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陳素秋"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20 of 20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108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綱與教科書之人權教育內涵分析
    (2020) 游閏皓; Yu, Jun-Hao
    本研究旨在檢視人權教育相關概念與內容於現行公民與社會教科書中配置及被呈現的方式,並進一步探討其呈現方式,是否且如何呼應108〈公民與社會課綱〉揭示之「探究學習」目標。為達研究目的及因應108課綱之教科書審查情形,本研究選取公民與社會第一、二冊教科書進行量化內容分析與質性文本分析。 依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以三代人權之分類,檢視人權概念內容於108〈公民與社會課綱〉中的配置,其比例與99〈公民與社會課綱〉相近,以第一代人權概念分配最多。 二、108〈公民與社會課綱〉中,人權相關內容的條目與實質內涵,具有凸顯群體身分、重視勞動與社會安全、關注媒體與社會不平等現象等特色。 三、人權概念內容於現行教科書中的論述特徵,包含:呈現權利推演過程、標舉出不同群體身分、強調國家保障人權責任、凸顯現象背後的結構性因素、使用實例促進理解、訴諸情感而非教條式說理等有助於人權教育目標之特色,但有缺乏新住民群體身分與權益的討論、以及國家侵害人權事例陳述等不足之處。 四、在量化統計方面,各版本教科書中,平均每一課有14則與人權概念有關且具後續探究可能的提問,此數目顯示了教科書期望呼應108〈公民與社會課綱〉探究學習宗旨的企圖。 五、在質性分析方面,教科書中的提問可達致「發展問題,規劃、引導探究」、「使用學科概念與工具」、「評估資料和訊息,使用證據」等三項探究學習構面之目標,但在「與他人分享、交流結論,在知情的前提下採取行動」構面上則較為不足。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一個實現公共性的社會機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5-09-??) 陳素秋
    在公民社會議題的相關討論上,哈伯馬斯對於公民社會的討論為常被引用的重要論述資源。本文指出,哈伯馬斯對於公民社會之討論的論述架構乃出自於對於社會生活中實現公共性的關注。哈伯馬斯提出了一系統與生活世界的二元分析架構來分析當代社會生活,並指出現代社會的趨勢為系統的力量侵入了生活世界而造成意義的流失與社會連帶的式微。因此,面對此一系統殖民的世界,公共性的實現將有賴於透過溝通行動而實現,而公民社會便是當代民主政治中,展現溝通行動並實現公共性的重要基礎。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不起眼的戰士: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探究學業成功運動員的學習經驗與生涯選擇
    (2015) 林雋永; Lin, Chun-Yung
    本研究以多元文化教育之觀點,探討校園中的運動員,在求學過程當中,受到來自校園主流文化的何種壓迫;並且進一步探討這些壓迫如何影響運動員在校園中的學習經驗、以及學生運動員如何適應或回應這些壓迫。要了解這些來自主流文化的壓迫,本研究從「學業成功的運動員」著手挖掘,因為「學業低成就的運動員」已經符合主流文化中對於運動員的負面想像與看法,表示其並未適應、也未/無法抗拒主流文化的價值觀;而學業成功運動員努力的抗拒主流文化對於運動員的負面想像或看法,在適應主流文化價值觀的過程中往往更加艱辛;受到主流文化壓迫之後,學業成功運動員對於自我認同的轉變以及生涯選擇的考量,這些學習經驗是本研究的關注重點。 為使讀者能夠對於本研究之主題有基本認識,本研究首先將探討多元文化主義之精神,以及多元文化教育的意義、重要目標、重要的理論概念;接著探討我國校園中運動員的現況,包括過去學者對於運動員的學業學習概況、人際互動概況、生涯發展等等相關文獻的發現。接著將以深度訪談之方式訪談研究參與者-不同專長領域、已經轉換跑道並適應良好的學業成功運動員,藉由參與者的自述,了解研究參與者過去在校園中面對哪些來自主流文化的壓迫,並自述其如何回應、適應主流文化的壓迫,以及在求學過程中與校園中其他師生的互動關係、如何決定未來發展等等,藉由訪談資料的分析來呈現學業成功運動員在求學歷程中面對不利運動員的學習環境時所形成的獨特學習經驗。   將訪談資料與多元文化教育理論綜合分析之後,本研究發現,在校園中,學業成就往往成為衡量學生的單一標準,而在此標準之下運動員被視為校園中的「他者」;此外,校園中單一學業標準的情況下使主流群體對運動員形成誤認,也使得學業成功運動員反向對自我認同形成誤認;而在學業成功運動員成功轉換跑道、成為校園中的主流群體之後,反而開始採用主流文化的單一學業標準來要求原本的運動員群體,而對運動員形成壓迫。本研究亦發現,在單一學業標準的校園主流文化之下,學業成功運動員無論是在運動員群體中或是非運動員群體中,都始終是以「他者」的身分被壓迫著;也因為始終無法擺脫「他者」的身分,因此對於學業成功運動員而言,在主流文化的壓迫之下,掙扎與抵抗是永遠不會停息的。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九年一貫社會領域新課程綱要內蘊之公民教育典範探討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11-06-??) 陳素秋
    本文嘗試探詢,我國九年一貫社會領域新課綱之修訂,反映出什麼樣的公民教育典範預設?此公民教育典範預設,如何呼應我國當前公民教育所面臨的挑戰?以自由主義、公民共和主義以及多元文化主義三項公民教育典範為分析之理念型進行分析,本文指出:新課綱的修訂內容,反映出強化多元文化主義的新趨勢,而其具體內容則表現在新增加了「文化性存有」與「階級議題」兩項新課題的相關討論。新課綱的多元文化主義新取向,對於我國公民教育具有下述二項正面意義:1.文化性存有的討論,可調整過去將多元文化僅限於不同文化並陳的介紹方式,並開啟新的多元文化對話教學模式,因而得以深化不同文化相互尊重之基礎; 2. 勞動人權的討論,可調整過去課程的中產階級價值取向,深化對階級再製的思考,修正長期以來,我國公民教育對於階級議題的忽視。然而,此新課綱也帶來如何化解自由主義與多元文化主義之衝突的教學挑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性別觀點探討女性合氣道參與者之休閒經驗
    (2019) 張湄翎; Chang, Mei-Lin
    本研究以性別觀點探究女性參與合氣道的休閒參與經驗。休閒為人人得以自主選擇從事自己喜愛的活動,並從中獲得愉悅與滿足。然而,女性容易隱身在以男性為主視野的社會脈絡底下,受到社會角色之影響,限制其休閒參與。然而,這卻無法將女性排拒在外,本研究選取合氣道為主要類別,研究對象為參與十年以上的女性,至目前為止皆有固定參與合氣道的練習,她們能維持長期且頻率固定的休閒參與,莫不提示了女性在武術型休閒參與之正面意義。 因此,本研究以深度訪談法進行資料蒐集,欲探究以下:第一,這些女性參與者持續參與之休閒經驗如何影響她們的參與之路;第二,女性在合氣道場所遇到的性別化經驗,及因應機制;最後,了解女性參與者在過程中所建立的自我認同及自身改變。 經訪談資料整理與分析後,本研究有幾點發現:第一,縱使在過程中女性參與者遭遇許多社會性別結構的阻力,幸而有正向支持力量促使她們繼續練習。第二,性別體制影響女性合氣道參與,女性經歷充斥性別化的合氣道場,而女性也發展出相應因應機制。第三,女性參與合氣道的正向經驗反饋至女性自身,使其建立自我認同與價值提升。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做勞工?做公民?一所私立高職汽車科學生的公民養成探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20-09-??) 陳素秋; Su-Chiu Chen
    許多研究指出,高職教育重視工作者培育,因此相對忽略民主公民之養成。另外,研究亦顯示,職業教育學生畢業後的公民參與行為偏低。有鑑於此,本研究嘗試探究高職學生在學校的公民教育經驗,以及理解學生的公民身分實踐。透過參與觀察和深度訪談,本研究發現,學生公民養成教育成效不彰,主要原因有三:一、學生將自己視為升學主義體系中的他者,此他者認同引領其對高職課程中的公民養成科目採取疏離態度;二、師徒文化下的工作者養成教育,相對不利於現代公民養成;三、學校雖有學生自治組織,但缺乏運作參與技能的訓練,因此成效有限。綜合言之,以上不利因素使得學生未能實踐參與型公民,但學生亦未認同實踐遵守規範的公民身分內涵。學生所開展的是持續發展抗拒權力之策略,但卻未嘗試批判性挑戰規範權力結構的諷謔型公民。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升學型高中女學生非典型情慾實踐之回溯研究
    (2016) 范宇翔; Fan, Yu-Hsiang
    青少女過往被刻畫對性無知與被動的樣貌,在近年的研究中開始強調青少女可經由經驗轉化,用女性自身的角度來表達情慾,透過情慾實踐是可以覺察情慾、與身體與自身的意義,在實踐與慾望行動上展現出了主動性。本研究因此提問以下三項問題: 一、升學型高中女學生的非典型情慾實踐,在什麼樣的資源下形成? 二、升學型高中女學生之非典型情慾實踐的樣態與內涵為何?如何與既有的傳統情慾結構互動?其實踐歷程遭遇什麼樣的挑戰? 三、升學型高中女學生在非典型情慾實踐過程中,如何影響自己的身體管理?以及如何重新建構自身情慾主體? 以升學型的普通高級中學的女學生為研究對象,透過訪談七位女學生。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廣泛的閱讀與網路資源的運用,青少女得以建構多元的情慾樣貌;尤其是網際網路快速、匿名的特性,青少女能容易的獲得資訊,以及在網路世界的互動中獲得認同。 二、青少女受到情慾結構嚴密的管制,非典型情慾實踐依附在結構的縫隙,大多利用放學後的時間,在公共場所的隱密處進行,使青少女的情慾實踐常態性的處於不安全之處境。但既有的情慾結構出現鬆動,對於青少女在交往關係、服儀管理、情慾態度上較為彈性,提供探索與實踐的可能。 三、學生間的日常互動與身體經驗交流,是建構身體觀與情慾觀的重要途徑;當校園對於學生行為管理的力道逐漸減弱,由同儕自己形塑的規範力量則逐漸增強,成為新的情慾監控系統。 四、社會對於學生學業成就的表現,與品行有所關連。升學型高中的女學生承載乖順與純潔的符碼,在情慾實踐的歷程中容易產生自我衝突;同時,成績好的學生也享有社會的寬待,身分上與情慾絕緣的標籤反而成為情慾實踐的庇護。「好學生」身分,對於青少女在非典型情慾實踐既是壓迫也是資源。 五、 經歷非典型情慾實踐的青少女,對於身體的管理更能趨近自己的需求,悅納自己,對於情慾也建立了正向的觀點。相關經驗賦予青少女,擁有改寫情慾腳本的能力,其改寫承繼了既有情慾結構版本,青少女透過自身實踐不斷修正,其情慾主體在非典型情慾實踐中得以重新建構。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同志教師在校園互動中的自我呈現──以Goffman戲劇理論進行分析
    (2024) 蕭瑜; Hsiao, Yu
    在後同婚時代的台灣,人們似乎對於生活周遭有同志現身、與同志群體互動逐漸感到稀鬆平常,但異性戀中心校園的保守文化,使身處其中的同志教師,仍然較難以同志教師的身分與他人互動。本研究為了解同志教師在校園中如何自我呈現,採用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法,訪問十位於公立高中任教的同志教師,以Goffman戲劇理論為基礎,了解在保守校園文化的結構下,同志教師基於性∕別身分而有別於他人之社會互動情形,並了解其對學校場域的劃界,最後探討除了性∕別之外,其他影響同志教師校園互動的社會因素。  本研究首先指出同志教師在校園中會調整個人門面以符合異性戀矩陣,並遵守異性戀師生互動腳本和異性戀教師生涯劇本,同時透過強調教學能力、與互動對象保持社會距離來保護自身表演不受質疑,而當同志教師的表演出現無意姿態時,則需依靠觀眾的「識相」來化解表演危機。然而,同志教師並非只是順應校園異性戀霸權體制,而是會嘗試與校園中其他同志教師組成劇班、在外部裝置中布置可供同志學生識別的同志相關符號,以及向特定對象現身來突破校園異性戀霸權體制的限制,更甚,同志教師透過不同形象實踐性別平等教育、輔導同志學生和制止歧視言論,來對抗校園異性戀霸權。再者,同志教師在實體空間與網路虛擬空間中的劃界,主要透過觀眾隔離和限制自身行為來達成。第三,影響同志教師在校園中自我呈現的社會因素,除了性∕別政權的宰制,還包括職位位階、社群性別友善氛圍以及地區差異,這些社會因素之所以影響同志教師在校園中的自我實現,是因為掌握權力者可界定且限制情境中合宜符號的使用。  研究者呼籲追求校園性別友善,不應該繼續忽略同志教師的存在,政府應積極透過制度建立友善職場,如此不只能使同志教師在校園中的自我呈現不再需要取捨,也有助於改善同志學生的處境以及推行性別平等教育。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女性的籃球參與和籃球場性別實踐:以一個休閒女籃社群為例
    (2017) 李又君; Lee, Yu-Chun
      本研究以性別、空間、身體之觀點討論女性休閒籃球參與和籃球場上的性別實踐。籃球為陽剛氣質展現明顯之運動,因此成了男性操演陽剛氣質的重要場域,陽剛籃球場存在著對於女性、陰柔氣質的排斥和壓迫。   然而,性別化的籃球運動並無法將女性完全隔絕阻擋在外,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一運作長達十年女性休閒籃球社群之成員,她們以休閒為目的長期、固定的在公共籃球場上參與籃球運動,為鬆動充滿陽剛霸權的籃球運動帶來轉變的契機。故本研以深度訪談之方法進行資料蒐集,究旨要探究以下:第一,這群女性如何擺脫社會性別的期待,長期留守球場的籃球運動空間的生命經驗。再者,女性在籃球場上現身的性別化經驗。最後,了解女性於籃球休閒運動中展現運動主體性的樣態,以及如何以女性/陰柔的樣貌闖入陽剛場域的球場中,鬆動陽剛籃球場的結構,並如何自在、享樂於其中,重構女性主體性。   經訪談資料整理與性別、空間、身體等相關理論綜合分析後,本研究有以下幾點發現:第一,這群女性自中學時期跳脫社會女性身體框架,學習與汗水相處、接納日曬,並在與籃球互動的歷程中建立起女性籃球員之身分認同,而得以開啟長期與籃球互動的生命經驗;第二,社會性別權力結構龐大,從女性在籃球場上的現身、競賽中球技展現到與男性互動的歷程都設下重重的阻礙,性別權力結構不斷地將女性定義為籃球場上的「她者」;第三,這群女性以女體因應不同情境自在操演陽剛氣質與陰柔氣質潛入籃球運動,並技巧性的爭取更多打球的機會;第四,這群女性以社群的力量鬆動陽剛籃球,改變特定公共籃球場的性別權力結構,展現女性在籃球場上的主體性。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從男同志學生的霸凌生命經驗省思多元性別友善校園
    (2014) 陳逸駿
    本研究透過男同志的生命歷程的敘述,探究男同志學生在學校因性傾向遭遇霸凌時,他們如何因應以及所發展的策略,並藉此呈現出校園中性傾向霸凌的性別結構關係。同時,透過他們的經驗指出校園環境的缺失,以建構出多元性別的友善校園。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找到四位來自台北、台中與高雄,在國、高中時期因為性傾向而受到霸凌的男同志參與者進行研究。透過深度訪談來探究男同志學生在學校受霸凌的經驗,並指出性傾向霸凌與其他霸凌的差異。每次訪談時間為一小時,每位參與者皆訪談兩次。 本研究發現男同志在霸凌處境中呈現自我認同和外在環境的雙重壓迫中,關係霸凌是男同志學生受傷最重的形式。在回擊霸凌的策略上,男同志學生多採取消極方式,但也會透過學業成績作為一種保護傘,以獲得老師的關注。在霸凌與校園關係方面,發現校園中的霸凌鑲嵌於性別階層的權力結構關係中,是一個性別政權的展現。透過校園中的互動與相處,將結構中的「強制異性戀」規則實作出來,惡化了性傾向霸凌的情況,並且也讓男同志學生更加邊緣化。教師在這實作的過程中,無形中與結構呼應,變成共謀者。在霸凌處理機制方面,教師的處理模式仍維繫在異性戀的意識形態上,看不見性傾向霸凌的問題,甚至否認學生的性傾向。四位參與者中,有兩位在《性別平等教育法》實施之後受到霸凌,但不論是否有在法規的保障下,對於法規所規定的性霸凌處理機制都不信任,若有機會也不願意使用。此外,亦發現學校須在24小時內的通報機制有矛盾現象,可能會引發學生更大的出櫃與傷害。因此,要建立多元性別友善校園就必須省思校園中性別結構的位置以及教師自我的角色,透過師生互動與權力實踐翻轉性別階層的結構,才有可能讓教師從共謀者變成能動者。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從關懷倫理學探究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科書和平教育內涵
    (2014) 黃佳蓉; Chia-Jung, Huang
    國際上,和平教育的重要性日益攀升,而從我國近年來的各種社會動盪情勢來看,也足見和平教育的必要性。但卻可發現,我國國內目前對和平教育的關注相對貧乏,其中,又以被視為是學校教育基礎的教科書中和平教育內容探討,更是付之闕如。職是之故,本研究主要以依照民國九十九年「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公民與社會課程綱要」所編製而成的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科書,選取民間版本中的龍騰版、南一版及三民版教科書,並在參照本研究基於文獻探討所建構出的和平教育主題/領域別後,篩選出教科書中與和平教育內容最為相關的各冊課程內容,作為本研究論述分析的研究對象。本研究旨在以從關懷倫理學觀點出發的和平教育內涵架構,針對我國現行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科書中的和平教育內容,採用Foucault的論述分析法,進行「論述形構」與「論述實踐」的質性探究,以瞭解教科書中和平教育的相關陳述內容,是否存在能助友於達成和平教育理念的內涵,並在分析過程中,檢視教科書所可能存在的各種壓迫、扭曲或不正義的描繣內容及呈現方式;最後,再試圖依據本研究所發展出的和平教育內涵架構,提出可行的回應策略與建議,期盼對未來教科書中和平教育內容的撰寫提出建議與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攪擾公、私劃界:從女性主義出發
    (2007) 陳素秋; Suchiu Chen
    本論文旨在探討公、私劃分對女性公民身份實踐的影響。女性主義指出,性別化的公、私領域劃分,是女性公民身份不平等的主要原因。由此女性主義批判出發,本論文由理論探討與台灣經驗分析兩個取徑著手,分析在強調性別平權的今天,女性主義對公、私領域劃分的批判,對於我們理解女性的公民生活經驗是否仍有意義,以及台灣在公、私領域劃分上的實踐,可能提供女性主義在此議題上什麼樣的新思考面向。 由身體性自我、關係性自我、敘說性自我的公民主體出發,本論文分別檢視空間面向、法律面向以及道德等三面向中的公、私領域劃界議題。本論文主張,即便在許多傳統公、私劃界已被挑戰、改變的今天,性別化的公、私領域規範,仍造成女性公民的不利之處。但為了更能揭露女性公民生活經驗,並賦權女性,女性主義在討論如何攪擾公、私劃界議題上,有必要引用更能反映身體自我與關係自我的空間理論,以關係性自我為法律主體的法律論述,以及強調敘說力量的公民參與模式。 在台灣經驗分析上,本研究則發現:隨著性別平權運動的發展,台灣過去幾年來,透過各項法令政策,成功顛覆了許多過去不利於女性的公、私劃界。但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缺乏一個捍衛個人基本權利的傳統,台灣某些挑戰公、私劃界的政策論述,出現了被父權保護主義與國家道德規訓體制寄生的現象,因而產生許多不利女性或所有公民的非預期性後果。這提醒我們,女性主義的鬆動公、私劃界行動,應考量特定社會脈絡中的公、私傳統,才能有助於女性實現平等公民身份。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教室裡的國族他者? 中國返臺生的校園生活經驗探究
    (2019) 林思伶; Lin, Szu-Ling
    本研究主要以移動、認同及多元文化教育的觀點,討論自中國回來臺灣的返臺生在中等教育現場的受誤認經驗,並進一步分析背後的原因;當返臺生面對這樣的誤認時,他們的詮釋及回應又是如何;最後當返臺生自中等教育離開後,上述經驗會如何影響他的國族認同及後續的生涯選擇,是本研究關注的焦點。加以目前國內現有研究中較少有針對返臺生的研究,是本研究期待可帶來的貢獻。 為使讀者對本研究的方向有基本認識,本研究首先探究移動理論,強調移動者的遷移會受到移居國與母國間不同文化、生活狀態交織影響,又返臺生具有「回流遷移」的特色,在移動的動態歷程上呈現更多元樣貌;接著針對「認同研究」進行文獻回顧,並以國族認同理論的根基論、工具論及想像的共同體作為主要認同理論介紹,並強調「認同」建立在社會建構、情境轉變的過程中;接著返臺生的「返」其實背後有著「去」的背景,因此從其根源「臺商」出發,進一步針對臺商子女現有的文獻;最後是針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意義與目標、教師扮演的角色進行爬梳,並整理目前多元文化教育對群體身份受誤認的研究,作為後續返臺生校園生活經驗的參考。本研究以半結構式深度訪談已經離開中等教育階段的返臺生,面對過往校園生活經驗時是否有受到誤認、如何詮釋與回應以及這些經驗如何影響國族認同及其後續生涯選擇。 經訪談後發現,返臺生移動經驗因臺灣社會脈絡面對中國時,有著「兩岸靠近又對立、臺灣社會政治立場分歧」的特殊性,因此返臺生雖具臺灣人身份,但在校園中易被同儕視為「外來的」、「不文明的」、「具中國立場的」敵對他者;除同儕外,教師忽略校園中有這樣處境不利學生時,亦會加強返臺生在中等教育中被他者化的可能;返臺生受誤認當下回應的策略雖然多元,但其回應的目的多為避免衝突與自我保護;論上述經驗對返臺生後續的影響,會發現誤認經驗會造成返臺生返臺後國族認同混淆,但臺灣中等教育的啟發則有助返臺生強化或重構國族認同,使返臺生後續職涯選擇多嚮往國外發展,呈現移動經驗會帶動返臺生的再移動現象。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童軍團長的性別意識與教學實踐
    (2016) 洪芯蕾; Hung, Hsin-Lei
    童軍運動創始初期即帶有打造男性陽剛與女性陰柔的性別意識形態,國外有不少以性別觀點切入的童軍運動相關文獻,我國現有研究則付之闕如,故本研究旨在探究我國童軍運動的性別化意涵,並分析童軍團長的性別意識與教學實踐,以瞭解童軍團長在團務帶領中實踐性別平等教育的困難與可能。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取向,對童軍相關文本進行文本分析,並以四位國中學校童軍團長為研究主體,透過深度訪談與參與觀察蒐集資料。 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一、我國童軍運動仍為性別化的場域,可能藉由服裝規定、考驗制度、童   軍會的權力運作、尊崇傳統童軍技能等制度與作為加以鞏固性別秩 序。 二、童軍團長對於童軍會陽剛文化呈現接受與抗拒等不同回應,但卻可能   推崇陽剛特質,鼓勵性別氣質光譜坐落陰柔端的團員展現陽剛,此作   為可能鬆動女性應該符合陰柔形象的僵固期待,但亦可能對陰柔者產   生壓迫。 三、童軍團長多能以社會建構論出發,意識到性別不平等的存在,因而在   教學實踐上,實現性別平等教育理念,然而矛盾的是,團長亦會以生   物本質論強調性別差異,因此可能再製性別意識形態。惟研究發現部   分童軍團長接受性別平等論述,能尊重團員的多元性別展現,呈現出   童軍文本未見的多元性別意識。   從研究獲知,因性別意識差異,童軍團長可能維繫或鬆動童軍運動既有的性別結構,因此本研究認為當團長確實投入性別平等教育,再從實踐中與自身經驗相互辯證,並與其他童軍團長進行交流與討論,則能減少性別意識形態的再製,提升童軍運動的性別平等教育成效。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經濟處境不利青少年的壓力因應與教師支持之影響—以自我敘說觀點出發
    (2022) 林靜宜; LIN, JING-YI
    本論文以自我敘說研究法,敘說屬於經濟處境不利的研究者於國小、國中、高中、大學階段的求學歷程中,在家庭生活與校園生活分別遇到什麼樣的困境與心理壓力,以及在校園和老師、同儕互動的過程中,因應壓力的方式以及心境方面有什麼樣的變化。藉由書寫各個階段遇到的不同教師、同儕、經濟與心理困境,讓讀者理解研究者各個階段的生命故事、教師支持情形、同儕互動情形以及身心狀態的變化之外,最後一一列舉出有關於教育體制、教師中產階級之意象以及家庭環境等因素中,與研究者相似情況的經濟處境不利的青少年分別可能面臨什麼樣的困境,希冀現場教師能夠透過研究者的生命歷程,瞭解經濟處境不利的青少年可能會遇到何種困境、心理會如何轉變、壓力源有哪些等等,能夠為其提供合適的幫助,助其培養強大的心志和毅力,使其能夠自信地、勇敢地改寫自己的人生。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自然科教師的性別意識與教學實踐
    (2018) 游舜雯; Yu, Shung-Wen
    有鑑於科學領域中性別化現象仍十分明顯,本研究希望能透過自然科教師的視角,探究其性別意識與教學實踐,以利未來提供培力科學教育教師具有性別平等觀點之參考依據,改善科學性別化現象。故本研究問題如下: 一、自然科教師的性別意識發展歷程與內涵狀態為何? 二、自然科教師如何詮釋回應科學性別化現象? 三、自然科教師如何實踐性別平等觀點之教學? 本研究以深度訪談六位國高中自然科教師為研究方法,研究發現分述如下:一、研究參與者歷經重男輕女的成長年代,能看見性別的困境。但性別意識的程度不一,接觸過性別論述的教師較為敏感。雖皆能肯定性別平等教育的重要性,未接觸性別論述的研究參與者對於性別平等教育,較偏好尊重與同理的論述。二、研究參與者對科學性別化的詮釋,從學生時期偏向「本質論」的看法,成為教師後則觀察到,性別化的教養方式可能影響了性別化的學習風格,走上科學之路除了個人的興趣特質外,外在系統的支持也是關鍵,轉而或是並用「建構論」。三、為提升女生的自信心與增強參與度,研究參與者使用不同的信念與策略,將性別平等觀點融入教學。如注意師生互動及同儕互動上是否出現性別區隔、典範課程和打破性別刻板印象提問的課程設計、多元的活動及評量注重多元能力的發揮,和鼓勵女生參與科展及女性科學營等等。可以發現研究參與者雖未必質疑「科學的中立性」,但依舊能看見「科學性別化」的現象,同時願意為學生的學習成效做出努力。性別平等觀點融入自然科教學並非無法實踐,只要有更多教師願意投入,期待能有更明顯的改變。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進擊的歐巴桑─女性政治參與經驗與母職實踐的交會
    (2020) 陳姿穎; Chen, Tzu-Ying
    綜觀我國女性的政治參與歷程,雖在性別比例上有所增長,但卻始終未完全脫離女性在傳統政治場域內的邊緣地位,究其原因學者以資源論、結構論以及社會化理論加以解釋,其中社會化理論指出女性在成長過程中,被塑造為適合在私領域內扮演人妻和人母的角色,以致於女性缺乏政治參與的能力及意願,即便投入政治場域,亦會因為人妻或人母的身分,產生角色衝突而造成女性參政的邊緣性,或是較晚開始投入政治。國內研究結果亦驗證了社會角色理論對女性政治參與的影響,然而母職何須作為女性參政的羈絆? 2018年底九合一大選中,歐巴桑聯盟在全台推出女性參政者,投入地方民意代表選舉,其背後是1200多個時常關心並參與環保、性別、勞工等各種社會議題的親子共學家庭,她們將政治參與視為母職實踐的責任,在日常生活中及帶著孩子參與社會倡議活動,並於2018年以母職身分號召21位媽媽參與地方民意代表的選舉,在投入政治參與的同時履行母職責任,突破傳統母職實踐與女性參政樣貌。本研究聚焦於這群歐巴桑聯盟女性參政者以母職身分投入政治參與的經歷,她們的政治社會化歷程為何?母職身分對她們的政治參與行動有何影響?她們又如何詮釋以母職參政的這段經歷? 研究結果發現家庭不再是女性參政必要的助力,母職身分得以為女性帶來成人階段的再社會化,女性對於母職的再定義,以母職實踐與政治參與得以並行,打破女性主義對母職的正反辯證,亦即母職不再是削弱女性公民身分的原因,而得以成為女性踏入政治的助力。此外,具有政治意識的女性,將人權價值帶入母職實踐,使母職實踐場域跨越公/私領域的界線,母職思維得以擴張而涵蓋廣泛社會議題、民主價值與政府權力運作的思辨。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中四大學科的性別論述探究:從公民主體觀點出發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18-06-??) 陳素秋; 劉勉均; Su-Chiu Chen, Mien-Chun Liu
    本文旨在以公民主體觀點,探究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科書中所包含之社會、政治、法律、經濟等四大學科所呈現的性別論述。分析結果發現,社會學冊次開啟多元性別公民的討論,但仍偏重尊重論述;政治學冊次訴諸所有性別之公民皆應被平等對待,卻也因此忽略了性別議題分析;法律冊次雖部分呈現了性別結構所帶來的壓迫,但在與性別密切相關的婚姻議題中,卻仍以二元性別體制為討論基礎;經濟學冊次將經濟活動中的行動者預設為原子式的理性自利公民,相對忽略分析經濟行為背後的性別結構。依據前述分析結果,本文指出在公民與社會教科書中,儘管政治與經濟二學科的知識內容不同,但卻都同樣預設著去性別、普遍性的自由主義公民主體,也因此導致忽略分析性別結構所帶來的不平等現象。因此,本文建議未來的公民與社會課程之發展應由著根於文化以及鑲嵌於特定群體社會處境的公民主體出發,以有助於引領學生探究與回應公民生活中的性別議題。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之性別教育論述探究
    (2014) 劉勉均; Mien-Chun, Liu
    本研究旨在探究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科書性別教育的論述呈現情形,採用論述分析之方法進行文本的研究。並以公民與社會科九九課綱、現行公民與社會科必修與選修之教科書作為分析對象,探詢四大領域文本論述對性別平等教育的態度與其所持的意識型態,以檢視各領域之性別平等教育圖像,分析結果如下: 一、四大領域在課綱中置入性別議題的態樣: (一)社會領域成為性別議題發聲的主要空間。 (二)各領域對於個體的不同預設皆影響該領域往後在性別議題發展的方向。 (三)四大領域雖為同一學科,各領域對於該議題的詮釋仍堅守不同的領域知識,呈現各說各話的情形。 二、四大領域在教科書文本論述實踐下的圖像: (一)社會領域:在性別認同上給予多元性別關係的理想描繪,在圖文的描述上仍再現了異性戀的性別框架。忽略多元的性別群體受壓迫的經驗與其他多元文化因素的交織探討。 (二)政治領域:承襲課綱保持緘默的態度,但檢視圖文的內容卻也可發現文本往往在去性別的論述中,潛藏男性為中心的知識價值,遺忘了女性與其他性別群體在政治領域的參與經驗與社會貢獻。 (三)法律領域:其嘗試在相關刑事法規納入性別平權立法的推動脈絡,與性別平等教育相扣合,但文本談及相關不平等之事例,仍聚焦在兩性上的不平等議題,對於多元的性別群體在權利上的保障與適用並未提及。 (四)經濟領域:從客觀中立的經濟學論述,排除性別議題置入的可能性。但檢視相關供需與家務生產議題,可發現文本對家務勞動的性別劃分、市場生產與消費行為的性別想像間接合理的與父權社會的性別配置相扣合,再現父權社會的市場性別結構。 三、四大領域在教科書文本論述中的互動: (一)文本與課綱的論述承接,仍受主流意識形態的撼動。 領域之間的論述雖承襲課綱的內容與安排,但仍受到主流性別意識形態的左右,最後形塑出不同面貌的性別圖像。其不僅凸顯出各領域在課綱保有論述的能動性,也說明了教科書文本仍受主流性別價值的影響。 (二)領域間透過論述的支持與搭架,再現父權社會的性別秩序 四大領域透過不同的學理知識、選擇說與不說的方式,彼此橫向的串聯與支持,構連出父權體制在不同場域中的性別秩序,鞏固了父權體制的性別價值。雖在社會領域存在溢出的論述挑戰父權的搭架,但力量仍顯薄弱,父權透過文本論述所表露的權力一覽無遺。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階級意識型態之研究
    (2024) 鍾佩倫; Chung, Pei-Lun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