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Ho-Seng Wang"
Now showing 1 - 11 of 1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下坡跑與離心阻力運動對脂締素及脈波傳導速率之影響(2012) 黃君秦; Chun-Chin Huang背景: 近年來心血管疾病的問題與日俱增,脈波傳導速率 (pulse wave velocity, PWV) 及脂締素 (adiponectin) 皆是臨床上用以預測心臟血管疾病的指標,同時脂締素於人體中具有抗發炎及減緩動脈粥狀硬化等作用,然而離心運動所誘發之發炎反應是否會改變脂締素濃度並且影響脈波傳導速率,以及脂締素與 PWV 的關係仍需進一步釐清。目的:探討單次下坡跑與離心阻力運動對脂締素及PWV的影響,以及了解脂締素與 PWV 之相關。方法:招募18名自願參與的健康男性為研究對象,並隨機分派至下坡跑組(EE組;n=9)與離心阻力運動組(RE組;n=9),正式實驗前EE組需在跑步機上進行攝氧峰值 (VO2peak) 測驗;RE組則在斜式腿部推舉機接受下肢最大肌肉力量 (1RM) 測驗。接著讓EE組在跑步機上以75% VO2peak的強度進行一次30分鐘的下坡跑 (-10°) ;RE組則在斜式腿部推舉機上以120% 1RM 強度進行離心阻力運動(每組反覆次數6次,共計10組)。兩組別在運動前、運動後90分鐘、24及48小時檢測 PWV 與血清脂締素、肌酸激酶 (Creatine kinese, CK) 及C反應蛋白 (C-reactive protein, CRP) 濃度。結果:下坡跑與離心阻力運動組之平均CK值於運動後各時間點均顯著高於運動前 (p<.05),同時,平均PWV也於運動後24 (5.47 ± 0.59 m/s) 及48 (5.44 ± 0.68 m/s) 小時顯著高於運動前 (5.18 ± 0.47 m/s) (p<.05),但脂締素及CRP 濃度皆無顯著改變 (p>.05);而 PWV 與脂締素濃度變化量在運動後90分鐘呈顯著負相關 (r= -.501) (p<.05)。兩組別在所有依變項上,於不同時間點均無顯著差異 (p>.05)。結論: 單次下坡跑與離心阻力運動皆會引發肌肉損傷及動脈硬化指標─脈波傳導速率的顯著提升,但不會造成脂締素濃度的改變;因此從事下坡跑與離心阻力運動將可能導致短暫性中心動脈的發炎,而其途徑或許與脂締素無直接關係。Item 不同落地訓練時期對成長中母鼠骨骼之影響(2012) 林欣仕; Hsin-Shih Lin目的:探討不同時間長度之落地訓練對骨骼的影響,以釐清骨骼適應高衝擊性運動在時間序列上的變化。方法:使用96隻週齡7週的Wistar雌性大鼠,在四個時間點分別設置落地訓練組與對照組,每組動物數為12,依序為1週落地訓練組 (E1)、1週對照組 (C1)、2週落地訓練組 (E2)、2週對照組 (C2)、4週落地訓練組 (E4)、4週對照組 (C4)、8週落地訓練組 (E8)、8週對照組 (C8),落地訓練組每日接受30次自40公分的高處落下著地之訓練,並於每週的第一次訓練與第五次訓練架設測力板以記錄地面反作用力 (ground reaction force, GRF) 作為運動強度探討;對照組則維持正常的籠內活動。各組實驗動物分別於4個時間點(訓練1、2、4及8週之後)犧牲,並採集其左右的股骨與脛骨,進行骨密度、組織型態、組織生物力學、斷面參數等測量與分析。採用獨立樣本t檢定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α=.05)。結果:大鼠在第一週第一天的落地GRF值顯著高於其他時間點 (p<.05);股骨的皮質骨面積與厚度呈現E1顯著低於C1、E4顯著高於C4,脛骨則是E8在皮質骨面積、皮質骨厚度及斷面轉動慣量矩顯著高於C8;股骨與脛骨海綿骨的骨生成指數(鹼性磷酸酶染色)、骨密度與結構參數(包括骨量比率及骨小樑厚度)皆為E8顯著高於C8組,而脛骨的海綿骨骨吸收指數(破骨細胞數)則是E8顯著低於C8;股骨的斷裂負荷值E1顯著低於C1,而E8的股骨與脛骨皆有顯著高於C8的斷裂負荷值。結論:皮質骨承受落地訓練初期時會因衝擊過大造成骨骼結構與骨生物力學強度暫時性的變弱,經過長期訓練適應之後則可恢復並增強;對快速成長中之海綿骨而言,訓練初期雖無法觀察到訓練效果,唯長期訓練則可呈現結構強化並提升骨密度。Item 以動物模式探討運動對人類乳癌作用之影響(2014) 黃香萍; Hsing-Ping Huang雖然流行病學及臨床病學研究皆指出運動可減少罹患某些特定癌症的風險,但運動對癌細胞分子層次的影響及能量代謝的過程仍不清楚。本研究目的首先以細胞模式探討不同濃度之乳酸對人類乳癌細胞MDA-MB-231的影響。不同乳酸濃度加入乳癌細胞中培養,觀察細胞內MCT1、MCT4、CD147及HIF-1α之變化,結果顯示乳酸會造成MCT1、MCT4及HIF-1α蛋白表現下降之趨勢。由此推論乳酸可改變乳癌細胞MCT1、MCT4及HIF-1α之蛋白表現。接下來,以動物模式探討運動對於人類乳癌腫瘤之作用。給予荷腫瘤動物進行中及高強度之跑步機運動,速度設定分別為16 m/min及20 m/min,每次30分鐘,連續28天。結果顯示運動會有抑制腫瘤生長之趨勢,分析來自人類腫瘤分泌之血清血管相關的生長因子17項指標及血清中來自老鼠來源的細胞激素32項指標中,分別有2項和血管新生作用相關之指標及9項血清細胞激素指標之反應和運動強度之作用具相關性,包括抑制腫瘤分泌G-CSF及follistatin之濃度,以及減少血清IL-7、IL-9、IL-12 (p40)、IL-12 (p70)、IL-13、GM-CSF及M-CSF指標之濃度。同時分析腫瘤內MCT1、MCT4、CD147及HIF-1α之蛋白表現,MCT1、MCT4及HIF-1α蛋白表現有下降之趨勢。本研究結論為運動介入可抑制人類腫瘤血管新生相關之生長因子分泌,改變腫瘤之生長養分供給,以及引起小鼠血清細胞激素表達的改變,調節免疫作用及發炎作用,進而造成抑制腫瘤生長之趨勢。另外,由細胞模式可以看出,乳酸造成腫瘤MCT1、MCT4及HIF-1α蛋白表現有下降之趨勢,且在動物實驗中亦發現有相同的結果,顯示乳酸可能會影響腫瘤能量代謝的過程。未來,對於乳癌患者來說,中及高強度運動可能可做為輔助治療癌症的策略之一。Item 咖啡因增補對不同體能水準之延遲性肌肉酸痛的影響(2008) 陳厚諭; Hou-Yu Chen摘要 目的:探討咖啡因增補對不同體能水準者於離心運動後所引起的延遲性肌肉酸痛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DOMS) 之生理及生化反應的影響。方法:依最大耗氧量分成10名高體能組 (HF;VO2max=54.5 ± 3.75 毫升/公斤/分) 及10名低體能組 (LF;VO2max=44.7 ± 3.06 毫升/公斤/分)之大學男生,先於跑步機上以70%VO2max的強度進行一次30分鐘的下坡跑 (–15% 斜度) 誘發股四頭肌產生DOMS,所有受試者於誘發DOMS後依雙盲設計及組內平衡次序法於第一天及第二天分別增補咖啡因或安慰劑膠囊10 mg ・ kg–1,並在增補前、後測量最大自主等長肌力、酸痛指數、肌酸激酶、乳酸脫氫酶及組織胺。實驗所得資料採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處理。結果:在增補因子方面,HF組與LF組在增補咖啡因後所提升的最大自主等長肌力百分比 (HF:7.0 ± 9.9 %, LF:5.1 ± 10.8 %),皆顯著高於增補安慰劑 (HF:-0.1 ± 4.7 %, LF:0.4 ±5.2 %; p<.05);咖啡因增補後降低的酸痛指數百分比 (HF:-18.2 ± 22.2 %, LF:-11.9 ± 11.3 %),亦顯著低於增補安慰劑 (HF:7.2 ± 18.5 %, LF:1.7 ± 11.5 %; p<.05);兩組在肌酸激酶、乳酸脫氫酶及組織胺於增補咖啡因或安慰劑後改變之活性值,皆未達到顯著差異。結論:1.誘發 DOMS後增補10 mg ・ kg–1之咖啡因能顯著降低運動中肌肉酸痛及顯著提升最大自主等長肌力,此種效果不會因為體能水準不同而改變。2.咖啡因的增補雖能顯著降低肌肉酸痛之不適感,但並非因為降低了發炎與損傷的程度。 關鍵詞:咖啡因、延遲性肌肉酸痛、體能水準Item 單次羽球與跑步運動對血清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與認知功能的效應(2012) 曾竣瑋; Jun-Wei Tseng背景:腦延伸神經滋養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對認知、學習與能量代謝機能有促進效果,豐富的環境刺激能夠提升大腦內的BDNF。單次運動即可提升的血液中的BDNF的濃度亦能促進認知功能。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單次開放性羽球運動與封閉性跑步運動對於提升BDNF與認知功能效益之差異。方法:本研究採平衡次序研究設計。招募23位健康受試者(年齡22.78±2.54歲),分別進行單次30分鐘、60%HRR羽球及跑步運動,並在進行運動前後進行BDNF與認知功能檢測。結果:單次羽球與跑步運動皆能顯著提升BDNF濃度,而羽球運動提升BDNF濃度效果顯著高於跑步運動(羽球 vs. 跑步:4.29±2.92 vs. 2.21±4.14 ng/mL)。單次羽球與跑步運動皆能提升Flanker測驗一致與不一致性題目的反應速度 (運動前 vs. 運動後:382.41±44.47 vs. 368.24±40.66 ms),但二項運動間無顯著差異。另外,運動增加BDNF與提升認知功能之間無顯著相關 (p>.05)。結論:結合豐富環境刺激的運動可以更有效提升BDNF的濃度,但在單次的運動上並沒有認知功能的運動類型差異。Item 大專女子排球聯賽主動得分技術分析-以2005年決賽前四強為例(2006) 余年華; Nien-Hua Yu目的:探討大專女子排球聯賽前四強隊伍,比賽時之主動得分技術表現及其對勝負之影響。方法:以影帶拍攝2005年大專女子排球聯賽前四強決賽共6場後,分別記錄各場次之三項主動技術(攻擊、發球、攔網)表現情形,所得資料分別以百分比計算,並以獨立樣本t-test考驗比賽之勝負隊對三項主動得分技術的影響。結果:一、在攻擊的構面,四隊仍以長攻為主(佔70.3 ),其得分率僅37.1 %,遠低於單腳背飛及第二時間攻擊(66.3% & 51.9%)。二、發球的構面,以肩上發球為主(76.9 %),跳躍扣發僅佔19.3 %,發球落點則多分佈於後場及球場中心區塊,而跳躍扣發之失誤率為8.7 %,雖高於肩上發球的4.5 %,但其直接得分率為11.4% 則優於肩上發球的2.9 %,同時跳躍扣發亦較能降低對手的可組織進攻率。三、攔網的構面,位置以2號位的攔網次數最高(52 %),而二人組合攔網在攔網頻率(79.9 %)及得分率(8.4 %)方面皆為最高。四、在整體主動技術得分比例上,以攻擊得分佔42.2 %最高,攔網得分佔7.6 %次之,而發球得分佔4.3 %最低。五、比較6場次的勝隊與負隊在三項主動得分技術之差異,勝隊在攔網得分率(12.68±4.96 %)顯著優於負隊(2.50±2.24 %;p<.05),而發球及攻擊得分率則未達顯著差異水準。結論:在三項主動技術中,影響2005年大專女子排球聯賽勝負之主要關鍵為攔網之得分能力。而球員在攻擊方面應加強防守反攻之連結技術,以提升單腳背飛與第二時間攻擊之使用率;在發球方面則應提升跳躍扣發的使用率;而攔網方面則應加強二人組合攔網的訓練,以求主動技術得分的全面提昇。 關鍵詞:女子排球、主動得分、技術構面Item 濾泡與黃體期間從事中等強度運動對血漿飢餓素及瘦體素濃度的影響(2006) 王鶴森; Ho-Seng Wang摘 要 飢餓素 (ghrelin) 和瘦體素 (leptin) 不僅在能量恆定和食慾的調控上扮演重要的角色,而且和月經週期可能也有關係。目的︰探討女性於濾泡與黃體期間從事單次中等強度運動對血漿飢餓素及瘦體素濃度的影響。方法:受試者為13名具有規律月經週期及正常體重(身體質量指數:20.7±1.5 kg/m2)的大學體育系女生,所有受試者分別需在濾泡前期及黃體中期各進行一次60% VO2max,持續時間45分鐘之中等強度運動,運動前需隔夜禁食,然後於進食統一提供之早餐(353 Kcal;碳水化合物:67.6%、脂肪:23.1 %、蛋白質:9.3 %)30分鐘後進行運動。在濾泡期之運動測量前一天,實施一次控制實驗,實施程序與中等強度運動測量相同,惟並不實際進行運動。安靜空腹、運動期每15分鐘及運動結束後45分鐘的恢復期每15分鐘,以留置針採血檢測飢餓素及瘦體素。結果:黃體期安靜空腹時之瘦體素濃度 (10.63±6.55 ng/ml) 顯著高於濾泡期 (7.19±3.12 ng/ml; p<.05),而且此種差距無論在運動中或運動後皆依然存在。另外,飢餓素濃度雖不受月經週期的影響,但在運動結束後有顯著下降之情形發生,恢復期飢餓素濃度之曲線下面積為36185.12±15428.01 pg/ml45min,比運動期之39932.81±18083.37pg/ml45min減少約10 % (p<.05)。結論:1. 瘦體素不受到單次運動的影響而改變,但會因月經週期而有所不同,因此有關瘦體素的研究應該將月經週期納入考量,以獲得較精確之結果。2.飢餓素不受濾泡或黃體期的影響,但在單次中等強度運動後會有顯著下降的情形發生,因此運動或許有抑制食慾的作用存在。Item 短期雙參增補對下坡跑運動後脈波傳導速度及DHEA-S之影響(2014) 童亢; Kang Tung背景:脈波傳導速度 (pulse wave velocity, PWV) 為心血管疾病指標。脫氫表雄固酮 (dehydroepiandrosterone, DHEA) 受促腎上腺皮質素刺激及細胞色素P450催化而生成,在循環系統形成硫酸脫氫表雄固酮 (DHEA-sulfate, DHEA-S) 存於體內,且與PWV呈負相關。人參能誘發血管舒張及增加ACTH分泌、丹參能擴張冠狀動脈及促進細胞色素P450酶表現,可能可以改善PWV及增加DHEA。目的:探討短期增補雙參對下坡跑運動後PWV及DHEA-S的影響。方法:招募20名健康且無規律運動習慣之男性受試者,依隨機分配與雙盲原則,連續增補7天雙參 (人參和丹參萃取物各250毫克) 或安慰劑,增補完24小時內進行75 %最大攝氧峰值 (75%VO2peak) 強度之30分鐘下坡跑 (-10˚) 運動,並於控制實驗、下坡跑運動前30分鐘、後90分鐘、24和48小時檢測PWV、血清DHEA-S、肌酸激酶、皮質醇濃度、主動關節活動度及肌肉痠痛指數。結果:兩組平均CK值於下坡跑運動後24及48小時皆顯著高於運動前 (p<.05),而主動關節活動度及肌肉痠痛指數於運動後各時間點皆顯著高於運動前 (p<.05);雙參組之PWV於運動後24與48小時顯著低於安慰劑組 (p<.05),但兩組平均DHEA-S值僅於運動後90分鐘至24小時顯著上升;皮質醇皆無差異 (p>.05)。結論:雙參增補雖不能促進DHEA-S濃度增加,但能抵抗單次下坡跑運動所引發脈波傳導速度的上升。Item 耐力運動對不同體能水準跑者之同半胱胺酸與C-反應蛋白的效應(2010) 黃則緯; Tse-Wei Huang目的:探討不同體能水準的跑者於馬拉松運動後血漿同半胱胺酸與C-反應蛋白的效應。方法:依馬拉松比賽完成時間區分成9名高體能組 (HF組;219.2 ± 17.35 min) 及9名低體能組 (LF組;299.0 ± 31.28 min) 之男性跑者,所有受試者於馬拉松賽前一天、賽後立即與賽後隔日各進行一次採血藉以分析血漿同半胱胺酸及血清C-反應蛋白。結果:同半胱胺酸與C-反應蛋白安靜值在HF與LF組之間皆無顯著差異,但HF組賽後立即之同半胱胺酸 (11.66 ± 2.45 μmol/L) 顯著低於賽前與賽後隔日 (13.11 ± 1.86 v.s 13.80 ± 2.30 μmol/L;p< .05) ;而LF組則均無顯著差異。兩組在賽後隔日之C-反應蛋白 (HF組:0.88 ± 0.41 mg/dL;LF組:1.58 ± 1.20 mg/dL) 皆顯著高於賽前 (HF組:0.12 ± 0.12 mg/dL;LF組:0.16 ± 0.16 mg/dL) 與賽後立即 (HF組:0.12 ± 0.12 mg/dL;LF組:0.13 ± 0.07 mg/dL) (p < .05) 。結論:對一般休閒跑者而言,同半胱胺酸與C-反應蛋白安靜值不會因體能水準而有差異,但馬拉松賽後同半胱胺酸的變化會受到體能水準高、低的影響。相反的,C-反應蛋白賽後的變化並不受體能水準的影響,且均具有延遲上升的現象。Item 耳穴貼壓與中等強度運動對肥胖者血漿瘦體素之影響(2008) 趙曉涵; Hsiao-Han Chao摘要 運動除了可以大量消耗能量,藉以達到控制體重的目的之外,最近的研究顯示其亦可能影響食慾的調控荷爾蒙-瘦體素;另外,耳穴貼壓被認為可以藉由抑制食慾,進而降低體重,然而其機制是否與瘦體素有關,目前仍不清楚,此外耳穴貼壓配合運動能否有加成的效果,亦有待釐清。目的:探討耳穴貼壓及中等強度運動對肥胖者血漿瘦體素濃度的影響。方法:受試者為9名無規律運動習慣且自願參與之輕、中度單純肥胖的男生 (BMI: 29.26 ± 1.94 kg/m2)。所有受試者依平衡次序之方式,分別接受運動、耳穴貼壓、耳穴貼壓+運動及控制試驗,耳穴貼壓係以”王不留行籽”貼於雙耳之胃點和飢點後,於進食前貼壓10分鐘,運動方式則為45分鐘之60% 最大保留心跳率 (HRR) 的原地腳踏車運動。安靜空腹 (07:15)、貼壓耳穴後立即 (07:35)、運動前 (08:15)、運動後立即 (09:00) 及運動後45分鐘 (09:45),以留置針採血檢測瘦體素。實驗所得之資料分別以重複量數 t-test 及重複量數二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結果:貼壓耳穴10分鐘後之安靜空腹血漿瘦體素下降濃度 (-1.5 ± 2.07 ng/ml) 顯著低於無耳穴貼壓 (-0.08 ± 1.28 ng/ml, p<.05)。另外,運動、耳穴貼壓、耳穴貼壓+運動及控制試驗在運動前 (08:15)、運動後立即 (09:00) 及運動後45分鐘 (09:45) 之血漿瘦體素濃度皆無顯著差異存在。結論:耳穴貼壓胃點與飢點並按壓10分鐘後,會造成安靜空腹瘦體素濃度下降,顯示瘦體素可能具有短期調控的作用;此外,45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並不會改變血漿瘦體素的濃度,即使耳穴貼壓加上運動也無加成的效果。Item 肥胖與體重過輕者從事中等強度運動對血漿瘦體素濃度的影響(2008) 鄭旭煒; Hsu-Wei Cheng瘦體素 (leptin) 在食慾調控與能量恆定上扮演重要的角色,而不同體重者之瘦體素濃度會有所差異,但在單次運動介入後是否也會有不同的影響仍不清楚。目的:探討單純肥胖與體重過輕者從事單次中等強度運動對血漿瘦體素濃度的影響。方法:受試者為18名健康但無規律運動習慣之坐式生活男性,分成肥胖組9名與體重過輕者9名 (身體質量指數:29.4±2.09 vs. 16.9±0.60 kg/m2)。所有受試者於隔夜禁食後,依體重進食統一提供之早餐,然後再進行45分鐘60% 最大保留心跳率 (HRR) 的中等強度運動實驗,實驗過程中並於安靜空腹 (7:15)、運動前 (8:15)、運動後立即 (9:00) 及運動後45分鐘 (9:45) 進行採血以檢測瘦體素。另外,為排除日夜節律的干擾,在運動實驗的前一天並安排一次控制實驗,實施程序與運動實驗相同,但不進行運動。結果:肥胖組之瘦體素濃度,無論在安靜空腹 (6.69±2.44 ng/ml)、運動前 (6.39±1.91 ng/ml)、運動後立即 (6.24±1.75 ng/ml)及運動後45分鐘 (6.02±1.91 ng/ml),皆顯著高於體重過輕組 (安靜空腹:0.69±0.86 ng/ml, 運動前:0.58±0.67 ng/ml, 運動後立即:0.56±0.70 ng/ml, 運動後45分鐘:0.47±0.54 ng/ml;p<.05)。另外,不論是肥胖組或體重過輕組運動實驗之瘦體素濃度與控制實驗相較後皆未達顯著差異。結論:血漿瘦體素濃度不受45分鐘中等強度運動的影響而改變,且不因肥胖或體重過輕而有所不同。另外,肥胖者的血漿瘦體素濃度顯著高於體重過輕者,此種差距亦不受45分鐘中等強度運動介入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