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花影.意境-潘文瑛繪畫創作研究(2023) 潘文瑛; Pan, Wen-Ying花,是大自然給予人類最美好的饋贈,美麗、芬芳,一直撫慰著人們的心靈。花生長在陽光下,而光在視覺世界中是一切的根源。有光就有影,無所不在的影子隨著光的流轉而變化無窮,如影隨形,像真實又虛幻,帶給我們無比的想像空間。「花影‧意境」主要探討大自然花卉的生命力,及生活歷程中美感經驗帶給筆者的感動。從欣賞花卉、光影之美,進而以花影為創作主題。花為實,影為虛,在虛實的空間中,成就了花影意境之美。從寫實到寫意,達成創作實踐。透過構思、技法,呈現在繪畫作品上,傳達筆者的人生體悟及內心情感。這是筆者在繪畫創作的道路上不斷追求「美」的目標,期盼與觀賞者產生共鳴。本論文共分為:「緒論」、「學理基礎與文獻探討」、「創作實踐」、「作品解析」、「結論」等五大章節。從喜愛大自然起始,筆者觀察自然,師法自然,寫生、攝影、閱讀及整理相關文獻資料,進而瞭解花、影在繪畫中的意涵及演進。從藝術史中尋找以花影為創作主題的藝術家,瞭解其創作精神和作品特色,透過學習,獲得啓發。作品分為玫瑰意境、花影漫漫二大系列,來詮釋個人的創作理念。最終回顧創作歷程,檢視研究的執行成果。展望未來,筆者自我期許能延續對藝術的熱情,精益求精,豐富個人創作生命。Item 台灣當代映像―陳順昌水墨人物畫創作研究(2007) 陳順昌; CHEN SHUEN-CHANG關鍵字:台灣當代、社會問題、現實主義、水墨人物畫。 以「人」為創作的主體,無論是外在世界的忠實描繪或內在心境的真實呈現,均可說是人類情感的表現,且人物畫也是最能直接反應當代真實生活的第一手記錄。本研究從台灣當代社會問題出發,探討現今普遍存在而不太為人重視的社會現象,試圖對問題的觀察與省思,配合古今中外人物畫的分析研究,與繪畫圖像產生關聯,並跨越繪畫領域,以社會學、心理學切入,探究當代社會大眾疏離、盲從、不守法、老病的現象及心理因素,尋求更多元性的理念,輔佐繪畫人物心理狀態之呈現。其下希望透過此觀點來探討並闡明水墨人物畫的創作主題: 第一章 緒論―包括研究動機與目的及研究範圍與方法,研究與創作的關係。 第二章 從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的學理觀點來分析台灣當代社會中疏離、盲從、不守法、老病的現象及心理因素。 第三章 分析以呈現現實主義的中外人物畫作,並從中學習、思考其創作理念、造形、思維和技巧方法。 第四章 陳述本研究的創作理念,分析相關的畫派理論、畫家理念與造形、技法和媒材的關聯。 第五章 以七件作品做為本次創作的內容說明。主要在於以具象寫實的人物畫,描述當代社會面相,傳達個人對問題及週遭生活的感受。一方面在形式語彙上重新探索其可能性,另一方面則以象徵、批判性的視覺圖像,為當今社會現實生活做一側寫。 第六章 本次創作的總結說明。Item 吾土吾民-許瑞展水墨人物創作論述(2013) 許瑞展; Jui-Chan Hsu歷代中國傳統水墨畫較少有關懷市井小民的作品,近代,受西洋藝術的影響,水墨畫家在創作題材有很大的突破,寫實人物的創作漸受重視,畫家個人對家鄉本土的情感與關懷,常是個人創作的重要內涵。在本創作論述中,我用觀察寫生的方式來呈現水墨,除了個人記憶的影像,也應用攝影將生活中攝入的人、事、物影像不斷在腦中反芻、思考,嘗試讓生活入畫,將水墨的墨韻融入生活!在快速流轉的時光中,捕捉住當下,將人物的表情、動作、情感……,細膩自然的轉化成為水墨創作內容,透過寫實美好的生活意象,讓稍縱即逝的時光昇華成為永恆! 本研究從中外人本思想、人文關懷之意涵出發,探討西方人文主義的藝術創作起源,以及西方藝術家的作品,也了解中國傳統水墨寫實人物的創作發展;汲古潤今,再探中國傳統水墨技法和人物的表現特色;最後,台灣水墨的本土意識、在地關懷、豐富的當代水墨人物創作形式,都是充實精進個人水墨創作必得分析探究的。 此次研究,我對市井小民寫實題材的關注,除了保留傳統水墨畫的筆法和墨韻,再加入西畫的光影、布局、設計等創作概念,也大量運用膠和礬突破水墨技法,創新藝術形象和語言。人物畫創作強調作者的氣質、修養、精神追求綜合塑造的畫面品格,要在表達人物特殊的、內在的、本質的美的過程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實現畫面形式與表現內容的統一、人物形象與作品情意的融合,用豐富的藝術底蘊,貼近市井小民的生活經驗,讓觀賞者不僅僅有感官上的美感體驗,還能引起情感共鳴、融入藝術作品的情境,並寄託個人的喜愛、憎惡、哀傷、快樂、回憶等各種情緒。希望個人水墨人物畫的創作表現,不只是畫家本身藝術符號的堆砌,更能再現市井小民生活的真善美意境。Item 勞動者「台灣勞動階層的生活哲學」之創作研究(2009) 李弘毅台灣在二次戰後五十餘年間,西畫家受到外來美術潮流的刺激,在快速的藝術活動交替中,接受歐洲的繪畫傳統、吸取東洋繪畫經驗、美國當代思維的刺激,以及堅持傳統繪畫功能的前蘇聯與中國近代繪畫的影響。繁雜而龐大的藝術資訊對台灣藝術同時作用與影響,使台灣的藝術發展顯得多樣而龐雜。鑑此,筆者透過藝術理論、藝術史與繪畫創作探討,對法國「寫實主義」、「自然主義」、「印象主義」與「俄羅斯社會寫實主義」等以勞動者為主題的作品,進行分析與比較,嘗試以台灣勞動階層的生活型態為主題,創作「勞動者」系列作品。希望透過此研究,理解以勞動者為主題在繪畫中的藝術性、社會性與美學意涵。 本創作研究旨在探索創作的藝術語言,包括勞動者主題、內容、形式,希望表達出對台灣勞動者獨特的生命觀察。筆者以熟悉的農漁民工作、樸真面孔與土地為內容、並重新組織形式,試著將抽象的複雜情緒轉成具像的表現手法,又結合接近特寫方式處理人、自然與土地的緊密關係。希望藉本創作研究,對個人藝術創作做更清楚的定位與釐清。 本篇創作論文以六個章節為架構,以下為各章節之摘要: 第一章、 緒論: 敘述筆者創作之動機與目的、創作內容及方法。 第二章、 題材探討與創作思想: 探討關於「勞動者」文字意涵與此類作品在西方藝術的脈絡和美學特質。 第三章、 勞動者與其繪畫美感之關係(理論基礎) 探究寫實主義繪畫風格與勞動議題的關係,釐清不同時代、不同社會的勞動形象何以成為繪畫的美感表現,並從鄉村與城市之間的差異看勞動中的英雄象徵。 第四章、 創作的形式與內容 試述個人創作形式與內容,並以單色背景與大特寫主題的結合表現,處理不同的時空感受,並解析當代繪畫的常用手法。以構圖、光、色、形及油畫語言,突顯勞動者辛勤的肢體勞動象徵與樂天知命的生命態度。並藉由平常生活中與記憶中的勞動英雄的形象,探討台灣勞動階級勤奮的精神與敬天的道德實踐。 第五章、 媒材使用與作品說明 試簡述個人媒材使用並逐件說明創作作品。 第六章、 結論 個人創作心得與未來繪畫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