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10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非空非有意象:夏淑慈創作論述(2024) 夏淑慈; Hsia, Shu-Tzu非空非有意象創作係以佛學經典為主,透過創作者根據對佛學經典的理解和解釋,以及對生命和存在的深刻思考,在佛學中,「空」指的是一切現象的無常、無我,而「有」則指的是現象的表面存在,而創造出具有獨特意涵和象徵的作品。並通過藝術作品傳達深層的哲理和精神啟示。由意而象的創作過程,強調了「空」和「有」之間的互相關係以及超越二元對立的境界。非空非有意象創作融合宗教意識與藝術形式,以視覺詮釋為媒介,運用諸如「符號」、「挪用」等手法及膠彩媒材作為「創作技巧」。非空非有意象創作包括《非空非有系列》及《世間法系列》兩系列作品,係「意」與「象」的交織,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創作形式與內容的統一。作品深受《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觀》《唯識》《金剛經》等佛學經典啟發,詮釋空性思想的美學意涵,總的來說,「非空非有」意象創作是一種融合了佛學思想和藝術創作的形式,通過獨特的認知和表達方式,將深奧的哲理和精神價值融入到藝術作品中,啟迪人們的心靈,帶來思想的啟示和情感的共鳴。非空非有意象詮釋空性思想的美學意涵,創作者透過對佛學的智慧深入研究和體悟,將其轉化為藝術作品的靈感源泉。也是說,以佛學中之「非空非有」學理之意象來表述,探索時間與空間的意涵。本文分為五大部分:第一章、緒論;第二章、「創作文獻與史料分析與探討」;第三章、非空非有意象創作表現分析與探討;第四章、創作形式與內容分析;第五章、結論。經由以上各章節的探討研究架構出自身的創作內涵,經由創作者獨特的認知而創造出來的對於生命和存在的探索和反思。Item 「荷華細語」-生命意象繪畫創作研究(2021) 張立欣; Chang, Lih-Shin本創作研究源於筆者觀察家中庭院荷花池的體悟與反思,在季節的推移、時序的變動下,荷花的生命週而復始的循環輪轉,促使筆者思索生命的本質意義以及如何透過繪畫創作來表現生命意象。因而,本論文將荷花作為對象,以其在生命週期中展現的樣貌為主題,試圖透過文獻學理的疏理與繪畫創作的實踐,建構出完整的創作論述與作品呈現。文獻學理的探究將以荷花生命中展現的外顯現象為基礎,從客觀的理解活動出發,由荷花的生態環境與人文背景切入討論,並逐步探尋其衍生的心智內容是如何將意象具體化。透過分析與討論文學、宗教與繪畫作品中的荷花,來觀看荷花的生命意象是如何在許多不同結構系統中呈現其豐富的樣貌。並且藉由生物學、植物生理學與哲學的角度來重新審視關於生命的疑問與臆測。 在不斷地摸索與嘗試下,藉由半抽象表現的創作風格,透過平面化、微觀與符號化的表現方式,將荷花於現實世界中呈現的形象轉化為荷花生命力展現的意象。希望藉由繪畫創作的表現,傳達出筆者對於生命本質意義的新視野與想像。Item 品東西―以西方媒材表現東方禪宗美學與意境之研究與實踐(2012) 黃坤伯創作是藝術家的直觀感受、是心境的呈現,透過畫布上的手繪動作與視覺的觸動,讓心靈有所寄託。創作者經由對外在景象的感知,將眼前景象所觀察得到的客體事實,藉由繪畫元素的構成、組織和運作,將心中的「意」藉由眼前的「象」表達出來。而畫家作畫不只為了再現事物,而是為了託物寄情,所以畫中之物,蘊含了藝術家的情感,而此獨特之情趣,便形成了繪畫的本質。藝術思維決定了創作的深度,東方禪宗美學和意境的審美體驗,對東方的詩詞、書畫的表現影響很大;甚至是西方五O年代的抽象繪畫和無形式繪畫的藝術家也受到東方禪學影響。所以,本研究與實踐試從中國禪宗美學的演變、禪法思想的發展,探討佛學禪傳入中國轉變成美學禪的過程和禪的藝術思維,以瞭解佛學禪如何演變到美學禪。接著再從意象論在中國古典美學中的發展,分析「意象」和「意境」、「化景物為情思」的轉換。藉由前人豐富的美學論述和審美意境的探討,結合中國古典美學中的審美情思,利用禪宗美學的頓悟、空性和中國古典美學的意象、移情等理論的研究,厚植個人創作論述上的學理基礎。另外,試著從東方禪宗美學與意境對東西方藝術的影響,尤其是以西方的媒材(油畫)作為表現媒介的藝術家,最後,以自己研究與實踐的結果作一個呈現。本文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內容包含論述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範圍、研究方法與步驟。第二章東方美學禪的演變,從禪在中國的早期發展到美學禪的成形,探究禪的起緣與如何演變到美學禪。第三章「意」與「境」的流轉,藉由前人豐富的美學論述和審美意境的研究,從意象論在中國古典美學中的發展分析「意象」和「意境」、「化景物為情思」的轉換。第四章是從禪對東西方藝術藝所造成的影響,概述藝術的發展與特色。第五章是個人創作鋪陳和研究實踐,最後一章是結論。Item 現實的差距—影像的感覺邏輯(2012) 張翊琪; CHANG, YI CHI此創作研究命名為《現實的差距》,旨在探討「影像」,如何在視覺上成立並形構、支配人類的知覺感受。分析筆者在創作實踐的過程中,將外部視覺影像其掛搭、流怖於萬物的特性與作用於身體的知覺經驗,內外反轉出重塑影像的感覺邏輯。 「影像」之所以能夠在視覺上成立,其透過身體感的先決過程,早已混搭了觸覺、聽覺甚至是時間、空間,影像不只投射了存有者的生活狀態和習慣,更透過自身暗示其它影像的浮光掠影,它是外部事物通過感官和神經的媒介作用於我們肉體的產物,也就是事物被知覺的同時成為的表象,也能透過被動的體驗折射出記憶的輪廓。創作者提供自己的身體,將世界體現在藝術表現上,並在視覺處落腳。於是繪畫,透過其色彩、輪廓與材質的混搭、配置,從而讓自己顫動或流佈,成為一種無位移的運動,而這種運動的必要性就是為了貼合萬物的可動特性,迫使觀者藉由追尋其運動的痕跡,找到使得身心震盪的蛛絲馬跡。 在此創作研究《現實的差距》提出的作品中,筆者希望利用影像 — 感官延伸的特性,並將自身體驗到的感覺、閱讀的差距,反轉到繪畫創作上,體現事件發生的不斷裂變,提供另一種視覺體驗。Item 形構山水-鄭生祥水墨創作論述(2012) 鄭生祥; Cheng, Sheng-Hsiang水墨畫在十九世紀以來迄今受到外來文化的衝擊相當大。許多喜愛水墨畫的先進都以各種論述為其努力,希望水墨畫有其更多元的可能性。當許多理論一味的讚賞西方的藝術思維,貶抑中國傳統繪畫精神的同時,卻嚴重犯了一個邏輯上的錯誤—沒有一種文化可以憑空而來,我們是文化的繼承者同時也是開創者,筆者秉持著這樣的信念,希望在中國繪畫思維中找尋養分以及結合西方的藝術理論,梳理出自我的創作架構。 本研究主要分為五個層次探討,第一:理論思維根基。從中國寫景造境談起,說明審美思維的轉變和表現方式的差異,探討歷代畫家所帶給後世的藝術養分及創新思維,並由擬像介入山水畫表現中。第二:以視覺心理學中,圖地反轉原理做山水畫創作發想。第三:環境美學探討,並以環境議題運用到山水畫創作的可行性。第四:藝術家探究。列舉以造境、圖地反轉、環境議題為創作手法的藝術家,從他們的創作理念和思維的繼承與創新加以探討解析。第五:個人的創作研究。從前四項的探究中分析自己的創作理念、題材立意、表現手法...等,加上作品說明。 個人創作以山水畫為主軸,其中包括擬像介入、圖地反轉原理的運用、環境議題表現。嘗試在中國繪畫藝術觀中探尋養分以及結合西方的藝術思維作為創作理念的思考,以不同的構圖形式呈現,期待在此過程中,能使自我的創作方向和路程更加踏實與清晰。Item 暈染與墨漬之意象研究-「水澤灘」系列創作實踐(2006) 黎玥岑; LI YUEH-TSEN本研究主題為「暈染與墨漬之意象研究」,內容涵蓋了「暈染繪畫探討」、「寫與繪的表現與意涵」、「創作理念的分析與實踐」三個部分,在研究架構上共分為五個章節。 水墨畫相較於西洋繪畫,更著重的是表現畫家的人文精神,尤其對畫家的自身素養也有較高的要求。以筆寫以墨染,表達了畫家的意境深邃。本研究所選取的暈染與墨漬之意象即是以生活層面的體會為出發,試圖從分析筆墨暈染手法與自然面向結合,進而分析暈染與「氣韻生動」、所傳達之筆墨趣味再探水墨意境之營造。另外在水墨暈染的表現論述,選擇「在美學上的自然探討」為研究範圍,分析「暈染」在繪畫上所具有的意涵,尤著墨於「墨趣」與「意境」之探討。並以「暈染」所標舉出的一些對藝術詮釋和判斷方法,作為切入和探討繪畫的討論基礎。 「水澤灘」系列創作實踐中,探討繪畫創作與筆墨的呈現問題,分析寫與繪在繪畫上所具有的涵意,西方繪畫著重“繪”(PAINT)的表現,東方繪畫則講究 “寫”(WRITE)的運用,中國筆墨表現蘊含了多種因素,藉由創作實驗的歷程,分析建立客觀性的理論架構。 本文將自身所體悟對於所處之時代環境,透過歷代美學的研究法,分析、比較與歸納「傳統」與「現代」水墨畫中的表現型態,對於現實做省思與闡述,作為日後建構創作時的借鏡與導向。Item 尋找當代新樂園 ──劉國興現代水墨與科技對話(2012) 劉國興本研究主題「尋找當代新樂園——劉國興現代水墨與科技對話」內容包含三大部分 一、抽象與現代水墨:現代水墨的表現形式自六○年代發軔迄今,持續不斷,從西方抽象主義切入,從事各種媒材、技法的實驗,在臺灣當代創作形式中,獨具一格,有個鮮明的面向、成果也極為豐碩。 二、多元面相與當代水墨語境:當水墨的新興發展在兩岸三地相繼進行中,其表現手法與形式呈現更加多元且豐富,更有不同領域的介面轉入,例如錄像、裝置、數位科技……等。 三、科技與電腦水墨:現代科技日新月異,電腦數位化更加速了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視覺藝術也千變萬化,對人的美感經驗造成很多新的驚奇與衝擊,同時也衍生了很多不同表現的創新多媒體藝術。 隨著現代科技一瀉千里,迅速進展,電腦已成為人類不可或缺的配備與工具。尤其對新世代而言,影像科技已成為其主要溝通及依賴的方式,早已習慣處於此種科技的環境中,其未來的走向會是如何呢?目前尚無法預知,但科技卻是一種新興的動力,能間接幫助藝術創作展現潛藏的可能性,及賦有更新生命力的藝術景象。 讓「電腦」成為創作者另一隻「筆」、「工具」是可以去實驗與接受,不是嗎?也思索將傳統素材「水墨」與現代「科技」兩者來做一融合的可能性,創作一種嶄新的藝術表現形式。 因藝術與科技整合的時代已來臨,且已持續蓬勃開展形成可觀的局面。 1. 對本身處於當代藝術中重新探討水墨的價值與意義 2. 從中國傳統繪畫的藝術特徵、審美觀再深入理解與反思 3. 現代「科技」與傳統「水墨」的融合與應用Item 真世界 - 記憶回流抽象繪畫(2014) 游心怡; Yu Hsin I「藝術之創作,是人類思想與心靈活動美妙的結合。」 本次的研究論述筆者以2010~2014年所創作的作品「記憶回流」抽象繪畫為主要探討對象,藉由自身的生命體驗及遊歷經驗用於此次撰寫與藝術創作中,文字抒寫過程中更加感觸良多,在藝術的學習歷程中,初期接觸到印象派的啟蒙,爾後受到現代建築主義及工業設計的影響,從跨領域的藝術滋養到探索自我存在的剖析,筆者將沉積多年的思緒重新整理與釐清,並且從追溯過往記憶中的影像,然後釋放真實的內在情感,以抒情抽象繪畫的創作形式來表現。 本論文主要說明筆者美學之歷程背景與研究的動機,早年接受繪畫藝術的洗禮而後中斷,而後再次有幸能創作藝術繪畫,並開始重新思索存在的有限性,再來引用藝術心理學上的研究論述,以及中西思想多元化的抽象表現形式,來說明筆者如何追朔堆疊的記憶影像及情感釋放;筆者所闡述的創作理念,藉由"我"的探索與追尋,引發內在深層靈性,反觀生命價值與回歸自然。潛藏於筆者內在的多元藝術融合形式涵養與人格精神特質作為創作的表現研究;最後以作品的創作實踐,將創作作品分為三個系列「舞動生命 - 脈動系列」、「藏滋味- 湧現系列」、「燃燒的記憶 - 殘影系列」,詮釋自己的創作意念,來闡述自己對生命的觀點,並藉由理論來引導反證,最後實踐自我的理念。Item 隱梅菊-黃柏維創作論述(2019) 黃柏維; Huang, Po-Wei圖像為繪畫創作的要素之一,而當今已是影像充斥爆炸的時代,筆者將「像」(image) 的諧音翻為「隱梅菊」,在音似但詞意完全解構原音而且是用不同國家語言時,在兩者詞意間拉出了想像及詮釋的空間,諧音在中華文化的創作中,是很常見的手法之一,筆者以此方式比擬自身的創作方法及過程。「隱梅菊」的隱,象徵著一種避世的精神,隱士精神的在中國文人文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連結西方德勒茲聲稱卡夫卡作品內所勾勒的逃逸線,對於體制的不滿進而追求相對的自由性,企圖爭脫舊形式而追尋生命的自由度,或像文人遠離塵囂隱居並寄情於山水中。梅、菊則是現實之物轉為創作的符號,符號則能離開現實承載人的意念。本文也會從探討東西方創作過程不同「像」的轉化,再現、寫生的具象到符號化後的形像,最後解構符號的影像。藉此來對應自身創作中對於像的探索歷程,擬態、疊影等的創作手法,以及不同媒材所生產的像,在畫面中相互對應撞擊,企圖超越「像」本身的限制。 「隱」不僅在象徵精神也成為創作圖像的手法之一。藉由這樣的雙向性特質,一方面在畫面中探索「像」的可能性與超越性,另一方也要回應到自身處於的台灣,文化認同、環境變化與世代問題等。如何讓藝術創作更飽滿而延展出更多的可能性,在此不僅是創作也進行論述的努力。Item 台東鐵花村˙音樂聚落之在地意象及其對藝術教育的影響(2017) 陳怡伶; Chen, Yi-Lin本研究以台東鐵花村˙音樂聚落為研究場域,旨在藉由台東鐵花村˙音樂聚落所形塑的意象,探討台東在地意象元素於場域內的使用,與透過了解藝術教育工作者,以鐵花村˙音樂聚落場域作為教學作用於美術課程中的使用情形,依據台東在地意象元素融入課程,分析場域之在地意象元素使用狀況,並對於鐵花村˙音樂聚落之藝術教育價值與場域對在地藝術教育的影響,以探究未來可發展的空間以及規劃方向。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以半結構式訪談,輔以場域相關文獻與相關資訊進行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研究訪談對象共十位,分別為台東在地美術教師四位、鐵花村˙音樂聚落內部人員四位、進入場域之民眾兩位。基於以上研究目的與方法,研究結果呈現如下: 1.台東鐵花村˙音樂聚落之在地意象與台東之在地意象比較,發現場域內使用元素與台東相似連結為原住民文化,以及空間氛圍之營造部分,舒適且慢步調的氛圍,除此,訪談資料顯示多數受訪者認為,鐵花村˙並沒有特別使用台東元素於場域的意象營造。 2.台東在地藝術教育上課方式較為自由且重視人文部分,藝術領域之教育工作者的訪談資料顯示,多數美術教師認為鐵花村˙音樂聚落可是課程目的放置於課程內容規劃中,其中只有高中美術教師實際上具有使用場域融入課程的經驗。 3.受訪者資料分析顯示,多數受訪者認為鐵花村˙音樂聚落對於在意藝術教育沒有明顯的具體影響,且希望未來鐵花村˙音樂聚落之內部活動規劃,能夠融入教育領域,提供各種美感教育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