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許育光"
Now showing 1 - 8 of 8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不同效能非結構諮商團體歷程自我揭露類型探究與行為互動之社會網絡分析(2019) 刑志彬; Hsing, Chih-Pin本研究旨在瞭解團體參與者在非結構諮商團體歷程之自我揭露行為,以及人際關係互動的社會網絡分析。研究採取混合研究取向的「同時-巢化設計」,先由七個團體均進行十次聚會之非結構諮商團體進行團體效能檢核,並從中選取高效能與低效能各一個團體;而後以此兩團體作為研究對象,針對其第二至九次團體歷程的逐字稿資料,進行團體的脈絡主題、參與者的自我揭露行為之編碼,並據此進行社會網絡分析。研究結果發現:1.非結構諮商團體的介入對團體成員具有輔導效果,對成員心理健康狀態有顯著的正向改變。2.不同效能團體的自我揭露行為在不同團體階段的類型有差異,高效能團體逐漸聚焦在成員過往人際議題、及當下團體此時此刻的揭露,且自我揭露行為類型隨著團體階段不同也會有較大程度的變化。3.不同效能團體在「團體歷程脈絡主題」、「整體自我揭露行為」、「自我揭露類別趨勢」、「領導者的發話量」、「領導者位置」、「核心成員意義」、「邊陲成員意義」、「焦點成員重複性」等面向存在社會網絡分析的結果差異性。研究統整相關發現對諮商團體後續研究、領導者培育、團體實務能力、及團體工作督導焦點進行討論與建議。Item 具備心理師證照之國中小專任輔導教師專業認同內涵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21-09-??) 刑志彬; 許哲修; 田秀蘭; 許育光; Chih-Pin Hsing, Che-Hsiu Hsu, Hsiu-Lan Shelley Tien, Yu-Kuang Kevin Hsu臺灣國中小學校輔導工作在投入許多專業人力後,逐漸落實三級輔導分工;然而現況中有許多輔導教師同時擁有心理師的證照,此類型雙專業認可之輔導人員對於自身位置與專業認同等議題,值得深入探究。本研究目的在理解具雙專業輔導人員對於學校輔導工作的處境、認同、以及困境與因應,邀請8 位具雙專業的輔導人員進行深度訪談,並且透過內容分析法,進一步探討生涯轉換的徑路與專業認同狀態。研究結果發現:受訪者對於輔導教師的認同是薪資待遇獲得穩定保障、周圍親友的社會期待,而對心理師則較認同工作模式,有心理師業務單純性高、心理師的專業光環有助於生態系統合作。而在兩者工作角色上面,存在有工作模式與系統角色的差異,其中受訪者自覺兩種角色差異在於業務複雜度、維持界線程度、理解個案角度,而系統他人覺得兩種角色差異在於專業能力、貼近學校生態系統能力,而具雙專業輔導人員決定讓某一種角色發揮的比重情形則是會考量情境及時機;因此,具雙專業輔導人員的專業認同狀態可以分為四種型態交替,包含:「入境隨俗:輔導教師認同為主,壓縮心理師的認同」、「名實相異:外在雖然是輔導教師,但內在以心理師認同為主」、「因時制宜:依時空調整兩種認同的比例與出現方式」、「兼容並蓄:整合輔導教師與心理師兩種角色的認同,產生全新的認同」,在兩種專業角色之間協調、折衝、分工與合而為一,形成多元的專業認同狀態。而其中也存在心理師與輔導教師競爭又須合作的關係,此亦成為具雙專業輔導人員整合並找尋安在位置的重要課題。研究針對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對於專業發展與未來研究之相關建議。Item 新手團體諮商師領導能力發展探究:歷程追蹤、分項比較與學習類型叢集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21-09-??) 許育光; 刑志彬; Yu-Kuang Kevin Hsu, Chih-Pin Hsing團體諮商為諮商心理師重要之專業能力,於碩士層級新手階段之實務訓練更為專業發展與教學督導之重要課題;兼顧實際實務執行、學習歷程與能力持續評量之調查,能對於新手團體諮商師之領導能力發展有更清晰的了解。本研究歷經5 年蒐集61 個進行10 次之非結構諮商團體,共計117 位碩士受訓層級之新手非結構團體諮商師,受邀請於歷程中第一(開始)、四(轉換)、八(工作)、十(結束)等四次填寫「團體諮商領導能力量表」,據以探討在團體歷程之領導能力變化;其中72 位具備完整數據作為本研究分析之對象。研究結果發現:(一)新手團體諮商師在八項能力有顯著成長,且在結束階段量表分項領導能力與總分,皆高於量表常模數值;(二)八項團體領導能力在團體歷程趨勢上,可分為「持續緩進」、「中後期緩進」、「前期略降中後期續進」等三種類型;(三)針對歷程領導能力之學習類型進行叢集分析,發現可分為「高自評組」、「趨中自評組」、「低自評組」三組,在學習成效上,「趨中自評組」於八項能力上均達顯著差異,「高、低自評」兩組在改變與行動的能力均未達顯著,「低自評組」在突破過程障礙、結束與強化改變等兩項上亦未達顯著;(四)針對分項能力學習歷程比較,發現在團體建構方面,三組大致能持續緩進或初期持平而中後續進;在歷程推進深化方面,「趨中、低自評」兩組大致能持續緩進或初期持平而中後續進,但「高自評組」在初期有緩降而中後期才續進的現象;在個體改變介入方面,三組大致呈現初期持平或緩降的現象,而在中後階段「高自評組」在深化個體的能力、「低自評組」在改變與行動的能力還呈現反折的下降狀況。研究依據結果,從培育團體諮商師、教學與督導實務、研究面向等角度進行討論並提出相關建議。Item 碩士層級受訓團體諮商師參與「螺旋式領導取向」培訓之成效與介入能力學習經驗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09-10-??) 許育光本研究旨在應用「螺旋式領導取向」於碩士層級受訓團體諮商師之訓練課程與實務督導,並探究其成效與介入能力層面之學習經驗。研究針對14位諮商相關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實際進行為期十六週之「螺旋式領導取向」教學與實務督導,採用「諮商團體歷程介入能力量表」和「領導者自我效能量表」進行成效上的評量,並探討分項介入能力在歷程上的變化,學習經驗和內涵部分則採開放性問卷之內容分析方式進行。研究結果顯示(1)受訓諮商師之領導者自我效能隨著督導訓練歷程增加,而團體歷程領導能力有顯著的提升。(2)「促進團體人際聯結」、「推進個人開放/朝向工作」、「整體團體工作」等向度之催化領導能力,隨著團體歷程與訓練督導有顯著進步。(3)在特定變項與歷程技術之學習上,受訓諮商師之深刻學習包括傾聽與同理、基本技術、調節與平衡溝通、連結、開啟話題與聚焦、阻斷、具體化與目標澄清、示範、深化與探索,以及運用團體資源等;在困境與突破之深刻學習經驗上,包括規範建立、退出衝擊、沈默與僵局、困難成員處理等。研究針對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與教學、實務、訓練與督導相關之建議。Item 臺灣學校心理師何去何從?-從現況評述、課程檢核到培育反思(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19-09-??) 許育光; 刑志彬; Yu-Kuang Kevin Hsu, Chih-Pin Hsing從心理師因校園需求而受邀協助學校輔導開始(1997 年),到縣市確定設立學生諮商輔導中心與心理師聘任(2014 年),臺灣中小學聘用專業輔導人力的歷程已二十年有餘。期間經歷了學生輔導法通過、明訂聘任心理師與社工師等專輔人員、以及近期全面納入輔導教師專聘等脈絡,形成了三種專業協同合作的團隊服務。在強化學校輔導的政策變革中,「學校心理師」(實為各縣市專聘協助學校輔導工作之諮商或臨床心理師)之專業培育(教)、能力檢核(考)、實務發揮(用)、在職專業發展(續)等重要議題,卻長期缺乏關注和討論。本文從三個焦點來探討心理師協助學校輔導工作的實然和應然。探究一,聚焦當前服務於中小學之心理師其「專業困境與實務內涵」,進行現況論述並與國外學校心理人才發展理念對比,評析臺灣當前所面對的挑戰。探究二,調查與檢核訓練歷程,採檔案分析方式,進行「培育系所之課程分析」,嘗試探討近年學校心理師養成之架構和要素;整體上(包括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程)與美國國家學校心理師學會認證課程之十個課程內涵來進行分析發現:「介入和發展社會與生活層面心理健康的技巧」呈現明顯的高比例達54.70%,而後「研究與方案評鑑」(13.89%)和「介入和發展支持性的教學技巧」(13.45%)兩項則比例大幅銳減居次;其餘七項課程比例均小於5%,而「諮詢與協同工作」(0.22%)和「發展和學習的落差」(0.11%)兩項則近乎於零。兩類型學程相比,諮商組比率高於臨床組最大差異是「家庭─學校合作服務」、次之為「校園廣泛學習情況的改進」;臨床組比率高於諮商組差異最大的課程為「介入和發展支持性的教學技巧」、「資料運用、決策、解釋/衡鑑」。其中「臨床心理」組內並未設有「發展和學習的落差」領域的相關課程。探究三,對於未來臺灣學校心理師之「培育展望與專業發展」,本文從有系統的「教、考、用、續」觀點、發展脈絡的近況、限制與資源, 以及國外文獻與制度等,來反思和建構其可能的定位與可能的認同。研究進一步對學校心理師之培育歷程、資源提供、政策反思和未來進階研究等議題,據以討論並提出相關建議。Item 諮商團體成員自我揭露因素之歷程變化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1-06-??) 許育光本研究旨在探討諮商團體的歷程中,影響成員在團體中選擇作自我表達的原因之歷程變化,採問卷調查方法進行,以九個非結構式、各進行十次的諮商團體之58個成員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其第二次至第十次團體聚會單元後,所填寫之「自我揭露量表」。研究結果發現:(一)在團體前段(二至四次)成員自我陳述願意揭露自己的因素較重要的為「正向關係」而未能自我揭露的原因則以「自我不確定性」和「自我貶抑」因素為主。(二)在團體中段(五至七次)成員願意自我揭露之因素大致與前段相同,惟「正向關係」因素與「打破沉默」因素均略微下降;未能揭露之「自我不確定性」和「自我貶抑」因素較為降低,但「個人步調」和「無法自在」卻略微上升。(三)在團體後段(八至十次)成員願意自我揭露的因素次序約與前、中段相同;未能揭露因素中「自我不確定性」和「自我貶抑」因素,較中段更為下降,「自我貶抑」「信賴不足」 「個人步調」和「無法自在」等因素均趨近於零。研究根據結果進行相關實務討論與建議。Item 運用個別團體成員人際歷程量表(IGIPS)序列分析進行團體歷程變化之初探(2022) 蘇琪琪; Su, Chi-Chi本研究旨在探討人際行為在諮商團體歷程中不同階段的改變,著重於團體不同階段人際行為之探討。研究者採用個案研究,針對一個共九位成員參與,進行了十二次聚會的非結構諮商團體歷程做分析。本研究將第三次至第十一次的團體諮商過程中,成員的對話轉錄為逐字稿,並且運用個別團體成員人際歷程量表(IGIPS)作為編碼項目;並運用序列分析檢視團體諮商歷程階段的人際行為。研究結果摘要如下:(一)團體前期階段成員抗拒情緒表達(RA)、無法感受到連結(DO)、無法覺察(UA)與缺乏人際敏感度(IS)的人際行為轉換率較其他人際行為高。(二)團體中期階段開啟話題(SI)後,自我揭露(DP)是團體中期轉換率最高的人際行為,伴隨情緒表達(EA),展現具有人際敏感度的行為(SS)、提問(AQ)、給予正向觀點(PS)、給予建議(GA)和促進他人覺察(EW)等人際行為。(三)團體後期階段之人際行為轉換情形,包含自我揭露(DP)、自我覺察(SA)、關懷(SS)與給予建議(GA)等人際行為亦伴隨形成正向的想法(PS)或幽默(H)之人際行為。(四)跨歷程分析方面,比較團體三個階段之人際行為可發現,幽默(H)、給予建議(GA)與具有人際敏感度的表現(SS)出現頻率隨著階段發展而增加,而提問(AQ)、抗拒情緒表達(RA)與無法感受到連結(DO)出現頻率逐步降低。而人際行為之轉換的機率,從自我覺察轉換至正向觀點(SA→PS)之機率逐漸升高,而抗拒情緒表達轉換至抗拒情緒表達(RA→RA)的機率逐漸降低。最後,研究者分別針對未來研究者與諮商團體實務提出建議以作為參考。Item 非結構諮商團體成員內在運作模式轉化探究:基底情緒結構變化歷程的序列分析(2020) 劉俊燊; Liew, Chun-Shing團體諮商對個人心理健康的改善有其有效性。但鮮少有研究瞭解團體歷程的過程發展。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團體成員在團體諮商過程中的情緒發展及轉換。本研究以12次的非結構團體團體諮商,選取一共8位年齡介於18至30歲之間的成人為團體成員。以基底情緒結構變化歷程理論為編碼的序列分析來探討團員在團體過程中的情感行為之轉移。研究發現團體前期及團體後期有數個情感行為的轉移, 療效因子會依據研究發現再進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