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Subject "ADHD"
Now showing 1 - 20 of 3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以正向行為支持改善學齡前ADHD幼兒之行為問題(2020) 張珺涵; Chang, Chun-Han本研究旨在探討教師運用正向行為支持計畫對於ADHD幼兒課堂行為問題的改善成效。研究對象為就讀臺北市某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中班幼兒一名,研究方法採用單一受試研究法中的跨行為多基線教學模式以進行本項研究。 本研究的自變項是以功能評量做為基礎的正向行為支持計畫;依變項是減少課堂行為問題及增加正向行為之成效。首先研究者與同一班級之協同教學老師直接觀察與記錄以了解個案行為問題的功能,由功能評量結果擬定正向行為支持計畫。本研究介入過程包含基線期、介入期與維持期三個階段,蒐集觀察資料,並以目視分析法與C統計做分析,最後再與參與教師進行訪談,以了解本研究之社會效度。 本研究之結果如下: 一、正向行為支持計畫能改善ADHD幼兒之行為問題與提升正向行為,具有立即成效與維持成效。 二、班級協同教學老師對正向行為支持計畫表示肯定。 本研究之建議如下: 一、正向行為支持計畫需事先運用功能性評量再執行,才能有效改善學生行為問題和增加正向行為的習得。 二、倘若能邀請家長參與執行計畫,將正向行為類化到家庭表現,相信會具有更長遠的效應。Item 以眼動追蹤技術探討語音報讀對國中閱讀障礙學生閱讀理解表現之影響(2024) 陳靜萱; Chen, Ching-Hsuan本研究旨在探討語音報讀對不同類型國中閱讀障礙學生的文章理解能力與閱讀歷程之影響。研究對象取自北部都會區14所國中的60位學生,藉由眼動追蹤的方式探討不同類型的閱讀障礙學生閱讀說明文文本時閱讀歷程的差異,並探究學生在安靜閱讀與語音報讀下閱讀理解表現的差異。研究方法採3X2混合設計,第一個自變項為受試者變項—「讀寫障礙學生」、「非特定型閱讀障礙學生(即ADHD伴有閱讀困難)」以及「一般發展學生」,第二個自變項為閱讀情境—「安靜閱讀」以及「語音報讀」,而依變項為「文章理解能力」與「閱讀眼動型態」。研究結果發現如下:(一) 不同類型學生在不同閱讀情境下文章理解能力有交互作用。在安靜閱讀情境下,讀寫障礙學生和非特定型閱讀障礙學生文章理解能力顯著低於一般發展學生;在語音報讀情境下,讀寫障礙學生文章理解能力仍顯著低於一般發展學生。而非特定型閱讀障礙學生在語音報讀情境下的文章理解能力顯著優於在安靜閱讀的情境。(二) 不同類型學生在不同閱讀情境下眼動型態有交互作用。在安靜閱讀情境下,讀寫障礙學生、非特定型閱讀障礙學生與一般發展學生的眼動型態有顯著差異,讀寫障礙學生和非特定型閱讀障礙學生在閱讀整篇文章上的「總閱讀時間」、「總凝視時間」和「總凝視次數」顯著多於一般發展學生,且讀寫障礙學生相較於一般發展學生「每分鐘閱讀字數」更少,「平均凝視時間」更長,「平均跳移距離」更短,在閱讀專有名詞的「連續凝視時間」也顯著長於非特定型閱讀障礙學生與一般發展學生;在語音報讀情境下,三組學生則無顯著差異。而所有組別在不同閱讀情境下的眼動型態皆會有顯著差異,讀寫障礙學生在語音報讀情境下,閱讀整篇文章的「平均跳移距離」顯著較長,且閱讀專有名詞的「總凝視時間」也顯著較少;非特定型閱讀障礙學生在語音報讀情境下,閱讀整篇文章的「平均凝視時間」顯著較長;一般發展學生在語音報讀情境下,閱讀整篇文章的「總閱讀時間」、「總凝視時間」、「總凝視次數」和「平均凝視時間」都顯著較多,「每分鐘閱讀字數」較少且「平均跳移距離」較短;而所有學生在語音報讀情境下,閱讀專有名詞和關鍵句的「佔總凝視時間比率」都顯著較少,且閱讀關鍵句的「第一次凝視點時間」和「回視次數」都顯著較多。綜上,本研究結果顯示不同類型閱讀障礙學生與一般發展學生的眼動型態會有顯著差異,而不同閱讀情境對不同類型學生在閱讀理解表現上也有差異。在語音報讀情境下,讀寫障礙學生閱讀專有名詞的時間縮短,但閱讀理解測驗結果與安靜閱讀沒有顯著差異;非特定型閱讀障礙學生的平均凝視時間變長,有語音的引導使其閱讀理解測驗結果更佳;一般發展學生花費的閱讀時間更久,但閱讀理解測驗結果卻與安靜閱讀沒有顯著差異。由此可見,語音報讀有助於讀寫障礙學生和非特定型閱讀障礙學生的閱讀歷程,且對非特定型閱讀障礙學生的文章理解能力有助益,但卻會對一般發展學生的閱讀歷程造成干擾。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分別對教育和相關主題研究提出建議。Item 以神經生理回饋為主之神經心理治療對改善注意力監控之療效研究—以注意力缺陷/過動疾患兒童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5-12-??) 廖御圻; 郭乃文; 陳信昭; 蔡幸芳; 蘇倍儀; Yu-Chi Liao; Nai-Wen Guo; Shin-Jaw Chen; Hsing-Fang Tsai; Bei-Yi SuArns 等人(2009)後設分析指出神經生理回饋(neurofeedback, NF)訓練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疾患(ADHD)之注意力與行為症狀具有良好療效,但所應用之NF 訓練模組需時較長,且缺乏以神經心理層面的證據來討論所強化的注意力監控功能之心智機制。本研究旨於驗證一套需時較短且融合NF 和神經心理理論的神經心理治療模組,且以多層次的心智功能指標來檢驗其療效。以廣泛性注意力訓練系統(comprehensive attention training system, CATS)與自主性概念融入NF,建構一套稱為「Will Well NF(WWNF)」之神經心理治療模組,每治療期程約20 小時。二十二名學齡期ADHD 患者隨機分派至等候控制組(CON 組)與實驗組(WWNF 組)。CON 組接受前測後,維持原醫囑和治療方式於十週後進行後測;WWNF 組則在原醫囑和治療方式內加上十週之WWNF 治療。以個案之神經心理功能、家長填答之日常功能行為問卷,以及學習適應問卷三層級指標做為療效指標。統計以二因子重複量數分析與拔靴法之相依t 檢定檢驗組內改變。F-test 檢測三層級療效指標結果顯示在多項指標上達顯著交互作用,皆為WWNF組進步優於CON 組,分別為神經心理測驗中多項注意力指標,如遲緩錯誤數、漏失錯誤數、正確反應數,及反應時間;行為問卷中之不注意症狀數、總症狀數,及注意力指標;以及適應行為之時間管理功能等。經WWNF 後,注意力監控與執行功能無論在神經心理層面與生活行為上均呈現明顯改善。雖樣本數較少,但已可實證WWNF 對ADHD 之療效。未來研究可增加樣本數,用以討論個別差異對療效之影響、追蹤療效之持續性,以及跨其他心智障礙患者之治療效果。Item 以神經生理回饋為主之神經心理治療對改善注意力監控之療效研究—以注意力缺陷/過動疾患兒童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5-12-??) 廖御圻; 郭乃文; 陳信昭; 蔡幸芳; 蘇倍儀; Yu-Chi Liao; Nai-Wen Guo; Shin-Jaw Chen; Hsing-Fang Tsai; Bei-Yi SuArns 等人(2009)後設分析指出神經生理回饋(neurofeedback, NF)訓練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疾患(ADHD)之注意力與行為症狀具有良好療效,但所應用之NF 訓練模組需時較長,且缺乏以神經心理層面的證據來討論所強化的注意力監控功能之心智機制。本研究旨於驗證一套需時較短且融合NF 和神經心理理論的神經心理治療模組,且以多層次的心智功能指標來檢驗其療效。以廣泛性注意力訓練系統(comprehensive attention training system, CATS)與自主性概念融入NF,建構一套稱為「Will Well NF(WWNF)」之神經心理治療模組,每治療期程約20 小時。二十二名學齡期ADHD 患者隨機分派至等候控制組(CON 組)與實驗組(WWNF 組)。CON 組接受前測後,維持原醫囑和治療方式於十週後進行後測;WWNF 組則在原醫囑和治療方式內加上十週之WWNF 治療。以個案之神經心理功能、家長填答之日常功能行為問卷,以及學習適應問卷三層級指標做為療效指標。統計以二因子重複量數分析與拔靴法之相依t 檢定檢驗組內改變。F-test 檢測三層級療效指標結果顯示在多項指標上達顯著交互作用,皆為WWNF組進步優於CON 組,分別為神經心理測驗中多項注意力指標,如遲緩錯誤數、漏失錯誤數、正確反應數,及反應時間;行為問卷中之不注意症狀數、總症狀數,及注意力指標;以及適應行為之時間管理功能等。經WWNF 後,注意力監控與執行功能無論在神經心理層面與生活行為上均呈現明顯改善。雖樣本數較少,但已可實證WWNF 對ADHD 之療效。未來研究可增加樣本數,用以討論個別差異對療效之影響、追蹤療效之持續性,以及跨其他心智障礙患者之治療效果。Item 使用大腦神經科學協助教師改善單純注意力缺乏兒童的學習問題(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4-06-??) 葉品陽; 陳彰惠; 吳景寬; 粘晶菁; Ping-Yang Yeh; Chung-Hey Chen; Jing-Kuan Wu; Ching-Ching Nien注意力缺乏/過動症候群有三種亞型,注意力缺乏型、衝動-過動型與結合型。單純注意力缺乏兒童最易被忽略,常無法及時接受治療,耽誤寶貴的學習機會。本文嘗試運用神經科學角度檢視注意力缺乏兒童的注意力問題,以及伴隨之學習阻礙。其次,在教學現場中如何運用相關技巧改善兒童的注意力問題,提升學習品質。最後,回顧目前的評估方法,建議可使用之神經心理學評估方法,使教師更精確暸解兒童注意力如何影響學習。Item 兩岸特教師資生對身心障礙學生態度之研究——三要素觀點(2021) 袁銀娟; Yuan, Yin-Juan有鑑於國內外特殊教育領域與態度的研究領域缺乏有效教育評量專業人員對身心障礙學生態度的工具,兩岸特殊師資培育缺乏對特教師資生態度的實證研究與了解。故此,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兩岸特殊教育專業師資生對身心障礙學生的態度,師資生所在地區、年級及身心障礙學生的障礙類別對態度的影響,以及初步分析師資生對身心障礙學生態度的預測因子。 本研究正式樣本為884名台灣與大陸地區特殊教育學專業的師資生,研究工具為「身心障礙學生態度問卷」和「Marlowe-Crowne社會期許量表」。前者基於態度的三要素理論、環狀情緒模型以及障礙研究等理論觀點發展而來,包括三個障礙類別版本,分別評量對ADHD、肢體障礙、智能障礙學生的態度。該問卷有40題,「積極情緒」、「消極情緒」、「醫療模式」、「社會模式」和「行爲意向」五個分量表構成。基於預試與正式樣本的檢驗結果,該問卷具有良好的信度與效度。本研究採用描述性統計、相關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重複測量共變數分析(ANCOVA)、以及多元回歸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的統計與分析。主要發現如下: 一、對於態度之情意要素,兩岸特教師資生對於身心障礙學生的積極情緒與消極情緒水平不高,均在中等程度的強度水平以下。兩岸受試對身心障礙學生的積極情緒感受均略高於消極情緒感受;在積極態度向度,無論障礙類別與年級,大陸受試的積極情緒顯著高于台灣受試;在消極態度,大陸師資生對ADHD學生的消極情緒顯著高于台灣師資生,其他障礙類別不存在差異。 二、對於態度之認知要素,兩岸師資生對醫療模式的障礙觀持中立的評價傾向,對社會模式的障礙觀持積極的評價傾向,對社會模式障礙觀的認同度高于醫療模式,台灣受試比大陸師資生對社會模式觀點的認同態度更高。 三、對於態度之行爲意向要素,兩岸師資生均持相當高的積極評價傾向,台灣師資生的行爲意向反應略高于大陸。 四、兩岸特教師資生對三類身心障礙學生的態度間存在差異,總體上對肢體障礙(PD)學生的態度最正向、對ADHD學生的態度最負面,這種差異在三要素中均有體現。此外,大陸受試對ADHD的情意反應相較於台灣受試更消極。 五、特教師資生的地區、性別、年級等人口背景變項,過去與身心障礙學生的直接接觸和間接接觸經驗,以及社會期許等,對身心障礙學生態度的5個向度(分量表)表現的影響程度相當有限,多元回歸模型的解釋量介於3%~10.2%之間;但社會模式障礙觀對行爲意向變异具有頗高的解釋力,約為30%左右。Item 創新社會情緒學習教材應用於國小ADHD兒童之行動研究(2024) 陳杰廷; Chen, Jie-Ting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創設一套新穎的社會情緒學習相關課程與教學教材—「情緒選擇任意門」,期望提升ADHD兒童在學校、家庭、社會情境中的自我覺察、自我管理、社會覺察、人際關係、負責決策五大能力。本研究以3名實驗組國小ADHD學生、3名對照組國小ADHD學生、3名普通班老師、2名特教個管老師與研究者本身為研究參與者,透過學生填答的社會情緒學習量表進行無母數檢定分析,並加以蒐集學習單、觀察記錄表、教師訪談、行動研究日誌與學生回饋的質性資料做三角驗證,探究創新社會情緒學習教材對ADHD兒童在社會情緒學習的影響。社會情緒學習量表結果顯示,實驗組前後測分數沒有顯著性,但在自我覺察、自我管理與負責決策的後測分數提升,對照組在各向度後測分數降低。實驗組與對照組的自我覺察進步分數達顯著,質性資料顯示實驗組學生的自我覺察能力進步,以及在部分能力有所提升,且透過教材內容能加以培養創造力相關特質。針對「情緒選擇任意門」的內容設計,也了解需要根據特殊生的學習能力和需求進行調整,以確保學生能夠理解。Item 功能性磁振造影顯示密集式感覺運動訓練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的療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06-12-??) 鄭信雄; 葉子成; 盧信宏; 莊銘爐; 顏樂美; 方慧琴; 林麗慎本研究採用功能性磁振造影(BOLD Fmri)的方法,檢查8個正常男性學童(XI 組),8個接受過感覺運動訓練3個月後的ADHD男性學童(X2組)以及8個訓練前的ADHD男性學童(X3組)。X2和X3 兩組學童都未服用藥物,都接受感覺發展檢核表、注意力缺陷過動症檢測表、以及家長和老師評估的前後測驗。學童都來自高年級國小學生,年齡上沒顯示有差異;這些測驗前後測的變異分析都顯示X2組和X3組有顯著的差別,改善來自X2組的感覺運動訓練(P<0.05)。 比較3組BOLD fMRI中Response control結果,在大腦的前額葉(Pre-frontal area)、內額葉(Medial frontal area)、扣帶葉(Cingulate gyrus)和尾狀核(Caudate nucleus)顯示有意義的差別。X3組在這些區域顯示很少的血氧流量;Xl 組顯示這些區域很濃厚的血氧流量;X2組顯示中間偏XI 的血氧流量。X2組和X3組差不多都達到或接近統計上有顯著的差別(P<0.05)。 X2組在BOLD fMRI的發現符合臨床上導師和家長觀察到上課和寫功課的專注、靈巧和良好執行能力,以及注意力缺陷過動症檢測表的改善。證實俯臥伸張姿勢的密集式感覺運動訓練,對好動分心學童是長期有效治療方法。Item 同儕教導射擊訓練課程對ADHD學生學習行為與社會行為之研究(2009) 陳李治; CHEN LEE CHIN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同儕教導射擊課程」介入,以改善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學生學習行為與社會行為之影響。本研究方法採單一受試實驗設計中「跨受試多探試設計」(multiple probe designs across–subjects)實驗設計,以四位經醫院診斷證明為ADHD的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受試者接受每週二節、每節30分、共十週的「同儕教導射擊課程」教學。所得資料以次數、曲線圖及目視分析法等方式進行分析,以考驗教學之成效。研究結果如下: (一)經「同儕教導射擊課程」介入後,ADHD學生不專注、干擾及離座三項行為問題皆獲得明顯改善,且皆具維持效果。 (二)經「同儕教導射擊課程」介入後,能增進ADHD學生其溝通協調行為,且有明顯改善效果。 (三)經「同儕教導射擊課程」介入後,能有效改善ADHD學生的社會行為,且皆具維持效果。 基於上述研究結果,證實本研究具有正面效果。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可做為家長、學校教育輔導人員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Item 國小ADHD學生人際關係與恆毅力相關研究──以執行功能為中介變項(2022) 廖翊涵; Liao, Yi-Han本研究主要在探究國小ADHD學生和一般生的的執行功能、人際關係與恆毅力間的關係,以及執行功能作為中介變項的效果。以便利取樣,抽取雙北地區國小四到六年級16名ADHD學生,及33名一般學生。採測驗法及問卷調查法,研究工具為「中文版執行功能作業」、「國小學童同儕適應量表」及「中文版國小學童恆毅力量表」。再將所得資料進行描述性統計、差異檢定、相關分析與中介效果檢驗。主要結果如下:ADHD學生在執行功能中的「抑制能力」表現顯著低於一般生、在「計畫及問題解決能力」臨界顯著低於一般生;在人際關係中的「正向關係」顯著低於一般生;在恆毅力中的「興趣穩定性」臨界顯著低於一般生。抑制和計畫及問題解決能力在學生類別與人際關係和恆毅力之間皆無顯著中介效果。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做進一步討論,並提出在教學實務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建議。Item 學前至低年級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寫字表現之探究(2018) 洪宜芳; Hung, Yi-Fang本研究目的主要探究:(1)幼兒園大班至國小二年級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與典型發展兒童之聽寫、抄寫之寫字正確與寫字品質表現;(2)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與典型發展兒童之寫字表現相關因子與寫字表現迴歸預測模型;(3)寫字困難之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寫字正常之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與典型發展兒童的寫字相關因子表現之差異性。本研究對象為16名認知、語言發展正常幼兒園大班之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與16名認知、語言發展正常國小一年級之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以及32名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年齡、性別、慣用手配對之典型發展兒童。參與兒童在第一次評量時接受認知、語言、精細動作、視動整合、識字量測驗、自編字形覺知測驗、自編寫字測驗(聽寫字、仿寫字),並於半年後的第二次評量再次進行精細動作、視動整合、識字量測驗、自編字形覺知測驗、自編寫字測驗與基本讀寫字綜合測驗追蹤。本研究分析包含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以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統計方式分析組別與年齡兩項因子對聽寫、仿寫之寫字正確與寫字品質之影響;第二部分以皮爾遜積差相關係數統計方式分析字形覺知、識字量、精細動作精確度、手部靈巧度與精細動作整合因子與寫字表現之相關性,並以階層迴歸分析統計方式找出寫字表現重要的預測因子;第三部分則是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統計方式分析寫字困難之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寫字正常之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與典型發展兒童在寫字相關因子表現之差異性。研究結果顯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與典型發展兒童在幼兒園大班至國小二年級是寫字表現快速發展的時期。在聽寫寫字正確表現,在幼兒園大班至小一上學期的組別、年齡、組別×年齡交互作用效果皆達顯著;在小一下學期至小二上學期的組別與年齡之主要效果亦達顯著,顯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聽寫寫字正確表現在幼兒園大班至小二上學期有明顯成長,但表現顯著低於典型發展兒童。在仿寫寫字正確表現,在幼兒園大班至小一上學期的組別、年齡、組別×年齡交互作用效果皆達顯著,而小一下學期至小二上學期的組別、年齡、組別×年齡交互作用效果皆未達顯著,顯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仿寫寫字正確表現在幼兒園大班至小一上學期有明顯成長,但表現顯著低於典型發展兒童,而在小一下學期至小二上學期仿寫寫字正確表現則與典型發展兒童接近。在寫字品質部分,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的字體大小不一、部件比例失衡與超出格子比例顯著高於典型發展兒童。在寫字表現相關因子部分,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與典型發展兒童的寫字表現與字形覺知、識字量、精細動作精確度、精細動作整合與手部靈巧度有顯著相關,而其中字形覺知能力是聽寫字表現重要的預測因子,而手部靈巧度則是抄寫字表現重要的預測因子。寫字困難與寫字正常之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視動整合能力皆顯著低於典型發展兒童,而寫字困難之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其精細動作表現顯著低於典型發展兒童,但寫字正常之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精細動作表現則未與典型發展兒童有顯著差異,顯示寫字困難之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精細動作表現不佳更為顯著。針對研究結果,本文進行討論並於文末提出結論與建議。 關鍵詞: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寫字、字形覺知、精細動作、視動整合Item 家長訓練對ADHD孩子的家長的效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1997-09-??) 黃裕惠Item 射箭課程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不專注行為及社會技能之影響(2005) 王智畇; Wang, Chih-Yun注意力是學習的重要關鍵,當注意力有了缺陷,將影響其他複雜的認知功能;注意力缺陷學生在團體學習中,經常呈現自我形象與低自尊等問題,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射箭課程教學,對兩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不專注行為及社會技能之影響。研究以台北市某國中兩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採單一受試研究法中撤回實驗設計,自變項為射箭課程,依變項為不專注行為出現次數百分比及青少年社會行為之評量,教學期間觀察學生教室上課的學習狀況和射箭練習及參加比賽時與人相處的行為變化,共計十二週。研究資料蒐集採量與質並重的方式,量化資料以視覺分析及青少年社會行為評量前後測結果作為比較;質性資料以師生訪談紀錄和教學日誌資料持續比較,並以三角驗證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一)射箭課程教學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不專注行為具有改善效果;(二)青少年社會行為評量前後測結果比較,射箭課程教學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的社會技能具有正面效果;(三)從教師、家長與學生的訪談資料及教學日誌分析中發現,射箭課程教學有助於改善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不專注行為及提升社會技能。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提供教師作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之體育教學應用及未來相關研究參考。Item 教師與同儕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之知覺研究(2003) 蔡明富; Ming-Fu Tsai現今特殊教育實施分類方式使特殊教育的標記因而產生,但他人對特殊教育標記之知覺是如何,仍未有定論,唯國內鮮有實徵研究探討與釐清特殊教育標記之議題。基於此,本研究以ADHD標記為例,探討教師與同儕對ADHD之知覺,除了收集教師與同儕對ADHD之知覺內容與感受,並進一步釐清不同標記與行為訊息對教師與同儕之知覺影響。為達成此目的,本研究設計兩個研究進行,茲將研究結果分述如下: 壹、研究一:教師與同儕對ADHD學童之知覺 研究一旨在探討教師與同儕對ADHD學童在學校適應之預測與社會距離之知覺,以台北縣市173名國小普通班教師與176名五年級普通班學生為對象,分別由「ADHD標記知覺問卷」收集語句資料,以內容分析法分析,結果發現如下: 一、教師與同儕預測ADHD學童之學校適應 教師與同儕預測ADHD學童在學校適應各類別內容均可歸納成學習適應、行為適應、人際適應與未特定適應。教師易覺察行為、學習適應,而同儕易覺察學習適應,但兩群受試均對人際適應之預測不多。依預測學校適應各類別細項之內容與感受,主要發現有:(一)教師與同儕對ADHD學童之覺察,除出現ADHD不專注、衝動與過動症狀外,也出現學習、行為與人際等其它問題。(二)教師與同儕對ADHD三個主要症狀之知覺,以不專注與過動較易覺察,但易忽視衝動。(三)教師與同儕預測ADHD學童在動態教學活動的學習表現會較好。(四)教師與同儕易覺察ADHD學童之過動、衝動與常規等外向性行為問題,但易忽略ADHD學童內向性行為問題。 二、教師與同儕對ADHD學童在社會距離之知覺 研究一發現教師與同儕在接納情境類別內容均可分成八大類,其中有六個情境類別相同,分別為進入班級、參與教學活動性質、學校適應表現、協助指導、了解個案、未特定等是一致的,但有兩個類別內容有差異,教師提出尋求資源協助與教學安排兩種情境,同儕提出同儕互動與課後活動兩種情境。教師對ADHD學童之接納以協助指導情境提出最多,但同儕則多數提出考量ADHD學童在學校適應的表現。如依接納各類別細項之內容與感受,主要發現有:(一)教師與同儕均願意幫助ADHD學童改善學習適應困難。(二)教師與同儕對ADHD學童參與動態教學活動接納度較高。(三)教師與同儕均不願意接納ADHD學童出現違反常規行為。(四)教師對ADHD學童的接納需要外在資源協助,同儕在下課一起玩情境對ADHD學童接納度較高。 三、從符號互動理論探討研究一結果 師生在接觸ADHD標記的確會受到不同背景與其扮演角色影響,進而形成自我對ADHD標記在學校適應之預測與接納度之不同詮釋,此發現支持符號互動理論。 貳、研究二:不同標記與行為訊息對教師與同儕之知覺影響 研究二在釐清不同標記與行為訊息對教師與同儕在學校適應之預測與社會距離之知覺影響。以台北縣各270名國小普通班教師與五年級普通班學生為對象,採取實驗研究法,在標記自變項設計ADHD、精力充沛與正常學生標記,在行為自變項設計ADHD行為、適當行為、未描述行為訊息,採2×3×3三因子受試者間實驗設計,共18組,每組30人,以「標記與行為知覺問卷」收集受試的學校適應之預測與社會距離知覺,主要發現如下: 一、不同行為訊息對教師與同儕在學校適應之預測與社會距離之知覺影響 ADHD行為是影響教師與同儕在學校適應之預測與社會距離產生負向知覺主因;另當學童出現適當行為或未描述行為時,同儕預測學校適應表現均優於教師;此外,無論學童出現何種行為,教師的接納度均高於同儕。 二、不同標記與行為訊息對教師與同儕在學校適應之預測與社會距離之知覺影響 當學童出現適當行為或未描述行為時,ADHD標記影響教師與同儕在學校適應產生負向預測;但不同標記與行為對教師與同儕在接納之知覺均沒有任何差異;此外,學童出現ADHD行為時,精力充沛標記並不會對教師與同儕在學校適應之預測與接納度變得更正向。 三、從社會認知與標記理論探討研究二結果 師生在社會認知運作時,ADHD標記並不一定會使師生產生負向知覺,如提供與ADHD標記有關其它重要訊息,如ADHD行為時,則師生對ADHD標記的知覺不易被簡化,而受到ADHD行為影響產生負向知覺,此發現支持社會認知理論,但駁斥標記理論。 基於研究結果與發現,本研究分別就教育實務與未來研究方面提出相關建議,以供教學工作者應用,以及特殊教育標記後續研究之參考。Item 新北市國小普通班教師與特教人員對特殊教育經費之使用與需求研究(2012) 楊翎灝; Ling-Haw Yang本研究旨在探討目前國民小學特殊教育經費的使用與需求概況,透過訪談國小普通班教師、資源班導師、特教班導師和特教組長的結果,提出關於特殊教育領域行政決策之建議。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取向,以十名與特殊需求學生有接觸之學校人員為研究對象。 根據本研究文獻探討結果與研究發現綜合分析,本研究結論歸納如下: 壹、 特殊教育經費認知與使用情形方面 一、 國民小學裡最瞭解特殊教育經費來源、分配與使用的人是特教組長,其次是特殊教育教師,最後是班上有特殊需求(含ADHD)之普通班教師。 二、 班上有特殊需求(含ADHD)之普通班教師與資源班教師主要透過「開會」方式進行「互動溝通」與「合作諮詢」,溝通重點著重學生行為問題的交流,並未擴及教材購買與使用,或其他經費使用與資源分配的討論。 三、 資源班教師會充分運用每學年補助的教材費與設備費,實務申購流程是在特教組長認可下運用該筆經費,教師不會主動去暸解相關特教法規之變更。 貳、 特殊教育經費使用滿意度與融合教育滿意度方面 一、 特教人員普遍認為特殊教育經費最大的困難是「經費不足」,其次是「人力資源」;經費的使用則是有符合「專款專用」原則,而所有特殊教育經費中最令整體特教人員滿意且無爭議的是「交通補助費」。 二、 目前我國特殊教育經費分配仍以特殊教育標記為主,符合做法簡便明確、專款專用之原則,但對於領有手冊以外的疑似生在過渡時期無法獲得補助,似乎無法提供整體性、全面性的資源分配考量。 三、 整體受訪者對於融合教育落實滿意度的差異極大,而班上有特殊需求(含ADHD)之普通班教師和特教組長對於融合教育現況的滿意度又大於部分資源班教師的意見。 參、 特殊教育經費之其他需求 一、 班上有特殊需求(含ADHD)之普通班教師對於班級中普通學生減少人數與特殊學生人數的增加比例看法不一致,教師不願意接受特教學生在班級中就讀的原因也不一。 二、 班上有特殊需求(含ADHD)之普通班教師與資源班教師對於全時助理員或部分時數助理員入班協助的看法不一致,其中影響因素主要為「學生的障礙程度」與「融合班導師的班級經營能力」。 三、 部分障礙程度的學生要安置於資源班或特教班的兩難,使得實務上學校資源和空間、器材的分配相當困難。 四、 影響特殊教育經費的分配與使用的因素包括「校長對特殊教育的態度」和「行政處室彼此對學校預算的意見不同」,而整體特教人員對於特殊教育經費的其他需求包括了「購置電腦互動軟體」、「知動教室器材添購費用與維修費用」,並考慮其他募款方式以增加財源。 本研究根據上述結論,分別針對特殊教育行政主管機關、班上有特殊需求(含ADHD)之普通班教師、資源班教師與特教班教師、特教組長與未來研究等五個方面提出具體之建議。Item 有無共病現象之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父母親因素探討(2006) 臧汝芬中文摘要 國外的研究是家有過動兒,父親易有親職壓力,合併共病的過動兒父母,比無共病者,具較多親職壓力與身心適應症狀,親職壓力與身心適應症狀有相關。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討過動兒父母比正常兒童父母有無較多親職壓力,共病組易比無共病組之過動兒父母,有無較多親職壓力,共病組易比無共病組之過動兒父母,有無較多身心適應症狀,親職壓力與身心適應症狀有無相關。 本研究是選擇台北市某一醫學中心兒童心智科門診,年齡範圍為6~12歲,診斷為過動兒之複診小學生個案,以Mini kid國際兒童青少年會談手冊作半結構式會談過動兒之學生與父母,區分有共病現象與無共病現象之過動兒家庭研究樣本,由研究者完成基本資料問卷,由父母完成親職壓力量表 (parenting stress index)、身心適應問題量表(symptom check list, SCL-90)。 本研究的研究結果是過動兒父母比正常兒童父母,有較多親職壓力;共病組比無共病組父母較有親職壓力,尤其在親職壓力量表的兒童分量表之兒童強求性變項上,得分較高;共病組比無共病組父母,有較多身心適應症狀困擾;父母的親職壓力與身心適應症狀有相關性,尤其是父母特質因素(親職能力、親子角色投入、憂鬱)與身心適應症狀有相關。 本研究的研究建議是以學校為主的心理輔導工作(school-based mental health)中,須加強有共病現象過動兒的輔導,呼籲兒童青少年精神專科醫師須與學校的相關輔導專業合作,較多介入過動兒的醫學模式(medical model)新資訊,並加強有共病現象過動兒父母的親職能力。 關鍵詞: 過動兒,共病現象,親職壓力,身心適應症狀Item 水中活動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游泳學習與人際關係影響之個案研究(2009) 劉正利; Liu Cheng-Li融合式體育課之水中活動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 (ADHD) 學生游泳學習與人際關係有正面的影響,本研究以個案研究方式進行探討,研究對象為一位ADHD國中學生,主要透過融合式體育課融入普通班級水中活動,課程設計為每節九十分鐘,每週一節,共計八週。質性資料透過訪談、學習單及教學日誌,進行檢核、分析歸納整理;量化資料以游泳能力評量與同儕評量問卷,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分析呈現。研究結果發現:一、水中活動介入對ADHD學生,在游泳學習方面,評量完成百分比前三級介於90-100%,第四級至第七級介於55-85%,評量五分等級前三級介於4-5分,第四級至第七級介於2-5分。二、導師表示於水中活動介入後,ADHD學生的人際關係有明顯的改善。三、同儕表示於水中活動介入後,ADHD學生的人際關係方面有改善,同儕提名負向前測介於11-20次,後測介於6-9次,同儕評等前測總分為49分,後測總分為67分。根據本研究結果,建議未來的研究宜規劃較長時間的介入水中活動,以便能更進一步觀察水中活動對ADHD學生的游泳學習及人際關係的變化。Item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之注意力系統初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06-12-??) 李宏鎰; 趙家嬅; 黃淑琦; 蔡靜怡本研究的目的是同時評量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簡稱ADHD)的各項注意力表現,所用的評量工具是國人自行編製的「兒童認知功能綜合測驗」中的注意力測驗,其包括偵測測驗、干擾測驗、分心測驗及轉換測驗等4項分測驗。共有15位ADHD兒童與24位一般兒童受測,結果發現ADHD兒童僅在分心測驗上表現較一般兒童差,其它兩項測驗上的表現則與一般兒童沒有顯著差異。因此,ADHD兒童的分配注意力可能受損,然而其持續性注意力及選擇性注意力可能沒有受損。此研究結果的理論意涵將在文中加以討論。Item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的數學文字題解題表現之探討(2007) 王姿今; Tzu-Chin Wang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的數學文字題解題表現之探討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多餘資訊對於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的數學文字題解題表現之影響。研究對象為台北縣市三年級注意力缺陷動症學生和一般生對照組各30名。本研究分為兩部分:研究一探討多餘資訊的有、無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和一般生對照組在自編數學文字題測驗的表現之影響。研究二乃根據研究一的結果,進一步探討不同類型的多餘資訊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的影響。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1. 在有、無多餘資訊的題目之正確率的比較上,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學生在無多餘資訊題的正確率上無顯著差異;但在有多餘資訊題的正確率上則一般生對照組顯著優於ADHD學童組。 2.兩組組內在不同題型的差異上,在有、無多餘資訊題的正確率上皆為無多餘資訊題的正確率顯著高於有多餘資訊題的正確率。 3.ADHD 學童在不同類型多餘資訊的題目正確率上有顯著的組內差異,數字型多餘資訊題的正確率顯著低於語文型多餘資訊題。顯示數字型多餘資訊對ADHD學童的數學文字題解題干擾較大。 4.兩組學生在自編數學文字題測驗的錯誤類型主要可歸為五種:計算錯誤、加減法套用錯誤、抄錯數字、使用兩個式子、使用錯誤數字且使用前/後兩個。 根據上述研究的結果,本研究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的數學文字題評量,以及對未來的研究提出建議。 關鍵詞: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多餘資訊、數學文字題、問題解決、國小學生Item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的診斷與處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06-12-??) 林建平學校諮商師理應參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的當斷與處遇,本文目的:(1)介紹ADHD的基本概念。鑒於一般人對ADHD的迷思,提供諮商師如何針對這些迷思,澄清大眾對ADHD的錯誤觀念。(2)介紹ADHD的診斷方法。包括評量的技術和診斷的過程,評量的技術特別強調多元化評量。(3)介紹ADHD的處遇。強調採取「綜合性治療方案」,包括藥物治療、親職教育與父母諮商、個別和團體諮商、課業輔導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