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與檢疫:日治時期臺灣海港檢疫之研究
dc.contributor | 林滿紅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梁瓈尹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19-09-03T10:24:04Z | |
dc.date.available | 2009-7-22 | |
dc.date.available | 2019-09-03T10:24:04Z | |
dc.date.issued | 2009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論文欲探討日治時期臺灣海港檢疫制度建立之過程。根據檢疫實施機關的更迭,可將海港檢疫制度的發展可分成三大階段:(一)無檢疫專責機關時期:發軔期(1895-1899)、(二)海港檢疫所時期:草創期(1900-1910)以及(三)隸屬於港務機關時期:定制期(1911-1945)。 海港檢疫機構與警察系統關係密切,因此在疫病流行時,得以快速指揮警察人力協助檢疫工作。公醫制度是殖民地衛生行政上特有之制度,港口地區的在勤公醫平時就須協助海港檢疫;當境外爆發傳染病疫情時,亦須立刻支援事務繁重之檢疫工作。海港檢疫制度與警察系統、公醫制度緊密結合,是日治時期臺灣海港檢疫制度成功要件之一。 另外,本論文亦關注「檢疫與商業」、「檢疫與戰爭」兩大議題。本論文發現,總督府在防疫政策上雖然常居主導地位,不過商業組織有時為避免利益損失擴大,通常也會採取降低損失的應變措施,如此的應變措施有時不但會改變總督府原先檢疫措施的規劃,甚至成為定制、形成海港檢疫制度中的一環。 此外,戰時臺灣海港檢疫措施得當,不僅使臺灣免受惡疫入侵,成功的臺灣「防疫經驗」亦在日本政府有意推動下輸往中國地區。相對於戰爭期間海港檢疫之成效,戰後初期衛生行政當局輕忽檢疫工作,因而導致1946年中旬以後傳染病大舉入侵臺灣,成為228事件的導因之一。不過政府衛生部門在此次之回應經驗當中,逐漸反省出因應本島衛生環境的特色性,由於此一體系及時建立,才有辦法因應1949年以後大量大陸移民遷入臺灣,疫病入侵流行的不幸事件,得以不再重演。 | zh_TW |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 | 歷史學系 | zh_TW |
dc.identifier | GN0692220193 | |
dc.identifier.uri | 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N0692220193%22.&%22.id.& | |
dc.identifier.uri | 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95424 | |
dc.language | 中文 | |
dc.subject | 公共衛生 | zh_TW |
dc.subject | 醫療衛生史 | zh_TW |
dc.subject | 檢疫 | zh_TW |
dc.subject | 港口 | zh_TW |
dc.subject | 霍亂 | zh_TW |
dc.subject | 天花 | zh_TW |
dc.subject | 鼠疫 | zh_TW |
dc.title | 國家與檢疫:日治時期臺灣海港檢疫之研究 | zh_TW |
Files
Original bundle
1 - 1 of 1
No Thumbnail Available
- Name:
- n069222019301.pdf
- Size:
- 1.08 MB
- Format:
- Adobe Portable Document Format