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董秀蘭"
Now showing 1 - 20 of 70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ICCS 2009 認知測驗與我國相關中學學生公民教育學習成就評量之比較(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12-06-??) 鄧毓浩; 黃美筠; 董秀蘭; 林佳範; Yuh-Haw Teng; Mei-Yun Huang; Xiu-Lan Dong; Chia-Fan Lin2009 年我國參與了國際教育成就調童委員會(lE A) 之「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研究J (ICCS' 2009) 。此次受測學生有5167人,是國內近年大型的跨國研究之一。本文試就ICCS 2009認知測驗的評量性質、評量祭構和試題形式進行探討,並以之與國內之圈中基本學力測驗和壘灣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TASA) 公民試題進行比較研究。首先,根攝評量性質比較,三者皆為橫斷面的評量,但ICCS是一種國際性比較測驗,而基測則為升學導向的常棋參照評量,TASA則是強調學習成就之趨勢分析;其次是評量無構比較,三者皆分成知識面向和認知面向,惟其間仍存在著差異,ICCS是以公民教育為主軸,知識內容色含了公民社會和體卑、公民原則、公民參與與公民認同四個構面,至於基測和TASA是以社會學習領域課綱為範疇;再就試題分析來比較'ICCS之題型分為選擇題和開放式問答題,評量層次頗高,而基測和TASA仍侷限於選擇題形式,因此基測和TASA的發展可以ICCS作借鏡。 最後,根噱研究結果,依攝ICCS的評量性質、評量無構和試題形式,對於圍內的評量,提出了公民知識內涵再充實、評量方式再調整和發展長期追蹤評量等三項建議,期待查灣能發展出客觀、具有風發性的評量方式,以增進評量效籠,並有效因應全球化時代快速雙邊的教育改革需求。Item ICCS 2009認知測驗與我國相關中學學生公民教育學習成就評量之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2-06-01) 鄧毓浩; 黃美筠; 董秀蘭; 林佳範Item ICCS 2009認知測驗與我國相關中學學生公民教育學習成就評量之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2-06-01) 鄧毓浩; 黃美筠; 董秀蘭; 林佳範Item ICCS 2009認知測驗與我國相關中學學生公民教育學習成就評量之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2-06-01) 鄧毓浩; 黃美筠; 董秀蘭; 林佳範Item ICCS 2009認知測驗與我國相關中學學生公民教育學習成就評量之比較(2012-06-01) 鄧毓浩; 黃美筠; 董秀蘭; 林佳範Item IEA 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研究(ICCS2016)( I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13/6-2014/5) 劉美慧; 陳柏熹; 董秀蘭; 林子斌; 陳麗華; 黃美筠Item IEA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研究(ICCS2009) (I//Ⅳ)(2008-07-31) 劉美慧; 黃美筠; 林佳範; 宋曜廷; 顧忠華; 董秀蘭; 王麗雲; 鄧毓浩; 譚克平; 林世華Item IEA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研究(ICCS2009)(Ⅱ/Ⅳ)(2009-07-31) 劉美慧; 王麗雲; 鄧毓浩; 宋曜廷; 陳麗華; 陳淑敏; 譚克平; 林佳範; 林世華; 董秀蘭本報告為「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研究」(International Civic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Study, 簡稱ICCS 2009)第二年之期中報告。本計畫執行期限由2007年至2011年,共計四年。本報告共分為三部分。一、研究進度說明:目前已完成主試資料蒐集,共施測200所學校,約7000位八年級學生受測。二、亞洲模組發展:ICCS2009最大的特色在於發展區域模組,以回應各區域的文化脈絡,目前共發展亞洲模組、拉丁美洲模組與亞洲模組。本研究團對在亞洲模組的發展上,居於主導地位,目前已完成模組架構與施測工具。三、研究成果自評:本計畫截至目前為止,已發表一篇中文期刊論文,並在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表三篇英文論文。Item 七年級社會學習領域公民篇新移民議題的教材分析(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12-06-??) 魏曉盈; 董秀蘭; Hshio- Ying Wei; Xiu- Lan Dong本研究的目的在於分析七年級社會學習領域公民篇教科書文本,對新移民主義題教材的呈現情形,選擇康軒、南一與輸林三個版本七年組社會學習領成公民篇教科書進行文本分析。 依據研究結果,七年組社會學習蠣威公民篇教科書對新移民議題的呈現,內容不足且缺漏;各版本的新移民議題之顯現圖像趨於一致性,且再現形式過於單一化;各版本亦皆淺化新移民議題的多元文化意涵。 最後,依據研究結論,提出相關建議以及後續研究,以供參考。Item 七年級社會學習領域公民篇新移民議題的教材分析(2012-06-01) 魏曉盈; 董秀蘭Item 北高兩市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師世界公民教育觀點之研究(2007) 魏嘉美; Chia-Mei Wei摘 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為探究北高兩市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師的世界公民教育觀點,並探討不同背景教師世界公民教育觀點之間的差異情形。本研究以九十五學年度第二學期任教於北高兩市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師為研究對象,以分層叢集取樣方法,抽取台北市202名教師、高雄市132名教師,共334位教師為研究樣本,採用問卷調查法及訪談蒐集資料,以編製的「北高兩市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師世界公民教育觀點之研究問卷」,瞭解教師對世界公民教育的看法,分析個人背景不同的教師對世界公民教育之意見是否有差異。此外,亦輔以深度訪談,進一步探查教師對世界公民教育的深層思維及教學經驗。 本研究所列的七項個人背景因素包括「性別」、「年齡」、「主要任教科目」、「出國頻率」、「接觸國際新聞頻率」、「近五年是否參與和世界公民教育相關研習」及「學校所在市別」。不同個人背景變項教師,對於全球未來的趨勢、世界公民教育的目標、應優先教導的國際議題、教導國際議題面臨的困難、需要的支援及增進專業知能的研習途徑看法,皆具有統計上顯著的一致性。 本研究亦根據研究發現提出建議,以供教育主管機關、師資培育機構、國民中學行政當局、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師及後續研究者之參考。Item 《南島時報》原住民族文化公民權建構之批判論述分析(2016) 姚竹音; Yao, Chu-Yin《南島時報》作為全國第一份以「南島」為族群意識發聲的原住民族自辦報紙,自有其不可抹滅的歷史意義,除了彰顯原住民族自我掌握文化公民權的價值,更延續臺灣原住民族運動的精神,解構長期以來漢文化意識型態對於原住民族的霸權論述,重新建構自我族群的主體發言位置。 本研究係採Fairlough社會學取徑的批判論述分析方法,並納入後殖民批判理論觀點,輔以深度訪談,論證《南島時報》的歷史構成、社會關係、產製過程、主題脈絡、書寫抵抗、雙重意識等議題面向,以及《南島時報》如何建構原住民族群的文化樣貌,實踐原住民族文化公民權。經歸納《南島時報》的論述建構,包括「建構泛原住民族的族群認同觀點」、「走出悲情的原運」、「跳脫國家的神話」、「發揮2%關鍵少數的政治力量」、「土地與經濟是民族自治的物質基礎」、「建構以原住民族為主體的教育制度與傳播媒體」等六大主題,其中蘊含的文化公民權內涵,包括「解構文化霸權的多元族群權」、「奪回物質資源的自治權」以及「發揮關鍵少數力量的特殊代表權」等意涵。 此外,亦從後殖民視角,探析《南島時報》呈現20世紀末臺灣原住民族社會的多重殖民處境,同時探討該報如何以書寫作為文化抵抗,重構殖民者的知識權力、翻轉統治者的政治控制權力以及拆解主流媒體的論述權力。再者,藉由Freire提出壓迫者也有雙重意識,強調身為既得利益族群應解構自我(壓迫者)的文化霸權意識。換言之,原住民族文化公民權是一種互為主體的權利,不是侷限在詮釋原住民族基本權利,主流族群更有相對的責任,以一種新的世界觀共生共存。最後,本研究論證泛原住民族的族群認同論述實踐與國家政治的辯證關係、原住民族菁英觀點與霸權論述的辯證、以及論述雙重性如何轉化受壓迫者的雙重意識,並強調讓原運傳承在校園裡深耕,重申原住民族自主經營新聞報的意義。Item 原漢雙族裔大學生的我族族群意象與族群認同的發展(2015) 陳貞宜近年來,由於台灣社會原漢通婚情況普遍,使得原漢雙族裔在原住民人口中佔有很大比例。目前探討原住民的議題中,以都市原住民和原漢通婚的文化適應問題之研究為主,對於原漢雙族裔的關注較少;另一方面,原漢雙族裔原住民與一般原住民是不同的,無法相提並論,且父母族別組合的差異,也會帶來不同的影響。因此,原漢雙族裔的獨特性可見一斑,更值得研究。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透過與六位研究參與者的深度訪談來蒐集資料,目的在瞭解原漢雙族裔大學生在其生命歷程中,接收的族群意象及其對自身的族群意象,並探討影響的因素及意義,此外也在瞭解原漢雙族裔大學生族群認同的發展歷程,並與我族族群意象之間的關係。 本研究主要的發現如下:首先,關於原漢雙族裔的我族族群意象形塑歷程,在接收的過程中,能夠自我詮釋較為表層的族群意象,而父母親的族群意象雖然會直接傳遞給下一代,但並不會造成太大影響,另外,越頻繁接觸原住民事務者,則族群意象越正向。其次,研究結果呈現出文化霸權在原漢雙族裔大學生生活中的影響層面最大,然而在無法擺脫文化霸權的宰制下,原漢雙族裔大學生仍具有轉化的能動性,可以跳脫既有框架的束縛。最後,關於原漢雙族裔大學生的族群認同,對於「一半一半」的這群人,族群接觸及對原住民身分的認同是族群認同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每個人在族群認同發展過程中會有不同的起始點,且可以有一種以上的認同模式。 最後,針對研究的發現與結論,對原漢雙族裔原住民、國家教育體制以及行政機關和後續研究者做出具體的建議,期盼這一群「在夾縫中腳踏兩條船」的原漢雙族裔原住民,可以更加認識自己,發現自己雙族裔的優勢;而整個社會也能真正摒除對族群同一性的假設,瞭解每個群體間的差異與獨特性,才能創造更友善的族群生活空間。Item 台北地區國中社會學習領域實施討論式教學的現況研究---教室經驗、師生觀點與影響因素(I)(2005-07-31) 董秀蘭公民們參與高品質的公共對話以尋求解決社會問題是健全民主社會的重要表徵。以 培育健全公民資質為主要核心的社會學習領域,應致力於發展學生參與公共事務討論的 能力;討論教學法即是培養此種能力的最有效途徑。 關於討論教學法的研究,國外已有相當多的實證文獻;但國內除了少數介紹此種教 學法的文獻外,對於此種教學法在課堂上的應用情形,以及教師和學生對此種教學法的 觀點與實際經驗等,均缺乏實證性的研究。緣此,本研究擬以國中階段社會學習領域的 教師與學生為對象,實際瞭解我國社會領域課堂採用討論教學法的情形,教師對討論教 學法的觀點與影響教師採用/不採用此種教學法的因素,以及學生對討論教學法的評價 和影響學生參與討論的因素等問題。 本研究將採用質量混合研究法進行研究。第一年將進行以國中教師和學生為對象的 問卷調查,瞭解教師與學生對討論式教學的基本觀點與社會領域課堂採用討論教學法的 一般情形。此外亦將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選擇學校和課堂進行進行第一輪的教室觀察, 瞭解教室內運作與經驗討論教學法的情形,探究影響討論式教學成效的因素。第二年則 繼續進行第二輪的教室觀察,並依據兩輪教室觀察結果選取教師和學生進行深度訪談, 探索教師採行討論式教學的內在經驗,以及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的經驗與想法。 本研究係探討社會領域討論式教學的第一個實證研究,研究結果將提供珍貴的第一 手資料,貢獻於三方面:(1)瞭解教師實施討論教學法的實際問題與需求,(2)瞭解學生 不參與討論的原因及解決之道,以及(3)做為改進教師進修課程、提升其專業能力的參 考。Item 台北地區國中社會學習領域實施討論式教學的現況研究---教室經驗、師生觀點與影響因素(II)(2006-07-31) 董秀蘭公民們參與高品質的公共對話以尋求解決社會問題是健全民主社會的重要表徵。以 培育健全公民資質為主要核心的社會學習領域,應致力於發展學生參與公共事務討論的 能力;討論教學法即是培養此種能力的有效途徑。 關於討論教學法的研究,國外已有相當多的實證文獻;但國內除了少數介紹此種教 學法的文獻外,對於此種教學法在課堂上的應用情形,以及教師和學生對此種教學法的 觀點與實際經驗等,少有實證性的研究。緣此,本研究擬以國中階段社會學習領域的教 師與學生為對象,實際瞭解我國社會領域課堂實施討論教學法的情形,教師對討論教學 法的觀點與影響教師實施/不實施此種教學法的因素,以及學生對討論教學法的評價和 影響學生參與討論的因素等問題。 本研究將採用質量混合研究法進行研究。第一年將進行以國中教師和學生為對象的 問卷調查,瞭解教師與學生對討論式教學的基本觀點與社會領域課堂實施討論教學法的 一般情形。此外亦將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選擇學校和課堂進行第一輪的教室觀察,瞭解 教室內實施討論教學法的實際情形(例如:是否實施、討論時間長短、討論的型態等), 探究影響討論式教學成效的因素。第二年則對參與第一輪觀察的教師繼續進行第二輪的 教室觀察,以檢驗問卷研究的結果,並依據兩輪教室觀察結果選取教師和學生進行深度 訪談,探索教師實施或不實施討論式教學的內在經驗,以及學生參與或不參與課堂討論 的經驗與想法。 本研究係探討社會領域討論式教學的第一個實證研究,研究結果將提供珍貴的第一 手資料,貢獻於三方面:(1)瞭解教師實施討論教學法的實際問題與需求,(2)瞭解學生 不參與討論的原因及解決之道,以及(3)做為改進教師進修課程、提升其專業能力的參 考。Item 國中公民科政治議題應用概念導向閱讀理解教學之行動研究(2015) 鐘崑榕; Chung, Kun-Jung本研究旨在探究國中公民政治議題採用概念導向閱讀理解教學對學生的影響,觀察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的收穫與困難,加以反思修正之後,建構一套結合閱讀理解策略並適合國中生的公民課程,期能讓學生學會閱讀策略並願意以閱讀策略學習新知。因此,藉由文獻探討,探究閱讀對於現代公民社會參與的重要性,並瞭解各種閱讀策略及概念導向閱讀理解教學的理論,做為本研究的立論基礎。 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取徑,研究場域為南部某國中八年級學生,研究目的希望為國中公民科政治議題設計結合概念導向閱讀理解教學的課程,分析概念導向閱讀理解教學的實施過程中的問題,並試圖找尋解決方案的歷程、瞭解學生對概念導向閱讀理解教學的學習經驗與評價。 研究實施以國中公民科政治議題中的政府的經濟功能與選舉與政治參與兩單元進行教學單元的設計。研究工具包含課程教案、閱讀理解策略學習單、訪談記錄、教室觀察記錄、教學錄影帶觀察記錄、研究者省思日誌、概念導向閱讀理解教學回饋單及概念導向閱讀理解教學評量單等。研究資料包括質性探究與量化分析,以提高研究的信實性。 分析質量資料後,發現在公民科政治議題應用概念導向閱讀理解教學,對學生的閱讀動機、策略使用、閱讀素養及社會互動經驗產生影響;未來使用閱讀理解策略在不同科目上受到課程難易與時間因素影響;老師與學生在閱讀理解能力的教學與運用上也逐漸成長。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研究建議,做為未來對於閱讀理解策略教學的教師與研究者的參考。Item 國中公民課程民主政治議題創造思考教學之行動研究(2014) 邱德慈; Te-Tzu Chiu本研究旨在探討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實施於國中公民課程政治議題,教師在研發及實施創造思考教學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和修正方式,並瞭解透過創造思考教學方案的實施能提供國中學生哪些不同的政治課程學習經驗。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取徑,結合「有聲思考法」、「參與觀察法」、「文件分析法」、「訪談法」四種研究方法,利用學生學習單、教師錄音紀錄、教學札記、課堂觀察紀錄表、課堂回饋單、非正式訪談紀錄等研究工具,進行研究資料的蒐集與分析,並作為研究者進行教學方案反省檢討、調整行動與評鑑的依據。資料的處理與分析則以文本內容的質性分析為主;課堂回饋表有部分問卷題目需採量化統計時,則進行次數分配百分比的簡單描述統計。 研究於101學年度第一學期正式實施,研究場域為研究者任教之台北市某國中,研究者配合八年級上學期翰林版教科書內容,採融入式課程設計,以「這樣民主了嗎?」與「公民動起來」為主題,設計兩個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分別於學期初和學期末實施。研究參與者為研究者任教的八年級學生,共計六個班級190人。研究者亦邀請本校公民科教師擔任協同研究者,對研究者在創造思考教學方案設計和實施過程中,提出建議並協助教室觀察,作為修正教學行動之重要參考。 研究結果發現:創造思考教學方案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元評量方式能讓學生發揮更大思考空間,也能從不同角度去深入思辨民主的價值;而實施班級公民行動方案則有助於學生整合公民知識、情意、公共參與能力的學習。最後研究者針對行動研究中所遭遇的問題與修正方法,提出未來研究方向與實務操作的建議,以供後續研究的參考。Item 國中學生自治市實施審議民主對政治效能感影響之行動研究(2011) 吳秉憲; Wu Ping-Hsien本研究旨在探討審議民主對政治效能感與公共參與意願之關係。藉由文獻探討審議民主與政治效能感內涵,並分析組成構念後將二理論作關係對應連結,以取得研究立論依據。 研究歷程藉由行動研究取徑為方法,以國中自治市學生為對象,研究目的共有期望能發展適用國中階段學生之審議民主實踐模式、探究學生自治的實踐歷程、分析審議民主對學生政治效能感影響、瞭解學生對研究歷程的觀點與評價與提供審議民主融入教育之參考五部分。 研究實施採願景工作坊作為審議民主實踐模式,實施時力求符合文獻探討所歸納之審議民主特色與盡力避免已知缺點,盡可能排除無關因素以確認研究實施後,審議民主與政治效能感的關係。審議題目以「一次自治市規劃的學生聯歡活動」為審議主題,經觀察、訪談法獲取研究資料後進行資料編碼分析。 願景工作坊討論結束之後,協助學生實踐活動,並於活動完畢之後進行第二次訪談,以獲取學生政治效能感心理變化資料。經分析後發現審議民主所強調的平等互惠、理由公開性與學生內在效能感有相當大的關連,而審議民主對決議的約束力與保持結果動態的特色,也能夠對學生外在效能感產生影響。Item 國中社會學習領域公民篇新移民議題的課程與教學轉化(2011) 魏曉盈本研究的目的在於分析七年級社會學習領域公民篇教科書文本,對新移民議題教材的呈現情形,並探討教師對新移民議題的課程與教學轉化的思維與實際作為。研究方法包括文本分析、教室觀察和深度訪談等質性研究方法,選擇康軒、南一與翰林三個版本七年級社會學習領域公民篇教科書進行文本分析,再選擇採用不同版本的三個學校(每校一班)進行公民科教學的教室觀察,並邀請任課教師參與深度訪談。 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兩項結論。首先,七年級社會學習領域公民篇教科書對新移民議題的呈現,內容不足且缺漏;各版本的新移民議題之顯現圖像趨於一致性,且再現形式過於單一化;各版本亦皆淺化新移民議題的多元文化意涵。其次,教師對於新移民議題的課程與教學轉化之實踐有所侷限;教師知覺的新移民課程依賴教科書文本,運作新移民課程未能跳脫文本既定的內容編排,而且課程批判意識彰顯不足。 最後,依據研究結論,對教科書文本的編寫、教師教學提出建議以及後續研究,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參考。Item 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階級意識型態之內容分析(2010) 卓佩穎; Cho Pei Ying本研究為第一個建立分析類目進行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階級意識型態之研究,以量化兼重質性分析的內容分析法為研究方法,檢視98學年度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之階級意識型態,研究目的為瞭解教科書文本探討之階級議題內涵,論述中所隱含的階級意識型態,並解構教科書階級意識型態的霸權宰制情形。本研究獲致之結論如下: 一、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階級議題之文本內涵 (一)相關議題探討偏重於經濟層面,貧與富最常見出現於論述中,顯示財富之擁有仍為建構階級意識型態之基礎。 (二)階級議題探討呈現支離破碎,未能有組織或系統性探討相關議題。 (三)教科書對階級相關議題僅於表象描述,未能切入問題核心進行探討。 二、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隱含之階級意識型態 (一)教科書透過人物稱謂、負面造詞、文意嘲諷或美化,呈現對勞動階級之語言偏見,並藉階級慣用詞彙形塑階級符碼,有利中上階級學習。 (二)教科書呈現出職業角色、家庭決策導向、生活型態、人格特質、社會參與以及階級關係等六種階級刻板印象。 (三)中上階級思維為論述主體,勞動階級消失於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中。 (四)教科書文本呈現階級間生活落差、文化落差、形象落差與權勢落差。 三、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階級意識型態霸權之解構 (一)中上階級意識為階級意識型態霸權之主宰 (二)教科書知識成為操縱階級之商品 (三)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成為階級再製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