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究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

Browse

Recent Submissions

Now showing 1 - 5 of 503
  • Item
    利用天文軟體校註《過洋牽星圖》
    (地理學系, 2021-08-??) 徐勝一 ; 韋煙灶 ; 陳有志 ; 李易修 ; 孫兆中 ; Sheng-I Hsu, Yen-Tsao Wei, Yu-Chih Chen, Yi-Hsiu Lee, Chao-Chung Sun
    四幅過洋牽星圖是鄭和下西洋時船隻在印尼阿齊、錫蘭別羅里、印度丁得把昔、阿曼沙姑山、及伊朗忽魯謨斯等地的牽星定位圖解。每幅圖基本上繪有兩套星辰的仰角指數,一套為北辰星(勾陳一)與燈籠星(十字二星)組合,另一套為織女星與南北布司星(南河三與北河三)組合。當船隻抵達預定港口時,各套星辰組合的高度角應符合先前的觀測記錄,如此便完成了定位作業。牽星板(Kamal)用來度量星辰正切高度指數而非度數,因此利用天文軟體溯源牽星圖時,除了需要還原歲差外還要將指數換算成度數。本文從〈鄭和航海圖〉中優選16 個印度西岸的北辰星觀測記錄,求得回歸方程式Y=1.094+1.601X,式中X 為自變數,以星辰仰角指數為單位;Y 為因變數,以星辰仰角度數為單位。運用此回歸式可換算牽星指數為仰角度數,如此便可利用天文軟體還原明代的牽星圖,進行驗證與修訂工作。牽星圖記錄的星辰指數大抵與計算結果相符,然而在1433 年4 月時木星位置靠近北布司星(北河三),可能造成觀測誤判,此外也有幾個星辰的高度指數被誤寫或誤讀,原因不明。在Stellarium 天文軟體協助下,本文認為在錫蘭Beruwara 所牽西南水平星即是水委一星,而在印尼阿齊所牽的華蓋星即是帝星。由於牽星圖當年刊印時,一些既存的觀測誤差以及明顯誤抄沒有被修訂過,本文相信這四幅圖雖然沒有記錄牽星季節與時刻,卻符合《前聞記》之日期與地點以及季風航海之經驗法則。因此,本文以1432-1433 年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訪問的港口與日程來進行各項說明與展示。
  • Item
    地方標誌性建築的設計治理:臺鐵花東線車站改建計畫研究
    (地理學系, 2021-12-??) 高郁婷 ; 王志弘 ; Yu-Ting Kao, Chih-Hung Wang
    標誌性建築是意象塑造和認同凝聚的場所,晚近更是地區發展推力。本文以地方鐵路車站案例及設計治理觀點,補充了學界聚焦全球城市和資本力量的標誌性建築文獻。作者以「花東線鐵路整體服務效能提升計畫」車站改建為例,分析次級文獻、從事實地觀察,訪談關鍵人物,探討原以工程為先的臺鐵,如何由建築師為中介而強化美學意識,但各車站執行狀況大異其趣。車站改建計畫鑲嵌於後山觀光發展、公共工程體制、建築專業實作、地方政府策略,以及地方社群培力之間,並以多層次的設計治理來實現,彰顯了公共空間設計的社會性。
  • Item
    應用手機信令軌跡資料推估通勤道路之時空地震災害風險
    (地理學系, 2021-12-??) 陳彥儒 ; 張家浚 ; 張國楨 ; Yan-Ru Chen, Jia-Jun Chang, Kuo-Chen Chang
    臺灣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地震、颱風等自然災害頻傳。統計自民國 47 年至 108 年為止,平均每年發生 3.6 次颱風,地震為 0.5 次。儘管地震發生次數較少,但平均每次所造成的社會經濟損失卻最為慘重。身處如此的環境之中,更是突顯了災害風險評估的重要性。在評估災害風險時,往往忽略了風險的時間動態特性,無法在更細緻的時空尺度上提供災害防救決策。風險評估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元素是暴露度,人流適合作為道路上暴露度的指標,於災害風險評估時,動態的因素如人流是影響暴露度最主要的變數,所產出之時空風險地圖於平時便能提升該地居民的風險知覺,也可幫助救災人員於事前制定應變措施,而手機信令資料能夠以較低的成本取得真實的人口動態暴露數據。本研究藉由此數據在風險評估中加入人口移動的時空動態特性,研究區設定為高雄市內,切分不同的時間區段,藉此挖掘並觀察通勤道路的地震災害風險時空模式,改善以往假定靜態災害風險的不足。研究成果顯示:道路暴露度與風險值皆由 06:00 急遽上升,12:00 稍趨緩,直到接近 17:00 時再度上升並達到最高值,隨後逐漸下降至隔日凌晨。空間分布則是以中正路、中山路、國道 10 號為主要風險高峰道路。道路的風險時空分布以新興熱點分析後得知,凌晨至通勤尖峰與中午至通勤尖峰這兩個時段呈現較高風險熱點強度,但時間趨勢上前者熱點較晚出現,後者熱點則是逐步增強。災害風險的時空模式探勘結果,能夠在減災階段上提升風險知覺;在整備階段,能夠協助兵棋推演腳本的擬定、並且以更細緻的時空尺度規劃設備物資的調度、以及交通的規劃,增強地方的災害應對能力。
  • Item
    地質公園的地質保育:從地質多樣性談起
    (地理學系, 2021-08-??) 紀權窅 ; Chuan-Yao Chi
    設立地質公園是近年國際上推動地質保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國在2016 年也將地質公園納入《文化資產保存法》中的自然資產項目。地質公園是以保育特殊的地質遺跡為出發點,透過保護、教育及永續發展的整全概念進行經營管理。地質保育做為其核心價值,重點在於保育、應用及促進人們對於地質多樣性(geodiversity)價值的認知,因此理解地質多樣性的內涵將有助於推動地質公園的政策。地質多樣性是以生物多樣性的概念為類比,定義為地質的(岩石、礦物、化石)、地形的(地形、地貌、物理營力)、土壤的以及水文的自然條件範圍,其分類與評估方法近年也逐漸發展,從單純的科學價值的論述、結合文化與美學的價值、定性與定量方法的建立,到結合生態系統服務的概念,以至地質保育的實務應用到保護區經營管理、地質公園推動、襲產保存、永續發展、地質旅遊等面向。國內長期推動的地景保育(landscape conservation)與國際間所談的地質保育(geoconservation)定義上有所不同,地景保育的觀點兼顧地景中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影響,而地質保育的觀點是以保育地質遺跡為核心,擴展到生態及文化的保育。本研究認為無論是地景保育或是地質保育的觀點,地質公園的評估與規劃都應回歸到地質多樣性的討論基礎,才貼近UNESCO 世界地質公園的基準,也能與國際的地質公園更深入的對話。
  • Item
    受刑人的經驗與生活空間:以嘉義監獄為例
    (地理學系, 2021-12-??) 許彥民 ; 洪富峰 ; Yen-Min Hsu, Fu-Feng Hung
    傅柯(Foucault)探討權力的演進如何透過規訓空間實現。監獄裡的受刑人背景複雜多樣,監獄牆內的社會空間,儼然是另一座城市社會運作的縮影。將監獄作為一項空間課題時,藉由地理學視野討論監獄內部空間運作與權力互動的關係。當前監獄地理(carceral geography)在國內地理學術界討論較為缺乏,國外人文地理學者,將監獄課題從分布、選址的議題,轉向關注監獄空間與受刑人口對於政治、經濟與社會活動的影響。本研究以六位法務部矯正署嘉義監獄在監收容人為訪談對象,採用質性半結構訪談法,訪談內容大致分為:囚犯的個人背景、監獄的第一印象、監獄的課程、受刑人的日常活動、監獄內對水的控制、同學之間互動交流情形,以及工廠的作息等。重新審視 Foucault 對於監獄規訓空間的運作方式;試圖操作 Gill 所提出「監獄迴路」監獄地理學的研究新課題;最後回應列斐伏爾(Lefebvre)所提的空間三元辯證關係,嘗試透過監獄空間與受刑人的日常活動進行展演,綜合上述研究結果,回應本研究之核心發問,監獄對於受刑者而言是「地方」,一個情感之所繫之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