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羲純《算學拾遺》之內容分析

dc.contributor洪萬生zh_TW
dc.contributor陳創義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王瑜君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19-09-05T01:09:29Z
dc.date.available2011-7-15
dc.date.available2019-09-05T01:09:29Z
dc.date.issued2011
dc.description.abstract近年來韓國人自主意識越來越強,在尋求國家的象徵時,也讓原本鮮少為人注意的韓國算學成為新的討論議題,本研究重點在於探求朝鮮在以中國為宗主國的前提下,如何展現其獨特的風貌。      《算學拾遺》是朝鮮時代趙羲純所撰寫,後由南秉吉於1869年為該書作序而成,全書共有七十五頁,分成〈勾股補遺〉、〈正弧约法〉、〈斜弧指歸〉、〈弧三角用對數算〉、〈八線相當〉、〈弦矢捷法〉、〈四之算略〉等七個部分,分別對《數理精蘊》、《歷象考成》、《測量全義》、《四元玉鑒》等書進行補遺,篇幅雖不甚多,但內容相當豐富。   概括《算學拾遺》的內容,大致上含有勾股弦和較相求法、球面三角學、四元術等。十七世紀西學東漸後,三角學傳入中國,並急速發展,連帶影響朝鮮原有的球面三角知識,趙羲純在這個背景下,寫下了一系列有關球面三角學的補遺。而相對於明、清天元術的失傳,在〈四之算略〉中,無論對於列式或四元求解趙羲純都展現出純熟的運算能力。   相較於朝鮮當時的算書,趙羲純的《算學拾遺》不但開啟了朝鮮球面三角的研究,也是第一本提及對數的數學著作,總之,趙羲純對於數學概念、解題過程的創新,呈現出朝鮮算學家的自主性與專業素養。zh_TW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數學系zh_TW
dc.identifierGN0597401108
dc.identifier.uri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N0597401108%22.&%22.id.&
dc.identifier.uri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101658
dc.language中文
dc.subject趙羲純zh_TW
dc.subject勾股zh_TW
dc.subject球面三角zh_TW
dc.subject四元術zh_TW
dc.subject算學拾遺zh_TW
dc.title趙羲純《算學拾遺》之內容分析zh_TW

Files

Colle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