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
起源與展望
緣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是國內師範教育的先驅,更是教育研究的重鎮。超過半個世紀以來的努力耕耘,不只培育中學的優秀師資,也造就國內外諸多大專院校與研究機構的學術研究與教學人才。臺灣師大教育學系的課程與教學學群更有悠久歷史、豐富的師資與研究資源,已培育無數「課程與教學」專長的學術研究與教學專業人才。過去這些人才與教育系本身在國內的課程改革與教學創新中,不僅扮演推手與實踐者的角色,更是理念引導與批判意識催化的改革者。
為因應國內高等教育改革的需求與提昇全球學術發展的競爭力,本校自九十六學年度起推動「一系多所」方案。教育學系為配合此發展方向,乃在組織結構上進行有效的整合與重組。因此課程與教學學群乃申請設立「課程與教學研究所」,並於民國九十九年正式招生,下設碩士班及博士班。期許透過設所,整合與深化課程與教學研究能量,並培育優秀的學術研究人才。
展望
本所著重以下發展方向與重點:
(一) 深究課程與教學基礎理論:
本所將深化與整合課程與教學之基礎理論,並連結重要理論與本土議題,以厚植並發展建構本土理論。本所亦將進行國內外課程與教學之比較研究,瞭解國際課程改革動態,藉由比較、分析與自我批判,不斷開創研究新知。
(二) 多元化與創新化方法論課程:
本所除分別開設量化與質性研究的入門與進階課程,並針對不同學術領域的研究性質開設新興研究方法課程,以培養學生多元的研究能力。
(三) 關注課程與教學新興議題:
本所尤其積極關注本土化的教育研究,強調社會變遷之下,課程與教學的新興議題研究。本所亦持續發展整合型研究計畫,以統整本所與外校研究人才,共同探究課程與教學新興議題。
(四) 實務精進與教師專業發展:
基於教師專業發展的需求,本所將持續開設相關的碩士專班,以精進教師的課程與教學實務,加強師資培訓與進修的專業化與優質化。
(五) 推展國際學術交流與跨國研究合作:
除了本所教師目前正在進行的國際研究專案,本所亦將藉由姊妹校與其他國內外大學與研究中心,繼續擴展國際合作的研究網絡。同時,將陸續與國內外著名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或研究中心交換學生或講學,並與國外學校合作開課,共同指導學生,逐步推向雙聯學制。
Browse
Browsing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by Title
Results Per Page
Sort Options
-
ItemADDIE模式融入英語繪本閱讀教學對低成就高職學生閱讀態度之影響研究( 2019) 萬宣佑 ; Wan, Xuan-You本研究旨在探討ADDIE模式融入英語繪本閱讀教學對高職一年級低成就學生閱讀態度之成效。本研究採混合式研究方法設計,以花蓮縣某公立高職一年級的兩班低成就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驗組三十人,進行ADDIE模式融入英語繪本閱讀教學。控制組二十九人,進行一般傳統教學。實驗教學為期八週,共計十六節課。兩組學生於實驗前後分別施測「高職生英語閱讀態度評量表」以作為前後測的成績。在實驗結束後,由實驗組隨機挑選六位學生進行深度訪談。 研究結果顯示: 一、實驗組學生於教學實驗後,在閱讀態度的四個層面達顯著差異。 二、教學實驗對實驗組學生閱讀態度的四個層面有正向影響。第一,實用層面上,實驗組學生的生活及學習出現正向改變;第二,發展層面上,實驗組學生的自我概念及對他者的看法出現正向發展;第三,樂趣層面上,實驗組學生的好奇心及想像力被正向激發;第四,逃避層面上,實驗組學生的休閒活動及脫離煩悶方法產生正向變化。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建議: 一、教師應提升英語繪本閱讀教學能力,並有效運用英語繪本閱讀之教學策略。 二、學校應充實英語繪本資源,並將英語繪本閱讀納入學校課程。
-
ItemAPP遊戲軟體於國小學生學習正負數概念之研究( 2015) 林俊志 ; Lin, Jyun-Jr本研究旨在透過APP遊戲軟體,了解國小學生於正負數概念之學習情況,以及學生對於透過APP遊戲軟體學習數學之看法,研究採設計導向研究法,針對補習班的十六位學生進行研究;主要發現包括:運算規則是負數概念中較難習得的內容,六年級在校成績、學習態度、學習吸收度與家長重視成績的程度對於正負數概念的學習皆具有影響性。此外,學生於APP融入數學學習皆抱持正面看法。最後,關於APP內容及介面的設計,學生提出數項建議。期待本研究的結果與發現,能幫助國小學生之數學學習資源更為多元與個人化。
-
Item一位國中導師對國中生同儕霸凌的關懷倫理學之實踐( 2016) 翁乃貞 ; Weng, Nai-Chen校園霸凌事件層出不窮,建立友善校園是人人都認同的理想。然而成長中的青少年,價值觀的建立以及人生經驗、人際互動都尚待學習,應對進退間容易犯錯,同儕打鬧玩耍容易踰矩成了欺凌。我在教學現場擔任二十二年班級導師,和學生有密切的互動。每一屆的學生都會發生一些有意或無意的同儕霸凌事件,每一宗個案的發生都有其特殊性,導師的事前預防與事後輔導都要耗費巨大的心力與無數的時間,本研究主要想探討的問題是:身為國中導師的我,如何看見同儕霸凌現象,如何運用關懷倫理學處理同儕霸凌事件並輔導學生。 有鑑於此,本研究希望能藉教學現場的導師經驗,發現同儕霸凌現象並以四個實例,記敘班級導師透過觀察、訪談、文件分析等方式記錄如何運用關懷倫理學的教育方式,探討在班級經營中實踐的成效與歷程。透過敘事探究的方式,釐清一位國中班級導師在進行班級經營時,如何運用對話、身教、實踐與肯定的方式實踐關懷倫理學,建立學生的良好品格。實踐關懷,化解班級間同儕霸凌問題,引導學生學習正確人生觀。 在實踐過程中,主要發現如下:1.同儕霸凌現象多發生在私下場合,班級導師要從細微處發現學生有異,觀察與關心最直接能發現異於平常之處。其次,班級導師可善用與學生的溝通管道得知問題,例如聯絡簿的生活札記可以透露出學生的日常生活,從而發現問題。2.班級導師運用關懷倫理學處理同儕霸凌事件並輔導學生。教師透過身教、對話、實踐與肯定等四個方式,落實在班級經營中,掌握關懷倫理學的教育原則。 最後本研究建議理論與實務相結合,讓教師更能掌握正確的方式進行班級經營,同時,透過關懷倫理學的實踐讓更多需要幫助的青少年在徬徨時得到關懷與理解,特殊個案則視需要求助其他專業領域的協助。
-
Item一位國中生物教師與臺灣及日本教科書互動之研究( 2021) 林聖晟 ; Lin, Sheng-Cheng本研究目的為在教師與教科書生成計畫課程之過程中,瞭解教師與具有不同特質的教科書之間互動關係,探討十二年國教的實施脈絡下,教師生成計畫課程的影響與助益。研究透過放聲思考與訪談來分析一位具11年教學資歷的國中生物教師生成計畫課程的歷程。研究結果發現支持探究教學之教科書有助於讓教師突破部分備課慣性。同時,研究也發現有利教師於十二年國教自然領綱下教學之教科書特質如下:(一)提供現象觀察之提問以及透過新知學習解釋問題的探究過程;(二)概念可透過引導學生推論的探究過程方式呈現;(三)探究與實作活動可提供更多探究鷹架以及學生自主空間之特質;(四)探究實作相關設計之編排與外觀可再考量顯眼性與有利閱讀性。根據研究之結論,本研究提出相關建議,期望教科書改革能做為教師於新課綱下專業成長之支持,同時也建議未來能參考參與式關係的理論進行更多相關的研究,以協助有利新課綱教學之教科書發展。
-
Item一位國小教師的課程意識與國語文教學實踐之旅( 2020) 魏俊陽 ; Wei, Chun-Yang本研究旨在探究溫美玉老師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之轉化歷程及兩者之關係,並探究溫老師成立之溫老師備課Party網路社群之影響。採用敘事探究,透過半結構訪談、觀察及文件分析蒐集資料。依據研究發現,本研究重要的研究發現如下: 一、溫美玉老師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之歷程依時間軸之順序為師專時期、初任教師時期、南師附小成立備課Party前期及南師附小成立備課Party後期 二、溫美玉老師課程意識轉化依歷程及內容,在課程本質的認識從教科書即文本轉化至從個人擅長學科語文出發,再轉化至低年級學生角度學習思考,最後為全語文教學;在學科知識的掌握上從教學即技術轉化至聚焦學科本質,調整教學策略,再轉化至從音樂教學啟發跨領域教學,最後為跨領域教學;在教師如何進行教學及學生應該如何學習從教師中心轉化至逐漸轉向學生中心思考,再轉化至因Montessori教學模組影響以學生為中心,最後為因Maslow需求層次影響以學生為中心;在和外界溝通之心智思考與個人實踐行動之批判思考歷程從無轉化至環境敏覺力,再轉化至環境調適度提升,最後為班級活動結合行政政策延伸教學。 三、溫美玉老師教學實踐轉化依歷程及內容,在實施型態,從傳統講述教學轉化至小組討論,再轉化至音樂教學融入語文教學,最後為單元主題教學;在課程內容,從第一、二階段均為教科書中心,再轉化至跨領域教學,最後為跨領域主題式、跨單元;在實施策略,從無轉化至故事教學及提問,再轉化至故事教學、提問及Montessori教學模組,最後為結合班級經營與鷹架運用;在情境感知上,從無轉化至單一到多元,再轉化至結合學校生活情境,最後為結合生活情境與師生平等信任;在教學評量上,從無轉化至紙本到評量,再轉化至最後兩階段均為多元評量;在教學資源,從無轉化至自我精進師專進,再轉化到繪本及圖書館資源。最後為影片、繪本、小說及輔具。 四、溫美玉老師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之關係,自初任教師後期產生交融,而在南師附小成立備課Party前期,兩者交融出跨領域教學之區塊;在南師附小成立備課Party後期,兩者交融區塊最多,尤其以學生為中心之課程與教學之思考最為一致。 五、溫老師成立之溫老師備課Party網路社群之影響為引領老師們進行一場由下而上的體制內溫柔教育改革,藉由紀錄與分享個別的教學案例,激發更多教學創意及提升老師自我專業感知,讓參與的老師藉由網路社群分享,進而實踐到自己的課堂之中。形成自發、互動、共好的自主學習樣貌。也是目前全臺超過十萬人參與最大的教育學習網路社群。 本研究最後提出國語文素養導向教學、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互為共構的課室風景、教師自我精進成長改善教學成效、教師社群的形塑與共好及在職進修的助力與師培課程的重要他人之建議,期盼能為我國的108課綱之課程與教學提供一些反思。
-
Item一位語文跨界教師專業成長的敘事探究( 2021) 溫亭羽 ; Wen, Ting-Yu本研究運用自我敘說,探究我從國文教師、華語教師到華語師培教師的跨界經驗,透過面對困境、教學實踐與行動反思的歷程,達到教師專業成長的目的。本研究透過經驗回溯、課堂教學觀察、重要關係人與學生訪談、文件分析等多元方法蒐集資料,再現我在不同專業成長歷程中的代表性故事,藉由經驗敘說與探究,將經驗意義化。 故事撰寫分成四個章節:大學師資生時期、國文教師時期、華語教師時期、華語師培教師時期,以整體──內容的敘事模式,按照時間順序記錄重要事件。故事分析主要分為兩部分,首先探究跨界教師的專業成長之路,在跨越不同邊界的過程中,當我的教學實踐遇到挫折與困頓時,我如何調整我的教學理念並轉化為行動,再透過經驗與理論對話的過程,提升我的教學專業成長。第二節從專業知能、教學實踐、專業投入三個面向,貫串前述的故事,並再概念化教師專業成長的意義。 本研究針對國語文與華語師培提出數項建議:教學生「如何學」、思考讓學生學以致用、將課程內容融入彼此的生活與人生、教學方法創意多元求新求變、理論結合實務的師培課程、師培課程小班制與師徒制。
-
Item一所偏鄉小學推動食農教育之課程領導行動研究( 2021) 鍾尚峯 ; Zhong, Shang-Feng本研究以臺中市偏遠國小為對象,旨在探討太陽國小課程領導者推動食農教育之課程領導,透過行動研究將以探討食農教育之課程領導理念與具體作為、所遭遇的問題及解決策略、具體成效等,並運用文獻整理、訪談、觀察等方式輔助,最後將蒐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和歸納並提出結論。本研究結論如下:一、理念與具體作為方面 (一) 校長對食農教育之理念:營造學習環境,藉由食農教育課程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 (二) 課程領導理念:由行政主導轉變成親師生共同參與;增權賦能由下而上推動;行政支持並鼓勵教師進行食農專業進修;積極爭取校內外資源提高親師生課程參與程度。 (三) 課程領導實際作為:透過會議引領親師生共同發展食農教育目標;藉由平等對話與領導權力下方帶動親師生參與課程;提供教師專業進修和行政支持以利發展食農課程;撰寫計畫爭取經費並營造有利於課程實施之學習環境。 二、問題及解決策略方面 (一) 課程領導及親師生專業知能不足,用對話及進修解決問題解決。 (二) 領導及授課時間不足問題,利用妥善規劃解決問題。 (三) 親師參與態度程度不積極,藉由積極宣導實作解決問題。 (四) 偏遠學校資源不足,透過計畫及校內外資源挹助解決問題。 三、具體成效方面 (一) 行政及教師專業知能成長之具體成效:推動社群顯著提升教師課程設計的意願及信心研究者發現;增權賦能與行政支持顯著提升教師食農專業能力及教學熱忱;平等對話顯著提升教師專業分享的質與量。 (二) 學生學習成果之具體成效:透過會議及活動增能以提高學生對食農教育的興趣;透過行政支援以增加學生對於食農學習的自信程度。綜合以上結論,研究者對課程領導之建議:成立專業發展策略聯盟使其具備課程領導知能、規劃多元食農教育活動以提升學生對食農的興趣、掌握學校與社區間的平衡狀態、善用正式與非正式組織並精簡行政及善用管道充實設備主動爭取食農教育資源;對縣市教育行政機關之建議:持續與各項團體合作、補助偏遠小學經費以推展食農教育、辦理產出型課程設計研習、考量小校編制並整合相關教育政策、定期辦理食農教育種子教師培訓、提供偏鄉學校發展食農預算經費。關鍵字:偏遠國民小學、課程領導、食農教育、行動研究
-
Item人之初,性本「單」?國中國語文繪本教學之多元文化課程研究( 2019) 黃郁庭 ; Huang, Yu-Ting本研究建構一套國中國語文繪本教學之多元文化課程,目的在於透過繪本教學與閱讀改善學生的性別刻板印象和提升閱讀興趣。本研究以國中八年級一個班級為研究對象,採用行動研究取向之課程設計與教學,輔以學習單、訪談、觀察記錄、文件分析等資料蒐集整理,從課程與教學、學生學習成效和教師專業成長三層面,探究多元文化課程的建構與實施。 研究結果如下: 一、建構以打破學生性別刻板印象、提升性別平等涵養和閱讀興趣為目標之多元文化課程方案; 二、多元文化課程有效改善學生性別刻板印象、增進對他人的包容與尊重並付諸實踐; 三、運用合作學習和寫作評量進行繪本教學能提升學生閱讀興趣、溝通和反思力; 四、議題融入教學提升教師多元文化課程設計能力和專業成長。
-
Item以Bernstein的教育認同理論探析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華教認同的演變( 2021) 林田俊 ; Lim, Tien Jun馬來西亞的華文獨立中學誕生於1950年代至1960年代之間,各地方的華文中學爲了維護獨立前既已存在之華校體制而抗拒國家在獨立後提出的改制政策,從而「獨立」於國家體制之外。這些「地方的」華文中學於1973年獨中復興運動後成為有組織的共同體,提出獨中建議書,獨中工委會亦組織起來,在獨中場域內形成統一的對外論述。1990年代起,獨中場域內出現了一系列持續至今的教育改革論述。本研究以Bernstein教育認同理論為分析框架,採文件分析法,使用董教總及各地方華文獨中的公開文獻爲主要的資料分析對象,分析「華文學校改制與獨中誕生(1950s-1960s)」、「獨中系統建制(1970s-1980s)」、「獨中教育改革(1990s至今)」三個獨中教育發展時期的獨中教育認同變化。研究發現,獨中的教育認同分成兩個主要階段,在獨中教育改革以前,獨中教育是以中央化的「展望性認同」為優勢論述,強調「中華文化為馬來亞文化的一部分」,在這一框架下,當獨中在1990年代開始進入教育改革以後,納入了更多與「市場競爭力」及「學生主體的全面發展」有關的「去中央化論述」,使得獨中的教育認同在整體上呈現出「拼貼」的樣貌。此外,獨中教育在地方上存在多種不同的實踐,一些學校融入了「獨中路線」之外的其他課程系統,顯現「展望性認同」的分裂立場。
-
Item以WebQuest為工具輔助「公共議題與社會探究」課程對高中生公共議題論辯能力之影響( 2021) 劉靖陽 ; Liu, Jing-Yang伴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總綱〉於108學年度開始實施,台灣教育現場邁向了「素養導向」時代。然而,過去由於升學主義的影響,第一線公民科的教學,常流於最小限度的社會科學知識灌輸。對於在當代社會極為重要的公共議題論辯能力,並未有適切的觸及。也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課程時數內,以有效的教學模式與輔助工具促成學生「公共議題論辯能力」的發展,乃是在此波改革下不可迴避的議題。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以高二社會組的「公共議題與社會探究」課程為場域,以「WebQuest網站」為主要網頁鷹架,嘗試發展出適切的公共議題探究課程。而本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採取實驗研究為主之設計,希望藉此探討以WebQuest為工具輔助學生執行公共議題探究對公共議題論辯能力五大構面產生之影響,而除了實驗研究外,本研究也以半結構訪談、文件分析為輔助,以了解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成長,以及遇到的困難與觀感。而在經過一學期的教學後,本研究的結果如下: 一、相較於Ucamdemy這類學習資源上傳平台, WebQuest網站更可以幫助學生在「能掌握議題的背景脈絡與爭議點」、「能了解議題中不同利益相關方之立論」、「能有效且正確地引述證據並解釋之」等構面,以及整體的公共議題論辯能力上有更好的表現 二、在提供足夠網頁鷹架(不論Ucamdemy、WebQuest)的情況下,循序、持續性、結構性的公共議題探究課程,都能幫助學生在公共議題論辯能力各構面上有顯著成長 三、以WebQuest網站輔助的公共議題論辯課程,可以有效幫助學生綜合對議題的基本了解、議題中不同立場的論點、有效的證據,發展出對議題的獨立觀點四、以WebQuest網站輔助的公共議題論辯課程,能解決諸如無法聚焦探究方向、資訊來源不明、充斥偏頗立場訊息等議題探究過程常見的問題。五、WebQuest網站能有效降低學生在議題探究過程中的學習焦慮,降低學生開始探究的門檻六、WebQuest網站能幫助學生在網站資源的基礎上找尋更多學習資源,藉此聚焦、深化、精緻化對於論辯議題的思考 除了前述幾項結論外,本研究也在第五章部分,透過回顧研究施行歷程與成果,分別歸結出了幾項對於公共議題論辯課程與教學以及對於未來相關研究的建議,希望能給予未來對於相關領域有興趣的研究者與教學者參考。 關鍵詞:Webquest、公共議題論辯能力、公民教育、公民素養、議題中心教學、探究與實作
-
Item以「說」帶「寫」之議論文寫作教學行動研究-以八年級國文科為例( 2016) 丁秀妃 ; Ting, Hsiu-Fei本研究以行動研究的方法,探討以「說」帶「寫」的議論文寫作方案,在八年級國文課進行寫作教學的活動。研究者以八年級國文科教材為媒介,於課堂中引導學生建構議論文寫作的歷程性活動,以幫助學生在議論文寫作上有所進步並提升寫作能力。 為達到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所蒐集的資料包括:學生課堂練習的學習單、作業、作文、學生課後回饋紀錄,以及研究者自己的省思札記、課堂觀察紀錄、與學生個別訪談、諍友會談紀錄,來檢視學生議論文寫作上的改變情況,以及學生對於課堂引導過程的表現情形。 經過四個多月共五篇課文的議論文寫作教學方案教學後顯示:透過「以說帶寫」幫助學生主動建構議論文的知識;課堂教材、說話與寫作緊密結合;透過「以說帶寫」幫助學生提升表達能力與思考能力;透過學習單的練習與建構,增進學生的寫作能力。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研究者亦提出相關建議,以便後續教學修正與實施之依據,同時作為未來在國文科、其他議論文類型之課程設計與教學參考。
-
Item以協作敘事取徑促進幼教師專業發展歷程之探究( 2016) 張素貞 ; Chang, Su-Chen我是一位幼教的師資培育者,長期關注幼教師的專業發展,企圖在現有的幼教師專業發展方案之外,尋找另一種可能的取徑。本研究旨在透過協作敘事取徑,促進幼教師的專業發展,探究其歷程與成效,並再概念化幼教師專業發展取徑。 本研究採敘事探究方法,邀請彰化一所幼兒園的八位幼教師,組成「幼教師協作敘事團體」。本團體的運作兼重生命故事與教學故事的敘說,透過閱讀與敘說、教學難題的討論、團體的互動、對話與反思,共歷時一年半的協作敘事。 我主要規劃與運作團體的議程、營造團體的氣氛、促發協作者敘說及引導協作者進行討論與對話。本研究透過觀察、訪談與文件分析的方式蒐集運作歷程中的資料,並運用主題分析法加以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協作敘事取徑啟動幼教師專業發展的關鍵要素包括教師主體性的關注、團體凝聚力的建立、幼教師身分的覺知與建構、反思性思維的運作以及協作者、研究者和專業文本三方視域的對話與交融。本協作團體能促進幼教師專業發展,包括提升幼兒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能力、規劃適性的學習環境與發揮班級經營的效能、掌握人際溝通與經營技巧和致力於教師專業的開展與成長。 再概念化在職幼教師專業發展取徑的內涵為以關懷和開展生命為根基、「教師<-->學習者」身分的跨越與混種、透過多重回觀、反思與解構將經驗意義化、從對話中學習、課程是經驗文本/敘事文本、多元方法的運作方式以及知識是藉由三重敘事-->反思-->對話-->建構-->行動的建構而來。 最後根據結論,提出職前的幼教師資培育課程、在職的幼教師專業研習課程與後續研究的轉向與相關建議。
-
Item以溝通式教學策略發展國中科學課堂裡的探究式對話之行動研究( 2022) 陳雅芊 ; Chen, Ya-Chien本研究中在探究5E教學模式下,如何運用溝通式教學策略發展科學課室中探究式對話。本研究探討以下研究問題:(一)教師如何在探究教學歷程中,運用溝通式教學策略以發展科學課堂中的探究式對話。(二)教師在實施歷程中面臨的困境與因應之道。本研究為行動研究,研究參與者為研究者任教之北部某國中八年級某班學生。為了發展課室中的探究式對話,研究者以5E教學模式結合溝通式教學策略為理論基礎,設計共 20節教學方案,單元內容包含理化科波動及光學。接著,由研究者進行六週的教學,過程中研究者每週進行探討與修正,包含分析資料並與協同研究者討論、反思來調整已實施的教學方案並檢視後續的教學策略設計。本研究發現包含: (一) 在教師教學層面,可根據單元性質、5E探究歷程各階段之教學目的,以及當下的情形作策略選擇,在合適的時機發展學生的探究對話。 (二) 在學生學習層面,教師運用「多種聲音、多種想法」的溝通式教學策略能提供學生大量發展探究對話,培養與教師及同儕進行對話之能力,也可以在課堂後延伸探索。 (三) 為讓學生協同探究時能更投入於探索,教師應提高挑戰。學生若具體瞭解學習任務及目標,便能透過探究對話與同儕協作處理更高層次的挑戰而獲得成就感,持續其學習動機。 (四) 教師實施時,除了課程的充分設計,也需進行學習者評估,讓學生有足夠時間去理解彼此的想法。透過溝通進行更高複雜性探索,因此教師在時間及方法上應保留調整空間。 (五) 反思能夠幫助學生檢視自我學習,也藉機讓學生理解分組學習的意義——在科學對話中,透過與他人協作可獲得更多能力以處理更高的挑戰,也增加學習的擁有感。根據結果,本研究建議:針對科學教學,探究式對話課程能夠讓學生透過參與發現自己的潛能,而科學探究的學習方法也能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針對相關領域之研究者,首先,初始研究設計應選擇核心概念,保留彈性調整的空間。第二,質性資料應隨時保持於蒐集與分析並進,才能持續修正教學。第三,針對特定學生進行長期的研究,探討對話在學生端的發展歷程。期許學生們長期在科學教師們共同發展探究對話的歷程中,能夠培養獨立思考、協同合作的科學素養,以增進自然科學學習的能力,且能回應真實世界中所遇之科學問題。而針對現場初任教師,首先,要讓自己追隨著心流狀態,逐漸增加挑戰、增進探究教學能力;莫急於一時,一次只做一件事。第二,透過與他人分享教學故事,可以獲得更有意義的反思與發現。
-
Item兩岸國中階段英語教科書內容比較-以臺灣翰林版和大陸人教版為例( 2016) 王美惠 ; Wang, Mei-huei本研究旨在分析比較兩岸國中階段英語課程綱要(標準)及英語教科書的異同並採用內容分析法做比較,在課程綱要(標準)部分,以臺灣2012年修正之「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言學習領域(英語)」及中國大陸2011年頒佈之「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為研究對象;在教科書部分,選取臺灣翰林版和大陸人教版為研究對象。茲將研究結果歸納出主要結論如下: 一、在課程綱要(標準)部分 (一)基本理念敘述方式雖不同,但皆以學習者為中心,且聽、說、讀、寫四種综合技能並重。 (二)兩岸的課綱皆有課程目標的敘述,但中國大陸針對每一分級再用文字具體描述之。 (三)兩岸聽的技能相似、中國大陸對說的技能要求語調自然及自我修正、中國大陸在讀的技能中要求課外閱讀字詞量、臺灣在寫的技能上要求翻譯能力的養成。 (四)教材內容的規範,兩岸於課綱/課標中皆列有主題設計表,但臺灣增列體裁分類表。 二、在教科書部分 (一)語言技能項目-臺灣的教科書偏重「讀」、中國大陸則偏重「讀寫」的技能培養。一般而言,中國大陸人教版教科書各冊的練習活動所涵蓋的技能數多於臺灣。 (二)主題設計項目-「寫信、電話、網路」及「朋友與個人關係」皆為兩岸主題分佈的前三名,而「性別平等」、「人權」這2項主題均未明顯分佈。 (三)體裁呈現項目-兩岸教科書的體裁呈現皆以「對話」和「報告、短文」的比重為前3名。臺灣翰林版教科書比中國大陸人教版教科書在體裁呈現上,分布較多元。 三、兩岸教科書內容在課程綱要/標準的規範下之轉化情形 兩岸教科書大致能透過不同主題設計、體裁呈現和不同的語言技能練習活動呈現能力指標/分級標準所列出的語言技能。 基於上述研究結果,研究者據以提出建議以供相關單位及人員,作為修訂課程綱要、編訂教科書或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
Item十二年國教實施後教師教與學變革之研究( 2015) 邱惠美 ; CHIU, HUI-MEI中文摘要 近幾年來,學生從學習中逃離的情形帶給學校極大衝擊。而教育界適逢十二年國教變革的推動,提供教師思考如何進行教學革新,同時讓教育工作者重新省思學習的本質。本研究以個案研究的方式,探究臺北市一所國中學校教師對於十二年國教政策的看法,瞭解教師如何進行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改變,同時瞭解教學改變後對學生學習的影響。 研究者透過文獻、訪談和文件檔案等資料蒐集方式取得實徵資料後,歸納出教學團隊因應教育政策變革的態度,以及影響教師教學變革的因素,同時說明學生在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模式下,學習態度的轉變。本研究根據實徵資料獲致下述的結論: 壹、教師面對政策變革的態度 一、「十二年國教」政策擺盪,教師感到憂心與疑慮。 二、雖憂心政策不確定性,教學團隊仍採正向態度迎接變革。 貳、影響教師教學改變的因素 一、因「十二年國教」契機,教師自我省思所學不足之處。 二、前校長導入學習共同體,鼓吹教師教學革新。 三、「鬆綁校內成績」制度,教師勇於追求教學改變。 參、學生學習的模式轉變 一、「學習共同體」找回學生的學習樂趣,增進合作與關懷的學習氛圍。 二、「學習共同體」教學策略,有助提升學生學習動機,減少學生的偏差行為。 三、 協同學習,找回低成就學生的「自我存在感」。 本研究結果,除了對教學變革推動的情形有進一步的理解之外,研究發現也將有助於教育機構擬定教學革新等相關政策之參考。
-
Item台灣日籍教師因應文化差異進行成人日語教學之行動研究( 2014) 橋本裕子 ; Yuko Hashimoto本研究針對在台灣的日籍教師,因應文化差異進行成人日語教學的過程中,有關直接教學法應用於台灣初級日語班級的適切性,以及文化因應課程方案如何能夠適用於台灣學習者進行探討。由於日本國內在日語教育領域,傳統上都認為應用直接教學法是最好的,課堂上若是使用學習者的母語則會是被認為不理想。研究者將這種教學信念帶入台灣的日語教學現場,並應用於台灣初級日語班級,亦即在課堂上完全使用日語來授課。然而,在台灣大部分的日語教師多以中文來教日語,也導致多數日語教師猶豫該不該貫徹全日語教學。再加上,台灣的日語教育機關所使用的日語教材,大多以在日本國內學習日語者為對象加以編纂而成,此種日語教材的學習內容未必適合台灣的教學情境。因此,為了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取向,以台北市日語補習班的初級日語成人學習者為對象,首先分析在台日籍教師在初級日語教學班級的師生互動實態,再檢視直接教學法應用於台灣初級日語班級的可行性與限制,進而瞭解台灣師生對日籍教師的教學期望,並藉由設計與實施文化因應課程方案,探究課程方案對台灣學習者的適用性。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對在台日籍教師、課程設計與實施、台灣與日本的日語教育機構以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有四:一、在台日籍教師在初級日語教學班級的師生互動有文化上的差異;二、直接教學法應用於台灣初級日語班級有其限制;三、折衷式的教學方式對台灣初級日語班級接受度高;四、文化因應課程增進台灣學習者跨文化的溝通能力。
-
Item同源殊途-馬來西亞與新加坡中學歷史教科書的國族認同形塑之比較分析( 2019) 陳心怡 ; Tan Sing Yee在眾多學科中,歷史教科書可說是與國族認同息息相關,其編寫不僅僅是一個技術性的作業,而是與政治及權力有關。在許多國家分裂或是政權轉移的國家例子當中,國家之間就算是經歷同一段歷史,歷史教科書所呈現的敘述內容卻會顯示出不同國家想建構出不同的「歷史敘述」,形成不同的國族認同。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這兩個國家與1965年完全分開,在建國經歷中經歷過分分合合的過程,這也意味著兩國雖然如今雖已經分道揚鑣,但過去有共同經歷的歷史,而且是有很深的淵源。本研究以比較的方式對兩國教科書的國族認同進行分析,以九個面向逐步檢視,發現兩個國家雖然曾經有共同的歷史,但是歷史敘述卻形塑出不一樣的國族認同。得到的結論是 1) 從多元文化的角度而言,馬來西亞國族認同是巨石式的多元文化模式,而新加坡則是沙拉碗式的多元文化模式。 2) 時間性而言,馬來西亞國族認同強調過去王國的輝煌文明,而新加坡國族認同看重獨立前後的建設發展, 3) 從歷史敘述的角度而言,馬來西亞國族認同傾向於在地馬來人角度,而新加坡國族認同則是傾向於外來移民角度 總結而言,馬來西亞教科書所形塑的國族認同由「馬來」、「君王」以及「伊斯蘭教」三者交匯而成,而新加坡教科書所形塑的國族認同以悲情方式建構出其小國的起始點,運用國家發展建設建構出其國族認同。
-
Item國中低成就學生使用APP於學習英語字彙之研究( 2015) 陳思婷 ; Chen, Ssu-Ting低成就學生長期在英語學習上表現不佳,導致喪失學習英語的興趣與自信。本研究將研究主題聚焦在APP設計,透過APP輔助國中低成就學生英語字彙在聽、說、讀、寫上的學習,研究對象為七年級學生,研究目的有四:一、瞭解並分析國中低成就學生英語學習經驗。二、瞭解並分析國中低成就學生使用APP之英語字彙學習歷程。三、瞭解並分析國中低成就學生使用APP之英語字彙學習結果。四、瞭解並分析國中低成就學生對於使用APP學習英語的態度和看法。 研究過程中透過訪談、觀察、學生成績及問卷等,以質性為主,量化為輔的方式蒐集相關資料,進行資料分析與歸納。 研究結論如下: 一、學生英語學習經驗對學生日後英語學習,具十足的重要性。尤其反映在學生個性特質層面,學生在使用APP學習英語字彙的過程中,無論在學習特質、行為特質、心理特質,都有正向的轉變。 二、從個別式學習至團體互動式學習的學習歷程,達到任務型教學法強調學生的主動性及互動性。 三、APP對學生英語字彙的學習結果具有正向影響,尤其在學生的聽力、識讀方面,每位學生都拿到滿分的成績。 四、學生使用APP學習英語字彙持正面的學習態度,尤其表現在APP遊戲的性質、學習單元的選擇及發音學習策略上。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與發現,研究者從未來研究與執教者兩面向,提出相關具體建議與啟示,期待研究發現能提供相關人員在理論及實務上的幫助。
-
Item國中公民科初任教師學科教學知識發展之研究( 2015) 黃品瑄 ; Huang, Pin-Hsuan初任教師在離開師培機構、進入教育現場之後,往往容易深陷初任教職的泥淖,產生所謂現實震撼。在教學過程中,透過不斷的調整與轉化,初任教師才慢慢摸索與試圖建立屬於自己的學科教學知識。然而,以國中公民科而言,學生不論在公民知識、公民態度或公民行動實踐的能力培養,都必須仰賴公民科教師的教學轉化,可見國中公民科初任教師發展學科教學知識的重要性。 是以,本研究旨在透過探討兩位國中公民科初任教師發展學科教學知識之歷程、困境,及面對困境的因應之道。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取向,蒐集資料的方法以深度訪談為主,輔以觀察及文件分析。 本研究之主要研究結論: 1. 學科教學知識從實習階段開始具體發展,進入初任階段後受現實因素影響,學科教學知識的發展漸趨效率化。 2. 兩位初任教師的學科教學知識偏向生活經驗中心、學習者中心、教科書中心。 3. 學科教學知識發展困境與教育現實因素有密切關聯,兩位初任教師面臨困境時因擁有正向教師信念而能積極面對、不停尋找因應之道。 希冀藉由本研究之結論與建議,給予相關研究者或教學者作為參考,亦期能回饋母校之師培單位。
-
Item國中公民科差異化評量設計與實施之研究( 2018) 施宜君 ; Shih, Yi-Chun不讓孩子「從學習中逃走」,一直是教師心中的理想藍圖。然而在現今的升學制度下,多數學生在各大大小小的評量、考試中深感學習的壓力,難以從中得到學習成長與回饋。近年來十二年國教重視核心素養能力的培養,期望能「成就每一個孩子」,而公民科的學習重視理解與判斷,同時也鼓勵學習評量上的改變,提倡多元評量的實施,使評量能用以了解學生的學習表現並回應教師的教學,提供教師後續的教學策略調整。 是以,本研究旨在透過公民科中差異化評量的設計與實施,探討差異化評量在公民科學習的過程與困境,且期望能透過差異化評量的實施,了解學生在學習態度、對評量看法的轉變。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針對研究對象進行課堂觀察、問卷調查、訪談,並輔以文件分析,了解個案的想法與學習進程。 根據研究結果與討論,本研究之研究結論如下: 一、差異化的評量提供學生更有彈性的評量方式,使學生在學習成果上能有所提升並提高學習信心。 二、學生的學習方式能更多元的進行學習,並能願意主動探究相關知識與內容。 三、藉由差異化評量的實施,學生能藉由評量檢視自己的學習,使評量能真正回歸教學的一環。 本研究結果,除對差異化評量設計與實施有進一步的了解外,希冀能提供相關研究或教學者參考與建議。 關鍵字:公民科、差異化評量、學習評量、促進學習的評量、評量即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