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
Browse
Browsing 學位論文 by Title
Results Per Page
Sort Options
-
Item1904-2010烏溪河道地形變遷與人為活動影響之研究( 2013) 許庭毓 ; Hsu,Ting-Yu臺灣近年來風災頻仍,造成河川中下游洪水災害嚴重,政府部門也開始出現對河道管理的新思維,因此了解河道長期變化趨勢,以及受自然變動與人為干擾影響為重要之議題,因此本研究以GIS平台整合各式圖資,以中部主要河流烏溪(大肚溪)主流為研究區(全長53公里),探討烏溪百年時距之河道地形變遷,具體目標為:判釋烏溪於20世紀初人為大幅整治前的河道地形特性,20世紀中後期河道地形的變遷,並嘗試解釋各時期自然與人為因子的影響。本研究所採用的圖資,除了歷史地圖、1940年代老航照、近期航空照片、正射影像與高精度DTM等,還包括前人鮮見使用之1/2500河道地形圖,日治治水圖資,八七水災航照與災害地圖,除了判釋河道平面型態,以操作型定義判釋活動河道範圍,量化寬度、深度等形態變化,而可進一步結合水文資料、河道實測資料等,討論影響河道地形變遷的自然與人為因素。 本研究利用大比例尺河道地形圖細部的高程資訊,參考Brierley and Fryirs (2005)多重尺度之河流分類架構,可將20世紀初期的烏溪主流區分為七個河段,烏溪橋(草屯)以上之中游河谷平原為部分受限河段,下游台中盆地沖積扇與海岸平原為未受限河段,辮狀河段比例高達50%,反映高能量底載搬運之河流系統,地景間之縱向連結性高。下游大肚與八卦台地間受長期構造活動影響,使河寬狹窄呈順直型態,提升河流地景配置之複雜性。 20世紀初期(1904-1940)為近自然河道時期,受氣候交替(極端洪水出現頻率與規模)影響較大,未受限之河段於洪水期時側向連結增強,側蝕、改道作用限制人類開發,平靜期時河寬大幅縮減(平均500-1000公尺),河道穩定,人為開墾大量擴張、使用強度提高。人為整治初期(1940年後)下游大規模築堤,改變河道邊界特性,使未受限河段束縮(海岸平原約300公尺,沖積扇河段約1000公尺),河道平面型態改變,但河道高程不變,暗示整治初期河道仍維持穩定。當整治後期(1970年後)上游流量減少,人為採砂活動出現,下游各河段普遍下切(2-4公尺,最大量為沖積扇扇端6-8公尺);中游河段寬度縮減,人為進入河道開發與築堤。1999年震後上盤抬升之後下切調整,受沙源供給增多與攔河堰影響局部之調整量。 研究區百年間最大之八七水災事件(1959年)之影響,當極端事件超過當時堤防設計標準(當時為50年洪水頻率設計),洪水破堤與溢淹的位置仍以未築堤前之側向連結性高的未受限河段為主。而人為築堤改變河道自然特性,洪水分布轉移,使早期較安全區域提高洪水風險。中游部分受限河段於近自然時期河道範圍內之開發皆為嚴重受災區。 烏溪近百年河川地的人為開發歷程顯示人民與政府於極端事件較少之平靜期積極開發河川新生地(如日治中期與1960-1990年間) ,可能忽略自然河道需要調整的「緩衝空間」。於極端事件頻率提高時期(如日治後期與1990年後),只能以堤防來對抗河流以保護土地。因應未來可能極端氣候下之河川管理,在一百年前仍屬自然河道範圍的河川新生地,土地利用強度宜盡量降低,仍需注意自然地景配置下側向連結性高之敏感河段與歷史災害敏感區,並監測人為干擾後河道之長期回應。而尚未築堤之河段若欲劃設河川區域,宜參考早期少有人為干預的自然河道範圍,才能以較有效率的方式達到最佳的管理。
-
Item1961-1990臺灣的30年月均溫與月雨量空間推估-導入地形特徵( 2016) 楊宇恩 ; Yang, Yu-En本研究選用臺灣地區1961年至1990年平均月雨量與月均溫資料,將測站資料空間推估成網格解析度300公尺的面量資料。推估方法參考克里斯多福戴利的獨立坡向指數高程迴歸模式(Parameter-elevation Relation on Independent Slop Model, PRISM)。該模式假設氣候因子與高度呈簡單線性關係,若推估地點與已知測站地形特徵相似,則在迴歸統計中測站會被給予較高的權重,反之亦然。此方法考量地點、距海遠近與坡向…等,可有效模擬不同地形特徵的氣候差異。本研究將雨量與溫度資料進行檢定,透過補遺基期較短的資料,使得推估成果能更佳反映1961至1990的平均氣候,最終採用240個溫度與1052個雨量測站進行空間推估。 透過3次交互驗證法檢定均方根誤差,結果顯示PRISM比起克利金法或距離反比權重法有更好的推估成果。此結果,可供後續進行集水區資源管理、氣候變遷與植被分布推估應用。雖然目前已經有氣候地圖集以及其他推估成果,但是PRISM能提供更多空間上的細節。本研究於附件提供模式編碼供後續研究者使用。
-
Item2015年台南市登革熱疫情分佈狀況及擴散因素分析( 2018) 王怡文 ; Wang, Yi-Wen自2015年6月底起至當年10月初為止,台南市發生近年來最嚴重的登革熱流行疫情:短短三個月間不斷快速地新增患病個案數、累積死亡人數更高達112人。為深入探討與分析2015年下半年登革熱疫情長時間、大範圍及高強度影響台南市民健康的狀況,本研究以台南市政府資料開放平台及內政部疾病管制署提供的人口統計資料、交通要道資訊與登革熱確診病例統計等開放資料,以地理資訊系統進行多種空間方法的分析,以釐清各項因素的顯著性。研究目標是能得出登革熱疫情嚴重的根本原因,在未來能提供台南市政府及市民作為公共衛生與安全之背景資訊,更有效率的防治登革熱疫情發生。 研究成果顯示:自8月疫情爆發後,北區始終是登革熱熱點。隨著時間及交通要道因子先向東北方的永康區、西南方的中西區及南區擴散;直至9月底受人口分布影響擴散至東區,屬於混合型擴散。其中左右疫情的因子包含主要交通要道—台17甲(金華路)、人口集中區以及雨水下水道系統。雨水下水道系統出露在地表的孔蓋為病媒蚊快速繁衍後代、傳播病毒的重要媒介,也是本次疫情最主要的擴散因素。
-
ItemGoogle Earth在國中區域地理教材的設計與應用---以中國地理為例( 2009) 張程昭 ; Chang Cheng Chao【論文摘要】近年來資訊科技的日新月異,網路環境的蓬勃帶動了數位學習的發展,運用大量的地圖資訊、新電腦科技、多媒體、網路平台、互動式學習等進行地理教學已為當前的重要趨勢,而Google Earth的出現則提供了一個新的學習;一個免費且簡單的平台應用工具。它是一個地圖的蒐尋網站、一套以3D遙測衛星影像方式呈現地表全貌之地圖軟體,它輕易地以不同角度來瀏覽地形與景觀;它亦提供了API之開發功能,透過KML語法加以建置主題導向的GIS服務,不但可應用在各層面,對於地理教育深具潛力;在地理教學上可謂一大創舉。將Google Earth融入國中地理教學教材中,可達到四個教學目的:1.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2.為地理課堂提供豐富的教材;3.提供多元的課外學習資源;4.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本研究旨在探討Google Earth在國中地理科教材的設計與應用,以國中區域地理做相關研究。首先針對國中地理教師使用Google Earth輔助教學做調查,進行問卷與質性訪談,據以驗證研究者所設計的課程內容之可行性,做為教材設計之參考。其次編製教案針對學生實施實驗教學,在教學後透過學生課後問卷、總結性評量及學生深度訪談,評估學生學習成果與滿意度,以做為未來實施Google Earth輔助地理教材設計的努力方向。本研究根據資料分析,導出下述結果:一、國中地理教師對於Google Earth應用於國中地理輔助教學的態度和意見,大多持正面肯定的看法。二、對於Google Earth應用於國中地理輔助教學的學習成果與滿意度調查結果分析如下:(一)學習成果部份:進行實驗教學因受限於上課時間的壓力,課後測驗結果顯示實驗組與對照組成績並無顯著差異,倘教學時間拉長,也許會有不同的結果。(二)滿意度部份:1.由學生課後問卷統計結果得知學生認為以Google Earth教學對地理概念學習的助益程度持肯定與正向反應。2.由學生開放性問卷與深度訪談結果顯示,以Google Earth輔助地理教學學生接受意願強,滿意度高。三、Google Earth輔助地理教學的設計原則: (一)空間知識: 1.格線功能:用以辨別方向並有助於教導經緯線與絕對位置的概念。 2.尺規功能:可直接量測任意兩點間距離,使距離的概念更為具體化。 3.日光控制模式功能:可呈現晝夜的變化,讓晝夜的更替更加具像化。 (二)空間關係:1.疊圖:同時呈現Google Earth的立體地貌與套疊的主題地圖間的關聯性,可以幫助了解不同地理要素間的因果關係。2.衛星影像:比較不同比例尺下的影像所呈現的地理現象與意義,及轉換不同視角選取最佳的衛星影像,讓學生思考空間的關聯性。(三)人地關係:1.照片:可用Google Earth定位的照片或自行新增並調整之。2.圖層:Google Earth的圖層內容基底是衛星影像圖,可豐富教學。3.歷史圖像:歷史圖像功能呈現出今昔衛星影像,可協助學生習得環境變遷的概念。
-
ItemGoogle Earth應用於高中地理資訊系統課程之研究( 2015) 賴育政 ; Lai, Yu-Cheng在全球21世紀資訊時代快速變遷與改進下,資訊科技對教育帶來了重大變革;就地理教育而言,瞭解與地理相關資訊和設備應用是現代公民應必備之素養之一。地理資訊系統(GIS)廣泛應用於現今生活,在地理教育中更凸顯其重要性,然而單機版GIS對於高中教學現場仍存有種種限制與困難度。為此,本研究考量教學現場需求,藉由Google Earth本身可呈現GIS部分功能,及其操作介面平易近人及網路相關資源豐富等優點,依據我國高中地理課程綱要設計GIS單元教學模組,讓學生能透過操作Google Earth了解GIS概念進而達成課程目標。 為探討使用Google Earth學習GIS單元的成效,本研究分析教學模組實施過程,並於課後評量學生的測驗卷及心得問卷。結果發現,讓學生操作Google Earth有助於學生學習GIS單元「向量式空間資料」及「GIS四種空間分析」概念,但在教授「網格式空間資料」與「疊圖分析之布林運算」概念時,採用傳統板書講述教學方式較合適;就整體而言,相較於用傳統講述法教學班級,有操作Google Earth班級表現較佳。 因此,本研究所研發「Google Earth應用於高中地理資訊系統課程」教學模組,可將單機版GIS軟體於高中教學現場無法使用之限制降至最低,並讓學生透過具體操作行為釐清GIS抽象概念,提升教學效率並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且課程活動的設計以日常生活經驗為設計核心,期能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專注力與學習樂趣。
-
ItemRgrgyax Hlahuy-解殖山林:大霸尖山視野下泰雅族人的空間重構( 2016) 蕭世暉 ; Hsiao, Shih-Hui台灣北部山林地區為泰雅族傳統生活領域,在現代國家的勢力侵入,納入其治理空間範圍之後,泰雅族主體性空間逐漸衰微,對於生活週遭環境地理的知識與權利,逐漸被現代國家及社會所信靠的科學知識與權力所排除與取代。族人在日常生活當中,實踐傳統知識,並在當代生計生活的需求下,進行傳承、調適與轉化,遊走在國家治理的時空縫隙中,繼續以所信靠的傳統環境地理知識,行使傳統生活領域農耕、狩獵、採集等權利,發展現代生態產業經濟,實踐在外來國家保育/開發之外的山林環境知識。 本文以大霸尖山視野下泰雅族部落族人,在中華民國時代重返祖傳山林,在其山林生活實踐當中,如何因應國家山林治理,進行傳統領域權利、知識文化傳承與主體性空間重建的努力為例,探討解殖化的環境知識與權利實踐,並反思國家與原住民族如何建構解殖化的山林治理。 在國家山林治理與泰雅族人生活實踐之間所發生的衝突當中,被壓抑的知識與權利現身。國家所仰賴援用的現代科學知識之普同性與治理權的排他性,合理化了殖民知識與權力霸凌在地,族人則運用長期與在地環境互動的傳統知識,融合現代知識與經濟,建構解殖化的知識與權利及其空間。 原住民族被納入國家治理以來,往往被迫從殖民國家的他者所繪製的地圖來認知所身處的空間,並被迫從統治者的角度來定位及再現自身,形構著殖民文化景觀。當代原住民族在還我土地及文化復振運動中,體認到,要定義並定位原住民族自己的生活空間,就必須由族人來繪製自己的地圖,近年來興起部落繪製地圖的一股風氣。部落繪製地圖不但是一種提出土地權利訴求的方式,同時也是建構解殖民文化景觀的實踐。地圖作為再現地景的工具,除了政治權力的角力之外,如何繪製,也包羅了文化差異與競爭在當中。本文同時也以致力於以泰雅族傳統吟唱方式,來進行泰雅族傳統領域地圖繪製的實踐行動為例,來探討其解殖民文化景觀建構的意涵。 在國家民主轉型,社會交流日益頻繁的時代,殖民所包含的族群不平等議題逐漸淡化。從泰雅族gaga的文化觀念來理解殖民與解殖民,族群社會文化壓迫的意涵也逐漸轉化為以關注治理性及其所關聯的人地關係的差異衝突為主,而是指原住民族生活空間的gaga治理規範被外來國家gaga治理規範凌駕、取代,與加以解除,回歸原住民族自主治理。當代泰雅族人也在傳統文化資源中尋求解殖民之道,從稱為sbalay和解修好的儀式實踐中重新獲得力量,透過這個教育/療癒/和解的過程,進行著一種主體性空間及社會建構的象徵行動,為實際面對國家殖民治理的解殖行動蓄積能量,而其內容也必包括sbalay所指的尋求真相,釐清責任,賠償贖罪,進行和解,恢復平等互惠關係。也就是關於修復國家與原住民族空間的、社會的及歷史的不平等權力關係的轉型正義實踐。
-
ItemTumpu Daingaz:一個台灣原住民族布農族的抵抗空間( 2005) 王凱弘本文主要探討一個台灣布農族部落的抵抗空間性之形成脈絡,筆者藉由文獻爬梳、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等研究方法,鋪陳傳統布農族社會文化織理,並分析抗爭行動者的運動歷程,藉以了解抗爭行動者如何運用抵抗策略、makavas(抗爭/出草)文化,建構一個布農族部落的抵抗空間。 Tumpu Daingaz抵抗空間的建構過程,本文發現Tumpu Daingaz族人與玉山國家公園的關係,隱含布農族對於人的文化觀念:一種能力強者應照顧、保護弱勢者,雙方hanidu(精靈)力量的直接競爭對抗,界定彼此的不平等的權力關係,透過交換(如物質或資源的提供)的方式所建立。惟受到不合理的法律限制與干擾,且內部的集體行動的困境之下,促使Tumpu Daingaz抗爭行動者向外結合異質行動者,藉由宣稱領域方式與實際工作,翻轉原先的不平等關係。同時,我們發現Tumpu Daingaz抗爭行動者認知與國家公園的關係,不單是以能力來界定彼此之間的施予關係,而是以在地住民的自決意識重新界定原住民族與國家公園的主客體關係。 在Tumpu Daingaz抵抗空間的建構過程,本文發現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的轉向端倪。原住民族部落工作隊在重點據點:Tumpu Daingaz等原住民部落,創造另類的文化政治形式,不僅在原鄉地區與基督長老教會正面迎擊,試圖取代其長期為原住民族代言角色。兩千年政黨輪替後,台灣原住民族成為國家領導人建構新台灣人內涵的重要夥伴,甚至提出「國與國關係」,惟此企圖正由左翼色彩的部落工作隊結合國會議員的政治資源與其媒體能見度,抵抗新台灣人的國族運動。同時,以原住民族自治的戰鬥方式、挪用新夥伴關係,對抗福佬沙文主義、政經組織,訴求原住民族自治,其施力點正是在Tumpu Daingaz。 傳統布農族人認為對於獵場的侵占或保護,乃必須透過「結合有血緣與地緣關係的群體」,進入現代社會之後,makavas反而以具組織性與議題性,且其關切面向更緊扣著群體生命,乃至獵場延伸的生存、生活、生產空間。並且與不同地域、不同族群,但有某種共識的外來行動者之「結盟」,將出草的參與成員的地域限制,擴張為具共同目標的跨地域合作,其抗爭對象由地域的對象,轉換不同空間尺度的外來者與國家殖民者,呈現為受壓迫者對壓迫者的反抗。 最後,回到Tumpu Daingaz族人反省抗爭及與外來行動者的結合,主要因為布農族與聚落內部的集體行動困境,反倒是強化外來行動者進入Tumpu Daingaz的正當性,在長期結盟關係之下,卻可能形成Tumpu Daingaz抗爭行動者與外來行動者的不平等關係,因此,Tumpu Daingaz抗爭的運動性質是交層於抵抗與屈從的權力關係。
-
Itemからいも交流─國際寄宿家庭交流對參加學生地方理解之影響( 2015) 林辰毓 ; LIN, Chen-Yu為了重振人口外流以及經濟不振的鹿兒島縣大隅半島地區,からいも交流於1982年開始舉辦,招募外國留學生(參加學生)前往南九州鹿兒島縣與宮崎縣,重振經濟及體驗當地生活。參加學生藉此活動進入鹿兒島與宮崎兩縣。 參加學生在兩週的活動中,以家庭成員的身分參與家庭工作、學校交流、地區文化交流等,並且了解異地文化。本研究為了瞭解寄宿家庭活動對於參加者的地方理解之影響,採用質性研究方法,透過發放問卷及深入訪談以了解學生參加活動前後的地方經驗與對地方理解的差異;又透過寄宿家庭訪談,以了解其參加動機、目的,並分析此活動對其帶來的影響及如何影響留學生理解異地文化。另外,本研究也採用過去參加學生的心得報告書作量化內容分析。
-
Item一個客家宗族的定根與發展--楊梅陰影窩陳家的案例( 2008) 曾惠祺本文企圖從地理學的角度對客家研究中「移民決策與定根發展」的概念作進一步的釐清,透過家族個案之微觀研究,與既存理論對話,探討一個在臺客籍宗族移墾發展的過程及其影響因素,並進一步探究,宗族組織在個別家族拓墾發展的脈絡下,如何建構、運作與轉變。 楊梅陰影窩陳家乃屬二次移民,自開臺祖陳東浩於乾隆四十五年自原鄉廣東省嘉應州興寧縣坭陂墟渡海來臺發展至今已逾二百年,本文首先從「推拉理論」及「原鄉生活方式論」著手探討原鄉生活背景對於陳家來臺發展的影響,並說明在原鄉所建構的生活方式與宗族發展的特色。陳東浩來臺後,原鄉的生活經驗及秀才的學識背景,加上新莊平原的繁榮給予陳東浩很大的發揮空間,也累積了許多財富與田業,然隨著新莊港的沒落與衰微,約在嘉慶末年(1810年代)再次舉家遷移至位在林口台地小南灣地區,期望家族在此可以農耕為業生根落腳。然而,一個以閩人為主的聚落裡,擁有大片土地的粵籍居民反而居於弱勢,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時陳東浩四子遷離小南灣,並依據鬮書析產之結果分兩路遷移—大房、四房遷至關西南片仔,二房、三房遷至楊梅陰影窩—再度追求新鄉尋找安身立命之處。 由於遷離小南灣時,由二房陳雲富派下將開臺祖骨罈一同攜至楊梅陰影窩安奉,因此以陳家二房陳雲富家族在楊梅陰影窩的拓墾與發展為討論主體。陳家二房族人入墾陰影窩後,便致力於水稻農業的建立。一方面透過水稻農業的建立,陳家物質生活基礎漸趨穩定外,由於陂圳修護、水源使用以及堆肥製造等水田化的發展過程,使陳家族人與陰影窩這片土地逐漸密不可分,「人與土地關係,亦逐漸由維生轉化為安生立命的意義。」。另一方面,透過農業勞動合作、通婚圈的形成、宗教組織的參與等面向的探討,了解陳家在陰影窩社會網絡的建立情況。--「當臺灣的漢人社會逐漸定著化以後,社會群體的分類原則也跟著開始轉變,逐漸以本地的神明信仰和新興的各種宗族組織為認同對象。特別是從受祖籍觀念影響的移植型宗族,轉變為源於來臺開基祖在本地形成的新宗族。」 陳家族人藉由公廳與祖塔的建立,共同祭祀先人以維繫宗族團體繼續存在,也是凝聚宗族成員親密情感的核心要素,而建立公廳與祖塔的地點—陰影窩,也就成為陳家宗族「定根」之所在。但是,由於自清道光二十五年以來便各自分居發展建立生活空間,各房後代裔孫的往來日漸薄弱,加上陰影窩祖塔規模過小不敷使用之下,使得各房族人有了「刈火」之議。大房與三房分別在關西下南片與楊梅二重溪刈火,分建祖塔與公廳之後,陰影窩的祖塔與公廳在陳家宗族的意義有了重大轉變—陰影窩的公廳成為了二房陳雲富派下專屬,全族的祭祀活動便轉而以清明節的祖塔祭掃為主—因為這裡是陳家開臺祖陳東浩骨罈的安奉處,是「血脈」之所在。同時,陳家尊長又試圖透過族譜的纂修,進一步將陳家宗族的發展具體訴諸於文字記載,達到慎終追遠、敬宗收族之效,期勉後代子孫能不忘本,將宗族精神傳承下去。然陳家的宗族組織卻因為時空背景的變遷以及後代族人之決定的影響下,其機能及運作與一般所認知的客籍宗族的發展有相當的差異。
-
Item一趟深具政治意涵的觀光旅程-兩蔣文化園區的空間再生產( 2011) 李幸怡 ; Hsing- yi Lee『兩蔣文化園區』於民國95年成立,是桃園縣政府主導規劃,並結合縣內民間力量,成功整合散落於桃園縣大溪鎮與復興鄉的帶狀觀光景點。觀光園區的成立代表著當地從過去舊有的政治空間轉變為觀光空間,觀光客對園區擁有不同的空間想像,將影響後續的觀光行為。本研究透過Lefebvre 的空間生產理論,來理解園區如何在歷史發展的脈絡中,生產出目前獨特的空間特性。此外,其他的空間使用者彼此間的互動方式,也必然對空間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力,在佈滿各式不同的符號象徵的園區內,本研究透過符號互動理論,來了解各空間使用者的互動意義為何。 本研究目的,旨在瞭解:(1) 探討不同的政治時期與歷史背景,如何形塑出兩蔣文化園區現今的空間特性;(2) 探討不同的空間使用者(觀光客、當地居民及觀光從業者)對於園區的看法以及彼此的互動模式為何;(3) 檢視兩蔣文化園區空間再生產過程的政治意涵。 根據研究架構與目的,使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獻回顧法、內容分析法、參與觀察法以及深度訪談法。先後順序為:先使用文獻回顧法,整理出兩蔣文化園區的發展沿革及歷史背景;再針對園區相關新聞採用內容分析法,分析園區目前的空間發展特質與概況;最後使用深入訪談法、參與觀察法與內容分析法,描述各空間使用者對於園區的看法、情感等,並分析其行為如何順應或改造園區空間。 研究成果如下:(1) 園區的『空間實踐』特質受現代政策主導,從日治時期至今,明顯地受到政治力介入操控園區空間,在不同的階段中,空間使用者感受到不同的空間特質,也將影響其自身在空間內的行為,繼而改變其空間特質;(2) 園區的『空間再現』:桃園縣政府觀光行銷局,對內以合約的方式操控著園區內的商品內容與活動項目,對外尋求中央政府與偏藍的新聞媒體合作,無形中,控制了對於園區的空間解讀方式;(3) 『再現空間』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行動:其一、進入園區空間內,消極、被動地接受一切政府主導的空間安排與設計;其二、藉由群體力量逐漸地起身反抗這強權所控制的空間體制,藉由以上一次次挪用或改造空間的行為活動,讓園區空間不再只是霸權控制的僵化空間。
-
Item三維像真建物模型擴增實境之簡易開發方案( 2016) 黃昱森 ; Huang, Yu-Sen建物是現代人類生活環境中的重要組成,更是人類文化重要的元素之一。在自然環境變遷及都市迅速發展的雙重影響下,建物更新十分頻繁,有些藉由現地活化再利用(如:華山1914文創園區)或移地保存(如:林安泰古厝)方式得以幸運保存,但有更多建物消逝在都市更新的快速洪流中。過去只能從老照片中回憶建物的蛛絲馬跡,但隨著攝影測量密匹配技術及光達測量技術的發展,三維像真建物模型(Photo-realistic Building Model)成為建物的最佳數位典藏方案。然而,攝影測量軟體或光達儀器均非一般使用者所能負擔,因此出現像Trimble SketchUp這類簡易三維建模工具,大幅降低了模型產製的門檻,數位化保存建物不再只能依賴專業人士。目前這些三維模型大多只能以虛擬實境的方式(如:Google Earth或Skyline)呈現在電腦螢幕中,不容易看出與真實環境中的互動關係,因此本文引入擴增實境技術,使典藏的三維像真建物模型能夠在真實環境中風華再現。本文主要提出開發門檻相對低的三維像真建物模型之擴增實境展示的簡易開發方案,並設計展示系統驗證其可行性,並修正流程中所產生的問題,而後推廣至一群測試者,透過測試者回饋以驗證其簡易程度,最後評估整個流程帶來的效益。
-
Item不同尺度空間插值法進行人口分佈推估的比較研究( 2021) 林庭嘉 ; Lin, Ting-Jia近年來,雲端運算及物聯網應用技術的進步對於社會經濟、醫療公衛、自然科學等領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幫助。隨著政府開放資料(open data)之推廣應用,各類型的資料透過加值與開放應用,創造出更多跨領域的應用成果。然而,伴隨豐富且多元的應用對於數據的解析度要求更高,常常會遇到小尺度數據缺少亦或者沒有更細緻的調查數據等問題。因此透過現有的數據經空間內插方式,進而得到更細緻的資料應用。本研究以戶籍人口分佈資料作為驗證對象在不同尺度下進行空間內插推估分析,搭配與戶籍人口關聯之建蔽率、容積率、樓地板面積等作為推估的輔助資料以此建立人口推估的模型,進而得到更細緻的建築物層級之戶籍人口分佈。研究目標:建立不同尺度下對於人口分佈的推估模式,並找出與戶籍人口關聯之變數,並提供小尺度的單元在戶籍人口上的推估模式。研究成果顯示:變數中樓地板面積、容積率對於戶籍人口有顯著的相關性,運用地理加權回歸對最小統計單元之戶籍人口推估出建築物層級的戶籍人口分佈,並經過交叉驗證在建築物尺度下推戶籍人口數其推估相對誤差的準確度平均值為3.554766(人)。
-
Item不同販售點消費者對食物里程認知以及生鮮蔬果選擇因素之研究—以台北市北投區為例( 2013) 郭景珣 ; Ching-Hsun, Kuo工業革命造成的大量溫室氣體排放導致全球暖化的興起,讓食物從生產地到消費者手上的運送過程「食物里程」也漸漸受大家重視,除此之外,傳統食物網絡的不透明化及不安全性所造成的影響也漸漸浮上檯面,使得另類農業食物網絡也成為近幾年來農業地理所關注的課題,包含了農民市集、產地認證標章等。國外也有許多關於在地食物及食物里程的研究,然而國內目前對於食物里程的研究仍甚少,故本研究目的為探討不同販售點消費者對食物里程認知以及生鮮蔬果選擇因素之研究。 在研究的過程中,本研究透過對台北市北投區內傳統市場、零售市場及大型量販店的消費者進行問券調查,共回收問卷384份並以SPSS統計軟體進行分析,配合訪談討論與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北投地區不同販售點消費者的選擇因素歸納如下:1.在選擇蔬果時,一般消費者的考量因素無顯著差別,皆是以品質為主,然而透過訪談結果發現,一般消費者認為影響蔬菜及水果的品質因素不盡相同。2.購買蔬果的第二考量因素中,不同購買地之間的考量因素有所不同。 不同販售點消費者對食物里程及農業食物在地化的認知歸納如下:1.傳統市場的消費者,對在地食物及食物里程的認知較不清楚。2.特殊通路的消費者,對在地食物及食物里程的認知較清楚,較重視蔬果的來源地,也較會購買在地食物。3. 全聯福利中心的消費者,認為在地食物沒有特別優點,也較少購買在地食物。 消費者購買蔬果時,雖然不會將食物里程列為主要考量因素,但對在地食物及食物里程認知清楚的消費者,也較會傾向購買在地食物。研究建議可對消費者進行在地食物及食物里程等相關教育,提高消費者購買在地食物的意願。
-
Item中古汽車零件業之地理研究—以臺北市赤峰街為例( 2015) 王佳雯 ; Wang, Chia-Wen本文以臺北市赤峰街為例,說明中古汽車零件的供給端與消費端是如何串連起來;透過資料分析、環境觀察、深度訪談,試圖發掘中古汽車零件相關業者之間的關係以及運作過程,了解中古汽車零件業的特質。研究聚焦於中古汽車零件買賣、赤峰街發展,具體包括:了解中古汽車零件買賣流程、分析赤峰街中古汽車零件業發展、探討赤峰街中古汽車零件業者的社會網絡。 中古汽車零件從廢棄車輛拆解下來後,經過仲介商的轉手買賣、材料行的翻修整理,再透過汽車維修廠重新裝到另一台車上,這中間的過程除了零件在不同業者間的流通外,訊息的傳遞更是關鍵。而赤峰街因位於承德路五金類聚集區、北淡線鐵路雙連站的地利之便而興起,萬大計畫使得中古汽車材料行往赤峰街集中,後捷運通車、都更計畫、經營模式改變等因素,使得赤峰街的材料行轉變、擴散至郊區。除了位置因素、政策影響外,零件的流通以及業者的社會關係所構築而成的社會網絡更是赤峰街中古汽車零件業發展的要素,剖析網絡內部發現材料行業者、仲介商內部的橫向聯繫程度差異大,而中古汽車零件買賣的上中下游業者其縱向聯繫較為緊密。而網絡也導致了技術的擴散、材料行買賣的優勢以及仲介商的弱化。 中古汽車零件業由店面小、集中轉變成店面倉庫合併、面積變大且分布空間擴散,從早期的空間聚集變成現今的關係聚集,社會網絡提供的資源使業者的經營彈性擴大,經營規模擴大為目前中古汽車零件業的趨勢。
-
Item中壢龍岡穆斯林的離散認同與文化地景( 2012) 陳書偉伊斯蘭信仰中,清真寺與穆斯林社群間的關係相當密切,連結穆斯林的信仰、思想、教育、生活與行為,是社群發展的核心。目前臺灣的清真寺,分佈於臺北、桃園、臺中、臺南與高雄等地,各個清真寺的發展多是透過中國回教協會(簡稱回協)的主導與支助,而桃園中壢龍岡清真寺在其建立過程卻是一種由下而上的力量、透過教親的集資集力建造而成。當初成立清真寺的教親多是1953、1954年自大陸滇、緬地區的撤退部隊,為了宗教的需要而選擇在龍岡忠貞新村建立清真寺。 時日推移,龍岡地區也陸陸續續有許多的泰國緬甸華僑穆斯林在此聚居,溯其淵源,這些華僑絕大部分是雲南籍華人的後裔,經過更為周折的歷程,聚居泰緬,再輾轉到臺灣。他們或為求學、或為工作、或為依親,逐漸形成今日龍岡穆斯林聚落的主體。此外,東南亞外籍勞工、國外留學生或商人等群體的逗留,也成為龍岡地區穆斯林文化另一股注入的新力量。來自各地的離散群體(diaspora groups)承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離散經驗與認同,這些離散群體在龍岡這個地方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文化空間,對此文化空間有著不同的詮釋與認知。 本研究從龍岡穆斯林離散的歷程,描繪出討論穆斯林文化在龍岡地區的空間化與地方化,透過宗教這個媒介(medium)進而塑造出來的文化空間或文化地景的書寫,並說明穆斯林離散空間的形塑是一種關係空間的建立,同時也是克服空間障礙的過程,穆斯林必須採用各種變通方式與策略性認同的建立來維繫社群的穩定,妥協與調適的作法得以使社群網絡穩定與擴大,地理距離不再是決定關係串聯的必要因素。
-
Item中學地理教科書地名資料庫與Web Service建立之研究( 2010) 廖建森為了提升目前地理教科書地名資料的可尋性,本研究以現行國內各版本的中學地理教科書的地圖內的地名為資料來源,建立具地理座標與中英地名對照的中學地理科的地名資料庫,並結合Web Service技術,來實現地名資料的查詢與分享。採用KML為地名資料的分享格式,因KML能夠適合展現大量地名,並結合資料庫與適量載入地名,也能優先載入重要地名,而KML在Google Earth上有良好的展示效果,也能在其他地理資訊軟體上使用。 此外,以收集的地名譯名資料的所見之歧異來討論地理教科書地名譯名的相關問題,而各版本中學地理科教科書地名譯名仍有部分是一地多譯名或與國立編譯館公告譯名相異。各版本教科書商、作者群、審查委員與國立編譯館應設法改善中學地理科的地名譯名使用上的統一。
-
Item中學生國際觀光活動與地理學習知能之相關研究-以台北市中學生為例( 2004) 王怡人地理實察是獲取地理資訊最直接的方法,俗語:「百聞不如一見」,說明了在學習過程中親身經歷的重要。實地觀察所得的經驗令人印象深刻。自1979年起政府陸續實施:開放國人出國觀光、大陸探親以及役男可以出國等政策後,中、小學生即在父母親的安排、教育部及相關單位之鼓勵,以及觀光事業的大力行銷下,親子或學子出國觀光或遊學的活動,絡繹不絕,以有統計數字的年度1994年約15萬人次至2002年約20萬人次,出國人口呈穩定成長。主要拜訪國家以日本、美國、泰國、大陸(香港、澳門)及新加坡為主,這樣的「地理實察」活動,對於學生獲得的地理知能,有怎樣的影響,其未來發展呈怎樣的趨勢,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台北市中學生為研究案例,利用訪談及問卷調查以了解自1997年到2002年曾赴國外觀光及遊學的國中、高中學生,其地理認知問題。分析有效問卷410份獲得以下成果:受訪國中生平均有3.7次出國經驗,以一次出國經驗者最多;高中生平均有4.5次出國經驗,以三次出國經驗的人數最多。由於升學方式的改變,中學時期以國三暑假時出國的人數最多。參與國際觀光對台北市高中生而言,能親身體驗認識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擁有新的人生經驗最為重要;國中生則是想去印證觀光接待國的廬山真面目,多認識一個新的國家。 參與國際觀光活動的實際學習成效,高中生行前會以教科書為標準,配合旅遊書籍;國中生則以報章雜誌及旅遊文獻為主,來快速掌握即將前往觀光地區的資訊。旅途中,約有五、六成的中學生會使用地圖,而隨行的導遊和領隊是協助瞭解當地地理特性的主要途徑。大部分的中學生認為觀光與地理學習是能相輔相成,同時因為與不同民族與文化的接觸,因而更尊重異國文化、重視國際禮儀以及珍惜本國文化。對國家的印象認知而言,若以亞洲的泰國、美洲的美國、大洋洲的紐西蘭為例,中學生對泰國人妖秀印象深刻,其次是泰國的天氣炎熱及佛教國家。對美國的領土廣大,觀光資源豐富,以及經濟繁榮印象深刻。對紐西蘭則以乳牛、乳製品及觀光資源豐富,印象深刻。雖然在去過和去過的學生之間,對國家的認知差異性並不大,但去過觀光接待國的中學生,對於觀光地區的人與人、或人與物之間的互動實況,有深刻的體驗與描述。
-
Item中小型埋積河谷地形特徵與地形反應之研究:以新店溪支流為例( 2019) 林文毓 ; Lin, Wen-Yu臺灣因地狹人稠,山區中小型溪流沿線的狹窄平緩谷床,也常被開發利用。這類谷床常是沈積物淤埋而成,暗示該集水區內較易因崩塌或土石流作用而供給大量沈積物,如不當開發很可能造成災害。若能了解此類埋積河谷的谷床地形單元分布和集水區特徵,並了解極端事件中流域發生的地形作用對谷床產生的影響,應有助於自然災害的減災。本研究以新店溪中游的平廣溪、小坑溪與磺窟溪三條支流為例,嘗試以地表幾何形態自動分類和數值航測系統判釋谷床地形單元分布,透過數值地形的分析了解各項地形特徵和潛在地形作用,並以2015年8月蘇迪勒颱風之影響來檢視極端事件造成這些中小型流域的地形再作用情形。 研究結果顯示,本研究區三條溪流之埋積谷床的寬度從8到200公尺不等,谷床地形單元以高約2-3公尺高的小階為主,其中面積較大之平廣溪的支流土石流扇發育較佳,佔據主流谷床的中游段。蘇迪勒颱風誘發研究區內的地形反應,以平廣溪主流谷床最顯著,多處被淤埋或溢淹,其他兩溪的源流和多條支流溪溝可判釋出沖蝕特徵。該些溪溝大多有歷史崩塌紀錄或埋積、土石流扇特徵,受強降雨事件驅動,發生土石流再作用。 參考周憲德(2016)推估溪流主導營力之流域險峻值(Melton’s ratio)和主流長度的界檻值,可計算得知本研究區各子集水區和小坑溪主流的主導營力均為土石流,平廣溪與磺窟溪往下游則轉為高含砂水流和洪水作用。蘇迪勒颱風之降雨強度雖可達200年一遇之程度,但降雨延時短、總降雨量有限,研究區的整體流域崩塌率並不高。平廣溪流域相對降雨最多,以致原就好發土石流之源流段和支流溪溝河道上儲存的土砂被驅動,加以主流谷床之上游與下游段邊坡發生崩塌,故使其上游段谷床被土石流掩埋、下游段受到洪水溢淹。值得提出的是,此次土石流作用的河段還包含部份理論推估的高含砂水流河段,這應該和歷次降雨事件類型與土砂供應來源具有空間偶然性有關。 本研究以位於西部麓山帶砂頁岩地層為主的三個中小型流域為例,發現蘇迪勒颱風這種短延時高強度的降雨事件,雖然沒有造成邊坡普遍性崩壞,但足以驅動支流河道的土砂下移與主流局部河段邊坡崩壞,使主流埋積谷床發生地形再作用。在臺灣山區有非常多類似形態的埋積谷床,應仍屬現生地形,若其支流溪溝或源流段儲存相當多沈積物,則表示具有較高的地形動態性,值得進一步檢視其地景特徵所暗示的災害風險。本研究也發現,由於中小型溪流的谷床多窄小,若採用數公尺精度的DEM,透過地表幾何形態自動分類工具(Geomorphon)判釋谷底的平地形態(flat),可以快速判別谷床的有無與大致分布位置,但若要進一步區劃細部的地形單元範圍,則需要逐一測試並組合形態,相當費時,故建議採數值航測人工判釋圈繪為宜。
-
Item中小學生等速度運動概念學習研究-時間與空間交互作用之自我協調法( 2003) 吳殷宏I 摘要 本研究採用群測的方式進行前測、後測及位移組合的測驗,並以每人一組儀器的方式進 行自我協調學習探究活動,測驗的對象包含國小四至六年級學生100 人、國中一至三年級學 生436 人,總計536 人。依據研究結果我們發現: (一)位移組合概念階層與皮亞傑的認知概念相關性: 1. 位移組合概念階層A,對應於皮亞傑的認知發展是屬於前運思期的階段。 2. 位移組合概念階層B,對應於皮亞傑的認知發展是屬於具體運思期的前期階段。 3. 位移組合概念階層C,對應於皮亞傑的認知發展是屬於具體運思期的後期階段。 4. 位移組合概念階層D,對應於皮亞傑的認知發展是屬於形式運思期。 (二)位移組合概念階層與等速度運動概念有一定程度的相關性,其階層發展順序為: 位移組合概念階層A 等速度運動概念階層A、位移組合概念階層B 等速度運動概念階層B 等速度運動概念階層C 位移組合概念階層C、等速度運動概念階層D 位移組合概念階層D。 (三)學習活動與等速度運動能力提昇相關性:前測有助於學生對於影響運動快慢的兩個 因素:時間與距離相關性的關聯給予學生原先認知的平衡概念一定程度的擾動,而在 學習活動中則並在只給予單一因素條件的操縱環境下讓學生造成認知與實際操縱所觀 察到的現象之間的混淆,並讓學生經由實際的操縱獲得驗證,而使學生獲得更穩定的 認知概念或提昇認知概念的層次。 (四)位移組合概念階層與等速度運動概念層次提昇的相關性:位移組合概念階層A的同學 要在速度概念層次有所提昇的比例偏低,階層B、C的學生在等速度運動概念的活動 中,概念層次有所提昇的比例最高,階層D的學生大部份在等速度運動概念的活動中, 概念層次均已達到D階層,少部分在等速度運動概念的活動中尚未達到最高階層的學 生亦能在學習活動後提昇至最高階層。 建議各校在課程規劃時,在國小階段只針對時間或空間其中一個因素作教學探討活動, 國小六年級和國中一年級階段可適時給予時間及位移對於快慢均造成影響的概念性教學,國 中二、三年級則適合給予速度概念最高層次的概念學習活動或簡單的操作型定義練習,方能 在符合學生學習能力的狀況下進行最有效的引導及教學。
-
Item中港溪河口地形不同時距的變動特性( 2003) 彭佳偉河口位處海陸交界,潮汐、風浪與逕流等營力在此競逐,敏感的河口形態在不同時距具有不同的變動特性。本研究選擇台灣西北部潮汐主導型的沙質河口—中港溪河口為研究區域,藉由實地測量並配合研究期間各項營力資料的方式,分析突發事件前後和短期年內時距的河口地形變動特性,後者分別針對日內、月內與月間等時距加以探討;同時,利用地圖與歷年營力比對的途徑,釐清長期時距的河口地形變動特性。綜合研究成果,有以下幾點結論。 1) 潮汐主導型河口在突發事件期間,逕流營力會暫時主控河口地形的動態機制;而本研究的三個颱風個案皆顯示,右岸侵蝕、左岸堆積,且整體灘沙流失量超過增加量的特性。2) 日內的垂直堆沙變動具有時空差異,以冬季、臨海側灘沙堆積的效率最高;水平變動主要與兩岸的灘面形態有關,漲、落潮流在左岸灘面上的作用力最強。3) 月內變動具有大潮堆沙超過小潮的特性,但冬季沿岸漂沙量的增加造成大、小潮的前後時序在右岸成為地形變動的關鍵。4) 由於冬季沿岸漂沙與夏季逕流營力的干擾,潮汐在月間地形變動的影響力降低;冬季堆積作用旺盛,一年之內可回復30%的堆沙,夏季的降雨事件則造成5月至10月間地形波動的現象。5) 長期時距以堆積、向外擴張為主,近30年來尤其明顯,但右岸河口沙洲仍存有侵蝕和堆積互現的變動特性;沙洲受洪水沖毀的界檻值為300公釐單日降雨量及500CMS日逕流量,回復週期約3-4年。 在一個潮汐主導的環境裡,中港溪河口地形的變動特性與人為活動的因子關係甚微,潮汐起沙、堆積的過程持續進行,風浪、逕流營力與沿岸漂沙間侵、淤作用的強弱差異則影響了潮汐營力在河口的作用效能。研究成果可提供政府或民間在河口地區進行規劃、開發時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