水畫思想方面去研究,也有人從時代面目及個人風格去討論。對於一個創作者來說,技法的真正運用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本論文以「皴法」入手,以研究其技法與發展為主,可以說是以皴法為經,以時代和工具、材料的發展為緯,經過歸納,整理,對歷代各種皴法的產生和運用有了更為深入清楚的脈絡。 對研究者來說,「皴法」是用以描寫大自然一切的肌理,不管寫實、寫意,不管是運用那一種的點、線、面皴法或是結合各種特殊的紙張、水性、泥性礦物、金屬等顏色材料來創作表現各種山石樹木的肌理,其最終的目的還是要表現自我的情感與思想,身為現代畫家,對於筆墨皴法的觀念與運用,不能陷在古人特定的內涵和概念裡,更不能陷在無形中設限的「皴法」教條裡,因此本論文針對「皴法」進行一系列的論述,與技法、形式上的實驗,企圖在各種新的皴法創作之下,形成個人特殊的繪畫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