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黃光男"
Now showing 1 - 20 of 74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以書法藝術作為審美輔導教育之研究----桃園少年輔育院為例(2000) 張瑞香; Chang Jui-Hsiang論文摘要 本研究鑑於現代國人的書法藝術審美理論知識參差不齊,試從歷代與現代書法理論中,探尋諸多零散立論,且參酌近人所作實驗研究報告,了解書法藝術習作與創作有助於靜心澄慮、修身養性,擬從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學活動為出發點,探討所引發的作用與成效。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如下: (一)探討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學理論,設計適用於桃園少年輔育院學生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的課程結構與教學策略。 (二)擬定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的評量標準,作為評量桃園少年輔育院學生學習書法教學成果之參考。 (三)探討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對桃園少年輔育院學生具有由審美教育入手,培養自主性快樂學書與定靜工夫的輔導作用。 本研究首先透過「文獻分析法」探究相關理論,並採用「準實驗研究法」設計實驗教學進行研究。主要研究對象係取自桃園少年輔育院學生實驗組一四○名、控制組七○名,共計二一○名學生。他們全部接受「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測驗」之前 測與後測,同時實驗組一於課程結束之後,填寫「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活動學習意見反映調查表」。 為期十二週的實驗教學結束之後,分別將蒐集的前、後測驗分數,使用單因子共變數分析及次數分配等統計方法,進行統計分析處理,另有團體觀察記錄、個別觀察記錄、學書答問,作為輔證,以驗證本研究之各種假設。 綜合本研究所得到的結果,簡要歸納約有下列幾項主要發現: 一、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學理論的探討方面: (一)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學包含書法批評、書法史、美學與習作、創作四領域之教學,各領域之性質與教學的模式經過分析探討,發現在書法批評與書法史二項領域的教學活動中,對於桃園少年輔育院的學生而言,以書法批評教學為基礎,配以書法故事的陳述講解,再進行書法 史教學較能提升同學自主性學書法的興致,尤其是寓教於樂的輔導活動,在師生教學互動中,已有增強習寫自信心,定靜等潛移默化的功效。 (二)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學結構與教學策略之相關研究分析方面: 1.課程結構: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學的組成要素包含學生、書法作品、教師、教學情境等;而課程取向主要是以書法藝術審美取向的學科為中心;教學活動設計則注重連續性、順序性與統整性;教學模式是以費德曼之描述、分析、解釋、評價四個程序來進行;另有輔導智能活 動的催化作用。 2.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學經常運用的教學策略有:觀察法、發問法、討論法、比較法、探究法、書法藝術審美結合創作法、輔導智能活動法、統合教學法等。不同的教學策略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且提升學生的視覺感受與開放性思維能力。 二、有關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能力的評量標準方面: (一)本研究擬定書法審美輔導教育能力的評量標準,其中包括: 1.學書認知能力:包括書法基本語彙、書法史常識的認知能力。 2.學書鑑別能力:包括書法基本語彙、書體常識的鑑別能力。 3.學書審美能力:包括各類書體、流派風格特色之審美常識。 4.學書輔導能力:包括接受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後所得輔導成效之定靜能力。 5.學書技巧能力:包括書法習作、創作方面的技巧能力。 (二)書法作品不同流派風格的辨識能力:不同書體辨識能力、流派風格特色之認知、書法流派與書法家之辨識、流派風格特色之辨識、個人風格特色之辨識能力。其中包括: 1.不同書體辨識能力。 2.篆書不同流派風格書家作品辨識能力。 3.隸書不同流派風格書家作品辨識能力。 4.楷書不同流派風格書家作品辨識能力。 5.行書不同流派風格書家作品辨識能力。 6.草書不同流派風格書家作品辨識能力。 此評量工具,經過信度、效度分析,結果發現有顯著的相關,可見本測驗之評量標準與方式對於桃園少年輔育院學生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能力的評量,具有適用性。 三、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學對桃園少年輔育院學生書法藝術審美輔導能力影響方面: (一)有關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之學習成效 實驗組一學生的書法藝術審美輔導能力顯著優於實驗組二與控制組的學生,即表示採用書法藝術審美輔導統合教學法的實驗處理,對於書法藝術審美輔導能力有影響;而實驗組二與控制組之間也都有差異,但兩者的差異並未達顯著效果。 (二)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學書認知能力分析 實驗組一學生對於書法基本語彙、書法史常識等認知,受到實驗處理之實驗組一學生對於書法作品之審美鑑賞能力受到實驗處理之影響而有所提升。 (三)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學書鑑別能力分析 實驗組一學生對於書法基本語彙、書體常識的鑑別能力,受到實驗處理之影響有所提升。 (四)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學書審美能力分析 (五)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學書輔導能力分析 實驗組一學生因練習書法時數不足十小時,文房四寶不得發下自由使用經常習寫、輔導活動未能確實一一進行等因素,導致未能受到研究假設的支持。 (六)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學書技巧能力分析 實驗組一學生對於書法習作、創作技巧能力受到實驗處理之影響有所提升。 (七)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不同書體流派風格書家作品辨識能力分析 實驗組一學生對於不同書體辨識能力、篆書不同流派風格書家作品辨識能力、隸書不同流派風格書家作品辨識能力、行書不同流派風格書家作品辨識能力,受到實驗處理之影響有所提升;而楷書不同流派風格書家作品辨識能力、草書不同流派風格書家作品辨識能力因教學限制未能 受到研究假設的支持。 四、在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學活動的意見問卷的反映方面: 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學活動,從實驗組一學生在學習意見的反映問卷上看來,約有70%以上的實驗組一學生,對於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學活動均有正向的評價,可見此教學活動頗受桃園少年輔育院學生的接受與肯定。 (一)實驗組一學生,有70%以上認為自己在接受十二週的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學課程後,對於教學活動方式與作業練習覺得有變化,而且感興趣,也增加面對書法作品時思考判斷的機會。 (二)實驗組一學生,在接受十二週的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學課程後:有66.7%認為自我的感覺與信心有所增加;有48.3%認為會自主性練習書法;有43.3%認為會主動參觀書法展。研究者認為若能有長期的教學與習寫,意願相對會提高。 (三)實驗組一學生,在接受十二週的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學課程後:有86.7%認為自己的書法術語、語彙有增加;70%認為書法流派風格辨識能力有增加;68.3%認為自己寫書時會更有信心;66.7%認為自己用毛筆寫字的熟練度有所增加;更有80%認為自己的定靜程度已有增加 ,為「學書輔導能力」添加佐證。 (四)實驗組一學生在接受十二週的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學課程後;有50%希望能繼續加入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學活動課程;有68.4%認為自己會運用書法審美鑑賞的方法步驟來欣賞書法作品。可見學生們在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學活動中是頗有收穫的。 五、桃園少年輔育院院方擬於暑假正式聘約研究者擔任「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教師,有意廣為推廣書法教育。 六、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發現與相關文獻探討,對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學與未來的研究提出建議。 參考文獻……………………………………………………………215 一、中文部份………………………………………………………215 二、西文部份………………………………………………………219 附錄一 實驗組一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教學課程大綱………220 附錄二 實驗組一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學活動設計……………223 附錄三 「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研究」實驗教學申請書……235 附錄四 「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研究」任課教師自述表……236 附錄五 (杜忠誥,民88)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通識課程」 「書藝與人生」課程大綱………………………………237 附錄六 「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研究」學生問卷調查表 預試卷……………………………………………………238 附錄七 「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研究」學生問卷調查表 正試卷……………………………………………………246 附錄八 「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學活動學習意見反映調查表」250 附錄九 思想開闊,器度恢宏──陳振濂教授來台辦展、講學 綜合報導…………………………………………………252 附錄十 好性情,寫好字──專訪磊翁夫子謝宗安先生………267 附錄十一 處理衝突情境檢核表…………………………………273Item 以策略性行銷規劃角度分析國立歷史博物館與媒體合辦國際特展—以馬諦斯特展為例(2005) 吳雨致; Wu yu chih以策略性行銷規劃角度分析國立歷史博物館與媒體合辦國際特展 —以馬諦斯特展為例 在面臨博物館與媒體合辦特展日漸密集,與博物館領域學者提醒博物館與媒體和辦展覽有商業化的危機,本研究欲探求博物館與媒體合辦國際特展的背景因素。以策略性行銷規劃的角度瞭解博物館舉辦國際特展的規劃模式;博物館與媒體合作的動機、認知、合作方式。找出國際特展與博物館使命、定位之間的相關脈絡,與籌畫過程的需求與原則。 研究發現歷史博物館的國家博物館定位影響其使命,定位與使命又影響其營運方向與展覽主軸。歷史博物館內外部環境分析中,可見歷史博物館最大的優勢為優質的人力資源、社會認同與觀眾群建立、善用自身媒體進行教育、堅實的研究、出版、展覽能力,與高度訊息發佈能力與行銷動力、國際經驗與國際資源豐富、國家博物館定位,成為台灣代表;在劣勢方面,為與國際合作單位談判籌碼低。歷史博物館的優劣勢與機會、威脅,有相互依存與消長的關係,歷史博物館依賴其優勢,提高國際行銷的機會,藉以削弱其劣勢。而國際特展舉辦即存在於這樣的循環之中,發揮提升優勢與機會,降低劣勢的功能。研究中也看到,歷史博物館最重要的優勢為優質人力資源,此項資源影響歷史博物館的研究與展示,增加其經營的優勢與機會,而馬諦斯特展及發揮了這項功能。 馬諦斯特展由歷史博物館主辦,相較以往媒體合辦國際特展,此展特出之處為:籌畫方式為委託館外策展人構思,與館內策展人共同研究並執行;完整研究之後,方決定借展展品;因此展覽並非與單一單位合作,而是與公私立三十三所博物館、美術館、畫廊與研究單位合作。此展模式運用歷史博物館優勢,並未歷史博物館提高優勢,是一重要案例。 展覽形成過程中,以歷史博物館策展人與研究人員的專業能力規劃展覽,達成其使命與定位,維持博物館的、展覽的社會責任。歷史博物館與媒體合作,並無發生媒體左右展覽方向、決定展品等,許多研究認為的媒體操控大於一切的顧慮。雙方分工狀態為,博物館負責研究與展覽規劃,媒體負責廣宣與推廣事宜,並由媒體的資源網絡,建立較為周密的辦展團隊。Item 任伯年人物畫風格之研究印淳玉; YIN,CHUN-YU本論所探討,任伯年在清末動蕩不安,風雲變幻的時代活躍於畫壇,如何能夠創造出 獨樹一格的繪畫風格,進而試圖了解時代潮流又如何影響到一個藝術家的畫風。 全文分為六章:第一章首先說明研究對象、動機與目的以及研究重點。第二章探討任 伯年的時代背景和生平。時代背景包括清末畫壇的趨向;生平部份包括畫慫與師友。 第三章分三期來探討人物畫風格的形成與演變。第四章先以題材來分類,進而從內容 、形式兩方面分析其風格及藝術特點。第五章則是任伯年在畫史上的地位及對后世的 影響。第六章為本文的研究成果。 研究結果顯示。一個畫家風格的產生與發展,都在其社會歷史條件下進行;相對的, 藝術家的作品對當時的社會現象及文化潮流,都有相當程度的反映。任伯年步入畫壇 時,接觸到隨時代而起的商賈和中產階層的市民,他們的藝術趣味無法滿意毫無生氣 的正統山水,卻欣賞活潑生動的人物或花鳥。任伯年為了適應來自新興都會群眾的需 求,不斷地拓展主題範圍,不顧通俗性的題材,并配合環境中廣大民眾的審美觀,而 創造出「雅俗共賞」的獨特風格。他在人物畫的創作上,突破了文人理論所囿困的形 式與內容,特意把平民大眾趣味帶入一向文人士大夫襲斷的藝術領域,不但建立新的 人物形象,而且更進一步使其平民化、大眾化,這些都在人物畫發展上,突顯出開創 性且深具意義。由於本論文的研究,更深切了解中國人物畫發展的經過與意義,對於 未來中國人物畫的再開拓,提供一項沉思與反省的空間或有助於此項藝術的再發揚。Item 光復後臺灣國畫寫生論之研究楊宗坤; Tsung-K'un Yang光復後「國畫寫生」的重新倡導,它不僅是強調古代寫生傳統的復興,更 是尋求包容西方繪畫理念而新生的革新方式。本文以光復後臺灣國畫寫生 論為探討重點,就美術運動的發展、國畫寫生教學、和國畫寫生創作等三 個重要層面,研究國畫寫生在其間的地位、實質、與變貌。並應用文獻分 析、理論分析和比較法等,藉助於心理學、社會學、美學之詮釋,同時佐 以相關作品、以資說明。全文共分六章,各章要點如下:第一章「緒論」 ,闡述研究動機與目的、探討相關之研究及其重點,劃定研究範圍和名詞 釋義,並就論文架構、研究方法與限制提出說明。第二章「一般國畫寫生 論的發展」,簡要地考察古代寫生畫的概貌與追溯「寫生」一詞的出現和 涵義,並論及民初及日據時期的寫生觀念。第三章「光復後臺灣美術運動 中國畫寫生理念的發展」,從三個重要的美術運動介入國畫寫生論的探究 ,說明其相互間的關係,以見國畫寫生在論爭中所具的地位與實質。第四 章「光復後臺灣高等美術教育中的國畫寫生教學」,就師大、政戰學校、 藝專、文化大學四校的國畫課程配置,和寫生教學理念之播種,闡明畫家 形成教育中與國畫寫生相關的重要問題。第五章「光復後臺灣國畫寫生創 作形質的呈現」,從實際作品的形式與內容之分析,探討光復後臺灣國畫 寫生的特色所在,並試圖深入畫家創作表現背後所支持的觀念。第六章「 結論」,歸納研究結果。根據本文之研究綜理主要結論如下:一、就一般 國畫寫生論之發展而言:從古代寫生論的發展和近代西潮對國畫寫生論的 衝擊,確立了國畫寫生論的開展、衍變的特質。二、就美術運動中國畫寫 生理念的發展而言:二者互動關係密切,其中國畫寫生理念認知上的同異 之處:於態度、形象的必要性,題材的執著,顯見其偏重有別。三、就高 等美術教育的國畫寫生教學而言:課程上中西兼修,素描和山水畫的比重 突出,對國畫寫生有相當的影響。寫生教學理念的播種則顯現師大、政戰 、藝專、文化大學等四校在表現上略有差異。四、就國畫寫生創作形質的 呈現而言:筆墨、色彩、形象與構成的表現上,可見逸出傳統的形式特徵 。題材的選擇與內容的表現則展現實性的強調。從畫家創作表現型態之區 隔,略窺寫生轉化上的差異性;有機自然觀的變易則說明轉化上的共通特 質。Item 內外控人格特質、自我效能與角色衝突因應策略之研究-以新北市雙和分區在職進修教師為例(2012) 張嘉怡; CHANG, JIA-I隨著終身學習社會的來臨,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已蔚為潮流,在進修過程中,在職進修教師需面臨工作與學業的角色衝突壓力,因此會使用各種因應策略來應對,但由於個體差異所以因應策略也因人而異。在國內研究中,內外控人格特質和自我效能的相關研究多用於個體行為的探討,而角色衝突的因應策略也涉及個人人格特質和個體行為,基於此,本研究試圖探究在職進修教師的內外控人格特質、自我效能與角色衝突因應策略的相互關係,以及其個人變項、內外控人格特質及自我效能對角色衝突因應策略的影響。本研究針對新北市雙和分區的在職進修國小教師進行問卷調查。由問卷結果分析後,獲致結論和建議如下: 一、結論 (一)不同的個人背景變項對內外控人格特質、自我效能、角色衝突因應策略的影響不一。 (二)國小在職進修教師傾向內控人格特質。 (三)國小在職進修教師的自我效能為中間偏高。 (四)國小在職進修教師的角色衝突因應策略運用程度高。 (五)內外控人格特質與自我效能為正相關。 (六)內外控人格特質與角色衝突因應策略呈正相關。 (七)自我效能與角色衝突因應策略有部分相關。 (八)內外控人格質對角色衝突因應策略達顯著預測力,即愈傾向內控人格者,其角色衝突因應策略的運用程度愈高。 (九)自我效能對角色衝突因應策略具部分預測力。 二、建議 (一)對學校機構的建議:學校體認教師在職進修之趨勢及角色間平順關係的重要性,提供非正式之協助支持。 (二)對教育主管單位的建議:研究所安排相關的心靈成長課程及研習,並建立跨年級研究生間的互助網路。 (三)對未來研究的建議:可進行不同對象、方法、主題的研究。Item 兩岸電視劇經營策略與市場布局之探討(2019) 程淑如; Chen, Su-Ju兩岸電視劇的產製連結,正好座落在中國電視的市場開放與商業化的背景之下,也標示著一個亞洲流行文化在產製和流通與交流更加密切的時代。一方面台灣電視劇打開了亞洲的戲劇市場,另一方面卻也面臨著外來戲劇的掠奪。隨著電視劇種的變化愈漸繁多,各式各樣的題材充斥著整個電視劇市場,不管是電視台或是傳播公司,在生產電視劇時所考量的因素都會牽動整個行銷規劃時的執行,故如何在市場中強調自己的定位,區隔出和其它戲劇的差異性、突顯出該劇的特殊性,儼然成為電視劇在產製時必須加以衡量的要素。 雖然電視劇是電視台經營的重心,但是在學術研究上,卻缺乏相關的研究,目前在電視劇研究上多以行銷方面為主,只有少數是針對電視劇產製作研究,但也都只針對單一對象進行深度訪談,侷限於質化的研究。對於業界而言,戲劇節目往往供過於需求,而長期以來理論與業界之間存在著距離,究竟對於如何妥善經營電視劇才能更具有經濟效益,避免閉門造車的封閉想法,一直是本研究在思考電視劇產製過程上的疑慮,因此本研究採取個案研究,並且希望透過學術研究找出影響電視劇成功的因素,才能真正結合實務上在產銷電視劇時的需求。產銷策略的分析可以讓我們對電視劇跨國的產業連結與銷售型態有更詳細的瞭解。故本研究除了對兩岸電視劇生態的樣貌作整體性的探究,對經營策略與市場布局有更深入的瞭解。本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一、兩岸電視劇在收視率的關鍵要素 本研究歸納兩岸電視劇在收視率的關鍵要素;則有1.是否具有吸引人的卡司陣容;2.多角化的行銷策略;3. 是否具有吸引人的劇本;4. 是否能夠反映當時在地文化;5.社群媒體的影響。 二、兩岸電視劇其進入市場的優勢資源要素 本研究歸納兩岸電視劇其進入市場的優勢資源要素;則有1.電視劇的進入門檻;2.電視劇的製作成本;3.電視劇的卡司陣容;4.多元化周邊商品的開發。Item 南方的美神-「台南美術研究會」之研究(1952-2008)(2009) 呂旻真; MIN-CHEN,LU摘要 南方藝壇有一群創作者秉持對藝術熱忱,多年來持續在台南地區協助地方政府進行藝術推廣、教育工作,以有限的資源、人力下默默爲台灣美術貢獻心力。郭柏川等人憑藉一股對藝術的熱情,凝聚南部藝壇人士成立台南美術研究,畫會成員多元豐富的創作風貌、前瞻性的思維,努力在創作形式、風格上融合現代美學理念,重新思索不同於北部觀點的藝術表現,頗有重振南台灣藝壇的企圖心,更在創意、造型、色彩、技法上力求突破,逐漸成為台灣藝術史上另一股力量。 本研究主題「南方的美神-台南美術研究會」主要是以南美會的發展歷程與會員藝術作品和藝術活動為主。論述架構先將南美會從一九五二年至二○○八年間的會史發展劃分為萌芽期、成長期、發展期、轉型期四個階段,探討南美會從籌設、立案到內部組織架構建立的過程,再透過南美會各部風格的分析,深入了解藝術家創作理念與畫會整體特色的關係,最後再與同時代相似成立背景、組織模式的台陽展、中部展、南部展進行比較,藉此重新建構一套完整的台灣美術史。 本研究大致獲得以下結論: 一、南美會有別其他畫會在於從創立至今從未停止運作,二○○八年改名為 「台灣南美會」後,正式由地方性畫會組織躍升為全國性藝術團體。 二、每年的南美展結合西畫、國畫、立體雕塑和攝影四類,以創新多元的風 格、突破性的藝術思維,展現南台灣活潑明亮的特質,打破地方性畫會的 束縛,在全台各地散發璀璨耀眼的光芒。 三、南美會藝術家多來持守創會時的理念,以實際的行動表達對社會環境和 美術教育的重視與反思,在台灣各地孕育出許多耀眼美麗的明珠,共同串 聯出一條光彩奪目值得珍藏的藝術珍珠。Item 博物館品牌權益與觀眾休閒涉入程度關聯性之研究-以國立歷史博物館為例(2012) 黃齡瑩; Huang. Lin-Ying本研究主題探究博物館品牌權益及觀眾休閒涉入程度之關聯性,研究動機在探討博物館品牌權益呈現現況及歸納、分析呈現的各個面向,並從觀眾研究探究博物館觀眾品牌權益與休閒涉入程度構面各因素之相關聯性及差異情形,希望藉此更加了解博物館觀眾對博物館品牌權益的影響因素。本研究從顧客的角度出發,由強調顧客品牌權益的調查研究與博物館觀眾研究結合,從觀眾研究探討博物館品牌對觀眾的意義、接受度與回應,更深入的了解博物館品牌目前在台灣博物館觀眾的運作情形,也更進一步的了解將如何在博物館觀眾心中建立起博物館品牌。 本研究目的為:(一)、探討、歸納及分析目前博物館品牌權益呈現現況及各個面向,以期作為未來博物館行銷或公關部門建立及運作各博物館品牌權益之參考。(二)、探討博物館觀眾對博物館品牌權益的認知與現況;並實際驗證博物館品牌權益與觀眾休閒涉入程度兩者間的相關聯性,期能對博物館品牌行銷方向與策略加以思考斟酌,進而提昇品牌權益的價值。 (三)、品牌資產的經營與管理需要長久的努力與累積,希望研究結果提供博物館品牌管理者有關博物館品牌權益等品牌管理的重要概念,有利於未來台灣博物館品牌化及擬定品牌策略的參考依據及相關建議。 研究方法以個案研究及量化研究為主,以國立歷史博物館為案例,個案研究法運用深度訪談及文件內容分析,收集、歸納及分析國立歷史博物館品牌權益的各個面向;量化研究法以問卷調查的方式,針對國立歷史博物館的觀眾施測,將問卷調查所蒐集的資料,回收後運用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 本研究結論為:(一)國立歷史博物館品牌權益與觀眾社會心理休閒涉入程度為正相關,運用迴歸分析發現觀眾「社會心理休閒涉入程度」三構面對博物館「品牌權益」影響的重要程度,依序為「象徵性」,其次是「愉悅價值」,最後是「中心性」構面。(二)觀眾行為涉入變項差異分析中發現,「參觀頻率」、「停留時間」、「擁有的會員證張數」、及「捐助金額」行為涉入變項,對博物館品牌權益具有顯著差異。觀眾行為涉入變項「參觀頻率」、「平均花費」、「停留時間」、「擁有的會員證張數」及「捐助金額」,對觀眾「社會心理休閒涉入程度」具有顯著差異。(三)博物館引進顧客關係管理,針對不同人口背景的觀眾,提供個別化的服務需求,從人口統計變項差異分析促進顧客關係管理。本研究建議為:(一)透過展覽主軸及典藏政策建立國立歷史博物館的品牌定位與區隔,加強其品牌辨識。(二)品牌聯想的多元應用及開發,推動館花及吉祥物並建議從觀眾休閒涉入程度「愉悅價值」構面思考博物館視覺意象、相關推廣教育活動意象的呈現。(三)提升整體知覺品質,包括展覽、空間及服務,應更重視賣店與餐廳,觀眾休閒空間的營造與管理。Item 博物館成人學習之研究建構主義觀點-以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為例(2003) 謝文和因應終身學習社會的建立,多元文化社會的形成,資訊社會的來臨,知識經濟的挑戰,博物館的蓬勃發展等背景,成人漸成為博物館的主流觀眾。了解成人在博物館的學習,有助於成人教育之發展、教育改革的推動及博物館政策之擬訂,爰進行本研究。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一、 探討學習理論的脈絡及主張,以及博物館學習的模式。 二、 探討博物館的成人學習角色。 三、 探討成人在博物館的學習動機、行為、策略。 四、 探討成人在博物館的學習與生活經驗應用的關係。 五、 從建構主義的學習觀點探討促進博物館成人學習的策略。 本研究旨在探討博物館之成人觀眾如何描述學習經驗,採用個案研究法(case study)、深度訪談( deep interview )、焦點團體法(focus group )等方法。 本研究獲致結論如次: 一、 建構主義學習是新典範 二、 建構主義學習是博物館的新挑戰 三、 成人的經驗與自我概念影響其在博物館之學習 四、 博物館未鼓勵成人主動學習,以致成人在博物館陳現被動的行為 五、 考古學博物館對成人不能產生立即應用的學習效果 六、 參觀博物館是成人的一種插曲式經驗 七、 參觀博物館是許多成人生涯中的重要事件 八、 參觀博物館兼具休閒與學習的經驗 九、 物件是博物館學習的公共財 十、 先備知識與經驗是成人在博物館學習的基石十一、 博物館展示與學習活動應與成人生經驗聯結 十二、 意義建構是博物館成人學習的核心 十三、 一次的博物館參觀難以使成人的觀點轉換,時間向度是博物館學習仍無法解決的議題 十四、 建構主義博物館之發展尚未臻完善 十五、 建構主義模式之博物館成人學習是一個二向度三階段的連續過程 根據結論,提出以下建議: 一、 對博物館的建議 (一)、促進成人學習方面:提供機會使觀眾能將博物館經驗與其日常生活聯結;允許成人學習者使用自己的學習偏好型態與學習策略;提供多重的學習出入點,以供成人觀眾自由選擇;增強成人的先備知識與經驗;鼓勵成人主動參與博物館經驗;鼓勵觀眾建構意義、批判與反省;提供休閒愉悅的經驗;延伸成人學習經驗。 (二)、經營策略方面:加強行銷, 博物館與休閒產業結合,進行策略聯盟。 (三)、博物館運作方面:明定博物館教育政策與任務;適時調整組織結構;發展博物館成為學習型組織。 二、 對政府的建議:訂定博物館法及博物館教育政策;成立博物館事業發展委員會;審慎評估博物館核心業務之委外經營;注意博物館學習落差;確實執行文化資產保存法;培養國人博物館素養與人文素養;加強博物館人員的在職進修與養成教育。Item 博物館組織文化取向與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2006) 羅富男博物館組織文化取向與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博物館組織文化取向概況及博物館創新經營行為。具體言之,本研究的目的為: (一) 探討博物館組織文化取向與博物館創新經營的關係。 (二) 分析博物館環境變項與博物館創新經營的關係。 (三) 分析博物館館員的人口變項與博物館創新經營的關係。 (四) 分析博物館組織文化取向在博物館創新經營之預測力。 (五)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行政主管機關、博物館經營者及日後研究者之參考。 本研究兼採文獻分析法與問卷調查法。根據研究目的、研究問題及文獻探討,編製「博物館組織文化與創新經營關係調查問卷」,實徵研究部份以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The Chinese Association of Museums, R.O.C.)團體會員為研究之母群體,依博物館所在地區抽取台灣地區48所公私立博物館480位館員為對象,收回有效問卷340份,回收率70.83%。 本研究將博物館組織文化取向分為團隊文化、權變文化、市場文化與層級文化,而將博物館創新經營分為行政管理、知識分享、外部關係、資訊科技四個向度。調查結果經由積差相關(Pearson correlation)、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多元逐步迴歸分析(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等統計方法,加以處理分析。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 目前博物館之組織文化取向趨向「層級文化」、「權變文化」與「團隊文化」;相對的,較不重視外部競爭以及控制取向之「市場文化」。 二、 在博物館創新經營方面,以「資訊科技」與「外部關係」創新經營較高,「知識分享」與「行政管理」創新經營較為偏低。 三、 專科以下學歷之博物館館員所知覺部分博物館創新經營的程度較佳。 四、 小型規模博物館,其「知識分享」創新經營的程度較佳。 五、 鄉鎮地區博物館在整體及部分創新經營的程度較佳。 六、 新成立的博物館,其「知識分享」創新經營的程度較佳。 七、 在博物館組織文化取向方面,以「團隊文化」最有助於博物館創新經營。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論對博物館行政主管機關、博物館經營者、未來研究者提出以下之建議: 一、 對主管機關之建議 (一)慎選建館區位,均衡地方文化發展。 (二)加強博物館行政人員之專業發展,以塑造良性文化與提昇博物館創新績效。 (三)編制宜適宜營運規模,重視目標功能導向。 (四)應定期訪視與考核博物館之創新成效,並獎勵績效卓越之經營團隊,以催化博物館創新之動力。 二、 對博物館行政人員之建議 (一) 應加強館員知識分享創新,以增進創新之可能。 三、 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研究對象方面,宜再嚴謹界定。 (二)研究內容方面,將經費之因素納入,做為研究之重點。 (三)研究方法方面,可將質化方式融入,深化研究之脈絡。 (二) 關鍵詞:博物館、組織文化取向、創新經營Item 博物館與國小教學互動之研究--以台北市區博物館為例蘇瑜琪; Su, Yu-Qi「從物件中學習」是博物館的教育優勢,博物館可利用其典藏品來提供跨學科、跨 文化的課程,同時也可以發展與國小課程相關之活動來幫助學生學習國小課程,以 彌補國小實物教學之不足。有鑑於此,本研究以「博物館與國小教學互動」作為主 題,探討博物館與國小教學互動之相關理論,並分析現今博物館與國小教學互動之 情形,再提出建議。先運用文獻分析法,來探究相關理論; 再針對博物館及國小教 師進行問卷調查,以瞭解博物館的教育現況及教師對「帶學生參觀博物館」的經, 驗與認知,且為了進一步瞭解博物館和國小約互動,乃將博物館資料與教師資料做 結合,以探討彼此的關係; 最後針對博物館與國小教學互動之現況提出建議。調查 結果發現: 一、博物館對教育相當重視,並提供許多館內教育活動。 二、博物館的推廣活動較為欠缺,外借資源不足。 三、參觀活動的設計與實施,博物館與校院名稱尚待加強。 四、博物館具有輔助國小課程學習之功能,且受教師認同。 五、博物館與國小約合作方式,尚待加強。 六、國小學生是博物館約主要參觀團體,以五、六年級學生為最多。 七、教師帶學生參觀博物館約主因為「校院名稱行政要求」及「增長學生的知識」 八、教師認同博物館教育功能,且運用博物館於教學活動中。 根據上述八項結論,進一步提出建議,希望能提供相關單位參考。Item 博物館與文化政策-探討臺灣1990年代以降博物館之相關政策與發展(2011) 羅欣怡; Hsin-Yi Lo地方主義、新政府運動、新博物館學、文化認同、地域振興、多元文化、全球在地化、民眾參與、後現代主義、產業主義、公民主義…等重要文化、社會、經濟等思潮,在近數十年來逐漸興起,影響了各國文化政策擬定之方向與內涵。隨著政策之變革,博物館之發展與經營也開始產生質變。本研究將探討1990年代前後臺灣及世界主要國家文化政策之發展概況、博物館之發展歷程與現況、文化政策對於博物館發展之影響層面、以及未來新時代文化政策取向應該走向何處、博物館又該如何重新界定自我的角色與使命等課題。 從英國、法國、日本、加拿大以及臺灣等國之文化政策與博物館概況中,我們觀察到一個與以往迥然不同的發展趨勢。雖各國有時間上的先後,但其發展趨勢都指向同一個方向。在文化政策上,逐漸走向以地方為政策主軸之思維模式;在博物館發展上,走向地方博物館大量崛起之年代。這樣的政策與博物館發展現象,是與全球重要文化、社會、經濟等思潮有高度相關,也與各國之國情、歷史文化等背景有關。這讓臺灣與其他國家之博物館不得不面臨角色與心態之重新調整,並且需開始兼顧與回應文化層面、社會層面、經濟層面、環境層面等國家整體發展之各項議題與需求。在未來的新時代思維中,「永續發展」、「社會企業」與「文化企業」等概念必須被適度導入文化政策與博物館領域中,才能因應全球快速之變遷與整體社會之所需。Item 博物館與社區文化(社教雙月刊雜誌社, 1997-08-??) 黃光男Item 博物館觀眾藝文生活型態與休閒滿意度相關研究-以台北市立美術館為例(2012) 白少琦; Pai, Shao-Chi本研究以台北市立美術館為研究場域,旨在探討博物館觀眾藝文生活型態、休閒滿意度的現況及其關係,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之北美館觀眾,其藝文生活型態及休閒滿意度之差異情形。問卷調查以北美館觀眾為母群體,採便利抽樣,並以「台北市立美術館觀眾藝文生活型態與休閒滿意度調查問卷」,共發出400份問券,回收率為100%,有效問卷為385份,可用率為96%。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以及簡單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根據資料分析結果,本研究的結論與建議如下: 壹、結論 (一)北美館觀眾藝文生活型態為中等程度,而在休閒滿意度達中上程度。 (二)北美館觀眾之藝文生活型態現況受性別、婚姻、停留時間、參觀次數參觀同伴及有無從事藝術相關工作影響而有所差異。 (三)北美館觀眾之休閒滿意度現況受性別、教育程度、參觀次數、參觀同伴及有無從事藝術相關工作影響而有所差異。 (四)藝文生活型態與休閒滿意度有顯著正相關。 (五)藝文生活型態對休閒滿意度有顯著預測力。 貳、建議 一、對北美館館方的建議:分別針對女性觀眾、家庭親子族群、藝術相關工作者及學生族群規劃活動或服務。 二、對未來研究者的建議:可就研究對象、研究時間、研究性質,展覽屬性及研究變項作不同面向的探討,豐富觀眾研究的成果。Item 台北保安宮推展社區成人教育之研究(2009) 張之榕; Chang, Chih-jung論文摘要: 廟宇是臺灣傳統社會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環,也是社區居民的信仰中心。而為 適應時代與社會的變遷,寺廟除具有傳統信仰功能外,更應走入社區,關心民眾之生活及教育需求,以期發揮寺廟社會教化功能。因此想瞭解寺廟在歷史中的教育文化功能定位,並藉由台北市保安宮在推展社區成人教育與文化活動的經驗,以及運作過程中的深層結構與意涵,研擬出寺廟辨理社區教育活動的可行途徑與未來發展策略。研究目的為:1.瞭解台北保安宮推展社區成人教育過程要素及實施策略。2.評估分析台北保安宮推展社區成人教育的模式及歷程。3.分析台北保安宮推展社區成人教育的角色、功能與特色。4.研擬寺廟辨理社區成人教育的未來發展方向,提出做為其他寺廟或宗教團體辨理社區成人教育活動之參考。採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個案研究法、文獻資料分析、深度訪談法、參與觀察法。 分析台北保安宮推動社區成人教育文化活動的面向為:.設立社區教育的空間場域、開辨藝文研習班、講座及成長課程、出版刊物及書籍、表演團隊與義工組織、舉辨各項民間文化藝術競賽與展演活動、創辨「保生民間宗教學院」、「保生文化祭」系列中的社區學習等。其實施策略為:1. 重視社區文化特色的學習。2. 結合社區內外各種公私部門以強化競爭力。3. 引進社區外教學資源以強化社區學習機構的吸引力。4. 推動社區生活美學,符合時代潮流與政府文化政策。 綜合研究發現,台北保安宮在推展社區成人教育過程中扮演中介者、資源發展者、文化銜接者、社區參與促進者等角色。台北保安宮推展社區成人育活動之特色為:1.以宗教信仰的傳承為己任。2.融入服務學習的社區學習。3.社交網絡形成的社區學習。而台北保安宮推展社區成人教育的影響包括:1.改善社區及寺廟文化風氣,促進居民身心健康。2.弘揚歷史文化,增進社區認同。3.引起其他民間信仰的宗教團體重視宗教信仰與文化承傳。4.提供文化上的刺激,激發民眾學習動機。5.促進地方發展,致力於社區文化園區的再現。其推展社區成人教育的努力與成果獲得社會各界肯定,並獲致以下結論: 一、 就寺廟推展社區成人教育的整體層面而言:1.寺廟推展社區成人教育是回復到過去傳統寺廟的社會功能2.寺廟推展社區成人教育要能傳承本身的宗教信仰與地方文化3.台北保安宮在寺廟推展社區成人教育中具有帶領的作用。 二、 就台北保安宮推展社區成人教育活動的個案分析而言:1.台北保安宮推展社區成人教育面向,符合西方的社區成人教育模式。2.台北保安宮推展社區成人教育具有多重角色。3.台北保安宮推展社區成人教育對社區民眾的功能包括:(1)服務的功能(2)文化再生的功能(3)引導與發展的功能(4)凝聚社區意識與情感的功能;對整體社會的功能為:(1)建立寺廟推展社區成人教育與文化活動雛型的功能(2)推展寺廟與國際文化交流的功能。4.實施社區成人教育中的師資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5.社區文化建構應以學習者為主體。Item 台北縣客家文化園區營運策略之研究(2009) 鍾丰琇台北縣客家文化園區營運策略之研究 論文摘要 本研究以臺北縣客家文化園區為主,採質性研究為探討方式,透過蒐集資料、文獻檢閱、深度訪談法等研究方法,利用歸納與SWOT分析將蒐集之資料予以檢驗。對台北縣客家文化園區之現況作分析,且依據客家文化園區設置目的,以利潤觀點,探討台北縣客家文化園區對地方文化產業之間的關係與影響,能否創造文化產業鏈,能為地方文化產業帶來效益,使台北縣客家文化園區設立,能對客家文化、地方產業推廣進行評估與瞭解,並對地方文化產業之發展策略,以及對政府客家文化施政提出建議。 透過台北縣客家文化園區與三鶯地區的互動進行了解,找尋營運策略以達成振興客家文化與促進地方經濟的目的,並企盼都能以帶動地方與客家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創造客家文化產業鏈,促進地方繁榮。擺脫客家館舍、文化園區被戲稱為「蚊子館」的惡名,並提升參訪率,使客家文化園區設立達到其應有的功能。 台北縣客家文化園區的設立實屬不易,館舍興建工程所費不貲,所以,應著力使台北縣客家文化園區為其他館場的典範,發揮應有的效益與功能。根據研究的結果,得到以下發現與建議: 一、臺北縣客家文化園區的內部組織規模發展受限;政府補助是唯一收入來 源。 二、臺北縣客家文化園區園長與工作人員異動頻繁,人員配置及到達園區交通 的便利性不足,在台北縣成立客家事務局後,希望能有所改善。 三、臺北縣客家文化園區餐廳、商店委外經營,喪失主導權,但在2008年12 月合約到期後有機會改善現況。 四、臺北縣客家文化園區與媒體互動不夠,在宣傳行銷上明顯規劃不足,可編 列預算及加強傳媒之間的互動。 五、臺北縣客家文化園區與地方文化產業合作不夠,可多徵求企業贊助,共同 打造客家文化形象,並帶動三峽地區的地方產業。 六、臺北縣客家文化園區應朝向多元永續的經營發展,且研擬適合臺北縣客家 文化園區的教育推廣與文化創意策略,以作為客家文化園區未來營運及推 廣之參考。 關鍵字:文化、客家文化、文化園區、文化創意產業、文化產業鏈、多元文化Item 台灣國族認同的確認(2007) 黃冠富; Guan-Fu Huang本研究的論證進路是以紮根理論為架構,據此從事概念統合與資料收集,但考量研究旨趣與需求,而以敘說分析及文本分析作為資料分析的主要取徑,針對「台灣人是不是中國人」的命題進行瞭解。論題焦點是「台灣人為何會有中國認同」、「台灣人怎樣形成中國認同」以及「台灣人如何面對自己的中國認同」,而問題意識則是除卻「台灣人與中國人在國族文化的聯通」,台灣人之所以會出現中國認同,抑或將中國認同認識為中華文化認同的宣稱,是因為過去國民黨政府的教化政策所致,尤以聯結該政策的社會化作用,包括對台灣及中國文化的優劣意識與價值評判,使得部分聯結「台灣」的政治性或社會性議題,出現「集體無意識」與「後現代主體迷失」的錯置。換言之,台灣人的中國認同是過去國民黨政府的威權統治結果,此種認同亦是該黨透過黨國機器運作單向教化內容所形塑的價值意識,而該意識使得台灣人顯現對蔣介石個人家國(殖民宗主國)的依附與順服情結。不過,該意識在教化運作的歷程中,亦使得部分台灣人對於「中國」產生殖民壓迫的反動與排斥,甚而在依附與反動兩股勢力的相互衝擊下,形成殖民政權退消以後必然的後殖民現象,而此現象更反應台灣當前國族認同的混亂。 據本研究發現,當前台灣人的中國認同,是過去受國民黨政權所殖民教化的結果,因為不具任何中國經驗的本省人、客家人及原住民,無論是具有台灣優先或中國優先的國族認同者,均與1949年後來台的外省人,分享相同的原鄉情懷,但同時卻與自己父母的歷史與族裔情感產生斷裂。甚而,根植於當前「中國」與「台灣」互斥、模擬、混種、曖昧的後殖民現象,國族認同的型態出現多種國家選擇、組合,乃至「既是中國人,亦是台灣人」的「雙重國籍」想像。準此,本研究目的旨在澄清台灣國族認同的政治正確本質,並論證當前存在於台灣社會中,因受過去國民黨政權所錯置的雙重認同的謬誤,繼而尋求解消承此殖民教化而生的虛無國族想像,以及思考未來何以構作確切台灣國族主體的進路。Item 台灣布袋戲偶的模件體系之成形與發展(2010) 許清原; Hsu Ching-Yuan本論文針對台灣民俗雕刻的一個範疇──布袋戲偶雕刻──進行相關主題的研究,布袋戲偶是布袋戲的「演員」,因此也屬於民俗戲曲的範疇。布袋戲偶的製作並非只有雕刻的技藝,甚至還包括彩繪和織繡等工藝技術,台灣布袋戲偶的製作工藝可分為偶頭、偶衣、頭戴及道具等幾個部份,其中又以偶頭的製作最為關鍵,因此,布袋戲偶的製作者大多是以雕刻師為代表。模件(module)是工程學常用的概念,德國學者雷德侯(Lothar Ledderose, 1942- )以模件理論來分析中國文化和藝術中的模件化生產與創作,本論文則應用模件理論來研究台灣布袋戲偶,擬從以下幾個層面來討論: 首先,簡介台灣布袋戲偶雕刻歷史的起源與發展,這同時也是傳統布袋戲偶模件體系的成形過程,由於台灣布袋戲偶是由大陸所傳,因此必須由古代中國的木偶文化談起。 接著,討論傳統布袋戲偶的模件體系的構成,傳統布袋戲偶不論在造型、表演、技藝等各層面都充滿了模件的思維,能以「有限」的模件發揮「以少馭多」的功能。由於偶頭是布袋戲偶最重要的靈魂,因此又特別討論偶頭的模件構成及其類型化意義。此外,傳統布袋戲偶模件體系也呈現出「共相」的美學面貌。 第三,討論傳統布袋戲偶的模件體系背後的中原文化背景,小說、京劇、面相學或佛像等等中原文化裡的類型化人物形象,為「眾人一面」傳統布袋戲「人形」偶的模件體系建構奠定基礎,並深深影響了台灣布袋戲的發展。 第四,台灣布袋戲隨著「由文入武」的審美意識轉變,傳統布袋戲偶的模件體系雖然逐漸擴大,卻也種下逐漸走向瓦解的遠因。觀眾的審美品味,逐漸由戲「曲」導向的優美曲調唱腔轉向高潮迭起的故事情節,在戲「劇」導向的歷史進程下,金光布袋戲終於在1950年代以後崛起,「泛金光布袋戲偶」終於取代了傳統布袋戲偶,傳統布袋戲偶的模件體系面臨了瓦解的命運。 最後,台灣布袋戲在金光布袋戲之後,歷經「電視金光布袋戲」,直到黃文擇的霹靂布袋戲,一直呈現「泛金光化」的現象,統稱為「泛金光布袋戲」,「泛金光布袋戲偶」在看似強調「一人一面」的「殊相」背後,其中卻也蘊含了新的「類」模件(Module-like)思維。Item 台灣藝術品市場的發展與實務──以羲之堂營運為例(2008) 陳筱君; Chen, Hsiao Chun台灣的藝術商業機制始於60年代,畫廊在整個藝術生態中扮演著橋樑的角色,一方面是藝術家與收藏家的中介者,另一方面是美術教育的先鋒,尤其是在台灣進入「美術館時代」 之前更是如此。 藝術的興衰與經濟的消長是一體的兩面,8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商業畫廊如雨後春筍般相繼成立,至90年代更達到顛峰,尤其兩大國際拍賣公司蘇富比與佳士得的進駐,帶動了台灣藝術產業成倍數的成長,國際化的潮流沸沸揚揚,台灣的美術一時之間似乎能見度大增。這個階段不論拍賣公司或畫廊的業績一直很耀眼,堪稱藝術產業的「黃金時代」,台灣的藝術產業可說睥睨亞洲。 然而蘇富比及佳士得千禧年後選擇撤出台灣市場,有其全球策略運用與營運成本上的考量,尤其是在台灣經濟實力退卻之後,實已撐不起國際性的拍賣市場。短短不到十年的時間,驚濤拍岸見證了台灣的藝術市場歷經了發展成形期、鼎盛期、衰退重整期,至今業者等待藝術品市場回春的心情是殷切的。 台灣有優秀的藝術家,也有實力雄厚的收藏家,藝術產業本不該如此沉寂。檢視這一段歷程,不難看出台灣藝術品市場之所以衰退的真正原因,是台灣藝術生態環境經不起投機客的摧殘,從根底腐壞。盼望藉由書寫釐清包括藝術家、畫廊、拍賣公司、收藏家、媒體、博物(美術)館…等藝術生態中,發揮各自的角色功能,回歸於本然的運作軌道,建構一個有願景的、健康的環境。 台灣藝術市場受整個亞洲市場盤勢的影響,已無法自外於這波銳不可擋的潮流趨勢。藝術市場的榮枯,除了第一、第二市場的健全分工外,國內外新興的藝術品交易平台-藝術博覽會也是重要的一環。藝術產業經營者應提昇專業知能,才能爭取參與具有公信力的藝術交易平台,創造出更穩固的商機及形塑公司的形象。 本論文藉由回顧台灣藝術品市場的發展軌跡及檢討得失、探討大陸藝術品市場的現況,及羲之堂經營策略的轉型等等,與人分享,共同尋思各種的可能。事實上,藝術產業的經營雖有其職業上的倫理,卻無單一模式可供遵循,因各自的條件、理念迥異,業者需要以新的視角加以洞察,才有永續發展的前景。 此外,羲之堂最珍貴的有形無形的資產就是籌辦策展【張大千的世界】、【李可染藝術世紀大展】、【齊白石大展】、【傅抱石百年大展】四個中國近現代名家書畫大展,並出版學術性的圖錄專書,不但建立羲之堂在台灣書畫界的口碑,更達到推廣美育彰顯社會核心價值,值得將籌劃的經驗傳遞給後來者。 藝術產業占各國GDP的比重越來越大時,政府無不傾全力將此列為重要文化政策加以推展,中國大陸、韓國、新加坡、印度等,政策性扶植的用心往往令人驚嘆。台灣的藝術產業看不到有效的政策,全由民間自生自滅,一時無法擺脫弱勢文化的宿命,此時,業者更應借鑑他山之石團結一致,對內參與建言,給政府壓力,對外「跨出去」開創直接參與區域藝術市場的管道,讓台灣優秀的藝術家能在藝術舞台發光發熱。Item 唐代書法形式之研究蔡耀慶書法藝術是中國特有的一門藝術類別,他所代表的不只是文字本身的意義,同時也蘊含著文化傳承的特性。歷代書體的變革與書法理論的完成可以說是在唐代,這一時期不僅是國勢強盛,同時也是中國藝術發展的一個高峰。對於這一時期的書法面貌,在明朝以後常被以「法」的框架去做認識,然而,此一時期豐富而多樣的書法作品,是無法用簡單的一個法字來作概括式的認識。本文希望經由流傳於世的作品與書法理論作出了解,而去檢驗這一說法。本文第一章說明研究目的與方法,第二章對唐代這一時期引發書法的一些狀況作整理與分期,歸類出引發書法發展的社會狀況有1.朝廷對於書法研究的提倡與重視。2.文學與書法的相互輔助。3.書法理論的大量產生。第三章將唐代的書法作品依照各種書體分類作討論,整個唐代的書法作品分為承繼建立期、勃興發展期、衰退整理期等三期。第四章說明唐代書法理論,第五章作總結,說明唐代書法中「法」的意義,與文字符號的意義,並對重法的說法進行再認識。就整個唐代書法來看,本文所注意的並非是唯物思想下的社會與藝術的互動關係,而是社會底下真正突顯的精神表徵。歷史的進行,就中國而言,絕不是單純地在以需求作為進步的主因,相對的,他同時是一種不斷的吸納和反省,唐代之所以如此重要也正是因為這種觀念的充分發揮。是以本文主要是對唐代的書法發展做出以下的論證:後世以為唐代書法的「法」並非是一種限制,而是一種對於筆法的指導說明;唐代的書法也著重情感的表現,也基由此種方向導引,而使後來的書法發展有所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