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Subject "Actor-network Theory"
Now showing 1 - 7 of 7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地方節慶的抵抗與改變 ─ 以桃園蓮花季為例(2016) 簡銘達; Jian, Ming-Da隨著台灣經濟的蓬勃發展,台灣的產業結構從過去以農業為主逐漸朝向以工、商業為主的社會,過程中除帶給地區經濟成長外也帶來環境汙染等外部效應。其中桃園市觀音區也面臨這樣的問題,而造成日後在地居民的抗爭。然而有趣的是之後在地居民的抗爭運動造成蓮花休閒產業出現以及桃園蓮花季的舉辦,並發展為觀音區重要的節慶及產業。目前該產業以及節慶的發展遇到困境,在地居民也試圖做出改變解決現況。另一方面,桃園獨特的產業地景埤塘始終沒有與節慶做結合,也沒被徵招進活動之中,反而是被地方政府所重視,並提出如地景藝術節、世界遺產潛力點作為保存的形式,形成反差。本研究認為桃園蓮花季獨特的歷史發展過程除反映地方如何回應外,也反映出地方節慶的多元意義,並非只是經濟產業活動。另外埤塘與不同行動者的關係也顯示埤塘至現代意義的轉變以及與地方間的疏離。 本研究發現,桃園蓮花季節慶不純然只是一種經濟產業活動,而是一種地方對工業入侵的抵抗,透過蓮花徵召各個行動者進行協同合作抵抗。然而隨著桃園蓮花季的擴張、資本主義的逐漸入侵,桃園蓮花季的意義已轉變,失去過往的抵抗目的,同時原有建構的網絡也逐漸分崩離析。另一方面,埤塘對政府而言是國族認同及其治理的象徵,然對在地而言則呈現疏離。透過對桃園蓮花季的分析討論,本研究補充節慶以及桃園蓮花季不同面向的討論,提供鄉村發展下的不同觀點分析。Item 查中合棋農學市集的形成過程:行動者網絡理論的觀點(地理學系, 40483) 賴鳳囊; 譚j鳴仁; Feng- Ying Lai; Hung-Jen Tan2010 年,臺灣各地陸續出現農民市集,例如:臺北的248 農學市集、宜蘭大宅院友善市集、畫中興大有機農夫市集、合樸農學市集、高雄微風市集等。「農民市集」的特點在於農民將自己生產的農(副)產品由產地運到市場直接銷售給消費者,這種模式在歐美發展已久,在薑灣卻是近年興起的特殊現象。過去從地理學角度來看市場,著重於實實地點和交換功能的討論,卻欠缺討論市場代表的社會意義。本文從行動者網絡理論的觀點來釐清市集的形成過程,並選定畫中合樸農學市集作為個案研究,在2010 年8 月到2011 年3 月期間以參與觀察與訪談方式進行田野調查。本研究發現每個市集都有其明顯的在地性格,管理組織的領導與定位是形成風格的主因。合樸農民市集以管理組織作為中介與代言,將關心食物品質的消費者、友善環境的生產者聚集在一起,形成有別於傳統通路的另類農糧網絡。此網絡透過不間斷的互動作為關係連結,成功進行轉譯,使得網絡上的行動者漸漸穩定,同時企圖在主流市場之外建立一完整的產銷通路。Item 江湖一點訣:坪林包種茶的知識流動與金瓜寮地方形構(2014) 王瑋臻包種茶是臺灣茶業產製歷史最悠久的茶類,主要產茶地分布在臺灣北部。在臺灣北部茶區之中,以新北市坪林區的製茶技術最受到肯定,茶葉品質也最穩定,自清代至今積累百年的生產制度傳統成為坪林最深厚的底蘊。而坪林之中又以粗窟里金瓜寮表現最為出色,十幾戶做茶人家就有五位以上的優良茶比賽特等獎得主與全國製茶冠軍。這個得獎的地理集中現象成為本文發問起點,意欲瞭解金瓜寮是否反映了某種程度的茶業知識流動與聚集,再探究產業和社會之間的動態過程如何形構地方。 本文以行動者網絡理論視角處理坪林茶區的經濟與社會互動關係,經由田野訪談、觀察、文獻取得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簡要地回顧坪林包種茶業的生產歷史而聚焦在優良茶比賽,勾勒此間品質、知識、權力關係的交織。研究發現文山包種茶經過地方社會加工,產生帶有坪林地方特色的品質論述宣稱,並且藉由茶葉比賽制度支撐的行動者網絡規訓了坪林茶業產銷體系。透過網絡上行動者的翻譯,品質被認識為一組涵蓋茶園環境、茶樹種植、製茶手法、品鑑定價的茶業知識體系,這些茶業知識揉雜著符碼化知識、默識知識、身體化的知識之特質,依其特性以多樣化的方向與管道在茶業生產者之間流動,形塑出坪林包種茶鄉的樣貌。Item 無名商品轉變為文創商品之歷程-以苑裡磚瓦及藺草帽蓆為例(2013) 何智堯高溫、高熱、噪音大的磚窯廠,現在成為了觀光工廠;失去功能的老舊農會穀倉,現在改建成為藺草文化館。早期做為建材、外銷商品的磚瓦與藺草帽蓆,現今除了原有的功能外,更成為展示品、藝術品。當原先已搖搖欲墜的窯業與帽蓆業,在結合地方特色文化轉型之後,目前已成為苗栗縣苑裡鎮的重要觀光資源,磚瓦與藺草帽蓆也因此創造出了全新的價值與生命力,也使整個產業得以延續。 本研究為質性研究,以磚瓦及藺草帽蓆為研究對象,透過與當地居民、業者們的訪談及文史資料的彙整,探討地方、產業及文化三者的互動過程與關聯性,並藉由物與物性理論,探討苑裡磚瓦與藺草帽蓆,在整體產業發展興盛、沒落以及轉型等不同階段中,其被地方所賦予的價值與意義;另以行動者網絡理論,討論磚瓦與藺草物性轉變過程及其於不同階段,各行動者如何賦予其不同價值與意義的過程。 研究將苑裡窯業與帽蓆業的發展分為興盛、沒落與轉型三個階段進行討論。在發展興盛的階段,磚瓦與藺草帽蓆為苑裡的重要商品,是地方重要的經濟來源;當市場價值消失之後,產業逐漸沒落,磚瓦與藺草帽蓆對於地方的重要性也已不再;然而在政府相關資源的支持之下,地方重新重視窯業與帽蓆業的發展歷程,並將磚瓦與藺草帽蓆認定為地方文化的象徵,也因此轉型成為文化創意商品,使沒落的產業與商品重新受到重視。然而在苑裡磚瓦與藺草的案例中了解,市場對於產業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力,雖然磚瓦與藺草與地方特色結合已逐漸轉型成為文化創意商品,但在轉型的過程中,如何讓商品於注入地方文化後,得以創造出全新的價值並且讓市場接受,更是產業永續發展的重要關鍵。Item 臺中合樸農學市集的形成過程:行動者網絡理論的觀點(地理學系, 2011-05-??) 賴鳳囊; 譚j鳴仁; Feng- Ying Lai; Hung-Jen Tan2010 年,臺灣各地陸續出現農民市集,例如:臺北的248 農學市集、宜蘭大宅院友善市集、畫中興大有機農夫市集、合樸農學市集、高雄微風市集等。「農民市集」的特點在於農民將自己生產的農(副)產品由產地運到市場直接銷售給消費者,這種模式在歐美發展已久,在薑灣卻是近年興起的特殊現象。過去從地理學角度來看市場,著重於實實地點和交換功能的討論,卻欠缺討論市場代表的社會意義。本文從行動者網絡理論的觀點來釐清市集的形成過程,並選定畫中合樸農學市集作為個案研究,在2010 年8 月到2011 年3 月期間以參與觀察與訪談方式進行田野調查。本研究發現每個市集都有其明顯的在地性格,管理組織的領導與定位是形成風格的主因。合樸農民市集以管理組織作為中介與代言,將關心食物品質的消費者、友善環境的生產者聚集在一起,形成有別於傳統通路的另類農糧網絡。此網絡透過不間斷的互動作為關係連結,成功進行轉譯,使得網絡上的行動者漸漸穩定,同時企圖在主流市場之外建立一完整的產銷通路。Item 臺中合樸農學市集的形成過程:行動者網絡理論的觀點(地理學系, 2011-05-??) 賴鳳囊; 譚j鳴仁; Feng- Ying Lai; Hung-Jen Tan2010 年,臺灣各地陸續出現農民市集,例如:臺北的248 農學市集、宜蘭大宅院友善市集、畫中興大有機農夫市集、合樸農學市集、高雄微風市集等。「農民市集」的特點在於農民將自己生產的農(副)產品由產地運到市場直接銷售給消費者,這種模式在歐美發展已久,在薑灣卻是近年興起的特殊現象。過去從地理學角度來看市場,著重於實實地點和交換功能的討論,卻欠缺討論市場代表的社會意義。本文從行動者網絡理論的觀點來釐清市集的形成過程,並選定畫中合樸農學市集作為個案研究,在2010 年8 月到2011 年3 月期間以參與觀察與訪談方式進行田野調查。本研究發現每個市集都有其明顯的在地性格,管理組織的領導與定位是形成風格的主因。合樸農民市集以管理組織作為中介與代言,將關心食物品質的消費者、友善環境的生產者聚集在一起,形成有別於傳統通路的另類農糧網絡。此網絡透過不間斷的互動作為關係連結,成功進行轉譯,使得網絡上的行動者漸漸穩定,同時企圖在主流市場之外建立一完整的產銷通路。Item 農民市集的形塑與發展:以臺中合樸農學市集為例(2011) 賴鳳霙2010年,台灣各地陸續出現農民市集,例如:台北的248農學市集,宜蘭的大宅院友善市集,新竹的竹蜻蜓綠市集,台中的興大有機農夫市集、合樸農學市集,高雄的微風市集…等。而「農民市集」的特點在於農民將自己生產的農(副)產品由產地運到都市直接銷售給消費者,這種直銷模式在歐美發展已久,在台灣卻是近年興起的特殊現象。 過去從地理學角度來看市場,著重於實質地點和交換功能的討論,卻欠缺討論市場代表的社會意義。而本文認為市場為一社會建構的網絡,從行動者網絡理論的觀點,來釐清農民市集的形成背景與存續動力,並選定台中合樸農學市集作為個案研究,在2010年8月到2011年3月期間以參與觀察與訪談方式進行田野調查。 本研究發現:每一個市集都有其明顯的在地性格,管理組織的領導與定位是形成風格的主因,其透過另類的產品論述與篩選機制,徵召相同特質的生產者兼任銷售者的角色,進行市集產品物性的轉變,同時吸引關心食物品質的消費者加入。在市集中三者透過不間斷地互動與溝通,建立社群中信任與認同,營造生產、生態、生活三生並重的生活方式,同時也藉由復古與創新的手段進行日常生活的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