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Hung, Tsung-Min"
Now showing 1 - 20 of 54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Effects of Acute Exercise and Age on Inhibitory Control: A Combined ERP and Source Localization Study(2018) 謝漱石; Hsieh, Shu-Shih本研究之目的為二: (一) 檢驗年齡是否影響急性運動對抑制控制的行為與電生理表現之效益;及 (二) 了解運動促進抑制控制表現的神經基質,並檢驗年齡是否影響該神經基質。本研究招募24位年輕男性 (平均年齡 = 24.0 ± 3.1 年) 及20位老年男性 (平均年齡 = 70.0 ± 3.3 年)。參與者以對抗平衡次序方式從事一次急性運動情境 (強度為 50-70%的心跳保留值) 與一次影片情境,其後使用Stroop叫色測驗進行抑制控制表現測量,同時進行認知行為與事件關聯電位的資料收集。行為表現的參數包含反應時間、反應正確率;事件關聯電位的參數則包含P3與N450成分波,另以sLORETA作為腦波源分析之工具。本研究結果顯示,急性運動能縮短參與者的反應時間,其效益不受認知作業的難度或參與者年齡所影響;作業難度對於反應時間產生的干擾於運動後有所減少,其效益不受年齡所影響。事件關聯電位部分,急性運動誘發較大的P3振幅並降低N450的振幅,其效益不受作業難度或年齡所影響。源分析部分,急性運動誘發年輕人大腦左側外側前額葉及前扣帶迴的活化;老年人則是於運動後於右半腦外側前額葉產生活化,伴隨前扣帶迴活化的降低。根據上述結果,本研究建議年輕人與老年人於急性運動後可能獲得相似的提升效益,惟其潛在的神經基質則因年齡有所不同。Item SMR/Theta神經回饋訓練對大腦感覺動作皮質區SMR、Theta皮質活化效果之探討(2018) 蔣承恩; Chiang, Cheng-en本研究主要目的為探討SMR/Theta神經回饋比值訓練對於大腦感覺動作皮質區(SMR)以及Theta皮質之活化效果。過去研究顯示,利用SMR/Theta神經回饋比值以促進運動表現有正面顯著效果。然而,真正促使其提升的導因是否為透過該訓練,從而使參與者透過改變自身腦波活動進而影響具體行為,目前還尚未明瞭;此外,SMR/Theta神經回饋比值訓練是源自於增加SMR或者是降低Theta,目前也未有研究指出明確解釋。有鑑於此,本研究招募20位專業高爾夫選手,將20位選手進行隨機分派,分為神經回饋組與偽回饋組。該分組透過前測、10次SMR/Theta神經回饋以及後測,檢定神經回饋對於推桿表現、心理主觀感受、SMR/Theta相對功率比值、SMR與Theta在前後測之間的改變。此次研究結果發現此二組前測腦波數值與進球率無差異,而經由10次SMR/Theta神經回饋後,神經回饋組於推桿表現、心理主觀感受、以及腦波數值皆高於偽回饋組;且SMR/theta神經回饋效果主要來自於增加SMR,而非降低Theta。因此,推論高爾夫選手經過 10次 SMR/theta神經回饋比值訓練,增加SMR這個途徑來優化推桿表現。Item SMR神經回饋訓練對女子職業高爾夫長桿表現之影響(2022) 杜宜瑾; Tu, Yi-Chin目的:本研究以神經效率假說為基礎,探討感覺動作節律(Sensorimotor rhythm, SMR)神經回饋訓練是否促進高爾夫選手長桿表現。過去研究證實提升SMR功率能有效分配注意力資源,使動作更加流暢及自動化,進而促進精準性運動表現。方法:本研究招募16名臺灣女子職業高爾夫選手,分為實驗情境與控制情境進行交叉實驗設計,透過單次性神經回饋訓練,探討對於SMR腦波狀態、高爾夫長桿表現、心理主觀感受之影響。將兩種情境隨機分派進行相依樣本t檢定考驗分析。結果:實驗情境中透過單次性神經回饋訓練後增強SMR功率,伴隨著長桿表現明顯進步,且心理主觀感受分數上在專注力與放鬆程度上亦有改善。結論:本研究為第一個使用ㄧ次性神經回饋訓練於高爾夫長桿表現之研究,研究結果顯示透過一次性神經回饋訓練來增加SMR功率對於擊球表現與專注力、放鬆感受上有正向影響,具有實際運用於高爾夫球運動科學訓練之價值。未來研究應進一步比較SMR功率與其他影響精準性運動關鍵腦波指標在長桿表現上之效果,找出最有效率之訓練手段。Item The subject-dependent, cumulative, and recency association of aerobic fitness with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Taiwanes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2019-01-17) Hsieh, Shu-Shih; Tsai, Jia-Ren; Chang, Shao-Hsi; Ho, Jen-Yu; Chen, Jui-Fu; Chen, Po-Hsi; Sung, Yao-Ting; Hung, Tsung-MinAbstract Background The objective of the current study was to examine whether the relation between aerobic fitnes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during adolescence is subject-dependent, and to investigate cumulative and recency effects. Methods This study made use of two nationwide datasets. The first was the aerobic fitness profil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collect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Taiwan. The second contained the scores on the Basic Competence Test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BCTJH). The sample consisted of 382,259 students who completed the BCTJH in the 5 years between 2009 and 2013. Data on each student’s aerobic fitness during their three years of junior high school were matched with their exam results at the end of this period. Results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students classified as highly-fit during at least one of the three years had higher BCTJH scores than those who never achieved this level, with the size of effect increasing with the length of time that fitness was maintained. Additionally, aerobic fitness in the final year was more closely linked to BCTJH scores than that in the earlier two years. Fitness was also more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exam performance in math,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 relative to language-related subjects. Conclusions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while aerobic fitness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Taiwanes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relationship depends on academic subject, as well as the length and time of being aerobically fit.Item 不同壓力下推桿表現及腦血流之影響:近紅外光頻譜研究(2024) 張惟淳; Chang, Wei-Chun過去研究發現在壓力下前額葉活化的抑制造成較差的運動表現,有研究者建議可以透過神經科學的儀器來探究其機制,故本研究旨在應用功能性近紅外光譜(fNIRS)來研究壓力對前額葉腦區血液動力學的影響。本研究招募了27名高爾夫球選手在虛擬實境中透過觀眾噪音、獎勵激勵和任務困難引起壓力,分別進行三情境(控制情境、低壓情境、高壓情境)共90桿的推桿任務,同時記錄運動表現、前額葉含氧血紅素以及主觀量表。我們發現,與控制情境相比,在高壓情境下,推桿表現較差(F= 7.672,p = .001),前額葉皮質的平均含氧血紅素(F = 2.87,p = .047)以及視覺類比量表(VAS)放鬆程度顯著降低(F = 3.23,p = .049),而競賽狀態焦慮量表之身體焦慮顯著提升(F = 8.15,p = .002)。這些結果表明,血液動力學反應的降低可能是受到負面情緒的影響。在虛擬實境模擬下,在壓力情境發現前額葉皮質活化的血液動力學反應,進一步為在fNIRS領域探索與壓力相關的神經策略提供了證據,然而因壓力改變注意力相關的認知歷程仍待進一步釐清。Item 不同技能水準者在飛鏢投擲動作準備期凝視時間和大腦活動之差異(2023) 依林; Yi, Lin目的:過去研究發現在精準性運動中發現專家有較長的凝視時間和較好的表現,有研究者建議可以透過神經科學的研究手段來了解可能原因。方法:本研究招募了21位飛鏢專家,22位飛鏢生手,分別進行60次飛鏢投擲,同時記錄運動表現,以及投擲動作準備期的眼動資料和腦電圖。結果:專家組比起生手組有較好的表現和較長的凝視時間。在個人的技能水準中,凝視時間與投擲表現呈正相關,SMR功率與投擲表現呈正相關。結論:在這個研究中我們發現投擲表現較佳的狀態下,較長的凝視時間可能代表較佳的注意力資投入,較高的SMR功率則代表減少體感知覺的干擾,然而凝視與SMR的關係尚須更近一步的研究確認。Item 不同技能水準者在高爾夫球推桿動作準備時腦波指標之差異(2016) 王國鑌; Wang, Kuo-Pin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不同技能水準者在高爾夫球推桿動作準備時,不同腦波指標差異為何。過去在精準性運動研究上,主要探討專家與生手之間的差異,並且一致發現專家會有較少的皮質活化。然而,先前研究探討業餘選手與專家,結果發現業餘選手活化大於專家。由此可見,技能水準階段的大腦活化並非是直線線性關係。此外,過去研究大部分都採單一指標來探討不同技能水準之間的腦波差異,有鑑於此,本研究招募不同技能水準階段者(專家、業餘選手、生手),進一步探討其心生理機制。本研究綜合過去在精準性研究上,電極點與腦波指標的發現,如Theta、Alpha1、Alpha2、SMR功率進行專家、業餘選手、生手的差異之比較。結果主要發現專家與業餘在Fz Theta功率;Fz、Cz、Pz、T3、T4 Alpha 1與Alpha 2功率;Cz、Pz SMR功率皆高於生手。即表示專家與業餘選手在認知資源分配、動作計畫、動作控制、視覺-空間注意力、視覺檢索、口語分析的干擾抑制能力以及注意力品質皆優於生手。值得注意的是,業餘選手則是在T4 Alpha 1與Alpha 2功率顯著高於專家。即表示專家在推桿準備時需要動用較多的神經資源在視覺空間整合區域,使能有效整合視覺空間訊息。Item 不同認知要求運動與抑制控制表現之關係(2022) 李采蓁; Lee, Tsai-chen抑制控制 (inhibitory control) 是重要的執行功能成分,是能控制一個人的注意力,避免與當下作業無關內在或外在的資訊及想法的干擾,而更能有效執行當下的目標事物。研究發現抑制控制與工作表現、心理健康及生活品質有正向關係。根據適應模型理論 (The Adaptive Capacity Model , ACM),指出運動中的認知要求可能會調節身體活動與抑制控制表現之間的關係。持拍運動是一種對認知要求相對高的運動,因為參與者會在瞬息萬變和不可預測的環境中受到挑戰。過去研究發現從事持拍運動習慣 (如:羽球) 會比有氧適能運動習慣 (如:跑步) 有較佳的抑制控制表現。然而,有一些變項會影響抑制控制並未做考量。本研究招募有固定從事持拍類或有氧適能運動習慣且無參與其它運動類型的成人,並且考量身體質量指數、睡眠品質以及憂鬱量表分數在正常範圍以減少相關混淆因子的干擾,來比較不同運動習慣在抑制控制表現之差異。本研究為橫斷性研究設計,招募了有固定參與持拍類與強調有氧適能運動習慣成人共50位 (年齡23.4± 3.6歲)。抑制控制表現以Flanker作業來測量並分析參與者在一致及不一致情境下之校正後反應時間及Flanker 效應。在控制了兩組身體活動量後,結果顯示持拍運動習慣相較於有氧適能運動習慣的人在Flanker作業不一致情境下有較短的校正後反應時間 (持拍運動組:468.36 ± 36.55 ms,有氧適能組:501.16 ±71.54 ms)及較小的校正後反應時間之Flanker 效應 (不一致減去一致情境)。根據本研究結果所得結論,持拍運動組與有氧適能組在抑制控制表現有顯著差異,未來研究可以比較長期介入開放性運動與閉鎖性運動之執行功能差異。Item 不同運動類型介入對老年人認知彈性之影響(2016) 劉錦樺; Liu, Jin-Hua目的:在老年人生心理相關議題中,如何減緩認知能力退化是常被關注的其中一項。本研究主要目的是透過行為表現與腦波探討桌球運動與跑走運動對老年人執行控制功能的影響。研究方法:以45位65-75歲的老年人,其中桌球運動組15位、跑走運動組15位及控制組15位,參與運動者共介入16週,一週2次每次40分鐘後。實驗參與者將於前後測各進行一次認知實驗,本研究採用作業轉換 (task switch task) ,根據其行為及腦波資料衡量老年人執行控制之認知彈性水準。結果:特殊轉換下發現桌球組前後測及情境發現主效果,且有轉換大於無轉,在接受桌球介入的老年人於作業轉換下,特殊轉換成本在後測有顯著的降低,但跑走組及控制組則沒有顯著改變,整體轉換下發現正確率有情境的主效果,本研究認為桌球為較需策略且複雜度較高的運動,因此對老年人在複雜度較高的作業上(特殊轉換作業)有顯著的進步。結論:研究用行為資料與腦波資料將運動類型介入的討論更具體,由此可知,未來老年人可以嘗試更多較需策略性質的運動,可對其認知功能有所助益。Item 不同運動類型運動員在視覺工作記憶表現之差異:事件關聯電位研究(2016) 闕廷宇; Chueh, Ting-Yu工作記憶已被證明是重要的認知功能之一,過去研究主要是透過閉鎖性的運動方式 促進其能力,開放性運動環境相較於閉鎖性運動環境較具變化及不可預測性,研究發現 經常從事開放性運動類型的參與者,不僅在視覺工作記憶表現優於非規律運動習慣者, 亦反映在電生理表現上。亦有研究指出開放性運動類型選動員在抑制功能表現優於閉鎖 性運動類型運動員,然而不同運動類型與視覺工作記憶表現及大腦神經歷程之關係目前 尚未有探討。本研究招募了開放性運動類型運動員(OA)、閉鎖性運動類型運動員(CA) 及對照組(C)各16名,平均年齡為20.60歲,探討不同運動類型在視覺工作記憶表現及事 件關聯電位中P3成分之差異。在體適能結果上,多數表現皆優於對照組,而在心肺適能 及柔軟度CA優於OA。在行為表現上,運動員在視覺注意力及工作記憶的反應時間都較 對照組來得短,在不同運動類型並未有差異 (OA=659.49 ms& CA=692.59ms < C=779.88 ms)。在電生理表現上,在視覺工作記憶情境中,運動員相較於對照組有較大的P3振幅, 但在不同運類型並未有差異 (OA=8.68μV&CA=:9.34 >C=5.54μV)。本研究結發現運動員 相較於對照組有較佳的行為及電生理表現,不同運動類型並未有差異,說明不同運動類 型皆有助於視覺工作記憶表現,亦反映在大腦神經歷程上。Item 不同音樂律動速度對幼兒愉悅情緒之影響(2024) 蔡昀廷; Tsai, Yun-Ting運動常被認為可以促進人的生理健康、維持生活品質,近年研究指出,運動與大腦活化、學業表現有所關係,因此也有越來越多的家長引導孩子從事運動活動。有研究指出,音樂有助於幫助幼兒的情緒發展。過去也有研究探討運動、音樂速度對於愉悅情緒的提升。音樂律動是結合音樂與律動的身體活動,多數的幼教現場採音樂律動的模式讓孩子進行身體活動,這也是最貼近幼兒年齡發展的身體活動之一。本研究主要目的為探討音樂律動對幼兒愉悅情緒之影響,以臺北市某公立幼兒園課後留園的幼兒共24名,透過組內設計,以三種型態(主動控制情境、原版音樂、快版音樂)介入後,蒐集幼兒自填問卷,了解不同速度的音樂律動對幼兒愉悅情緒之影響。研究結果發現,和主動控制情境相較之下,音樂律動介入會讓幼兒產生愉悅情緒;但快版音樂和原版音樂相較下,產生愉悅情緒的程度並無差異。根據上述研究結果,研究建議未來在幼兒園場域中可以加入更多的音樂律動做為班級引導的方式,並可藉由音樂律動的方式作為調節情緒的媒介,供現場教保服務人員與相關工作者參考。Item 不同類型需求者對高蛋白產品食用型態偏好與購買原因的分析調查(2022) 洪崇益; Hung, Chung-Yi隨著運動人口比例增加,以及高齡人口逐年上升,對於營養補充品的消費需求也逐年提高。尤其,高蛋白產品的補充,對於這兩大族群在增肌減脂,維持健康的需求上,更是受到重視與值得探討。本研究以不同需求者為自變項,不同蛋白產品型態為依變項,以自編問卷[高蛋白產品的消費行為]作為研究工具,並採發送問卷連結方式,有效回收385份問卷做資料分析,並以JASP.2.0統計軟體進行分析,且以卡方檢定呈現不同的問卷填答者,在高蛋白產品的消費差異。結果發現如下:1. 型態偏好上,以高蛋白粉劑使用人數最多,原型食物次之,點心型態較少2. 近六成民眾有使用過高蛋白產品的經驗3. 民眾購買管道以大賣場、網路、藥妝店居多,且最易受到朋友推薦而購買4. 高蛋白產品使用族群以19~34歲的青壯年居多,購買動機以增肌減脂最多,並重視功能性,容量大小及產品風味口感總結,本研究建議欲開發高蛋白商品的廠商可就產品設計、產品型態、產品特點、口感風味,做貼近不同消費族群的需求,並在定價策略、專業認證、銷售通路及行銷策略上做精準行銷。Item 中等強度急性健身運動對ADHD兒童作業轉換之影響(2015) 洪巧菱; Hung, Chiao-Ling本系列研究主要目的為了解急性健身運動對ADHD執行作業轉換之影響。研究一比較ADHD與健康對照組兒童作業轉換之差異。20位ADHD及20位配對健康對照組執行作業轉換並記錄腦波。結果顯示ADHD相較於對照組有較長之RT及較低正確率,尤其是混合試做情境。ERP部分ADHD在整體轉換效應則顯示較小P300振幅及較長之潛伏時間。研究二進一步檢驗急性健身運動對ADHD兒童執行作業轉換之影響。實驗設計採組內平衡消去法,34位ADHD兒童分次完成30分鐘跑步機快走,及控制 (影片觀賞) 兩階段。結果顯示相較於控制情境,30分鐘急性運動後ADHD兒童有較小的整體轉換成本RT,運動後混合情境比起單一情境有較大之P300振幅,控制階段則未觀察到此差異。本研究發現指出一次性中等強度急性運動對ADHD兒童的工作記憶面向可能有正向助益,尤其是需要大量執行控制之作業。此研究結果擴展了過去的研究發現,支持一次性運動促進ADHD兒童與作業轉換有關之執行功能。Item 以認真休閒理論探討古董鑑賞之研究(2024) 鄭皓文; Cheng, Hao-Wen根據 1934 年的《美國關稅法》,其中定義「古董」為已有百年以上歷史的物品, 而「古董鑑賞」被認為人類文明及歷史的縮影,其融合了歷史學、金石學、博物學及 鑑定學等知識內涵。而「認真休閒」是指休閒參與者系統性地從事某一項的活動,投 入的態度有如事業般的專注,藉此機會獲得以及展現特殊的技巧、知識以及經驗,並 持續的尋找參與機會。然而,過往研究較少有以認真休閒之概念來探討古董鑑賞,據 此,本研究之主要目的為探討研究對象 (1) 以古董鑑賞進行認真休閒之動機。 (2) 以古董鑑賞進行認真休閒之心理歷程。 (3) 探討古董鑑賞作為認真休閒之知識及技能學習歷 程。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古董鑑賞家,透過文獻分析法以及半結構式訪談進行資料蒐集,本研究於 2023年 5 月至 6 月間深入訪談五位認真休閒之古董鑑賞參與者。本研究旨在以認真休閒理論探討古董鑑賞的相關議題。認真休閒理論是一個重要 的理論架構,可以用於解釋人們在休閒活動中的投入程度和體驗。本研究將此理論應 用於古董鑑賞領域,旨在深入瞭解古董鑑賞者的行為和體驗。本研究回顧了古董鑑賞的相關文獻,分析了古董鑑賞的特色和價值。古董鑑賞被視為一種藝術和文化的追求,具有情感價值和收藏價值。然後,本研究介紹了認真休閒理論的核心概念,包括投入程度、流暢體驗和意義建構。這些概念提供了分析古董鑑賞 者行為和體驗的架構。本研究提出了一個研究模型,描述了認真休閒理論在古董鑑賞之中的應用。模型包括古董鑑賞者的個人特徵、情感反應、認知投入和體驗結果之間的關係。研究模型提供 了一個結構化的架構,用於分析古董鑑賞者的行為和體驗。本研究討論了研究結果的意義和建議。研究結果將有助於深入瞭解古董鑑賞者的心理過程和行為模式,並提供對古董鑑賞體驗的改善和推廣的建議。此外,本研究也為認 真休閒理論的應用提供了一個實證案例,豐富了該理論在休閒研究領域的應用範疇。綜上所述,本研究以認真休閒理論為基礎,探討了古董鑑賞的相關議題。研究結果將有助於提高對古董鑑賞者行為和體驗的瞭解,同時為古董鑑賞的促進和發展提供了理 論和實務上的參考依據。Item 作業前靜息態腦波源訊號連結和高爾夫推桿表現的關係(2021) 林高弘; Lin, Kao-Hung目的:過去探討大腦功能的研究主要都在關心作業誘發的大腦活動,然而,越來越多的證據指出,在沒有刺激和休息狀態下的大腦活動也是具有功能性意義的。在精準性運動的腦波研究主要都在探討動作執行準備期的大腦活動,不過靜息態腦波和運動表現的關係還並不明確。因此,本研究欲探討作業前靜息態腦波和推桿表現的關係,特別是源訊號層級的功能性連結。方法:本研究招募三十二位高爾夫球選手,測量參與者靜息態腦波源訊號連結和推桿表現。相關分析用來探討靜息態腦波源訊號連結和推桿表現的關連。結果:左中額葉迴 (left middle frontal gyrus; L. MFG) 和上顳葉迴 (right superior temporal gyrus; R. STG) 間在Beta頻率段的連結強度與推桿進洞率有顯著正相關 (r = 0.72, p = 3.07 × 10-6)。結論:本研究使用源訊號分析進一步探討與運動表現有關的神經機制,並較精確定位出額葉與右顳葉區連結的訊號來源。這代表靜息態腦波功能性連結可以作為一個區別個體化推桿表現的工具。本研究展示了視覺空間相關的訊息與工作記憶或是與動作準備相關的歷程互相配合,在運動表現中的重要性。Item 功能特定性指導語的神經回饋訓練對額葉中線Theta與高爾夫推桿表現的影響(2021) 陳泰廷; Chen, Tai-Ting近期的統合分析顯示傳統的腦波神經回饋訓練 (NFT) 對於改變腦波和改善運動表現的有效性還沒有定論,造成這個結果的一個可能的原因在於口頭指導語。而建立有效的口頭指導語的基本原則在於誘發與目標大腦活動特徵相對應的心智狀態。因此,為了提高腦波NFT訓練方式的有效性,我們在腦波 NFT中提供一種新方法,稱作功能特定性指導語 (function-specific instruction;FSI) 方法。本研究假設單次運用FSI的NFT方法會比傳統的NFT更有效去調節額葉中線Theta (frontal midline theta;FMT) 和促進推桿表現。方法:招募36名年齡36.08±14.08歲,差點14.05±9.43桿的熟練高爾夫選手,並對三組實施連續抽樣:功能特定性指導語組 (FSI;n = 12),傳統指導語組 (TI;n = 12) 和偽回饋組 (SC;n = 12)。在測試前後,每位參與者執行40次距離3米的推桿,並記錄進洞數量。在NFT介入時,要求參與者在單次期間練習50次。結果顯示FSI組在 NFT後顯著改善推桿表現。此外,FSI組顯著減少FMT功率,而SC組顯著增加FMT功率。這些發現意味著,與傳統指導語相比,功能特定性指導語對熟練高爾夫選手提升持續性注意力和推桿表現更為有效。Item 台灣市場環保水壺消費者購買使用行為之研究(2024) 暢達; Chang, TaiHT公司在過去的二十年中,主要集中在歐美市場,憑藉高品質的產品和卓越的服務,贏得了廣泛的讚譽和忠實的客戶。 然而,隨著市場的飽和和全球化的趨勢,我們開始把目光投向了亞洲市場,特別是台灣市場。為了更了解台灣市場的獨特性,並為HT公司在台灣市場的策略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我們決定進行這項關於台灣市場環保水壺與消費者購買行為的研究。為了更好地服務台灣消費者,滿足他們的需求,HT公司希望透過這項研究,了解台灣市場消費者的購買行為。我們希望透過系統性的資料分析,找出影響產品熱賣或滯銷的真正原因,了解台灣消費者的真實需求和偏好。調整我們的產品設計和行銷策略,真正實現產品的在地化,贏得台灣消費者的信賴和喜愛。透過本研究,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向進行重點探討:一、男女性別與環保水壺使用動機與體驗之關係;二、不同年齡與環保水壺使用動機與體驗之關係;三、不同教育與環保水壺使用動機與體驗之關係;四、不同職業與環保水壺使用動機與體驗之關係;五、收入與環保水壺使用動機與體驗之關係。我們希望揭示台灣消費者在購買環保水壺時的決策過程與影響因素。研究採用問卷調查和數據分析結合的方法,收集了消費者回饋和市場數據。研究發現,台灣消費者在購買環保水壺時,更重視產品的實用性、外觀設計和價格,且傾向於選擇性價比高的產品。這與我們過去的歐美消費者對品牌忠誠度和高端品質的追求形成鮮明對比。這項研究不僅是為了提升HT公司在台灣市場的銷售業績,更希望能理解和服務台灣消費者,為他們帶來更優質的產品和更滿意的消費體驗。HT公司願意用心傾聽每位消費者的聲音,用行動回應他們的期望,期待在未來的日子裡,與台灣消費者共同成長,共創美好生活。Item 單次性SMR神經回饋訓練對於不同技能水平高爾夫選手推桿表現之影響(2024) 夏長佑; Hsia, Chang-You神經回饋訓練 (Neurofeedback training, NFT) 是一種非侵入式幫助參與者有意識控制腦波,提高注意力、放鬆和自我效能的方法。感覺動作節律(Sensorimotor rhythm, SMR)活化與動作執行自動化和外部運動感覺相關。過去研究表示SMR NFT能提高運動表現,然而,鮮少探討單次性神經回饋訓練對業餘高爾夫選手的影響或研究影響運動表現的可能心理機制。本研究共招募50名職業和業餘高爾夫球手。經組間設計、交叉實驗方式決定參與者的次序。參與者被要求進行10英呎、共60球推桿任務,同時在推桿前後記錄腦電圖 (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本研究另利用視覺類比量表評估與SMR節律相關的心生理狀態。與控制情境相比,職業組經NFT訓練後在推桿表現 (p = .001)與SMR功率(p = .002)皆有顯著提升,主觀量表也顯示經過神經回饋訓練後注意力(p< .000)、控制程度(p < .000)較低,並且更加放鬆( p = .009 );同樣地,業餘組經NFT訓練後在推桿表現(p = .002) 與SMR功率( p < .000)皆有顯著提升,主觀量表也顯示經過神經回饋訓練後注意力(p = .026)、控制程度(p = .019)較低,並且更加放鬆(p = .002)。本研究支持單次性SMR 神經回饋訓練能夠有效提升SMR功率並促進高爾夫選手的推桿表現,並且提供影響SMR 神經回饋訓練對推桿表現的潛在機制與初步證據。Item 單次性SMR神經回饋訓練對職業高爾夫選手推桿表現之影響(2022) 吳家豪; Wu, Jia-Hao感覺動作節律(SMR)活動與運動執行中的自動化和流暢有關。根據之前的研究,神經回饋訓練可以有效提高運動表現。然而,研究很少充分探索更具備實用價值的單次訓練和針對職業選手的應用。本研究招募了 40 名慣用右手的職業高爾夫選手。透過交叉設計和塊狀隨機分配確定參與神經回饋訓練和控制條件的次序。參與者被要求進行 10 英尺共180球推桿任務,在兩個情境的任務相同,同時在神經回饋訓練前後記錄腦電圖(EEG)。本研究透過視覺類比量表來檢測前測和後測不同情境下注意力、控制感以及放鬆程度的差異。透過相依樣本 t 檢驗進行統計分析以檢驗兩種情境之間的差異。我們發現,與控制情境相比,神經回饋訓練在提高推桿表現(p = 0.006)和 SMR 功率(p = 0.011)方面是有效的。透過視覺類比量表我們還發現,與控制情境相比,神經回饋訓練後的參與者對動作細節的注意力(p< 0.000)和控制感(p < 0.000)顯著降低,並且在身體放鬆程度上變得更加放鬆(p = 0.009)。這項研究突破了以往研究的缺口,揭示了單次性提升SMR神經回饋訓練可以提高職業高爾夫選手動作準備前的SMR功率與推桿表現。未來的研究建議增加保留測驗來檢驗單次性神經回饋訓練的保留效果,進而提高在實際領域的應用價值。Item 單次性不同認知要求運動對國小孩童抑制控制之影響(2022) 郭怡伶; Kuo, Yi-Lin本研究目旨在探討單次性不同認知要求運動對國小孩童抑制控制之影響。以新北市新店區某國小之有運動習慣學生為研究對象,年齡介於 10 至 12 歲,共 26 名。本研究為組內設計方式,比較20分鐘單次性高認知要求運動、低認知要求運動與控制情境對孩童抑制控制表現之影響,受試者參與各實驗情境之順序以次序平衡隨機分派進行,以旁側干擾作業 (flanker task) 為認知測驗。以二因子變異數重複量數分析反應時間與正確率之改變量;另外,以單因子重複量數分析 Flanker effect 之反應時間。結果顯示,在反應正確率部分,在一致情境中,低認知要求運動情境顯著優於高認知要求運動情境,而高認知要求運動情境及低認知運動情境分別與控制情境無顯著差異;不一致情境中,三個情境並無顯著差異。在反應時間部分,僅在不一致情境中,高認知要求運動情境優於低認知要求運動情境。反應時間之 Flanker effect (不一致減去一致) 部分,高認知要求運動情境與低認知要求運動情境分別與控制情境沒有顯著差異,但高認知要求運動情境顯著優於低認知要求運動情境。整體而言,本研究發現認知要求高的運動對於孩童的急性認知效益可能反應在需要較高的抑制控制要求情境下,然而其效果仍需更多後續研究來確認。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