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程代勒"
Now showing 1 - 20 of 70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一座可能為「宅庭」的現象- 園林自然、身體空間與繪畫創作關係之探究(2014) 蔡美姿在繪畫創作的題材裡,自然風景中所蘊藏的幻妙與神秘,一直以來都吸引著畫家注目的眼光,宛如理想之域的形象。相對於西方至十六世紀,才逐漸成形的「風景」繪畫,中國「山水畫」已於很早之時就獨立且一直倍受重視。其中,盛行於唐代「園林」文化的景觀美學,除了如畫般建構出可居又可遊的真實空間,又同時被歸納為山水繪畫題材的一環。「園林」設計介於複製自然與人為操縱,符合人居於世所需各種條件的夢想之地。此造景空間的內容和功能,在早期社會中時常伴隨貴族遊憩和文人雅集等活動被塑造,至唐宋時期更為盛行。特別以唐代的「私家園林」為例,因社會階層和居住環境的變動,發展出獨特的住宅園林與遊賞方式,更接近現代城市中,住宅裡的小型庭院與前庭花圃形式的思維縮影。 本文的研究內容和創作方向,是以上述的文史資料,作為對傳統山水畫和園林文化認識為基礎,再透過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的觀點,重新審視我們原有認定的園林自然和模式,是如何再造與轉變;習慣對固有空間的認知與看待事物的方式,還隱含著多少可見的範圍與未知現象。回歸到自身為開始,探討主體的生活空間與原初的身體空間,開啟「身體」知覺所能感受和可見的「肉身」世界。利用「身體意向性」來形構出知覺之後的知覺空間與內容,再將此知覺感受移轉到繪畫行為跟平面圖像,創作出屬於平面繪畫的知覺現象。其中,還採用建築空間之「間」的理論,運用在實體園林空間和繪畫空間的創作實驗上。從可知覺的「間」,嘗試轉換到第二層的繪畫空「間」,以處理平面化的圖像與視覺的時空感等意象,使作品的言說得以再次獨立,重塑觀者對作品所營造的知覺空間與情境的印象。Item 三生石意象:蔡揚威創作論述(2021) 蔡揚威; Tsai, Yang-Wei三生石意象創作係以客觀的物象,經由創作者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簡單地說,就是寓「意」之「象」,以石寓意、以石傳情,達到借物抒情。三生石意象從「感物生情」到「窮情寫物」,由意而象的創作過程,亦是「觀物取象」呈現「天地有大美」、「萬物皆有情」,由象而意的觀賞過程,即為「意」與「象」交織的三生石。 本創作跳脫了原外在物的具體形象,注入了「符號」、「挪用」、「對比」、「延伸」、「比例」及「變形」等形式手法,得以「象外求象」,改變了原傳統水墨的創作框架,注入當代的感性語彙,交織主觀「意」的內容意涵,注入《紅樓夢》的文學思想與三生石佛教故事的哲理觀點,試圖走出自身創作的新面貌。作品主要綜合了膠彩、水墨、水性蠟彩等東西方媒材,在二維的畫面經由透視和明暗投影出三維空間作品,最後並列同一三維空間物象,利用色彩造形、構圖形式及東方特有聯屏的呈現方式,注入了時間序列,表現出東方四維空間藝術新意象,分別代表「前生」、「今生」及「來生」的視覺詮釋。 三生石意象創作包括《三生三世系列》及《娑婆世界系列》兩系列作品,為筆者對生命循環更迭與今世眾生色象的詮釋,係意與象的交織,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創作形式與內容的統一。本文分為六大部分:第一章、緒論;第二章、三生石意象創作表現分析與探討;第三章、三生石於四維空間藝術的表現研究;第四章、創作形式與內容分析;第五章、創作實踐與作品解析;第六章結論。經由以上各章節的探討研究,筆者試圖引西潤中,調和中西,探索當代水墨發展的各種可能性,投入自身情感思想,結合當代自然環境和時代意識,架構出自身的創作內涵,期能發展出一套自我闡述的創作風格。Item 中式園林轉化變奏曲—周淑安創作論述(2020) 周淑安; Chou, Shu-an繪畫是一件可令人心情愉悅的事情,是一種享受且可達到一種忘我的境界,繪畫樂在其中的心境是無法用語言直接表達,當拿起繪畫的畫筆時,你可以毫無忌憚,描繪自己所喜歡的或是不喜歡的事物,用不同的色彩來點綴你所想要表達的世界,繪畫不是一件功利的事,但它可以帶給人成就、開心及肯定,繪畫的過程中,那般享受快樂喜悅的心情,只有繪畫當事者才能體會,真是盡在不言之中。 中國的繪畫題材是取之大自然日常生活裡,而在儒家社會裡最早時期活躍的是人物畫,則受道家觀點和思想所激發而興起了山水畫,中國山水畫尋求自然之美,講的是「與自然合一」,最早流行在南北朝時期一批道家詩人和畫家之間。他們深思人的情緒如何對自然聲光反應,這些詩人和畫家當有所啟發之後而訴之於藝術創作。這樣就使原始自然帶給早期道家的負面性誘惑--從人類社會中脫身出來--添加了一層正面價值。早期畫家曾經把山水用作人物畫的附屬背景;第四、五世紀,山水畫開始獨立存在。 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門類豐富多彩,成就最高的恐怕是園林藝術了,早期的皇家園林或私家園林都是借景、造景而來的,如今現代社會變遷逐漸由園林發展轉換為國家公園和社區公園也是運用自然景觀和美學的特徵充分展示出來,如現代的公園景觀設計也是依「法天地,師造化」,「雖由人作,宛自天開」是中國傳統園林的寫照和精神追求。 在中國傳統園林的文化及環境意識裡,強調依循循自然法則方式,順其自然,融入自然,力求模仿與再創造自然,貫徹達成天人和諧之道,從而融合「天人合一」的居住觀,使人與自然更能和諧相處。因此文化的養分來自於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濃密而深入的溝通和相處。 跟隨著時代社會的不斷進步,「人性」和「人道」則為人們所重視與研究的課題,「以人為本」的觀念,已經滲透到各個社會的領域了。當前,社區或區域公園景觀環境設計越來越使人們的重視,其根本目的,是為生活在城市的人(包括老人、兒童和行動不便者)服務的,位的展現生活環境的品質,又要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宗旨。在行為安全上,視覺愉悅上,舒適的心理上,使用便利上等,都是構成現代公園設計基本原則,當然公園的景觀設計內容包括植物配置、花壇式樣、草坪形狀、植物模紋、雕塑小品、園林石配置等等。其主目的是為提供居民健康、舒適生活環境,創造生態及新穎的室內外休憩和活動場所。因此公園是成為人們生活休閒重要一環。Item 交織・演繹—劉立堅繪畫創作論述(2024) 劉立堅; Liu, Li-Chien在筆者的創作歷程當中,思索如何將作品態樣作根源性的梳理與彙整,透過精心巧妙的舖排,建構兼具形式與內容的多媒材繪畫語彙,朝向獨樹一格的創作理念與思維,憑藉生活經驗超脫圖像視覺的連結,醞釀出轉換融合的新形態繪畫模式。有感於當下社會消費文化形態,反映時代風尚,結合當代流行趨勢,希望以社會視角窺探美學實踐,立足視覺場域,拾起畫筆投向藝術創作的新里程,在極度理性務實的消費文化揉合下,帶來新的視覺衝擊感受。在創作過程中,強調異質並置,和諧而不衝突,形塑空間圖像穿透力,在創新設計模式的表現手法上,掌握媒材特性,以增強視覺傳遞的特殊效果。尋找創作題材,透過景物的描繪與組合,呈現想要表達的內涵,因此,多變化的題材與畫意,豐富的層次與內蘊,用心經營的創作能力,使畫作發揮到淋漓盡致的深層意涵與境界。本論文研究摘要共分五個章節,內容如下:第一章緒論。第二章藝術思維的表述與學理探討。第三章繪畫創作的多元載體與異質混搭。第四章創作實踐與作品解析。第五章結論。希望憑藉著多元視角,在創作議題、媒材運用,風格技法上都能展現多面相且精彩豐潤,饒具特色的創作題材。藉由創作脈絡來檢視和釐清個人的創作方向,期盼這樣的創作動能與想法,能引導探索繪畫的未來發展。Item 人.鏡.影──林芝琪彩墨創作論述(2013) 林芝琪透過對生活的感覺經驗,去體驗都市中一切的組成元素,經由美學學理和相關論點整理分析,欲探索都市表現題材的思維意涵,將生活於都市中的觀察體現和水墨繪畫相融合,從個人主觀角度擷取都市片斷場域,使自我想法呈現在作品的筆墨形式表現之中。 本文述明作者二O一二和二O一三兩年間的創作作品和創作歷程,結合都市繪畫和社會人文概念,表現都市的時代性及社會的文化性、個人對現代都市的感受和觀察,作直面觀的探討。都市水墨除了呈現當下都市生活情景和人群的精神情感,更突顯了現代都市人的生活狀態和社會定位,在繪畫實踐中將都市的景象和人文渾化出個人的都市情感創作。 本文主要架構為第一章緒論:闡述研究動機與目的和研究內容與限制,將研究與創作關連釐清,並將本文關鍵詞彙加以定義。第二章:透由都市社會發展與都市文化、都市空間和都市水墨簡略敘述,欲大致瞭解都市的形成定義。第三章:從人文主義出發,到社會環境對藝術和人群的影響。第四章:個人創作理念抒發,整體創作及作品脈絡釐清和作品分析及意念實踐。第五章:作品分析,櫥窗系列和人像、櫥窗和人影系列。此兩系列有承接連貫的關係,說明在對生活環境和觀看物體的心境上轉變。第六章結論:歸納整理個人創作心得和未來展望。 關鍵字:都市、都市水墨Item 今不同弊―「後書寫」藝術創作研究(2019) 柯良志; Ko, Liang-Chih「今不同弊」,取自唐代書法家孫過庭《書譜》:「淳醨一遷,質文三變,馳騖沿革,物理常然。貴能古不乖時,今不同弊。」其在談論:生活習尚一有變動,性質風貌總會有些不同,跟著發展,推陳出新,原是事物的常理,可貴在能學古而不違背時代,有現代感卻沒有時代病。正說明了現今這個時代,如何將所面對的多樣文化注入創作中,並呈現之,是當下藝術家必須面對的課題。 本論文以「後書寫」為標題,探討當代藝術與書法間的關係,甚至包含新媒體的運用,藉筆者的創作經驗,在日後運用與了解上能更加延伸,並成熟地發揮在個人創作中,期待未來有更多元廣泛的舞台,呈現各種環境經驗的當代書藝。 論述分六個章節說明,第一章以書寫面相出發,分別說明創作動機、目的、方法及範圍。第二章論述以書法而言,東方議題已有諸多學理依據,但當西方藝術的後現代與觀念系統建構至今,筆者特意將書法中的「書寫」概念強調,以檢視並分析當代創作。第三章架構自我的文脈分析,將作品「結果」減弱,強調創作「過程」所能產生的藝術現象,探討「過程與作品」、「展後與文件」、「錄像與訊息」、「科技與視覺」等議題。第四章探討自我創作的四套系統,透過陳述、分析、詮釋等說明。第五章作品主要闡述「現地裱貼」與跨領域方式逐一呈現與說明。第六章多處引用Sherry Turkle的《虛擬化身》,期許自我與書法能面對更多元思考,而觸角的多樣化值得令人期待。Item 來去.玉京—王凱平創作論述(2021) 王凱平; Wang, Kai-Ping玉京,一個道教信仰之中最為聖境之處,此境逍遙自在、真空玄奧,諸神高真、歷朝聖賢、羽士莫不魂兮神往,凡間的人們看似遙不可及,但凡間卻有一種人具備著「化凡為聖」的能力,那就是「道士」,他們懂得使用音樂、視覺布置、儀式動作表現等元素,不斷的在凡間營造「聖境」,目前具有道士身分的筆者,在振興玄門,弘揚道法的志向之下,進入美學領域,探討道教文化與藝術創作的未來可能,企圖改變道教信仰原先帶給人們神秘、迷信等負面形象,轉而讓道教以另外一種面貌,持續在這個新時代傳衍善緣。本研究首先探討「聖境」與「凡間」在臺灣宗教場域的交互關係,當中論及道教之於臺灣的生態與現況,一方面理解筆者本身的創作背景,而後分析臺灣民間對神祇的想像邏輯,進一步探究道教神祇畫與宋體字兩種元素在宗教場域與藝術創作中「相境」的虛實轉化,藉此逐一去理解筆者在此次創作相關之媒材、形式、展場布置等方面的安排使用與創作思維。最後探討身為道士的筆者如何藉由藝術創作帶領身處凡間的觀者進入「玉京」之中,以一系列的作品呈現分析,在解構與重新詮釋的手法之下,採集民間宗教的特色素材,為傳統道教神祇與物件賦予新型態,令藝術場域宛如一個儀式壇場,這樣的嘗試與開創,不但是為臺灣道教的發展開拓新契機,更是筆者在社會經驗的不斷累積過程之中,察覺並發掘自己,在道教與藝術創作領域中建立自身價值的反思之路。Item 全景凝視下的赤裸山行者-簡佑任創作研究論述(2013) 簡佑任; Chien,Yu-Jen本研究以筆者創作為出發點,梳理與筆者創作相關的思想脈絡與藝術形式。現代人因人際關係複雜的運作與社會制度的蓬勃發展,使得人在現代社會框架下日漸疏離與異化(Alienation),因此逃離社會變成了現代人可能的行動之一。在此論文題目中《全景凝視下的赤裸山行者》(A Naked Climber under the Panoptic Gaze)便概略地提及此論文的研究內容,「全景凝視」(Panoptic Gaze)一詞是結合傅科(Michel Foucault)「全景敞視監獄」(Panopticon)與「凝視」(gaze)兩者的概念-意義是無所不在的凝視之內化,而「赤裸山行者」(A Naked Climber)便暗示著馴服的身體(docile body)、逃離的行動與烏托邦(utopia)風景在機制凝視底下的意義。 本研究是以「洞」為媒介,引出「洞」的偷窺與凝視的意義,探討現代監視系統的氾濫,並以「全景凝視」(Panoptic Gaze)框架下的身體與自然間的互動經驗為主軸,研究與筆者相關之東西方「身體」、「風景」及「花鳥」的藝術形式與思想脈絡;「身體」主要探討歐陸古典主義中理性與規訓中的關係、女性主義中的他者身體位置和當代身體觀中破碎的主體;「風景」主要探討其東西方風景繪畫獨立前的角色、烏托邦的理想風景觀與政治上的地圖誌意義;「花鳥」則是研究中國花鳥符號中的象徵寓意,並予以重新解讀與轉化。而以上研究將於最後的章節彙整至筆者的創作論述中,整合並解釋筆者的創作方法與思想。Item 南方澳人文風貌寫生—吳敏嬌水墨創作論述(2018) 吳敏嬌; Wu, Min-Jiao「南方澳寫生」創作論述,是筆者從1996年來到此地後,從生活體驗裡所見到、聽到的各種感受及內心的幻想,透過寫生繪畫來記錄的生活影像。為表達自己對南方澳當地居民的生活觀念、習性之探究。 創作過程,創作者以速寫構圖建立自己的創作風格,再以不同媒材技法來表達,繪畫創作出所要的圖面。闡述個人之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南方澳地理特質的述訴。當地人文、歷史、地理作相關的探討。寫生創作者以不同媒材和技法,分別以各幅畫面作敘述,解說各幅特色和技法媒材應用,作者表達個人風格創作理念和創作形式。最後以創作研究心得及展望未來作為結論 關鍵字:南方澳、寫生創作、特殊技法。Item 卡托邦:華建强當代卡漫造形藝術中的情境與指涉(2015) 華建强; HUA,CHIEN-CHIANG作品表現的樣貌,涉及了形式、媒材與內容等等的鋪設。筆者利用卡漫造形元素作為創作表現的選擇,將日常省思的內容以膠彩的媒材來呈現,營造出媒材與形式之間的異質拼貼效果。 卡漫造形語彙和膠彩媒材的結合,在看似新潮和傳統的矛盾衝突中,該如何取得居間的協調,則是攸關於流行文化和純粹藝術之間的試論。尤其,當這樣的形式被現下的年輕創作者所沿用時。其所製造出來的歡愉、可愛或無厘頭的展現,卻往往被視為是一種軟弱世界的表述。但在這類看似新奇的卡漫式表現手法當中,它實則攸關了許多歷史因素、外來文化,以及傳統淵源上的意涵,卻是值得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 因此,本文便是奠基在筆者卡漫造形藝術作品的表現裡,那個不斷出現的異質團塊,以及傳統材料和當代表現的衝突與謀合中,所製造出來的研究與比對。並且試圖在這項探究的其間,利用筆者自身創作的經驗,去陳述出另類世界的觀念,以及翻越出再現的思想,與傳遞個人特殊的見解。並且釐清個人卡漫造形藝術中的異質拼貼,是一種超越自身與社會規範的不合作狀態,進而越出世代批判中的疲軟狀態。最後,期待藉由膠彩媒材的實驗過程當中,踐履著這些元素拼貼的可能性嘗試,以作為日後不斷精進的創造基礎。Item 因緣時節:吳世英創作論述(2024) 吳世英; Wu, Shih-Ying本論文主要探討「因緣時節」工筆畫作的內容與圖像部分。全文分為五章,加以敘述。第一章「緒論」,分為四節。論述本研究之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步驟。在某些因緣時節之下,透過意象、思維、構思而後產生系列性的作品之概略性說明。第二章「創作文獻與史料分析與探討」,分四部分。主要是敘述跟二十四節氣、花卉與導引系列、四季意象系列作品,其產生跟哪些資料有所關連,從古書、歷史與哲學思維,以及藝術界現象,來加以探討。第三章「創作理念與內容分析」,分四個部分。主要是探討作品創作的理念以及作品的內容與運用方法,還有圖像的象徵。最後說到創作的形式與技法,內容是重要的,結構與布局則靠善巧的技法。沒有好的意象引導,作不出好的作品。第四章「因緣時節主題分析」,主要包含創作兩主題。概述每一創作圖像的歷程、理念與形式等。最後是「結論」,藉由創作的過程中,透過形象思維產生意象,由「意志」到「具象」的實踐過程中,磨練自我的心性、思考性與技法。此外,期許創作上能更加增進。Item 地方與奇觀──從「地方」觀點看黃郁筑水墨創作(2016) 黃郁筑; Huang, Yu-Chu本文以人文地理學中的「地方」觀點切入,藉由生活檢視,釐清筆者一輩對於自我文化的疏離感之現象,並陳述黃郁筑水墨創作的特殊性與理念。由生活經驗與反省出發,回顧相關的文獻及梳理臺灣歷史事件與藝術史相互影響的發展脈絡,以階段性地方觀點的轉變對照臺灣社會發展的過程,點出目前所面臨文化圖像的缺乏與自我文化疏離感危機,體現「地方」觀點的價值,並期許經由作品地方觀點的提出與分析,增加筆者及他人對於自身文化的興趣與認識。Item 坐看雲起 — 「山城」、「雲」彩墨探討(2009) 巫瑞華坐看雲起---「山城」、「雲」彩墨探討 摘要: 自東西文化接觸開始,東西繪畫空間的探索與論述就從來沒有停止過。繪畫的發展過程撇開畫的內涵來看,以畫面的構成角度來看,可以說是視覺空間發展的歷史。透過繪畫空間,傳達給我們的不僅是藝術家個人的呈述,更是其所代表的整個文化、整個時代的思維方式和演進過程。 本文以「山」與「雲」圖像為起點,「空間」為基礎來看待繪畫的發展,追述東方和西方繪畫空間觀念的衍變入手試圖將東方和西方繪畫空間混和表現於繪畫創作中。當中主要以中國傳統的宇宙觀和哲學來表達中國繪畫的空間觀。這種獨具民族特色的空間觀念,以山水空間的繪畫方式在其文化背景下孕育出獨特的山水空間觀想。一個採取心靈力量來驅使的精神意象,並不斷地拓展其空間觀念,使其根基穩固並能自成一格。一個懷抱『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的空間意識。為其文化理論表達,還以其獨特的節奏特徵和生命意識體現著與西方繪畫空間觀本質的差別。還特別強調了在當前繪畫創作中東方哲學思維的創作表現與心理特質所呈現的影響。 以描寫「山林」、「雲」、「城市」、「黑夜」、「燈」:利用畫面呈述人在面對自我的省思,製造一種無盡黑暗的氛圍,在一種強迫性恐慌存在與虛幻中讓人在真誠與虛假之間要做出最後的判斷。繪畫以靜默自省的態度為出發、淨化心靈為目的。企圖以「虛」、「實」,「地」、「圖」的交互應用、經營位置,影響整體畫面的氣氛感受,並用彩線代替墨線,皴擦出心中的一片青綠,渲染出綿連不絕的無盡天地。Item 墨象書情─王苾芬水墨創作論述(2013) 王苾芬本研究藉由「書」的各式各樣之形象與樣貌,來表現人的思維,傾聽人性內在底層的聲音,追溯源於現實的體悟,並探尋求知者的內心世界與水墨創作的關係。再經由「書」的引發與聯想所帶來的種種靈感,達到自由的畫境。 生活是創作的根源,創作需要生活的累積。藉由藝術符號來表達情感,投射於「書」上;以書本型態出發,從實際生活中,發掘出社會上五花八門的各種問題與現象,並創造出足以表現其特點的作品;由呈現此境界的延伸變化之歷程,窺探對周遭息息相關之事物的關注,進而引發人們對自身的審視與反省,以形成正確價值取向。 書是文化、思想、知識保存的最大載體,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更是文明進步的階梯。藉由創作中獨特性、本土性、時代性之思維,游走於傳統與現代的筆墨語言間,表現出賦予書本之生命,思考新舊、古今之間的對話與新意,從而進入更深層的探索過程。 當美感經驗成了日常生活的縮影時,藝術才能有效的散佈於人生的美感經驗上並成長茁壯,進而突顯出價值與意義。唯有對自己真誠,作品才會有無限的生命力。期待在此研究中,能營造出屬於個人的視覺語言符號,敞開另一扇心靈的視野之窗。Item 太魯閣意象:周淑慧水墨創作論述(2022) 周淑慧; Chou, Shu-Huei摘 要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生長的台灣島嶼上,太魯閣國家公園綜合了生物多樣性、峽谷、高山、斷崖、岩石與原住民文化,是一座壯麗兼具優美與多元景致的自然與人文資產,每次探訪,深深感受大山大水之美,且心靈洗滌。筆者將大自然山水靈氣與自我深處的靈魂對話,通過意象方式,進行創作,借天地之美,以探討內心思維的看見。 懷抱著向大自然學習的心態、對台灣的情感、太魯閣峽谷的心動、及生活的體悟,形成意念及想法之表述。太魯閣意象因對「大自然之情」、「生活體悟」,由意而象而悟的創作過程,亦是「觀物取象」到「靜觀」、「從心」,由象而意的觀賞過程。呈現「天地有大美」、「萬物皆有情」,即為「意」與「象」交織的太魯閣。 本創作有由寫生到造境具體形象,另有透過意象「象外求象」,因「生命的體悟」,呈現「心象」,試圖走出自身創作的新面貌。作品主要綜合了水墨及複合性媒材,經由「造形的簡化」、「光的微調」、「重彩的時代感」,利用造形的簡化、構圖形式及注入了時間序列,表現出藝術新意象,分別代表「太魯閣心象系列」及「太魯閣造境系列」的視覺詮釋。 太魯閣意象創作包括「太魯閣心象系列」之《石系列》、「太魯閣造境系列」之《山水系列》之作品,「太魯閣心象系列」為造形的簡化與「太魯閣造境系列」為對光的微調、重墨重彩之時代感之詮釋,係意與象的交織,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創作形式與內容的統一。本文分為五大部分:第一章、緒論;第二章、試以莊子、石濤相關哲思與學理梳理探析;第三章、創作理念與內容分析與探討;第四章、創作實踐與作品解析;第五章、結論。經由以上各章節的探討研究,筆者試圖引西潤中,調和中西,探索當代水墨發展的各種可能性,投入自身情感思想,結合當代自然環境和時代意識,架構出自身的創作內涵,期能發展出一套自我闡述的創作風格。Item 失神月-陳建宇水墨創作論述(2012) 陳建宇; Chen, Chien-Yu本研究以悲觀主義的角度審視筆者自身生活經歷和社會環境為出發點,探索當代社會中群眾內心痛苦之根源,透過對自身內在情緒的檢視及生命體驗的梳理,剖析人性的黑暗面與社會的現實面;試圖藉由對社會及人生深刻的再瞭解豐富自我創作之意涵,將對人生的感觸運用以景喻情的表現手法隱喻在創作中;並經由創作步驟的複雜化,實驗將不同質感之媒材共同組構,嘗試營造出多元視覺效果複合的創作新表現。 使人產生痛苦之因素十分複雜,隨個體之生活背景與成長經驗等諸多差異,所遭遇痛苦之來源也有所不同。文中以叔本華的理論為主軸,並輔以達爾文物競天擇說、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宗教觀點和歷史事件,從命運、人性、幸福、現實和死亡五個面向延伸論述人生諸多苦難,回溯筆者自身成長之經歷和人生體悟並與之相互連結,深入瞭解人性之黑暗與社會之現實,以及人生的萬般無奈。 藝術家在醞釀其創作情緒與找尋創作靈感時,勢必會受到外在世界與內在情感之影響。因為藝術是以情感作為交流之手段,創作者藉由其作品建構出挑動觀賞者情緒之場域,直接或間接誘發觀賞者心靈內在的悸動,並在自身所經營的氛圍中闡述其生命之體悟與詮釋其人生之感觸。是故在研究較為陰鬱灰暗之作品時,不難發現藝術家在創作時,受到所處時空環境與文化背景的顯著影響。 探尋自身之情感,以雪鴞和月亮組構的失神月,做為貫穿此次創作之主軸,並以其為情緒投射之載體,延伸至古月照今城、落葉歸根、歲月.崩裂三系列之創作,傳達筆者自身對於人生和命運之體悟。在研究和創作的過程中釐清自身創作靈感之泉源與分析理念之傳遞與情緒之抒發是否確實表現於創作中,讓自身之創作思路更加明晰,並期許可透過作品與觀賞者產生對話與互動,讓未來在創作的發展上能有更明確之方向性。Item 女人的肚子住了什麼?-女性生殖美學的再探究(2009) 李炎鴻2007年二月因子宮肌腺瘤,面臨可能要摘除子宮的命運,原本應該孕育生命的溫床,卻被一個如同嬰孩般大小的腫瘤所盤據。它取代了小孩的地位,並從我體內獲取養分,慢慢茁壯,影響著我的生理與心理,這種奇妙的感覺,讓我開始關注不孕婦女與「頂客族」女性的想法,於是便想透過本創作-「女人的肚子住了什麼?-女性生殖美學的再探究」,予以深究。 女性生殖的崇拜起至遠古時代,近代隨著女性自我意識的抬頭,不再受父權思想的箝制,女性開始爭取所謂的「性自主」,不再只為傳宗接代,爭取家庭地位而生育。此研究目的有三: 一、 了解究竟是何物取代了嬰孩的位置,佔領了女人的子宮, 二、 探究婦科腫瘤對女性孕育生命所帶來的矛盾想法, 三、 創造新的「女性生殖美學」的藝術語彙。 筆者企圖從不同的面向探討女性生殖的問題,從婦科腫瘤探討女性面對生育所帶來的痛苦與折磨。將刺繡此等「女紅藝術」與「縫合手術」運用在自己的作品中,並以花朵與蓮蓬等具象的陰性生殖符號做為作品的重要語彙,且創造出抽象的卵子與腫瘤的符號,以隱晦的符碼貫穿整體的創作理念,藉此表達這從未探討過的議題,其能開創出新的女性生殖母題,並希望世人能多關心困擾婦女的婦科疾病。Item 孕‧生—鍾宜珍水墨創作論述(2013) 鍾宜珍; Chung, Yi-Chen本研究從自身孕育生命的體驗出發,探索生命的本質。從生物學、社會心理學、生育信仰等相關學理探究生命的源頭,同時探討女性的生育觀、生育自主權和母職之意義與價值。再經由中西藝術家之畫作與當代藝術的表現形式,分析藝術家對「孕‧生」相關題材的創作風格與內涵。從中汲取養分成為創作時的能量。 孕育生命、創造生命是女性獨特的本能與天賦,筆者將親身經歷懷胎十月、生產、哺乳等過程中的心靈感受,轉化為藝術創作的語言和符號,探索女性心靈的自我中心價值與生命發展的面貌。運用具象、抽象、圖騰象徵等形式做為構圖依據。而筆墨線條的變化、複合媒材的應用和裝裱形式的設計等,皆是筆者創作時關注的事項。 第一章緒論闡述筆者研究動機及目的等,並將本文的重要詞彙加以定義。第二章關於孕‧生學理的探討;從生物學、社會心理學、生育信仰角度探究。第三章蒐集中西繪畫相關作品;探索其藝術表現。第四章個人作品分析;說明創作理念、內涵與形式分析。並對作品深入的剖析。第五章結論;整理歸納個人創作之理念與心情及未來發展方向。期許自己能在創作上呈現多元面向並持續研究之。 杜威的美學精神強調「藝術即是經驗」,經驗來自於生活中平凡或不平凡的點點滴滴。筆者期能以身為女性創作者的立場,將這段特殊的生活經驗、孕育生命的美好感受,以水墨創作的形式,記錄下每一個階段,每一個孕期的孕育歷程,表達內心最真實的情感變化與創作思維,呈現出屬於個人的創作風格。Item 存在與轉化-變奏山水的現象(2018) 吳孟珊; Wu, Meng-Shan近幾年來在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經歷了極端氣候,(例如:乾旱、豪雨、寒流、熱浪、熱帶氣旋)會對於自然生態系統以及人類社會造成極大的衝擊,極端氣候使夏季和冬季變得越來越明顯,是工業革命後所帶來的諸多後遺症如環境污染、地球生物多樣性系統的瓦解與破壞,都會對整體生態環境系統產生關鍵性的影響。本論文核心主題“變奏山水”是筆者以自身出發 ,對於周遭環境變遷,採取色彩線條表現當下藝術繪畫,透過多樣化的創作表現手法以及環境生態的意象來揭示藝術創作是如何展現環境性,並從新把現實事物(包括內在、外在、自然、非自然的環境概念)帶入自身的結構肌理,從新思索存在的本質、可變性。 生態美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領域,在目前當代創作文化中,存在著大量的反映、描繪大自然之美以及人與自然關係“反現代”的經典藝術作品,為人們提供了擺脫生存環境困擾的寶貴的生態智慧,但生態美學強調自然信仰的“生態整體主義”,並不是對人類自身的否定,而是以生命為基點,重建人與世界的生態審美關係。本創作試著從作品喚起人類對自然生態環境的衝擊,體認與省思及自然共生的價值。從存在現實面角度切入描寫熱帶雨林、極地冰山遭受到人類破壞和全球暖化等自然生態變遷的意象,再以筆者自身概念想像轉化成圖像式創作方法,並從自然界中獲得的靈感,營造出不同的視覺空間。表達對自然生態的循環是相依的,也是對這塊土地的環境做生態反思。Item 山城(苗栗)𪹚龍文化─羅素珍書畫創作論述(2022) 羅素珍; Lo, Su-Chen探討中國龍文化之歷史源流:一、龍之源:「圖騰」與「真龍」,從「龍」象形字形、典籍「龍」之探討,如:史記、左傳、說文解字、……。二、龍與繪畫:帛畫,與史上擅畫龍者:如:曹不興、吳道子、藍蔭鼎、……。 三、龍與元宵節:元宵節「賞燈」與「舞龍」風俗之由來。𪹚龍活動已實施24年,每年於玉清宮前廣場舉行,邀集各鄉里機關學校共襄盛舉,期待扎根,永續經營,保存客家傳統之地方文化,發揚國際。苗栗𪹚(ㄅㄤˋ)龍文化七部曲:(一)糊龍:把桂竹削成竹篾,用鐵絲將其纏繞固定編成龍軀體,蓋上龍皮(布),畫上龍鱗。(二)牽龍:設立「龍神壇」,行「牽龍安座」儀式。(三)點睛:用白雄雞冠血點於龍眼上表示有神靈!(四)迎龍:歡「迎」神龍登門參拜與「舞」龍歡慶元宵節!(五)跈(ㄊㄣ)龍:「跈」是跟隨之意。跟隨龍陣,帶來平安吉祥!(六)𪹚(ㄅㄤˋ)龍:「𪹚」是炸之意。燃放鞭炮炸龍,有驅邪納吉之意!(七)化龍返天:於土地公廟「謝神化龍」,象徵功德圓滿!創作系列,筆者擇取童年印象較深刻,或較具意義之活動,如:雙龍搶珠、龍門陣、化龍返天、……組成繪畫主題。自創詩詞與對聯,並仿道教法印設計圖案,增添𪹚龍文化色彩,亦發展出「彩色書法」;指導教授程代勒教授書畫同源文字畫之現代書法啟發靈感,創作文字結合繪畫之活潑有趣作品。關鍵字:苗栗𪹚龍、中國龍文化、現代書法、文字畫、彩色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